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渭区渭北葡萄产业园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北部下吉镇,距渭南市城中25公里,毗邻富平、闫良、蒲城三县(区),地处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关中天水国家经济区腹地。园区规化为核心、带动、辐射“三个区”,占地20.5万亩。自2009年8月份产业园规化起动以来,投资1.1亿元,完成了下吉以东、南七以西沿双官路两边分布,纵深1000米的核心区建设,核心区种植葡萄2.3万亩,引进新品种64个,与三家公司、两个专业合作社、两家规模经营户签订了优质葡萄生产示范园建设合同。形成了集三贤文化观光、生产示范、加工贮藏、物流商贸于一体的三大功能区。同时,起动以下吉为主,沿双官路、渭阳路两边纵横发展,东至渭蒲高速,西至官底镇,南至官道镇,北至下吉镇,区域面积16万亩的带动区建设。 2010年临渭区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被陕西省果业局认定为“陕西葡萄第一区”;临渭区渭北葡萄产业园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下吉)现代农业园区”。
一、主要做法
1.依据当地自然发展条件,提出了“政策性推动,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发展思路。经临渭区人民政府常委会研究,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副区长为组长、区农业局和临渭区渭北葡萄产业园负责人为副组长,政府涉农部门和计划局、财政局、国土局、水利局、税务局、地方金融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渭北葡萄产业园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并下设专门的办公室,从政府部门选派善管理、懂产业的行家能人担任办公室主任。从管理上实行了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园林化模式,实行部门分工负责,整体推进。一是政策性推动。地方政府提出了凡内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个人,在产业园规划区投资优质葡萄生产及加工办厂或建立交易市场达到一定规模的,除享受中、省、市有关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优惠政策外,同时享受园区的提出“苗木补助、设施投资补贴、土地流转优惠、产品由园区负责统一审报认证”等一系列政策。二是市场化运作。园区坚持市场化运作,通过引进兴田科工贸公司等企业投资1.4亿元,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进园农户规模化生产和网上营销等形式,已经建成以股份性投资的葡萄加工、产品交易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营销中心。三是公司化管理。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园区建设,从农业技部门选派了懂农业技术、会市场管理的干部和科技人员,组成“临渭区渭北葡萄产业园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品种研发、工商质检等工作;同时,成立了由政府出资的“临渭区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行先期政府投资推广,后期企业或个入股的公司管理模式,目前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2.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采取了“政策引导,土地流转,集中发展”的配套措施。一是提出政策引导。在遵循自愿、公平的原则下,对规化区域的农户承包责任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提出了“承包户自愿转让土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的配套性扶持政策。由国土资源局负责,通过宣传动员,采取“土地承包农户自愿提出土地转包申请,所在村委会研究同意,农户与产业园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所在镇人民政府监证”的方式,将涉及的农户承包土地以每亩年租金600元(包括籽种、化肥、人工和机耕等费用在内的青苗补偿每亩400元)、期限15年转包给葡萄产业园区。二是集中发展。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初具以下吉为主,沿双官路、渭阳路两边纵横发展,东至渭蒲高速,西到官底镇,南到官道镇,北至下吉镇,区域葡萄栽培面积16万亩的带动区,已种植连片成品葡萄面积7.5万亩。在2009年地方政府出台扶持园区葡萄产业政策后,有三名“大学生村官”在临渭区渭北葡萄产业园“核心区”落户,带头种植红提葡萄26亩,他们不但是产业园区的技术能手,而且是连片种植的管理骨干,个人年收入均在10万元左右,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3.依靠地方金融机构信贷扶持,推出了“评级授信,随用随贷,持卡办贷”金融服务新品种。当地的农村信用联社能抓住发展葡萄产业的优势,适时推出了集“现金存取、转帐结算,POS消费,办理贷款”于一体的“富秦家乐卡”;开通了安全、快捷的人民币大、小额支付系统,极大的方便了果农销售结算;开展了送“卡”上门服务,联社组织产业园区周边的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葡萄产业规模较大、农民信用度较高的村庄举办了“支持红提葡萄产业暨富秦家乐卡发放仪式”,已向园区种植葡萄的1.1万户发放了“陕西富秦家卡”。近两年来,除地方政府的部分配套扶持资金外,大部分资金依靠园区种植户通过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扶持。经调查,园区所在地下吉、南七、吝店、龙背、辛市等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户发展葡萄产业贷款1.33亿元;当地农村信用社通过支持葡萄产业的发展,不但营销了贷款,而且营销了存款,其中的吝店、辛市信用社各项存款突破亿元。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扩规模,提品质,保增收”的发展目标。在经专家实际勘察论证,临渭区年平均温度13.6℃,气侯温和,年平均降水量552mm,无霜期217天,年日照时数2277小时;加之,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秦晋豫金三角地带,陇海、西南、郑西铁路和310、108国道及202.107省道纵贯南北,园区周边交通便利。基于以上,地方政府为园区进行了“量身裁衣”,一是采取了以超大的规模支撑葡萄产业发展,通过三年努力,在下吉镇2.3万亩“核心区”的基础上,建立“辐射区”,辐射周边吝店、龙背共发展20万亩,目前已经种植7.5万亩。二是采取了以高新的技术引领葡萄产业发展,在园区现有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的基础上,与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等国家级农科单位合作,建立避雨栽培、智能温室等农业高科技设施研发推广新品种,提高葡萄品质。据调查了解,通过近三年的快速发展,园区年产优质鲜果24万吨,产值8.8亿元,园区农户人均纯收入均达到1.38万元。
