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灵魂唤醒灵魂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zj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历史课堂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学生课堂参与度也逐步提高,然而,这是我们改革的初衷吗?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如何唤醒学生的灵魂,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热情,对生命中真善美的追求与热爱,这不仅是新形势下对高中历史教學深层次的要求,也应该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下面以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的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本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
  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唤醒学生的灵魂?余秋雨先生曾说过,文化不能仅仅是单纯地传播知识,更不是关起门来做一些自得其乐的研究,而应该像墨子一样,传达一种信仰。这里的信仰,不再局限于对知识探索的欲望,而是更深层次的对星空的敬畏,对人性的追问。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教材依次讲到了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及意义。鉴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标要求,课本内容极其简略。
  再比如《启蒙运动》。何为启蒙?是单纯给出词典的解析,还是让学生自己领悟?是单纯地看西方人还是看我们自身是否是一个已经启蒙了的公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教材讲述的可以由学生自己归纳。我设计的问题有这样几个: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生活的背景和时代有什么不同?这和他们理论点的不同有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你怎样看待自由与目的、自由与法律?我们是不是已经启蒙的合格的公民?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引用了康德的两句话: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还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那最神圣恒久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在课后的交流中,学生普遍反映这节课收获很大,一些句子也写进了他们的作文或周记中,甚至成了他们的座右铭。
  要唤醒学生的灵魂,首先需要教师唤醒自身的灵魂,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目前江苏高考模式下,高中历史课和历史教师的地位都比较尴尬。对于文科同学而言,历史虽是选修科目,参加高考,但只算等级,不算分数,所以投入精力相对较少;对于理科同学而言,历史只需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在这上面花费的精力就更少了。学生的不重视使许多教师对自身教学地位不够自信,教学的目的往往被简化到仅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应该包含了基本的价值观引领,是为人师的第一要务,甚于授业。只有广大一线教师认识到历史教学在价值引领上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的无可替代,具有发自内心的尊严感和使命感,才能做一棵摇动小树的大树,才能用自身的灵慧与领悟去感染、启发学生,唤醒他们沉睡的意识和心灵。
  要想唤醒学生的灵魂,一线教师还需要强大的专业能力做支撑,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底蕴。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例,为了更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在已经阅读《论语》《老子》《庄子》的基础上,我还阅读了当代一些文化学者的著作,比如余秋雨的《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诸子的形象顿时鲜活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沉闷的文字。在讲课的时候,我举了一个例子:孔子为什么要重视丧葬之礼?我要求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思考,虽然答案比较肤浅,但由此引发了青年学生对死亡问题的一些探讨,升华了这节课的主旨。
  我们的祖先在《礼记》中告诉我们:“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广大一线教师只有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钻研,历史课堂才会鲜活起来,才会让知识不再呆板、灵魂不再沉睡。这一切,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必修1侧重于自然地理,关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教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并熟练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掌握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由浅入深,从三圈环流开始,在此基础上理解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全球一共形成7个气压带、6个风
2017年秋季学期以来,七年级统一使用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使新教材的理念落地生根,我们先后参加了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与学习,聆听了专家的教材使用讲座,并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真切体验新教材的新特点、新变化。现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为例,谈一点个人对部编教材的使用建议。  一、设置问题,抛砖引玉,关注生命思考  例如,在教学《探问生命》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你认为是先
诗歌是诗化的历史,如何引诗入史、借诗释史、以诗明史,发掘诗歌的合理内涵,深化历史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对诗歌资源的作用,以及利用诗歌资源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进行探讨,以促进历史教学发展。  一、诗歌资源的作用  1.有利于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诗歌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寥寥数语就能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形象地反映出来。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选取一些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坚定的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推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彰显文化自信的一个记号,是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初中学生文化自信中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彰显中华文化之魅力  1.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当代中学生树立
史料阅读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从教材、兴趣、教师等方面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近年来,史料教学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甚至也影响着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如统编初中历史教材除了正文外,还在课文辅助系统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而七至九年级学生(12—16岁)由于阅读时间、经验和水平的制约,存在着极大的阅读障碍,特别是史料阅读障碍。因此,进行史料教
参与式教学法,源自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社会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深化,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实际教学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引领学生不断地在探究的过程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不面对真实生活,不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就很难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对于老师呈现的理论很难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难以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结
“生态农业”是高中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按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师层层设计大标题、小标题,让学生规规矩矩地在老师的层层“诱惑”下沿老师设计的思路学习、解答问题。在这種教学模式中,学生虽然都能很快地完成教与学任务,但他们的兴趣不高、探究意识不强,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  经过分析,我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设计没有充分
【摘要】如今,盛行的网络教育满足了大数据时代的需要,丰富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流通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问题:如何抓住教学重点和学生的难点,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执施精准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认为智慧测试是实现精准教学、提高效果的一种有效办法。通过智慧测试,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地测试诊断,不断开辟新的教学前沿阵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的不断提升。
2015年高考已落下帷幕,根据教育部文件指示,2015年是安徽省高考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从2016年起,安徽省高考将使用全国卷。本文拟对2015年高考安徽卷和全国卷I的历史试题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我省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提供指导。  一、安徽卷与全国卷I的结构分析  1.共性。  无论是安徽卷还是全国卷,其都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重视情境的创设,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对教材主干知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