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学文化由浩如烟海的佛家典籍经卷和有关佛陀的神圣灿烂的传说组构而成,不过其中蕴含的理念和真昧并不像人们日常印象中那样的神秘:这是《青色菩提》一书的作者通过对释迦牟尼成佛之路的描述与评析向读者展示的并不很玄的玄机。人类自诞生以来,就面对着生命的脆弱与易逝,面对着生存的众多苦痛与无奈,因此,在历史幽深的隧道中总是不断响起这样一种追寻与叩问的脚步声:人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类的生存处境与命运如何﹖生存的种种苦痛根源何在,又如何解决﹖出于对心灵慰藉与庇护的寻求,出于灵魂解脱与超越的需要,人类创建了宗教,希望通过信仰的光辉来照耀。抚慰与指引人们的心灵。佛教的创立与释迦牟尼的成佛是东方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必然。伍恒山所著的这部书正以一种历史科学和想象热忱相结合的态度出色地描述了这种必然性
在佛教流传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创造。演绎与编撰的许多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的神奇传说与故事,构成了佛教文化中最具神秘色彩。最富感染力的一个部分。神佛的传说犹如灵山上的智光,千百年来照耀着人们暗昧的心灵,召唤着人们崇拜的心性。面对那些古老的。神圣的传说,正像面对卷帙浩繁莫测高深的佛学经卷,人们除了接受。记诵。膜拜而外,还能干些什么﹖又有几人能想得到还能干些什么﹖然而佛又是集萃着人类大智慧。大理性的文明遗存,作为一种真理的象征或真理性的存在,他启迪着膜拜者的心智,召唤着阅读者阐释者精神的投入与理性的批判。伍恒山显然就是这样一个阅读者和阐释者,他透过了历史的久远与漫漶,透过了笼罩着一层原始雾霭的宗教文化障壁,透过了佛学文化的神秘与厚实,沉入两千多年前的异域文化语境中,寻求与佛祖及佛祖时代各色人等的情感交流与心灵对话的契机,并以这一心路历程的展现写成了这部标名为《释迦牟尼成佛之路》的奇书。
对于这一佛家文化富藏的真正的发现与开掘,如佛家所说需要各种因缘的际会:首先要求探寻者具有对佛学的真正爱好与兴趣,具有相当的佛学修养,以确保他对佛家教义与思想能有确切的理解;其次,这个探寻者又不能是纯粹意义上的信徒,他还要有自身的理性审视与分析能力,能够进入佛家世界之中又能出于其外。当然,最后还要这个探寻者把握住这些条件进行体悟运思与分析审视。《青色菩提》一书,在此意义上说正是这样一次际会下的尝试与努力。作者怀着对佛家真诚的崇敬与爱好以及自身理性的眼光与生命意识进入那些传奇的世界,用心体悟佛陀生命追求中所展现的伟大人格与高贵精神,体悟这种追求在人类无法逾越的限度面前的沉重与无奈,以及一种命运的悲剧性,从而给出了一个独特的。不像以往那样光辉神圣。无所不能,而是一个显现出不懈地追寻真理的人朴素面影的佛陀之形象。
这个与众不同的佛陀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作者独特的构思来完成的。全书不是对佛陀的生平与教义进行平面与静态的展示,而是对佛陀成佛的心路历程的动态把握。在这样一种动态的把握中,作者一步步实现了这样几个层次的过渡。提升与转化:从各种佛学典籍中众多的神圣传奇,到圣人的传说与故事,再到一个古人对于人生奥秘与意义的执着追求,从而逐渐消去佛陀身上原有的神异色彩,展露出作者用心所体悟到的佛陀形象。作者在书中大量引入了佛教典籍中种种关于佛陀生平与证道传道的记载与故事,这些故事里对佛陀的大智慧。大神通进行了极为神奇幻异。富有想象力的描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引用这些传说的同时,作者又不断用"我听到过这样的故事"。"据说"。"又据说"等等不确定的字眼,并且尽可能将同一事件的不同传说同时列出,流露出一种消解传奇可信度的倾向与努力。在书中,作者还别出心裁地结合了对当时印度社会与思想背景的分析与叙述,试图还原历史情境,给出一个相对切实的。传主行动与思想的背景依托。