二、困难与问题
虽然,渭南市临渭区发展葡萄产业园在经营管理、发展规模、园区建设等方面创出了一些新思路、新方式,有一定的可借鉴性。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一是由于地方土质改良不够,使“红提葡萄”这一产品还没有打造出国家级优质品牌,产品质量仍需提高,在产品认证上还需努力。二是营销方式仍不先进,商品贸易市场化、营销网络化手段还不够强,供销、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仅有的物流销售中心才刚刚建成,手段和设施仍然不够先进,销售量一般。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当地目前葡萄发展规模和品种,建议地方政府转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层次,加强产品加工与研发,使具有地方特色的红提葡萄打造出特色品牌、全国名牌。建议在后期的发展上应坚持“六个原则”。一是必须坚持科技性原则,由于园区周边个别乡镇或村组距“盐碘”地较近,不利于葡萄产业发展,在种植上必须事先实施土壤改良,园区土地流轉必须在质检部门认可后实施土地转让、让农户发展葡萄产业;二是必须坚持产业性原则,虽然地方政府在发展上提出了打造田园观光性农业,但必须坚持以发展产业为主,继续走好发展设施农业之路;三是必须坚持生态性原则,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必须维护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好授予的“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称号;四是必须坚持效益性原则,地方政府,特别是园区管理部门必须牢记建园的宗旨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的,决不能把实现农民增收特色产业搞成“形象工程,正绩工程”;五是必须坚持开发性原则,目前的葡萄产业品质还未达到部级或省级名牌,地方政府还必须指导农业部门、农技部门和质检部门在土壤改良、提高葡萄品质上多投资、多下功夫;六是必须坚持前瞻性原则,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地方政府可以将葡萄产业的后期发展交由公司管理,政府只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使园区走合作化发展道路,使现有公司放开手脚,建立起产品营销机构、营销队伍,为以后的完全市场化运作奠定可靠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园区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提出的“高标准规化,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高科技支撑”的设施农业示范区。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一、主要做法
1.依据当地自然发展条件,提出了“政策性推动,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发展思路。经临渭区人民政府常委会研究,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副区长为组长、区农业局和临渭区渭北葡萄产业园负责人为副组长,政府涉农部门和计划局、财政局、国土局、水利局、税务局、地方金融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渭北葡萄产业园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并下设专门的办公室,从政府部门选派善管理、懂产业的行家能人担任办公室主任。从管理上实行了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园林化模式,实行部门分工负责,整体推进。一是政策性推动。地方政府提出了凡内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个人,在产业园规划区投资优质葡萄生产及加工办厂或建立交易市场达到一定规模的,除享受中、省、市有关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优惠政策外,同时享受园区的提出“苗木补助、设施投资补贴、土地流转优惠、产品由园区负责统一审报认证”等一系列政策。二是市场化运作。园区坚持市场化运作,通过引进兴田科工贸公司等企业投资1.4亿元,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进园农户规模化生产和网上营销等形式,已经建成以股份性投资的葡萄加工、产品交易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营销中心。三是公司化管理。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园区建设,从农业技部门选派了懂农业技术、会市场管理的干部和科技人员,组成“临渭区渭北葡萄产业园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品种研发、工商质检等工作;同时,成立了由政府出资的“临渭区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行先期政府投资推广,后期企业或个入股的公司管理模式,目前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2.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采取了“政策引导,土地流转,集中发展”的配套措施。一是提出政策引导。