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美育在语文课堂上缺失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大部分教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高考的指挥棒上时,高中语文教学就变得功利而平庸,并因此削弱了语文学科的美育和德育功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要高声呼吁:莫让美育在语文课堂上缺失!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具体的美育要求。然而当前的高考模式令师生唯“高分”是求,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已经严重缺失。
  美能让人产生羡慕之情,美能让人过目而难以忘怀,美能让人的情操得到陶冶,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美育有怡情冶性、启真益智、养志导善、健体美魄的功能。面对功效卓彰的美育,我们没有理由让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缺失。
  美无处不在,处处都有美,更何况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很多都是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题材广泛,体裁全面,格调各异。一篇篇佳作构成一个个绚丽多彩的华美世界。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着深广厚重的人情美、自然美、艺术美,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美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我们没有理由面对如此绚烂美丽、丰富多彩的美育瑰宝而让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缺失。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必要而可行的,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里遨游吧!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次生动的美育机会。那么如何才能不让美育在语文课堂上缺失呢?笔者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美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大量使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美育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变得方便易行了。教师既可以利用有关教材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创设情境,也可以自行设计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来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又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
  我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制作了一个flash动画片,运用舒缓怡人的音频和淡雅优美的视频创设了三个场景:陶渊明乘舟回乡;家园之乐;郊游之趣。通过欣赏这三个幽雅恬美的情境,学生不仅理解了陶渊明为什么如此厌恶官场,为什么那么向往田园生活,也受到了田园风光之美、闲情逸致之美、淡泊名利之美的熏陶。这种美的熏陶不仅使学生身心愉悦,也启发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仅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陶渊明其人,更使学生对污秽的官场有所了解。怡情冶性、启真益智、健体美魄在一节课中得以完美实现,一箭多雕,这就是美育的功效。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的融入,使得审美教育简便易行,功效卓著。
  二、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受到审美教育
  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所在。如果仅仅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性格,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能深入挖掘人物身上潜藏着的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让学生对人物形象产生羡慕和敬仰之情,让学生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那么学生不仅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感体验,还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涤,从而健全心智。学生因为对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积极主动地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例如,在教学《项羽之死》时,我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来概括项羽的性格特征,因为这种教法千篇一律、枯燥乏味,至多也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掌握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除此之外更没有别的收获。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体验“霸王别姬”片段中项羽重情重义、柔情似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体验生离死别之时的凄美;引导学生体验“乌江自刎”片段中项羽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人格美,让学生明白了失败的项羽实际上比那奸诈阴险、无情无义的刘邦更可爱,更可敬。在人格上,失败的项羽是完美的,而成功的刘邦则是个缺乏人格的“痞子”。用充溢于文中的悲壮之美来感染、熏陶学生,在这节课中,学生不仅理解并掌握了项羽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得到了美的洗涤,他们的人格得到了提升。这种教法因注重审美教育而事半功倍、一举多得。
  三、赏析作品的意境,让学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诗歌、散文、小说中营造了许多或清新淡雅,或雄奇壮丽,或迷离飘渺,或意蕴深刻的意境,这些意境都充满了自然美、艺术美。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既能怡情冶性,健体美魄,又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模仿创造的欲望。对比单纯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其效果好很多。例如,在教学《滕王阁序》第三段时,我调动学生利用想象走进那精美繁华、气势壮阔、色彩明丽的意境中,让学生受到自然美的浸润,让学生去想象并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色彩明丽、气势壮阔、明艳而不失庄重之美,让学生展开联想去体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若有若无、若隐若现、视通万里、飘渺壮阔之美。学生受到自然山水之美的浸润,不但性情得以怡冶,学习本文的兴趣也倍增。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意境美,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自然之美的熏陶,不但美化学生的心灵,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吟咏诵读,让学生体味、感受作品的音乐美、人情美
  吟咏诵读特别适合诗歌、散文或精美片段的教学,这是一种以形入情、以声带情的鉴赏方法。正如宋代朱熹所言:“诗须是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学生根据对作品的心领神会,自然入境,或抑扬顿挫,或长短疾徐,或轻重张弛,力求通过心、眼、口、耳并用的活动传达出诗人独特的情致及韵味。”学生因此受到音乐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例如,我在教学《项羽之死》中的《垓下歌》时,反复指导学生朗读本诗,然后引导学生在吟诵中体味项羽、虞姬的内心情感:“在即将被对手斩尽杀绝的生死关头,古代帝王有几个能像项羽一样把女人当人来看待?项羽不会像其他帝王那样随便结束自己爱妃的性命来保全自身的尊严,而是诚挚地向自己所爱的人表达自己难以割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虞姬一定是深为感动而为之殉情。”在回环往复、朗朗上口、深沉悔恨的音韵之中,学生感受到了项羽重情重义的人情美。学生在吟咏诵读中受到音韵美、人情美的感染,同时也完善了对项羽这一悲壮的末路英雄的理解。再如,在《陈情表》一文的教学中,指导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李密那悲伤、诚挚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以及他那拳拳孝心。学生理解了这一人物形象,进而敬重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因反复朗读而受到一次次美的浸润。
  总之,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更好地促进学校德育、智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审美教育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把德育、智育、美育有机地融合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厚此薄彼。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能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怡情冶性、启真益智、养志导善、健体美魄的功能,那么我们每一节课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位学生都能体健、智高、魄美。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物理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只要善于发掘,善于引导,就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发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立体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说:“没有语法,人们能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将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可见,词汇的学习在语言学习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学校的英语教学,还是从生活实际的需要看,谁掌握的词汇越多,谁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就越强。运用英语的能力越强,反过来能促使人们更多更快地学会更丰富的词汇。要想真正学懂、弄通一门语言,词汇的学习必不可少。单词难记,许多学生觉得
延边大学舞蹈学科始建于1957年。历经50年来的专业艺术教育探索和积累,建构了以朝鲜民族舞蹈为主体,中西方舞蹈为两翼,多元舞蹈文化相融合的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舞蹈教学体系;形成
思想理论素养是干部队伍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干部素质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从高校工作性质、特点以及高校领导干部群体结构特征等基本前提来看,高校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
顶岗支教师范生在顶岗支教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安全感缺失、角色的转换引发冲突、教学技能与教学态度的不匹配、心理落差大、专注度低等问题。加强生活适应教育、健全人格教育、
基于网络环境的成人学习行为容易产生偏差,原因主要是功利性的学习动机所致,突出表现在学习欠主动、学习能力弱和学习成效差,可采取的纠正对策如创设支持性的网络教学环境,强
一、现象诠释学的课堂交往教学观现象诠释学认为,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的对话、交流与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拥有不同语言文化和沟通文化的前代与后代
刚进中学的农村初一学生感到最新鲜的事莫过于:我们要学English 啦,我们就要会说English 啦。初学时兴趣盎然,可经过两至三个月后,新鲜感过了,好奇心逐渐冷却下来,一部分学生开始觉得英语枯燥难学。随着教学内容的加深,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会陷入“听不懂就不想学,越不想学就越听不懂”的恶性循环,严重的还会放弃英语学习。的确,农村中学生厌学英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关键之一就是要
王阳明从良知情感化到情感良知化的性情思想轨迹及特质,影响了阳明后学从以情为性、即情即性到情实性名的性情思想发展。在性的失语与情的独语的语境中,"唯情论"和"情教"幻灭的理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远工程”)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农远工程”中教师专业化建设、学生学习和知识库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