书中对释迦牟尼从无所不能的神到一个人的还原,并无损于他的伟大;即使是对他薄弱之处的显露,也并不是对他的亵渎。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一个人必然会有局限,这种局限并不是可耻的;面对种种局限与弱点所作的挣扎与超越的努力,种种人类智与情。理与欲的搏斗,种种痛苦与追寻的心路历程正是因为艰难悲壮才闪耀出特异的光彩与撼人的力量。佛陀独特的生命体验,致力于消除人类生老病死等生存苦难与困境。不惜一切献身寻求的牺牲与坚忍精神,也正是在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上,才更能真正走进千万普通而平凡的心灵。要知道神性的辉煌与耀眼固然能令凡人崇拜与敬仰,但也会因为高高在上。需要仰视而难以让人觉得发自内心的触动。贴切与亲近。因此,这种还原的努力,是富有现代意义的;也许在这脱却神异外衣的过程中,佛陀作为一个试图解脱人类生存苦难的伟大尝试者与精神先驱者所具有的高贵人格。大悲悯与献身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会给跋涉辗转于生存困境中的芸芸众生更多的启悟与救助的吧,而这在冥冥中无疑也正是佛的心愿。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还原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佛的时代离我们实在过于遥远,世间所存的可以查考与求证的资料与物证又极度有限;而在仅存的那些记载与传说中,又包含着许多夸大与神化的因子。这一切使得对佛陀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人物进行传述,写作上会面临一种较难逾越的限制与无奈。而引渡本书作者超越这种困境到达一个独特境界的,正是取之于佛陀的那种对真理与奥秘不断探求的精神。作者以此作为全书的写作原则与追求目标,对于佛的故事与传奇这些几乎是仅可获得的直接材料,摈弃轻信的态度并极力避免流于简单随意的采用,而是不拘泥于琐细小节,尽力透过这些传说去认识与把握佛陀的精神历程。在此种意义上,可以说作者是用自己的心灵与佛陀之间进行了一次饶有意味的。穿越了历史的交流与对话。
或许,佛就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的境界,一种随着人们的感悟不断变换其观念形态的飘忽的境界,而不是定型的。一成不变的学理,像一本僵死的枯燥的书。"菩提本无‘书‘"。伍恒山在释迦牟尼成佛之路的体认和描述中颇具魅惑力地揭示了这样的佛理。这使得这部书获得了在传记文学意义上和佛学意义上的双重价值。
(《青色菩提--释迦牟尼成佛之路》,伍恒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20.00元)
在佛教流传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创造。演绎与编撰的许多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的神奇传说与故事,构成了佛教文化中最具神秘色彩。最富感染力的一个部分。神佛的传说犹如灵山上的智光,千百年来照耀着人们暗昧的心灵,召唤着人们崇拜的心性。面对那些古老的。神圣的传说,正像面对卷帙浩繁莫测高深的佛学经卷,人们除了接受。记诵。膜拜而外,还能干些什么﹖又有几人能想得到还能干些什么﹖然而佛又是集萃着人类大智慧。大理性的文明遗存,作为一种真理的象征或真理性的存在,他启迪着膜拜者的心智,召唤着阅读者阐释者精神的投入与理性的批判。伍恒山显然就是这样一个阅读者和阐释者,他透过了历史的久远与漫漶,透过了笼罩着一层原始雾霭的宗教文化障壁,透过了佛学文化的神秘与厚实,沉入两千多年前的异域文化语境中,寻求与佛祖及佛祖时代各色人等的情感交流与心灵对话的契机,并以这一心路历程的展现写成了这部标名为《释迦牟尼成佛之路》的奇书。
对于这一佛家文化富藏的真正的发现与开掘,如佛家所说需要各种因缘的际会:首先要求探寻者具有对佛学的真正爱好与兴趣,具有相当的佛学修养,以确保他对佛家教义与思想能有确切的理解;其次,这个探寻者又不能是纯粹意义上的信徒,他还要有自身的理性审视与分析能力,能够进入佛家世界之中又能出于其外。当然,最后还要这个探寻者把握住这些条件进行体悟运思与分析审视。《青色菩提》一书,在此意义上说正是这样一次际会下的尝试与努力。作者怀着对佛家真诚的崇敬与爱好以及自身理性的眼光与生命意识进入那些传奇的世界,用心体悟佛陀生命追求中所展现的伟大人格与高贵精神,体悟这种追求在人类无法逾越的限度面前的沉重与无奈,以及一种命运的悲剧性,从而给出了一个独特的。不像以往那样光辉神圣。无所不能,而是一个显现出不懈地追寻真理的人朴素面影的佛陀之形象。
