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协同发展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是组成小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要素。认知因素的功能体现在个体对知识信息的接收、加工和转化上;情意因素的功能体现在对认知意向的定向、维持和调节上。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教学过程中重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意因素的状况,致力于沟通两者的内在联系,促进数学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的协同、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认知情意协同发展
1.发挥情意因素的启动作用,激发学生认知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体验是情感的基本点,它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兴趣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而动机又是促使学生学好数学的内趋力,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很多,不少教师已经在教学中采用了各种方法,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有时可以利用实物或者教具、学具等,增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比如,“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句话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是抽象难懂的。有些教师上《角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利用活动角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先通过认真观察教具的演示,再通过动手操作学具的体验,充分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知识,不仅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打好基础,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对学生进行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辩证思想启蒙教育。
2.发挥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认知过程。要改变认知活动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把学生的情意定向在参与认知的过程之中。
例如,郑菁老师上的《圆的周长》一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她在推导公式之前,先让学生思考求圆的周长的方法。学生提出了滚动和绳测两种方法,郑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出了几个圆的周长。接着郑老师举两个实例说明滚动和绳测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再引导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然后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测量,教师验证,学生终于发现了规律。这样经过多层次的实践,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发挥情意因素的调控作用,提供学生认知成功的机会。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心理素质应该渗透于学生认识活动的过程中。情意因素在数学认知中的调控作用,表现于教师力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善于运用和谐的、愉悦的、积极探求科学的学习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教学视线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认真利用教学中的可调控因素,创设学生表现自我的时机,不断地、经常地为学生提供认知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有了成功感、成就欲,就会增强学习自信心,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成功学习的心理体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之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和自信的心理。经常获得这种心理体验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产生更强的进取精神,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捕捉成功的机遇。但是,学生中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教师必须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发挥情意因素的维持作用,磨炼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意志。数学学习中的大多数内容是枯燥的、抽象的,而且数学知识逻辑性强,一环紧扣一环,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刻苦学习精神。从长远来看,一个人今后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是难以预料的,他更要有坚强的意志,自觉地排除各种干扰,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努力。
目前不少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表现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稍难的题目就想抄标准答案,或者请同学、家长讲解答过程;作业、试卷出了错题也懒得查找原因,而是伸长脖子抄附近同学的结果,以应付老师检查,考试成绩一旦不理想,就灰心丧气或怨天尤人找客观原因等等。归根结底,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缺乏战胜挫折的斗志与精神。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数学教师可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重大成果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也可以利用本校、本班学生遭受挫折不气馁,发愤图强、后来居上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知识间的干扰、某些隐蔽条件的障碍、题目类型的多变、解题思路的蹊跷等等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攻克难题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应用题综合练习中,有位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暑假中李莉计划7月份完成1860道数学题,结果头2天就完成计划的10%,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大多数学生列式为:31-1860÷1860×10%÷2),有的学生用方程解,设可以提前X天完成,列方程得:31-X=1860÷(1860×10%÷2)。老师肯定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工程应用题的思路,能解答这道题吗?学生又想出了以下几种方法:31-1÷(10%÷2);31-(1-10%)÷(10%÷2)-2;31-2×(1÷10%);直接设调,列方程为:31-X=1÷(10%÷2)。老师再启发学生:你们刚才用工程问题的思路,把计划(实际)的工作总量看作“1”,列出的算式比原来简便得多了,再想想能不能把实际的工作时间看作“1”,列出更简便的算式呢?一部分学生终于想出了:31-2÷10%这种最佳解法。这位教师利用一题多解的练习,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认知情意协同发展
1.发挥情意因素的启动作用,激发学生认知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体验是情感的基本点,它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兴趣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而动机又是促使学生学好数学的内趋力,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很多,不少教师已经在教学中采用了各种方法,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有时可以利用实物或者教具、学具等,增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比如,“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句话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是抽象难懂的。有些教师上《角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利用活动角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先通过认真观察教具的演示,再通过动手操作学具的体验,充分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知识,不仅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打好基础,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对学生进行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辩证思想启蒙教育。
2.发挥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认知过程。要改变认知活动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把学生的情意定向在参与认知的过程之中。
例如,郑菁老师上的《圆的周长》一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她在推导公式之前,先让学生思考求圆的周长的方法。学生提出了滚动和绳测两种方法,郑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出了几个圆的周长。接着郑老师举两个实例说明滚动和绳测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再引导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然后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测量,教师验证,学生终于发现了规律。这样经过多层次的实践,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发挥情意因素的调控作用,提供学生认知成功的机会。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心理素质应该渗透于学生认识活动的过程中。情意因素在数学认知中的调控作用,表现于教师力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善于运用和谐的、愉悦的、积极探求科学的学习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教学视线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认真利用教学中的可调控因素,创设学生表现自我的时机,不断地、经常地为学生提供认知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有了成功感、成就欲,就会增强学习自信心,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成功学习的心理体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之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和自信的心理。经常获得这种心理体验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产生更强的进取精神,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捕捉成功的机遇。但是,学生中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教师必须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发挥情意因素的维持作用,磨炼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意志。数学学习中的大多数内容是枯燥的、抽象的,而且数学知识逻辑性强,一环紧扣一环,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刻苦学习精神。从长远来看,一个人今后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是难以预料的,他更要有坚强的意志,自觉地排除各种干扰,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努力。
目前不少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表现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稍难的题目就想抄标准答案,或者请同学、家长讲解答过程;作业、试卷出了错题也懒得查找原因,而是伸长脖子抄附近同学的结果,以应付老师检查,考试成绩一旦不理想,就灰心丧气或怨天尤人找客观原因等等。归根结底,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缺乏战胜挫折的斗志与精神。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数学教师可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重大成果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也可以利用本校、本班学生遭受挫折不气馁,发愤图强、后来居上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知识间的干扰、某些隐蔽条件的障碍、题目类型的多变、解题思路的蹊跷等等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攻克难题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应用题综合练习中,有位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暑假中李莉计划7月份完成1860道数学题,结果头2天就完成计划的10%,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大多数学生列式为:31-1860÷1860×10%÷2),有的学生用方程解,设可以提前X天完成,列方程得:31-X=1860÷(1860×10%÷2)。老师肯定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工程应用题的思路,能解答这道题吗?学生又想出了以下几种方法:31-1÷(10%÷2);31-(1-10%)÷(10%÷2)-2;31-2×(1÷10%);直接设调,列方程为:31-X=1÷(10%÷2)。老师再启发学生:你们刚才用工程问题的思路,把计划(实际)的工作总量看作“1”,列出的算式比原来简便得多了,再想想能不能把实际的工作时间看作“1”,列出更简便的算式呢?一部分学生终于想出了:31-2÷10%这种最佳解法。这位教师利用一题多解的练习,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