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契机的把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nsd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用操作学具或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动手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感知,再通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关键词】教学 学生 动手 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83-01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用操作学具或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动手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感知,再通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中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既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思维。如在教学“统计”时,我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在他们认识这几种小动物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讨论,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在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我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一组的办法,最后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操作,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理解掌握新知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摆出6朵绿花,9朵红花,然后问他们:“绿花有几朵?红花比绿花多几朵?红花有几朵?”让他们认识这种题目的形式。然后让学生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要求△比○多2个,求第二行摆了( )个△。通过操作和老师的指导,学生体会到要摆比○多2个的△,就要先摆和○同样多的△外,再比○多2个的△,求第二行摆( )个△,就是把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再教学:“桃有14个,梨比桃多9个,梨有多少个?”时,学生往往能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操作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数学成为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促进智力活动的有序发展。
  三、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操作活动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且,从面向全体出发,也才有可能为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操作探索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教学《倍的认识》这节课的练习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量关系:每个学生手中都有6个五角星和10个小方块,要求摆出方块的个数是五角星的两倍,并看看谁摆的方法对,谁摆的方法多,速度快。
  学生经过独立操作之后摆出了好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接着问,如果有很多很多的五角星和小方块,你们还会摆出小方块是五角星的两倍吗?有多少种摆法?接着教师又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把每个小朋友的6个五角星都拿出来,要求把这12个五角星摆成2排,要全部用完,并且要其中一排五角星的个数是另一排的倍数,看看哪一桌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摆的速度又快方法又多……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对学生的操作活动安排,既有明确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为不同学生的数学思考留有合理的空间。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方块的个数是五角星的两倍”和“一排的个数是另一排的倍数”这两个“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开放题,让学生摆一摆,充分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有独立的要求,又有同桌合作的安排;既有基本的要求,又有发展性的操作要求,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探索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操作活动要把握好教学契机
  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一定要把握好最佳时机,当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用学具摆一摆,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当学生的感性知识已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引导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念,掌握火候,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时,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和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尝试计算,再试着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学生提出这是异分母加法,算的时候先要通分。教师问是怎么想到要通分的,学生回答分数单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然后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教师接着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开始兴趣盎然的进行操作验证……
  在这个片断中,把操作活动置于富于挑战性的问题“请你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背景之下,学生为了说明自己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直观形象的操作也就自然成為他们解决问题的抓手。这时他们从事的操作活动是自身需求引发下的自觉行為。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宜的操作时机基础之上。
  五、动手操作,提高探究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静态的结论性的东西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操作启动思维,参与到探究新知过程中。比如教学“有趣的拼搭”时,让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放在同一块滑板顶端,让这四个物体同时往下“滚”,“滚”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知识水平,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滚”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发现规律,初步感知各类立体图性的特征。在“堆一堆”中,我让学生把四种物体分别堆成一堆,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发现其中有趣的现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探究的这些规律进行有趣的拼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操作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充分有效的操作素材,重视操作时学生的质疑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操作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只有有效的操作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其他文献
<正>徐州韩桥煤矿夏桥井是具有五十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井。矿井储量有限,而建筑物下却积压着大量的煤炭资源,即建筑物下可采储量占矿井总可采储量的近40%。因此,开展建筑物下
运用构造序次和断层影响带理论,采用以捣碎筒和强度仪测试煤强度的技术手段,建立徐州煤田张集井田预测中小断层的经验公式,通过巷道前方隐伏断层的实际预测,证明建立的经验公
痘,现代医学又称为天花,系由天花病毒所致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痘证各个时期的症状和体征皆不同,故治疗也各具特色。本文结合痘证的各时期不同的表现提出了不同的
基于超高压容积减压系统理论,研究超高压开关气源工作原理及结构。建立了超高压开关气源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高频容腔容积以及超高压开关阀的响应频率对超高压开关气源系统性
目的:观察非脱垂子宫阴式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非子宫脱垂的子宫良性病变患者,采取阴式子宫切除术。结果: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
<正>一、前言 高效能减水剂在日本已有20多年的使用历史。它对于高强度混凝土,特别对于离心密实成型的混凝土制品,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添加剂,得到大量使用。利用它对水泥良好的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表现与症状体征的关系,进一步明确该病的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
68只家兔观察了电刺激颈迷走神经(CVN)中枢端、孤束核(NTS)、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和延髓尾端腹外侧区(CVL)对肾交感神经放电(SND)和血压(BP)的影响。结果表明,CVN、NTS背内
本文介绍了测定陀螺经纬仪零位值的新方法——记时法。首先推导了陀螺马达非运转状态下陀螺轴的摆动方程,在此基础上推证出记时法测定零位值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精度分析,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用记时法测定的零位值的精度高于摆幅法。
目的:探讨陈旧性股骨下段骨折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3例陈旧性股骨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5~22个月,平均1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