这个与众不同的佛陀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作者独特的构思来完成的。全书不是对佛陀的生平与教义进行平面与静态的展示,而是对佛陀成佛的心路历程的动态把握。在这样一种动态的把握中,作者一步步实现了这样几个层次的过渡。提升与转化:从各种佛学典籍中众多的神圣传奇,到圣人的传说与故事,再到一个古人对于人生奥秘与意义的执着追求,从而逐渐消去佛陀身上原有的神异色彩,展露出作者用心所体悟到的佛陀形象。作者在书中大量引入了佛教典籍中种种关于佛陀生平与证道传道的记载与故事,这些故事里对佛陀的大智慧。大神通进行了极为神奇幻异。富有想象力的描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引用这些传说的同时,作者又不断用"我听到过这样的故事"。"据说"。"又据说"等等不确定的字眼,并且尽可能将同一事件的不同传说同时列出,流露出一种消解传奇可信度的倾向与努力。在书中,作者还别出心裁地结合了对当时印度社会与思想背景的分析与叙述,试图还原历史情境,给出一个相对切实的。传主行动与思想的背景依托。
书中对释迦牟尼从无所不能的神到一个人的还原,并无损于他的伟大;即使是对他薄弱之处的显露,也并不是对他的亵渎。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一个人必然会有局限,这种局限并不是可耻的;面对种种局限与弱点所作的挣扎与超越的努力,种种人类智与情。理与欲的搏斗,种种痛苦与追寻的心路历程正是因为艰难悲壮才闪耀出特异的光彩与撼人的力量。佛陀独特的生命体验,致力于消除人类生老病死等生存苦难与困境。不惜一切献身寻求的牺牲与坚忍精神,也正是在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上,才更能真正走进千万普通而平凡的心灵。要知道神性的辉煌与耀眼固然能令凡人崇拜与敬仰,但也会因为高高在上。需要仰视而难以让人觉得发自内心的触动。贴切与亲近。因此,这种还原的努力,是富有现代意义的;也许在这脱却神异外衣的过程中,佛陀作为一个试图解脱人类生存苦难的伟大尝试者与精神先驱者所具有的高贵人格。大悲悯与献身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会给跋涉辗转于生存困境中的芸芸众生更多的启悟与救助的吧,而这在冥冥中无疑也正是佛的心愿。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还原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佛的时代离我们实在过于遥远,世间所存的可以查考与求证的资料与物证又极度有限;而在仅存的那些记载与传说中,又包含着许多夸大与神化的因子。这一切使得对佛陀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人物进行传述,写作上会面临一种较难逾越的限制与无奈。而引渡本书作者超越这种困境到达一个独特境界的,正是取之于佛陀的那种对真理与奥秘不断探求的精神。作者以此作为全书的写作原则与追求目标,对于佛的故事与传奇这些几乎是仅可获得的直接材料,摈弃轻信的态度并极力避免流于简单随意的采用,而是不拘泥于琐细小节,尽力透过这些传说去认识与把握佛陀的精神历程。在此种意义上,可以说作者是用自己的心灵与佛陀之间进行了一次饶有意味的。穿越了历史的交流与对话。
或许,佛就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的境界,一种随着人们的感悟不断变换其观念形态的飘忽的境界,而不是定型的。一成不变的学理,像一本僵死的枯燥的书。"菩提本无‘书‘"。伍恒山在释迦牟尼成佛之路的体认和描述中颇具魅惑力地揭示了这样的佛理。这使得这部书获得了在传记文学意义上和佛学意义上的双重价值。
(《青色菩提--释迦牟尼成佛之路》,伍恒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