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绘画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活泼热情、勤奋好学、思维敏捷。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美术对于她们来说是基本技能。油画棒是日常教学常用的材料,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运用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老师要在油画棒表现技法方面的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同时促使学生热爱生活,激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增强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创造性;油画棒;表现技法
案例背景:
绘画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活泼热情、勤奋好学、思维敏捷。《油画棒表现技法》是学前教育专业大二学生的随堂课,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造型能力与色彩搭配能力。
案例主题:
本节课选自全国三年制高专学前教师教育教材《美术基础》中第三章《色彩》的第三节《装饰色彩》。虽然油画棒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绘画工具,但是能不能将它利用好,会不会运用多种技法进行表现。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美术对于她们来说是基本技能。油画棒是日常教学常用的材料,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运用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油画棒表现技法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以提问、图片导入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老师讲解与示范,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得出表现技法的各种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热爱生活,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激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增强他们的创造性。
案例描述:
刚走进教室就听见有学生高兴地说:“终于摆脱水粉,可以玩油画棒了。”“为什么呢?”笔者问。“水粉太麻烦了,需要调色,还需要洗调色板,关键是有时候我可能调不出自己想要的颜色。油画棒就简单多了,我在幼儿园就学过。”“对,对。”其她同学异口同声地说道。“好,既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绘画材料,那么它有哪些特性,有哪些表现技法呢?”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油画棒的世界,看看它到底會给我们带来什么的惊喜。正式进入油画棒表现技法的课程中,给学生们欣赏不同技法的油画棒绘画作品。
“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和丰富的画面形式呢?这是由油画棒的原料所决定的。它包括颜料、油和蜡。油是大家比较熟悉,我想问问同学们,当油和水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相溶,是浮在水面上的。”“对,水与油不相溶。那蜡与水相遇时又会发生什么呢?”“我记得小时候,将点燃的蜡烛滴在水面上,好像是漂在水面上的。”“对,这两种特殊的原料决定了油画棒它能够表现特殊的肌理形式。那我们可以利用它的特殊性来画一幅水粉和油画棒相结合的作品。”笔者在纸面上用油画棒画出了几只鱼、水草及珊瑚的形状。有的地方进行了油画棒填色,轮廓线加粗的处理,然后将水粉颜料刷上去。“油画棒涂得比较实的地方和有油画棒画过的图形,水粉颜料盖不住它。”“这就是运用了油画棒水油分离的特点,使我们的画面形成了新的肌理。我们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来决定油画棒上色的范围,最后出现的效果也不一样。”这是油画棒表现技法的一种形式,是材料与材料的结合。单独使用油画棒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视觉效果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利用油画棒的原料就可以出现这么有意思的视觉效果。单独使用又是什么样的?在这里笔者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与之前学习的水粉表现技法结合了起来。“大家想想,我们学习了水粉表现技法有哪些?”“平涂、勾线平涂、渐变、干扫……”学生们一一回答。“好的,那么油画棒与水粉也有相似之处,它也有平涂、渐变、点彩。除此之外,油画棒还有混涂法和刮画法。”通过水粉与油画棒的比较,让学生在所学知识上建立衔接性的关系,以便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在学习水粉平涂法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要控制水与颜料的比例,一定要涂平。在油画棒的平涂中,也是要注意涂平,所以颜色一定要涂实。学生通过油画棒不同的表现结果来区别颜色涂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平涂。渐变技法中分为单色渐变与多色渐变,这一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通过示范,学生得出了上色力度的大小决定了颜色的深浅,不同颜色由浅到深排列或者由深到浅排列的顺序,可以形成多色渐变。这时,笔者再拿出另一张作品,“我们来看看,作品上面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红色和黄色之间有橙色,黄色和蓝色之间有绿色,红色和蓝色之间有紫色。我们在水粉里面学过这些颜色属于间色,可以通过两者的颜色的混合,那油画棒这些间色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让学生先画了一个深色如红色,再将黄色与它混合,学生们很快发现,混不出任何颜色,一片红色。然后我们将两种颜色反过来试了一次能形成间色。学生们马上得出结论,在油画棒混色的过程中,一定要先浅色再深色,要不然就没有间色的产生。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学生自己得出上色的步骤,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关联起来。
“在平涂法和渐变法中,我们都可以与水粉表现技法联系起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那我们来看看这张作品。”“这种技法叫做刮画法,是通过油画棒叠色来形成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呢?首先画底色,在画底色时要注意避免使用深色,如青莲、群青、熟褐等。上色时一定要注意涂实,要不然在刮画的时候,底色显现不出来。画好底色之后,将黑色或者熟褐涂在已画好的底色上面。然后用牙签、筷子,或者是写完的笔芯等画出外轮廓。”学生按照笔者讲解的步骤来实践,看到自己画出的作品惊喜地说道:“从来没有觉得油画棒这么有意思,太神奇了”。
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对油画棒表现技法的掌握情况,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堂练习,以静物苹果为例,根据自己的画面需要,可以使用多种技法来表现,可以分小组来完成,15分钟后进行作品展示交流。
本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通过自己欣赏作品或老师示范的方式,学生体验、讨论等方法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完成了本课的随堂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创造性。在展示作品交流的过程中,一位平时被学生称为“内向型学霸”的同学表现得十分积极,她形象生动地给大家阐述了作品,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得出这位学生的内心是受到鼓励的,嘴角露出了笑容。笔者想作为一名老师给予学生鼓励,使其具有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第一,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课题,提高教学效率。钟启泉教授曾说:“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目标的要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课堂形式并不是教师的独角戏,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让学生在课堂中由主体变为主导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老师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第二,从实际生活出发,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教学中。