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书”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fg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学文化由浩如烟海的佛家典籍经卷和有关佛陀的神圣灿烂的传说组构而成,不过其中蕴含的理念和真昧并不像人们日常印象中那样的神秘:这是《青色菩提》一书的作者通过对释迦牟尼成佛之路的描述与评析向读者展示的并不很玄的玄机。人类自诞生以来,就面对着生命的脆弱与易逝,面对着生存的众多苦痛与无奈,因此,在历史幽深的隧道中总是不断响起这样一种追寻与叩问的脚步声:人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类的生存处境与命运如何﹖生存的种种苦痛根源何在,又如何解决﹖出于对心灵慰藉与庇护的寻求,出于灵魂解脱与超越的需要,人类创建了宗教,希望通过信仰的光辉来照耀。抚慰与指引人们的心灵。佛教的创立与释迦牟尼的成佛是东方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必然。伍恒山所著的这部书正以一种历史科学和想象热忱相结合的态度出色地描述了这种必然性
  在佛教流传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创造。演绎与编撰的许多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的神奇传说与故事,构成了佛教文化中最具神秘色彩。最富感染力的一个部分。神佛的传说犹如灵山上的智光,千百年来照耀着人们暗昧的心灵,召唤着人们崇拜的心性。面对那些古老的。神圣的传说,正像面对卷帙浩繁莫测高深的佛学经卷,人们除了接受。记诵。膜拜而外,还能干些什么﹖又有几人能想得到还能干些什么﹖然而佛又是集萃着人类大智慧。大理性的文明遗存,作为一种真理的象征或真理性的存在,他启迪着膜拜者的心智,召唤着阅读者阐释者精神的投入与理性的批判。伍恒山显然就是这样一个阅读者和阐释者,他透过了历史的久远与漫漶,透过了笼罩着一层原始雾霭的宗教文化障壁,透过了佛学文化的神秘与厚实,沉入两千多年前的异域文化语境中,寻求与佛祖及佛祖时代各色人等的情感交流与心灵对话的契机,并以这一心路历程的展现写成了这部标名为《释迦牟尼成佛之路》的奇书。
  对于这一佛家文化富藏的真正的发现与开掘,如佛家所说需要各种因缘的际会:首先要求探寻者具有对佛学的真正爱好与兴趣,具有相当的佛学修养,以确保他对佛家教义与思想能有确切的理解;其次,这个探寻者又不能是纯粹意义上的信徒,他还要有自身的理性审视与分析能力,能够进入佛家世界之中又能出于其外。当然,最后还要这个探寻者把握住这些条件进行体悟运思与分析审视。《青色菩提》一书,在此意义上说正是这样一次际会下的尝试与努力。作者怀着对佛家真诚的崇敬与爱好以及自身理性的眼光与生命意识进入那些传奇的世界,用心体悟佛陀生命追求中所展现的伟大人格与高贵精神,体悟这种追求在人类无法逾越的限度面前的沉重与无奈,以及一种命运的悲剧性,从而给出了一个独特的。不像以往那样光辉神圣。无所不能,而是一个显现出不懈地追寻真理的人朴素面影的佛陀之形象。
  这个与众不同的佛陀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作者独特的构思来完成的。全书不是对佛陀的生平与教义进行平面与静态的展示,而是对佛陀成佛的心路历程的动态把握。在这样一种动态的把握中,作者一步步实现了这样几个层次的过渡。提升与转化:从各种佛学典籍中众多的神圣传奇,到圣人的传说与故事,再到一个古人对于人生奥秘与意义的执着追求,从而逐渐消去佛陀身上原有的神异色彩,展露出作者用心所体悟到的佛陀形象。作者在书中大量引入了佛教典籍中种种关于佛陀生平与证道传道的记载与故事,这些故事里对佛陀的大智慧。大神通进行了极为神奇幻异。富有想象力的描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引用这些传说的同时,作者又不断用"我听到过这样的故事"。"据说"。"又据说"等等不确定的字眼,并且尽可能将同一事件的不同传说同时列出,流露出一种消解传奇可信度的倾向与努力。在书中,作者还别出心裁地结合了对当时印度社会与思想背景的分析与叙述,试图还原历史情境,给出一个相对切实的。传主行动与思想的背景依托。
  书中对释迦牟尼从无所不能的神到一个人的还原,并无损于他的伟大;即使是对他薄弱之处的显露,也并不是对他的亵渎。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一个人必然会有局限,这种局限并不是可耻的;面对种种局限与弱点所作的挣扎与超越的努力,种种人类智与情。理与欲的搏斗,种种痛苦与追寻的心路历程正是因为艰难悲壮才闪耀出特异的光彩与撼人的力量。佛陀独特的生命体验,致力于消除人类生老病死等生存苦难与困境。不惜一切献身寻求的牺牲与坚忍精神,也正是在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上,才更能真正走进千万普通而平凡的心灵。要知道神性的辉煌与耀眼固然能令凡人崇拜与敬仰,但也会因为高高在上。需要仰视而难以让人觉得发自内心的触动。贴切与亲近。因此,这种还原的努力,是富有现代意义的;也许在这脱却神异外衣的过程中,佛陀作为一个试图解脱人类生存苦难的伟大尝试者与精神先驱者所具有的高贵人格。大悲悯与献身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会给跋涉辗转于生存困境中的芸芸众生更多的启悟与救助的吧,而这在冥冥中无疑也正是佛的心愿。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还原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佛的时代离我们实在过于遥远,世间所存的可以查考与求证的资料与物证又极度有限;而在仅存的那些记载与传说中,又包含着许多夸大与神化的因子。这一切使得对佛陀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人物进行传述,写作上会面临一种较难逾越的限制与无奈。而引渡本书作者超越这种困境到达一个独特境界的,正是取之于佛陀的那种对真理与奥秘不断探求的精神。作者以此作为全书的写作原则与追求目标,对于佛的故事与传奇这些几乎是仅可获得的直接材料,摈弃轻信的态度并极力避免流于简单随意的采用,而是不拘泥于琐细小节,尽力透过这些传说去认识与把握佛陀的精神历程。在此种意义上,可以说作者是用自己的心灵与佛陀之间进行了一次饶有意味的。穿越了历史的交流与对话。
