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实施“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切实提高政府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高职院校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利于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创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论,丰富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也在构建具有现代意义与普适性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内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模式,必然有其独特的构架。近年,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地方办学、专科层次、高职类型与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科学定位,积极创新,确立了“立足地方、面向市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学校办学与政府、企业、行业及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为核心,以学定技,以教促学,提升了学习与生产实践、学习与科研、学习与创造发明、学习与创业的结合度,增强了学院专业设置和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要着力处理好8对重要关系:政府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组织,学校与学校,学习与生产实践,学习与科研,学习与创造发明,学习与创业。可以说,“政校企行合作”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和内容,“产学研创结合”是其实现的形式和载体,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政府、企业、行业、院校之间的密切合作,把政府、企业、行业、学生满意与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和高职院校办学发展成效好坏的标准。确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能够较好地理清自身的办学定位、廓清办学理念,明确自身在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实现政府、企业、行业及高职院校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通力合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1.加强政校合作,提高政府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府既是高职院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者,在“政校企行合作”中,政府是最为关键的角色。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要通过营造制度环境、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协调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相互促进的管理体制,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促进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只有政府强力支持与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和产业的紧密融合,并切实推动“产学研创结合”的健康发展。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快速推进,特别是鹤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鹤壁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构建新兴产业基础,构建新型城市骨架,实现率先崛起,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中走在前列”的总体部署和战略目标。作为地方高职院校,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鹤壁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通过多方争取,实现学院办学战略性调整,由原来的三个校区整合为占地近1300亩的新校区,实现了办学资源的最优化,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鹤壁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学院主动服务,加速融入,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近年,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鹤壁市全力抓好煤电化材一体化、食品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光伏新能源、陶瓷、光电子、金属镁精深加工等战略支撑产业和新兴先导产业,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意识,狠抓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技能实训,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围绕鹤壁市主导产业对接专业,与市科技局合作,高质量完成“鹤壁市金属镁产业技术路线图”和“食品加工技术路线图”等服务鹤壁市经济社会重大项目;与市建设局合作,围绕鹤壁城市建设大力培养建筑设计人才。学院作为鹤壁市岗位技能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和农民工转移培训基地,每年承担着3800多人次的企事业单位在岗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1200多人次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培训任务及2400多人次的农民工培训;作为鹤壁市师资培训基地,学院每年为鹤壁市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1000余人次。同时,学院还积极承接各种社会短期培训任务,每年培训社会人员10000多人次,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加强校企(行)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校企(行)合作人才培养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学习与生产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受到企业的欢迎。鹤壁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与企业、行业的合作,突出工学结合。在学院建设的9大专业群中,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与北京、上海、广州、郑州等30多家三甲医院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无论在实习单位还是在工作单位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以鹤壁市的战略支撑产业和新兴先导产业为背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已与中国石化——河南煤化一体化项目、华晨汽车等企业、行业建立了深度合作、互惠共赢的密切关系,形成了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的良性机制,较好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多赢”目标。 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学院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2007年6月,在鹤壁市政府的主持下,学院与当地50多家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及食品、电子等行业协会共同组建了鹤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密切和深化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关系。2009年年初,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又牵头组建了河南省豫北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联合豫北地区6市9所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276家。集团先后成立了机电、电子信息、医药卫生、食品、化工材料等9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在逐步筹建技术研发、技能训练、教育培训、信息共享等6大中心,在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创业等10个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把集团打造成为凸现“三个基地、两个中心”功能的职教集团,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基地、师资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及行业终身教育基地、豫北高职专业建设标准和职业院校核心课程标准的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学院还积极实施盟院合作、校企共建模式。与中兴公司合作创办中兴通信NC学院,与鹤壁食品工业协会联合建立食品行业培训基地,与中国有色金属协会镁业分会联合建立鹤壁维恩克镁业学院等。通过大力实施校企、校行合作,狠抓专业基本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训练,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得到极大的加强。学院在全国、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连续多年取得优异成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特别是在2012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一举荣获两个赛项的一等奖,其中“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赛项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荣获一等奖,“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荣获一等奖。
3.加强校际合作,提升优势互补、借力发展的水平
“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上,必须始终坚持开放带动,强化校际互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近年,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校际合作战略上迈出了坚实步伐。2007年9月,学院牵头组织濮阳、周口、济源、信阳等地市的6所高职院校成立河南省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联盟,成为全省首家联合性、地方性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组织,在全省高校中开启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校际合作先例。2011年5月,在十周年校庆之际,学院成功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知名高职院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2012年2月,学院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共同签订职业院校联盟合作协议书,合作各方就专业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实现了深度合作。2012年9月,与韩国保健大学就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校际合作,使学院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内涵,实现了借力发展。
4.加强产学研创结合,积极促进知识与技能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职业教育是强化创新、创业的教育。高职院校在承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职能的同时,还应加强科技研发、技术攻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走“产学研创结合”之路,通过产学研创结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学术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豫北高职教育集团平台,发起并创立由学校、企业、行业等参与的“产学研创”创新联盟,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和院校、企业研发机构的科技人力资源,进行协同研发和产业化攻关、成果转化,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率。在专业教育的后期,定向引入企业的专门产品和技术,作为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措施。专业教师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根据企业技术需要,帮助企业加强技术攻关。目前,学院教师已完成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攻关项目60余项,较好地解决了一些企业的技术困难,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三、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价值
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型平台,该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地方产业需求、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定向的人才培养原则,夯实服务的基础能力、拓宽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的方式和社会服务形式,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德清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7).