本课中,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与美术之间取得联系。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活跃课堂气氛。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使一层不变的枯燥理论转化到生活中。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与生活取得联系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懂得联想知识的关联性,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以人为本,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双边的互動过程,师生双方交流、沟通,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在已有的认识中增强了自己的见识,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这一切需要有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以人为本,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在课堂中轻松自如地交流、互动、讨论,这本身就是课堂的成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能够有良好的开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欣赏美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学前教育专业将来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是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面临的是3~6岁的孩子。老师需要有足够充分的美育知识才能给幼儿们一个奇特的世界,教学内容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更多的是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老师就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虽然这个过程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实现,但是在不断地给予学生新知识及理论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热爱生活,体悟生活,能够具有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这也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能力,值得我们用心去培养。
第五,关注学生发展,增强学生自信心。我们常说“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每个老师的职责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内向型学霸”在作品交流评价的环节,她的表现让笔者为之动容。她平时是一个很内向,不爱说话,不爱表现的孩子。她第一次能够站在课堂中,为我们介绍她作品的创意与技法,由开始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的侃侃而谈,她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关爱和保护。学生态度的转变,也说明老师在课堂中引导的重要性。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当一个人能够有足够的勇气与自信,她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我们相信她会变得更好。
每个课堂既是一个已知数,又是一个未知数。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都遵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理念。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需要做好预先的准备,涉及活动的方方面面。教师要预想可能在课堂中出现的不同行为和表现,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具有教育的“再创造”的能力,让她们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打开学生思维,增加她们的创造性及创造力。教师还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其创造性才能使课堂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张宏如,曹雨平.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有智,欧阳伦.心理学基础[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创造性;油画棒;表现技法
案例背景:
绘画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活泼热情、勤奋好学、思维敏捷。《油画棒表现技法》是学前教育专业大二学生的随堂课,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造型能力与色彩搭配能力。
案例主题:
本节课选自全国三年制高专学前教师教育教材《美术基础》中第三章《色彩》的第三节《装饰色彩》。虽然油画棒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绘画工具,但是能不能将它利用好,会不会运用多种技法进行表现。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美术对于她们来说是基本技能。油画棒是日常教学常用的材料,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运用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油画棒表现技法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以提问、图片导入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老师讲解与示范,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得出表现技法的各种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热爱生活,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激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增强他们的创造性。
案例描述:
刚走进教室就听见有学生高兴地说:“终于摆脱水粉,可以玩油画棒了。”“为什么呢?”笔者问。“水粉太麻烦了,需要调色,还需要洗调色板,关键是有时候我可能调不出自己想要的颜色。油画棒就简单多了,我在幼儿园就学过。”“对,对。”其她同学异口同声地说道。“好,既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绘画材料,那么它有哪些特性,有哪些表现技法呢?”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油画棒的世界,看看它到底會给我们带来什么的惊喜。正式进入油画棒表现技法的课程中,给学生们欣赏不同技法的油画棒绘画作品。
“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和丰富的画面形式呢?这是由油画棒的原料所决定的。它包括颜料、油和蜡。油是大家比较熟悉,我想问问同学们,当油和水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相溶,是浮在水面上的。”“对,水与油不相溶。那蜡与水相遇时又会发生什么呢?”“我记得小时候,将点燃的蜡烛滴在水面上,好像是漂在水面上的。”“对,这两种特殊的原料决定了油画棒它能够表现特殊的肌理形式。那我们可以利用它的特殊性来画一幅水粉和油画棒相结合的作品。”笔者在纸面上用油画棒画出了几只鱼、水草及珊瑚的形状。有的地方进行了油画棒填色,轮廓线加粗的处理,然后将水粉颜料刷上去。“油画棒涂得比较实的地方和有油画棒画过的图形,水粉颜料盖不住它。”“这就是运用了油画棒水油分离的特点,使我们的画面形成了新的肌理。我们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来决定油画棒上色的范围,最后出现的效果也不一样。”这是油画棒表现技法的一种形式,是材料与材料的结合。单独使用油画棒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视觉效果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利用油画棒的原料就可以出现这么有意思的视觉效果。单独使用又是什么样的?在这里笔者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与之前学习的水粉表现技法结合了起来。“大家想想,我们学习了水粉表现技法有哪些?”“平涂、勾线平涂、渐变、干扫……”学生们一一回答。“好的,那么油画棒与水粉也有相似之处,它也有平涂、渐变、点彩。除此之外,油画棒还有混涂法和刮画法。”