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高考作文试题分析思维方式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思维方式是考生写好作文的基石,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选题,写好作文。提出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思维方式;高考;作文;微观;分析
一、高考作文的嬗变分析
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出现,宣告了话题作文开始成为高考的主流形式。2000年之后,话题作文逐渐步入正轨。2006年,诞生了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是一种给“材料”而不给“话题”的命题形式。“材料”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从“材料”出发,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新材料作文其实是在话题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内容,自选角度,扩大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加强了考题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话题作文与新材料作文的出现,开拓了考生的思维,打破僵化思想的束缚,能更好地展现考生的才能。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必定有出色的思维方式做支撑,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写作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就显得格外重。
从1999年开始话题作文到如今新材料作文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到,高考作文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作文试题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逐渐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二、高考作文的微观分析
(一)2006年高考作文分析
阅读了2006年高考全国卷I的作文题目所给出的材料后,内容很易理解,让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很多。然而,在实际的写作当中,学生很容易犯“综合概括”的毛病,只是简单地叙述故事的梗概,重复对材料中人物的认识。大部分考生并没有主动调动思维的意识,不知道该运用何种思维进行分析,上来就开始写作文,只片面地抓住一点就随意引申生发,不能抓住材料的关键点,从而出现跑题的情况。更有甚者,脱离客观实际,以怪为新,不着边际地胡拉乱扯,盲目发挥,偏离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导致零分作文的出现。
在材料作文中,“议论性文字”非常关键,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这些文字往往代表了命题人的命题思路、材料组合的意图以及对文章立意的导向等等。
结合材料,首先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思维进行分析。将材料中所给的事物进行比较,然后再将它们与现实中事或人物进行比较,以确定正确的观点,从“找准自己的定位”入手,宣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然后再运用因果思维,分析这一观点的原因,找到我们之所以这样立意是从哪些方面得来的。从这两方面客观辩证地去构思文章,我们就需要合理布局文章结构,既要分析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还要强调我们不能放弃拼搏的精神,这两方面要协调融合,切忌各说各的,不能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
(二)2008年高考作文分析
对于2008年“抗震救灾”这样一个材料作文试题,几乎没有考生不是耳熟能详的。细读材料,处处都可以体会到其中彰显的人性关怀。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引导,更贴近考生的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瞎编乱造的情况发生。当然如果想文章出色,感情真挚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此类作文也可能直接导致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情况发生。然而,越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人物和事件写起来难度就越大,作文水平的高低也更能突显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唯有“求异”,只有观点新颖,立意正确而且视角独特才有可能得到阅卷老师的欣赏与青睐。因此,质疑思维的运用也就势在必行。
在面对这样一类试题时,首先要从心理上做好创新求异打开思路的准备,选材不能选择一般化的,必须选择典型事例,感人但又不流俗套的素材;在陈述材料上也要讲求创新,不要用平淡无奇且毫无新意的大众词汇,而要抓住细节,用词恰当讲究,在此基础上多使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并且感情必须真挚、真实;在文体结构上也可以创新,恰当选取比较有特点的文体或格式,有时候会给自己的文章添彩,而且这样很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但是这点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拿捏不当很可能造成反面效果,得不偿失;最后还要注意作文题目的创新,如果高考作文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画龙点睛的题目,这对于得高分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
三、中外对比,总述结论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条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写好作文是有难度的。
在国外很多国家非常注重思维与写作的训练。1987年,在荷兰提尔堡国际写作专题讨论会上曾经提出:“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发展写作能力及相关的思维能力,不要太多地注意纠正拼写和语法错误”。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学生不仅能及时吸收所学的知识,还能获得稳定、永久性的知识财富。
而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一篇作文如果有了恰当的思维模式,自然就可以打开思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语言上的雕琢,写好作文,就不在是一件毫无规律可循的难事。
参考文献:
[1]傅修延,黄颇.文学批评思维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2]谢志礼.高师写作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钱剑平.文学原理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阳泉市第十四中学)