[2]罗时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姜大源.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责编:晓 月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利于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创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论,丰富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也在构建具有现代意义与普适性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内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模式,必然有其独特的构架。近年,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地方办学、专科层次、高职类型与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科学定位,积极创新,确立了“立足地方、面向市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学校办学与政府、企业、行业及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为核心,以学定技,以教促学,提升了学习与生产实践、学习与科研、学习与创造发明、学习与创业的结合度,增强了学院专业设置和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要着力处理好8对重要关系:政府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组织,学校与学校,学习与生产实践,学习与科研,学习与创造发明,学习与创业。可以说,“政校企行合作”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和内容,“产学研创结合”是其实现的形式和载体,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政府、企业、行业、院校之间的密切合作,把政府、企业、行业、学生满意与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和高职院校办学发展成效好坏的标准。确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能够较好地理清自身的办学定位、廓清办学理念,明确自身在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实现政府、企业、行业及高职院校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通力合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1.加强政校合作,提高政府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府既是高职院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者,在“政校企行合作”中,政府是最为关键的角色。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要通过营造制度环境、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协调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相互促进的管理体制,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促进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只有政府强力支持与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和产业的紧密融合,并切实推动“产学研创结合”的健康发展。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快速推进,特别是鹤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鹤壁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构建新兴产业基础,构建新型城市骨架,实现率先崛起,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中走在前列”的总体部署和战略目标。作为地方高职院校,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鹤壁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通过多方争取,实现学院办学战略性调整,由原来的三个校区整合为占地近1300亩的新校区,实现了办学资源的最优化,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鹤壁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学院主动服务,加速融入,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近年,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鹤壁市全力抓好煤电化材一体化、食品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光伏新能源、陶瓷、光电子、金属镁精深加工等战略支撑产业和新兴先导产业,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意识,狠抓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技能实训,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围绕鹤壁市主导产业对接专业,与市科技局合作,高质量完成“鹤壁市金属镁产业技术路线图”和“食品加工技术路线图”等服务鹤壁市经济社会重大项目;与市建设局合作,围绕鹤壁城市建设大力培养建筑设计人才。学院作为鹤壁市岗位技能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和农民工转移培训基地,每年承担着3800多人次的企事业单位在岗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1200多人次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培训任务及2400多人次的农民工培训;作为鹤壁市师资培训基地,学院每年为鹤壁市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1000余人次。同时,学院还积极承接各种社会短期培训任务,每年培训社会人员10000多人次,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加强校企(行)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校企(行)合作人才培养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学习与生产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受到企业的欢迎。鹤壁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与企业、行业的合作,突出工学结合。在学院建设的9大专业群中,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与北京、上海、广州、郑州等30多家三甲医院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无论在实习单位还是在工作单位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以鹤壁市的战略支撑产业和新兴先导产业为背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已与中国石化——河南煤化一体化项目、华晨汽车等企业、行业建立了深度合作、互惠共赢的密切关系,形成了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的良性机制,较好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多赢”目标。 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学院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2007年6月,在鹤壁市政府的主持下,学院与当地50多家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及食品、电子等行业协会共同组建了鹤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密切和深化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关系。2009年年初,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又牵头组建了河南省豫北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联合豫北地区6市9所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276家。集团先后成立了机电、电子信息、医药卫生、食品、化工材料等9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在逐步筹建技术研发、技能训练、教育培训、信息共享等6大中心,在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创业等10个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把集团打造成为凸现“三个基地、两个中心”功能的职教集团,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基地、师资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及行业终身教育基地、豫北高职专业建设标准和职业院校核心课程标准的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学院还积极实施盟院合作、校企共建模式。与中兴公司合作创办中兴通信NC学院,与鹤壁食品工业协会联合建立食品行业培训基地,与中国有色金属协会镁业分会联合建立鹤壁维恩克镁业学院等。通过大力实施校企、校行合作,狠抓专业基本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训练,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得到极大的加强。学院在全国、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连续多年取得优异成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特别是在2012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一举荣获两个赛项的一等奖,其中“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赛项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荣获一等奖,“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荣获一等奖。
3.加强校际合作,提升优势互补、借力发展的水平
“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上,必须始终坚持开放带动,强化校际互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近年,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校际合作战略上迈出了坚实步伐。2007年9月,学院牵头组织濮阳、周口、济源、信阳等地市的6所高职院校成立河南省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联盟,成为全省首家联合性、地方性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组织,在全省高校中开启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校际合作先例。2011年5月,在十周年校庆之际,学院成功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知名高职院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2012年2月,学院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共同签订职业院校联盟合作协议书,合作各方就专业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实现了深度合作。2012年9月,与韩国保健大学就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校际合作,使学院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内涵,实现了借力发展。
4.加强产学研创结合,积极促进知识与技能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职业教育是强化创新、创业的教育。高职院校在承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职能的同时,还应加强科技研发、技术攻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走“产学研创结合”之路,通过产学研创结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学术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豫北高职教育集团平台,发起并创立由学校、企业、行业等参与的“产学研创”创新联盟,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和院校、企业研发机构的科技人力资源,进行协同研发和产业化攻关、成果转化,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率。在专业教育的后期,定向引入企业的专门产品和技术,作为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措施。专业教师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根据企业技术需要,帮助企业加强技术攻关。目前,学院教师已完成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攻关项目60余项,较好地解决了一些企业的技术困难,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三、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价值
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型平台,该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地方产业需求、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定向的人才培养原则,夯实服务的基础能力、拓宽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的方式和社会服务形式,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德清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7).
[2]罗时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姜大源.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责编: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