在遵循自愿、公平的原则下,对规化区域的农户承包责任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提出了“承包户自愿转让土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的配套性扶持政策。由国土资源局负责,通过宣传动员,采取“土地承包农户自愿提出土地转包申请,所在村委会研究同意,农户与产业园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所在镇人民政府监证”的方式,将涉及的农户承包土地以每亩年租金600元(包括籽种、化肥、人工和机耕等费用在内的青苗补偿每亩400元)、期限15年转包给葡萄产业园区。二是集中发展。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初具以下吉为主,沿双官路、渭阳路两边纵横发展,东至渭蒲高速,西到官底镇,南到官道镇,北至下吉镇,区域葡萄栽培面积16万亩的带动区,已种植连片成品葡萄面积7.5万亩。在2009年地方政府出台扶持园区葡萄产业政策后,有三名“大学生村官”在临渭区渭北葡萄产业园“核心区”落户,带头种植红提葡萄26亩,他们不但是产业园区的技术能手,而且是连片种植的管理骨干,个人年收入均在10万元左右,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3.依靠地方金融机构信贷扶持,推出了“评级授信,随用随贷,持卡办贷”金融服务新品种。当地的农村信用联社能抓住发展葡萄产业的优势,适时推出了集“现金存取、转帐结算,POS消费,办理贷款”于一体的“富秦家乐卡”;开通了安全、快捷的人民币大、小额支付系统,极大的方便了果农销售结算;开展了送“卡”上门服务,联社组织产业园区周边的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葡萄产业规模较大、农民信用度较高的村庄举办了“支持红提葡萄产业暨富秦家乐卡发放仪式”,已向园区种植葡萄的1.1万户发放了“陕西富秦家卡”。近两年来,除地方政府的部分配套扶持资金外,大部分资金依靠园区种植户通过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扶持。经调查,园区所在地下吉、南七、吝店、龙背、辛市等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户发展葡萄产业贷款1.33亿元;当地农村信用社通过支持葡萄产业的发展,不但营销了贷款,而且营销了存款,其中的吝店、辛市信用社各项存款突破亿元。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扩规模,提品质,保增收”的发展目标。在经专家实际勘察论证,临渭区年平均温度13.6℃,气侯温和,年平均降水量552mm,无霜期217天,年日照时数2277小时;加之,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秦晋豫金三角地带,陇海、西南、郑西铁路和310、108国道及202.107省道纵贯南北,园区周边交通便利。基于以上,地方政府为园区进行了“量身裁衣”,一是采取了以超大的规模支撑葡萄产业发展,通过三年努力,在下吉镇2.3万亩“核心区”的基础上,建立“辐射区”,辐射周边吝店、龙背共发展20万亩,目前已经种植7.5万亩。二是采取了以高新的技术引领葡萄产业发展,在园区现有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的基础上,与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等国家级农科单位合作,建立避雨栽培、智能温室等农业高科技设施研发推广新品种,提高葡萄品质。据调查了解,通过近三年的快速发展,园区年产优质鲜果24万吨,产值8.8亿元,园区农户人均纯收入均达到1.38万元。
二、困难与问题
虽然,渭南市临渭区发展葡萄产业园在经营管理、发展规模、园区建设等方面创出了一些新思路、新方式,有一定的可借鉴性。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一是由于地方土质改良不够,使“红提葡萄”这一产品还没有打造出国家级优质品牌,产品质量仍需提高,在产品认证上还需努力。二是营销方式仍不先进,商品贸易市场化、营销网络化手段还不够强,供销、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仅有的物流销售中心才刚刚建成,手段和设施仍然不够先进,销售量一般。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当地目前葡萄发展规模和品种,建议地方政府转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层次,加强产品加工与研发,使具有地方特色的红提葡萄打造出特色品牌、全国名牌。建议在后期的发展上应坚持“六个原则”。一是必须坚持科技性原则,由于园区周边个别乡镇或村组距“盐碘”地较近,不利于葡萄产业发展,在种植上必须事先实施土壤改良,园区土地流轉必须在质检部门认可后实施土地转让、让农户发展葡萄产业;二是必须坚持产业性原则,虽然地方政府在发展上提出了打造田园观光性农业,但必须坚持以发展产业为主,继续走好发展设施农业之路;三是必须坚持生态性原则,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必须维护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好授予的“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称号;四是必须坚持效益性原则,地方政府,特别是园区管理部门必须牢记建园的宗旨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的,决不能把实现农民增收特色产业搞成“形象工程,正绩工程”;五是必须坚持开发性原则,目前的葡萄产业品质还未达到部级或省级名牌,地方政府还必须指导农业部门、农技部门和质检部门在土壤改良、提高葡萄品质上多投资、多下功夫;六是必须坚持前瞻性原则,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地方政府可以将葡萄产业的后期发展交由公司管理,政府只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使园区走合作化发展道路,使现有公司放开手脚,建立起产品营销机构、营销队伍,为以后的完全市场化运作奠定可靠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园区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提出的“高标准规化,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高科技支撑”的设施农业示范区。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