关键词:思维方式;高考;作文;微观;分析
一、高考作文的嬗变分析
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出现,宣告了话题作文开始成为高考的主流形式。2000年之后,话题作文逐渐步入正轨。2006年,诞生了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是一种给“材料”而不给“话题”的命题形式。“材料”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从“材料”出发,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新材料作文其实是在话题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内容,自选角度,扩大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加强了考题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话题作文与新材料作文的出现,开拓了考生的思维,打破僵化思想的束缚,能更好地展现考生的才能。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必定有出色的思维方式做支撑,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写作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就显得格外重。
从1999年开始话题作文到如今新材料作文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到,高考作文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作文试题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逐渐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二、高考作文的微观分析
(一)2006年高考作文分析
阅读了2006年高考全国卷I的作文题目所给出的材料后,内容很易理解,让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很多。然而,在实际的写作当中,学生很容易犯“综合概括”的毛病,只是简单地叙述故事的梗概,重复对材料中人物的认识。大部分考生并没有主动调动思维的意识,不知道该运用何种思维进行分析,上来就开始写作文,只片面地抓住一点就随意引申生发,不能抓住材料的关键点,从而出现跑题的情况。更有甚者,脱离客观实际,以怪为新,不着边际地胡拉乱扯,盲目发挥,偏离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导致零分作文的出现。
在材料作文中,“议论性文字”非常关键,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这些文字往往代表了命题人的命题思路、材料组合的意图以及对文章立意的导向等等。
结合材料,首先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思维进行分析。将材料中所给的事物进行比较,然后再将它们与现实中事或人物进行比较,以确定正确的观点,从“找准自己的定位”入手,宣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然后再运用因果思维,分析这一观点的原因,找到我们之所以这样立意是从哪些方面得来的。从这两方面客观辩证地去构思文章,我们就需要合理布局文章结构,既要分析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还要强调我们不能放弃拼搏的精神,这两方面要协调融合,切忌各说各的,不能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
(二)2008年高考作文分析
对于2008年“抗震救灾”这样一个材料作文试题,几乎没有考生不是耳熟能详的。细读材料,处处都可以体会到其中彰显的人性关怀。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引导,更贴近考生的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瞎编乱造的情况发生。当然如果想文章出色,感情真挚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此类作文也可能直接导致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情况发生。然而,越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人物和事件写起来难度就越大,作文水平的高低也更能突显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唯有“求异”,只有观点新颖,立意正确而且视角独特才有可能得到阅卷老师的欣赏与青睐。因此,质疑思维的运用也就势在必行。
在面对这样一类试题时,首先要从心理上做好创新求异打开思路的准备,选材不能选择一般化的,必须选择典型事例,感人但又不流俗套的素材;在陈述材料上也要讲求创新,不要用平淡无奇且毫无新意的大众词汇,而要抓住细节,用词恰当讲究,在此基础上多使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并且感情必须真挚、真实;在文体结构上也可以创新,恰当选取比较有特点的文体或格式,有时候会给自己的文章添彩,而且这样很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但是这点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拿捏不当很可能造成反面效果,得不偿失;最后还要注意作文题目的创新,如果高考作文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画龙点睛的题目,这对于得高分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
三、中外对比,总述结论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条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写好作文是有难度的。
在国外很多国家非常注重思维与写作的训练。1987年,在荷兰提尔堡国际写作专题讨论会上曾经提出:“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发展写作能力及相关的思维能力,不要太多地注意纠正拼写和语法错误”。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学生不仅能及时吸收所学的知识,还能获得稳定、永久性的知识财富。
而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一篇作文如果有了恰当的思维模式,自然就可以打开思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语言上的雕琢,写好作文,就不在是一件毫无规律可循的难事。
参考文献:
[1]傅修延,黄颇.文学批评思维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2]谢志礼.高师写作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钱剑平.文学原理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阳泉市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