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沿江开发的成效与趋势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沿长江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泰州、扬州等8个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多年来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为进一步拓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促进苏南、苏中与苏北协调发展,形成江苏新的竞争优势,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自2003年6月开始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四年来,沿江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在促进苏中崛起、辐射带动苏北发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一轮沿江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沿江地区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域、先导区域的地位更加强化。2006年,沿江8市以占全省47.3%的面积、53.5%的人口,提供了占全省80.5%的GDP和76.2%的财政总收入。在2005年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沿江8市包揽了江苏上榜的全部17个县(市、区),并在十强县中占有7个席位。
  增长速度持续加快。沿江开发4年来,沿江8市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2003-2006年,沿江8市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15.6%,比同期全省和全国平均分别快1.2个和5.3个百分点。
  总量规模迅速扩大。沿江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03年沿江8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6年这一数值上升到17340.11亿元,占全省GDP的80.5%,占长三角地区的43.9%,同比提高0.77个百分点,比浙江的三角洲部分和上海市占比分别高13.8个和17.8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大企业为支柱、现代物流业相配套的沿江工业走廊已初步形成。沿江8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2年的7.0∶53.5∶39.5调整为2006年的3.9∶59.2∶36.9,其中工业比重由47.1%提高到53.7%,呈现出第一、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的格局。
  传导作用日趋显现。在沿江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苏中、苏北开始快速崛起,2005年苏中、苏北的部分主要指标增速开始超过苏南;2006年以来苏中、苏北继续保持快于苏南的发展势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为28.0%和33.5%,比苏南高13.8个和19.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为22.0%和21.1%,比苏南高1.2个和0.3个百分点;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增幅为58.9%和35.2%,比苏南高33.7个和10.0个百分点。
  全面小康加快推进。2006年沿江8市人均GDP达到39232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合492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59元。根据《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测算,2006年沿江8市均有20个以上指标达到了省定时序进度。对照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的目标值,苏州、无锡、常州3个省辖市和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等9个市(区)相继达到了江苏省全面小康指标,成为全省率先全面小康达标地区。
  生态建设率先发展。2003至2006年,江苏万元GDP排放的COD减少1.85公斤,万元GDP排放的SO2减少3.92公斤,沿江下降更明显;入江河流水质大大好于以往,空气质量提高明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06年,张家港、常熟、江阴荣膺首批国家生态市,占全国首批生态市总数的1/2;从张家港建成全国首个环保模范城市至今,全国56个模范城市中,10个来自江苏沿江地区。沿江开发成功实现了经济和生态建设的率先发展,打破了“经济发展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怪圈,为全省和全国创造了宝贵经验。
  
  沿江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
  
  ——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保持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近年来,国际资本和产业大举向中国转移,长三角成为中国FDI最集中和水平最高的区域,沿江地区又可谓是江苏对外开放时间最早、程度最深、水平最高的区域。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50多家落户在沿江地区。2003—2006年,沿江8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1.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43.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3.7%。
  ——建设沿江高新技术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沿江地区发挥科教文化实力强的优势,抓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遇,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园区,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已具有相当规模。一个以沿江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以计算机和电子通信制造业为龙头、以沿江地区为辐射源的新型高新技术制造业基地已经形成。
  ——提升城市化水平,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优势。顺应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的需要,沿江地区在建设沿江基础产业带的同时,加快了沿江城镇密集带的建设,推进了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沿江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运用科教文化资源,构筑创新驱动优势。沿江地区教育发达,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科技资源丰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科教文化资源为沿江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创新驱动力。2006年,沿江8市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南京2.45%、无锡1.61%、常州1.63%、苏州1.60%、南通1.12%、扬州1.47%、镇江1.38%、泰州1.20%。发达的科技教育文化,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积蓄了较强的知识技术优势和充足的发展潜能。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体制机制优势。经过多年的体制改革,沿江地区所有制结构不断得到调整,经济增长呈现国资、外资和民资“三轮驱动”格局,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民营企业在沿江开发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沿江开发的趋势展望及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扩大沿江开发的成果,沿江各地要把握国内外经济环境趋好的有利时机,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契机,促进沿江开发朝着“集约开发、纵深开发和环保开发”的方向前进。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把握“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大好时机,从更高层次推进沿江开发战略。沿江8市是江苏长三角的重点区域,应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出发,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谋划更好更大发展,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和区域整体优势,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明确自身在长三角区域的定位,加强与区域内各城市的联动开发,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提升区域合作功能和效率。
  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劳动者素质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沿江地区需要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劳动者素质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能耗低、污染少的服务业加快发展,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是高度关注民生改善,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将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增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拓宽城乡居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继续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创业致富,逐步提高工资收入,引导下岗职工再就业,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扶持,强化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做到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
  四是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中之重。针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继续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严格项目建设的环保标准,坚决杜绝一些低水平、重污染的重复建设项目进入沿江地区,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把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节约用地作为市场准入的强制性门槛,同时强化工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全社会参与的格局,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作者系省统计局局长)
  责任编辑:金雯
其他文献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我们东海县委、县政府把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其创业就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力争使农村零转移家庭至少有一人创业就业,全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潜能不断得到激发,创业就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明确农民创业就业的方向    近年来我县富余劳动力创业的势头较好。成效也比较明显。截至今年8月份,全县个体工商户已累计超过2万
肺与胃一脏一腑,功能迥异,但在呼吸功能的维持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一肺主呼吸,胃助之,肺胃通过手太阴经相互贯通,两者同主降气,且肺胃之气皆汇于胸中;其二,肺胃共为后天
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这是对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致力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实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和素质的跃升。  理论武装强根本。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用科学正确的理论端正方向、指导实践,这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搞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当前,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对领导干部把握政治方向提出了新要求。领导干部要想做到
1 牛奶的生产牛奶的生是是保持牛奶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生产要点主要为:一是挤奶前必须对所有与奶接触的用具(如奶桶、滤布等)进行一次较彻底的消毒杀菌,尤其是对残留
本文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分别从西医和中医角度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尤其是从中医角度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国内著名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客观地分析和详细的介绍。
麦薯套种是我省薯区的主要栽培方式.近几年,随着脱毒甘薯的普及推广,该方式以其简单易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现将豫北麦套甘薯栽培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