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课提升初中生对生物生活化的理解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教与学的对垒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急需与时俱进。从初中的生物课程来讲,生活化理念的融入紧追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教学成果高效转化的关键举措。生物科学来源于生活,更作用于生活,二者关系密切。以生活化的形式开展全新的生物教学,不仅能使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气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与影响力,而且能引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彰显学生的个性风采,更加接地气。
  随着时下“微文化”的风生水起,微信、微博、微电影、微新闻纷纷涌现,“微”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新常态。微课是围绕新课程标准及教学需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展开教与学活动的一种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微课巧妙搭配,提升初中生对生物生活化的理解,让初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让课堂多维度互动,学生更积极活跃。
  一、巧选素材,把生活带进视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优质、先进的教学方法发挥最大的作用,首先要有恰当的教学内容作为基础。对于微课而言,这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笔者时常在想如何把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带进课堂,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进而让学生既可以通过日常所见事物展开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通过教材的学习促进对生活问题的解决。微课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自从微课被引进国内课堂,便以其“短、精、快”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学,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动物的行为”一课为例。关于动物行为的概念与类型,学生们虽然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但是并不具备清晰的认识与总结能力。此时,教师将“蚂蚁觅食”的场景带进微课,对于这一生物现象的解释,微课的插入改变了教师一味解说的冗长与单一,也打破了可视化教辅的边界。为了完成微课视频拍摄,笔者利用不同时段进行“埋伏”,使用放大镜观察,同时进行拍摄,在后期整合中,加入了漫画配图与特殊音效。教师在加工原创教学素材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微课中再一次仔细观看自己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蚂蚁觅食”场景,对动物行为产生具象认识。
  二、互动参与,把学生带进视频
  微课这一舶来品,凭借它的灵活性与延展性带给教师更多创造的空间。但是,很多教师把微课当成了“片段教学”的视频版,全程对着幻灯片念字幕,或者就着黑板写重点,这样的微课就违背了新理念的初衷,“集体观影”的形式与“一言堂”并没有本质区别。为了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程中,教师在录制生物微课视频时,经常邀请学生做“客串演员”,教师可作为“总导演”为“演员”分配角色、布置脚本,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也提前获悉了一些知识,进而又增加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例如,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一课,教师利用微课进行了课前导入,通过对比生活中常见的人的遗传性状,认识人与人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强化学生对“基因决定不同遗传特征”的认识。这是一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为了迅速点燃他们的兴趣,教师邀请了6个学生加入到微课视频拍摄队伍中。教师选择的这几个“演员”刚好可以组成3个对比组:卷舌和不能卷舌、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教师在他们的胸前分别贴上“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贴纸。教师发现,这几位“演员”由于亲自参与到微课的制作环节,在上课时格外认真、专注,甚至还带动了其他同学积极回答问题,热情参与互动,使课堂氛围空前热烈。随后,当教师展示双眼皮和单眼皮的挂图时,学生回顾起刚刚在视频中呈现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充当演员的“双眼皮”学生“唰”地站起来,宣称自己就是“显性基因”,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同时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知识。
  三、合作实验,把过程带进视频
  生物实验是贯穿整个学科历史的。无论是植物生长还是人类疾病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实物或者替代物的分解剖析与反复验证。课堂实验是生物课的“常客”,甚至有很多重要内容需要单独设置一堂实验课由全班同学共同完成。微课的出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教师可以在课后完成实验,并录制成视频,正式上课时,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评析与总结,如此既节约时间又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实验中的不足,学生可以根据这一过程意识到自己缺乏哪些知识,进而在随后的学习中重点汲取。对于教师而言,和学生们在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观看实验视频,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为以后的生物实验积累宝贵的经验。
  以八年级上册“植物的生殖”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繁殖与发育的认识,在第一次课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之后,由学生自由报名参与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察实验。而这一次的实验与以往有所不同,安排在了课后,并且要用录像机全程拍摄。在下一次课展示这段视频时,未参与实验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了酵母菌的“无性生殖”过程,而参与实验的同学则在加深知识印象的同时,发现了自己使用显微镜的操作失误,并及时向教师提问,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升。另外,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换意见也给了学生更多元的思路,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总之,知识应该是贴近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在教学中贯穿“生活化”教育是实用型教学的践行,而微课新模式的融入,需要有恰当的课题选择和丰富的形式设置,才能高效发挥其优势,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知识转化。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深度挖掘微课的生活价值,以有效地注入,让生物课程成为“有生命的课程”。
  (责任编辑 郭向和)
其他文献
学术探索的实践证明,无论何种文化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精神和物质等不同层面的客观存在所组成的一个复合体,任何单一的学科都难以真正探明这个复合体,需要我们以不同的学科
数学作为一门发展性学科,相对于学生,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对固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包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学习过程来锻炼自己的发展思维。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后者是更为重要的。本文将以此为探讨课题,作出以下研究。  一、从数学理论出发  生活之中,数学无处不在,二者之间息息相关。数学,一方面来自于日常平凡的生活,另一方面较之生活,它的深度与广度又可以无限延伸。以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师,首
目的构建类泛素基因FAT10的真核表达质粒,观察其蛋白在转染人胚肾细胞系293T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法扩增FAT10全长基因片段后,克隆至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分析,将FAT10克
目的观察吡喹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喹酮组。模型组、吡喹酮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吡
2000年5月-2009年6月,我院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儿14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82例,女61例;〈3岁8例,3—6岁48例,7—15岁87例;其中坠落伤53例,车祸伤28例,跌伤3l例,击打伤14例,
2005年1月-2008年1月,我们对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患儿同时加用甲氰咪胍治疗,以观察甲氰咪胍对患儿胃肠道反应的影响。
患者男,19岁,因“进行性四肢麻木、无力10d”入院,病前1周有受凉史,入院前10d感双下肢麻小,继之无力,逐渐加重,不能单独行走,以后渐累及双上肢,同时出现双侧面瘫、饮水呛咳,四肢腱反射
急性自发性小腿动脉破裂是一种较少见的外周血管疾病,临床上常称为小腿卒中。2000—2009年,我院收治急性自发性小腿动脉破裂14例。现分析如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精神,全面推進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大力提升青少年校园篮球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及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的质量与水平,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的改革和发展。根据美国职业篮球联盟与教育部签署的中美人文交流框架协议下关于推广青少年篮球的合作备忘录精神,教育部办公厅决定从2016年起开展校园篮球推进的试点工作,并将有关事项下发通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