  或许,佛就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的境界,一种随着人们的感悟不断变换其观念形态的飘忽的境界,而不是定型的。一成不变的学理,像一本僵死的枯燥的书。"菩提本无‘书‘"。伍恒山在释迦牟尼成佛之路的体认和描述中颇具魅惑力地揭示了这样的佛理。这使得这部书获得了在传记文学意义上和佛学意义上的双重价值。
  (《青色菩提--释迦牟尼成佛之路》,伍恒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20.00元)
其他文献
8谨慎引进    甲 忆当初  1回想四十年前往事五件。  a、1953年马克思《资本论》三卷10266781214页郭大力、王亚南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三卷661430766于1938年原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新版经校订增译作者通信为附录于后2663—31163—即新译通信。  b、1956年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何思敬译由人民出版社
期刊
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1994—1998)获奖成果,于2001年1月22日在《湖北日报》公示之后,学术界舆论哗然,一些教授强烈反映,评奖的结果不能让人信服,评奖的组织、程序上存在一些问题。    评奖结果:评委获奖多  教师反映的问题首先是,评委参评、获奖特别引人注目。如,哲学社会学学科组全部5位复评评委(负责复评并参加终审)均有成果参评,结果是获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5位全部
期刊
现代日本的企业产权制度同日本的经济体制一样,倍受国内外理论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现代日本企业产权制度研究-日本"公司主义"的经济学分析》,一书首先对公司制度的理论做了分析和回顾;其次,在提出法人所有实质化的理论命题基础上,从总体上分析了现代日本大企业产权关系特征;第三,分析了日本法人与经营者。企业从业员工的产权关系;最后则分析了公司法人权利被经营者私化问题。全文落脚到日本企业法人所有实质化是资本
期刊
一、徐志摩与林长民父女在剑桥  徐志摩与林徽音是在英国伦敦相识相恋的,有人说徐林之恋是徐志摩单方的,我在《浪漫诗人徐志摩》一书中详陈史料以证实他们是相知相恋而非单恋。近日我又读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我想,是可以说明一定问题的。  1920年12月1日林长民致信徐志摩:  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
期刊
10亲·尝·梨·味  术语作阶梯思维向前进步伐不停顿。  开国大典后郭大力、王亚南、何思敬、贺麟满怀兴奋坐到书桌前心思都想到一块儿。搞翻译要啃硬果。把三部难啃著作马克思《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未译者译出来已译者重新校订。  全国翻译会议后理论界盼着新粮食读者等着佳译学者使命在此。  郭大力、王亚南重校《资本论》三卷1953年出版。 
期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因工作需要,我曾出访过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1996年末,《中国建材报·装饰世界》专刊创刊,虞建华主编到我的办公室来说:“老社长出访过好多国家和地区,想必对海外的城市建设和某些著名建筑物留有印象。《装饰世界》负有介绍外国名城和名建筑物的责任,希望您给写点稿子,并配合图片……”情不可却,我答应下来。  我每次出访归来,凭着新鲜的记忆,都写过不少文章,已出版了三
期刊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底蕴深厚,独特悠长的文化。有语言无文字,以渔猎。采集。饲养为生,长期生活在中国东北部边疆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多彩的生活习俗,孕育了各自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文学。三卷本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鄂温克族文学》。《鄂伦春族文学》。《赫哲族文学》的出版,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园地增添了三枝绚丽的奇葩  鄂温克族历史上从事农业。游牧生产,以勇武和骠悍著称。"鄂温克"意为"居住
期刊
《我的一生——师哲自述》一书终于在今年2001年7月出版了。一个多月以来,已有部分读者同我取得联系。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书以后都是一口气读完;有的是从最后读起,也读到了头。对该书共同的评价是真全书都是真话。本来说真话是天经地义的事,现在人们对真话看得如此珍贵,为何?回想起来,说真话还真是不容易例如:1992年应《炎黄春秋》杂志之约,替父亲写了一篇《我所了解的康生》见《炎黄春秋》1992年第5
期刊
学者最得意或快乐的事大概无过于发现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印可和使用。《为钱锺书声辩》2000年元月行世以来,我们常常笑容满脸,高兴得容纳不下,恨不得和读者分摊高兴  前几天在书店翻看文汇出版社2001年7月出的六大册《柯灵文集》,发现诬指钱先生化名"邱去耳"那一节数百字不见了;高兴头上,想405页"那东西后来可在柯灵各色各样的不下十种的文集里熟睹,而钱先生的纠正和学者的考证对他有如春风射马耳,那丑陋
期刊
一次偶然的机会,买到一本托马斯·A·香农(Thomas A.Shannon)的《生命伦理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Bioethics)。托马斯是美国伍斯特理工研究院人文艺术系的宗教和社会伦理学教授,专门从事健康教育、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伦理学问题、宗教和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他的这本代表著1979年出第一版,1987年出第二版,我手里的这本是1997年修订的第三版。  这本书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