通过水粉与油画棒的比较,让学生在所学知识上建立衔接性的关系,以便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在学习水粉平涂法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要控制水与颜料的比例,一定要涂平。在油画棒的平涂中,也是要注意涂平,所以颜色一定要涂实。学生通过油画棒不同的表现结果来区别颜色涂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平涂。渐变技法中分为单色渐变与多色渐变,这一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通过示范,学生得出了上色力度的大小决定了颜色的深浅,不同颜色由浅到深排列或者由深到浅排列的顺序,可以形成多色渐变。这时,笔者再拿出另一张作品,“我们来看看,作品上面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红色和黄色之间有橙色,黄色和蓝色之间有绿色,红色和蓝色之间有紫色。我们在水粉里面学过这些颜色属于间色,可以通过两者的颜色的混合,那油画棒这些间色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让学生先画了一个深色如红色,再将黄色与它混合,学生们很快发现,混不出任何颜色,一片红色。然后我们将两种颜色反过来试了一次能形成间色。学生们马上得出结论,在油画棒混色的过程中,一定要先浅色再深色,要不然就没有间色的产生。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学生自己得出上色的步骤,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关联起来。
“在平涂法和渐变法中,我们都可以与水粉表现技法联系起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那我们来看看这张作品。”“这种技法叫做刮画法,是通过油画棒叠色来形成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呢?首先画底色,在画底色时要注意避免使用深色,如青莲、群青、熟褐等。上色时一定要注意涂实,要不然在刮画的时候,底色显现不出来。画好底色之后,将黑色或者熟褐涂在已画好的底色上面。然后用牙签、筷子,或者是写完的笔芯等画出外轮廓。”学生按照笔者讲解的步骤来实践,看到自己画出的作品惊喜地说道:“从来没有觉得油画棒这么有意思,太神奇了”。
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对油画棒表现技法的掌握情况,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堂练习,以静物苹果为例,根据自己的画面需要,可以使用多种技法来表现,可以分小组来完成,15分钟后进行作品展示交流。
本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通过自己欣赏作品或老师示范的方式,学生体验、讨论等方法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完成了本课的随堂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创造性。在展示作品交流的过程中,一位平时被学生称为“内向型学霸”的同学表现得十分积极,她形象生动地给大家阐述了作品,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得出这位学生的内心是受到鼓励的,嘴角露出了笑容。笔者想作为一名老师给予学生鼓励,使其具有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第一,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课题,提高教学效率。钟启泉教授曾说:“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目标的要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课堂形式并不是教师的独角戏,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让学生在课堂中由主体变为主导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老师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第二,从实际生活出发,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教学中。本课中,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与美术之间取得联系。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活跃课堂气氛。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使一层不变的枯燥理论转化到生活中。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与生活取得联系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懂得联想知识的关联性,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以人为本,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双边的互動过程,师生双方交流、沟通,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在已有的认识中增强了自己的见识,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这一切需要有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以人为本,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在课堂中轻松自如地交流、互动、讨论,这本身就是课堂的成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能够有良好的开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欣赏美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学前教育专业将来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是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面临的是3~6岁的孩子。老师需要有足够充分的美育知识才能给幼儿们一个奇特的世界,教学内容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更多的是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老师就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虽然这个过程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实现,但是在不断地给予学生新知识及理论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热爱生活,体悟生活,能够具有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这也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能力,值得我们用心去培养。
第五,关注学生发展,增强学生自信心。我们常说“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每个老师的职责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内向型学霸”在作品交流评价的环节,她的表现让笔者为之动容。她平时是一个很内向,不爱说话,不爱表现的孩子。她第一次能够站在课堂中,为我们介绍她作品的创意与技法,由开始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的侃侃而谈,她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关爱和保护。学生态度的转变,也说明老师在课堂中引导的重要性。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当一个人能够有足够的勇气与自信,她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我们相信她会变得更好。
每个课堂既是一个已知数,又是一个未知数。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都遵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理念。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需要做好预先的准备,涉及活动的方方面面。教师要预想可能在课堂中出现的不同行为和表现,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具有教育的“再创造”的能力,让她们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打开学生思维,增加她们的创造性及创造力。教师还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其创造性才能使课堂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张宏如,曹雨平.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有智,欧阳伦.心理学基础[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