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1976~1978年的《人民日报》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jxb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1978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十年动乱结束后,仍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此时的说法是“以揭批‘四人帮’为纲”)的方针指导下徘徊前进了两年,然而此时的政治方针已完全不适应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政策和实际的偏离导致了一个人心浮动的年代、一个思想转换的年代。党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在这段时间中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无论是工作重心的转移,还是农村的新变化,都在我们记者的笔下,在我们的报纸上再现。同理,反过来,通过对报纸的研究,我们又可以在一段段的文字中探索当时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思想浪潮。
  按照时间的顺序,检索《人民日报》1976~1978年的报纸,不难发现我们国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已有的矛盾、困难,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路线的。结合《人民日报》在这两年中的报道,体现出来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党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揭批“四人帮”,抓纲治国——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翻开1976年10月以后的报纸,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揭批“四人帮”的文章,从各地揭批“四人帮”到各行各业揭批“四人帮”。如1976年12月1日第一版的《打倒四人帮生产打胜仗》、《把“四人帮”破坏生产的损失夺回来》等,几乎每一期都有这类的文章。
  当时由华国锋出任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他提出了“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的”的抓纲治国方略。《人民日报》1977年4月11日在头版发表了《全面落实抓纲治国的战略》的报道。1976年、1977年的报道,主方向就是宣传报道紧密团结在以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抓革命、促生产,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另外,在党的十一大和五届人大上提出了总任务——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运动一起抓,《人民日报》1978年4月22日头版就发表了《三大革命运动一起抓》的评论。直到1978年12月13日第一版《中央军委批准,解放军总政治部提出:結束揭批“四人帮”群众运动五条标准》,12月22日第一版《贯彻落实新时期总任务,积极抓好十项准备工作,石油部工作轨迹转上四化轨迹》。12月23日《阵线分明,是非澄清,整顿收效,局面喜人,大庆揭批获决定性胜利,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建设现代化油田上来》,显示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最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24日头版发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确认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去。
  经济政策:抓革命,促生产,农业学大寨——包产到户。1977年主调还是“学大寨”,粉碎“四人帮”以后,第一个大型全国性会议是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强调:坚持大批修正主义,坚持大批资本主义,坚持大干社会主义,更高地举起农业学大寨的红旗,把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搞得更好。
  在1977年《人民日报》中,此类报道比比皆是,比如《农业学大寨 普及大寨县》、《以阶级斗争为纲 深入开展牧业学大寨》等报道。但是,随着两个事件的发生,一件是1977年10月30日~12月18日,北京召开了第一次“普及大寨县工作座谈会”,要求全国农村在三年内实现基本核算单位从生产队全部“过渡”到大队核算,使得人们进一步看到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对农村形势现实的严重威胁。另外一件是1977年年底,以安徽、四川为代表的各地坚持从当时农村实际出发,把工作重点放在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上来。安徽省发出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
  针对这两个事件,新华社调整了报道的方针和工作重点:与“农业学大寨”运动拉开距离,立即把报道重点放到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方面去。①1978年1月5日新华社长篇通讯《安徽大步赶上来了》,《人民日报》《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报道“省委六条”;1978年2月15日《生产队有了自主权农业必增产》,《人民日报》配发短评,突出刊载这篇报道。197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四川全面清理认真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年终,大旱之年,四川农业丰收,《人民日报》刊登了两篇报道《四川战胜严重干旱,农业全面丰收》、《四川的农业生产为什么能够很快恢复?》。
  比较1977年冬天~1978年年初出版的报刊,1977年冬天之前的报刊版面上,尤其重要的版面上充斥着“大寨经验”、“农业学大寨”运动、“普及大寨县”的报道和评论,数量大、版面地位突出、显要、文章调门高。1977年年底,报刊版面上特别是在重要的版面上,“大寨经验”、“农业学大寨”运动、“普及大寨县”明显减少,到1978年年初几乎难以看到。
  而对于“包产到户”,公开报道开始只能深入批左,为其发展开拓道路。1979年3月7日,《人民日报》专稿《农业劳动报酬联系产量计算的调查》,《人民日报》、新华社在公开报道中第一次事实上报道了“包产”的成果。1980年中央发出75号文件,对“包产到户”开了条口子。
  思想认识:“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阻碍了当时拨乱反正工作的进行。
  针对“两个凡是”,到底什么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大讨论。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发表了由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了此文,当天新华社转发,次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和《解放军报》同时予以转载,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报纸也陆续予以转载。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著名的《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思想路线。6月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华主席和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再次出席全军政工会议邓副主席精辟阐述毛主席实事求是光辉思想》的报道。邓小平指出:“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
  同年6月24日,《解放军报》在罗瑞卿的直接支持下,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文,比较系统地从理论上驳斥了对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的责难。6月11日以后,全国多数报纸参与了这场大讨论。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枷锁对全党的束缚,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于正确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和影响,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②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12月13日的闭幕会上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1978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提要》,报道了党的十—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对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12月29日第一版刊登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社论。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一段动荡起伏的岁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这样一个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党终于做出了正确的历史选择,通过我们的报纸,向全国人民、全世界,宣布我们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将再次复兴。仔细回味那个时期的《人民日报》,一种深沉的哀伤伴随着一种令人振奋的喜悦始终弥漫在我的心头。
  
  注 释:
  ①陈大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改革报道琐忆》,《百年潮》,2006(4)。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新华网,2007年5月22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_01/20/content_698076.htm
  参考文献:
  1976~1978年的《人民日报》为主要参考资料。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编校:郑 艳
其他文献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主参与性,新闻发布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和虚假性给新闻真实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多数网站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新闻专业训练。甚至连新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都搞不清楚,随意删改稿件,其新闻真实性和可靠性很值得怀疑;受利益的驱动,一些网站经营者有意制造假新闻。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很大的威胁;片面追求“快”而使新闻不“全”,很容易造成新闻不真实。一段时间以来,假新闻的不断出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从中央到地方的法制报刊。以及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设置的相关法制栏目都纷纷采用各种报道形式进行法制宣传。当今社会,法制宣传服务的相关报道早已成为我国媒体新闻工作的常态内容。而通过报道分析案例来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的案例报道方式也因其实在的内容和通俗的形式而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这里。笔者就近年来媒体常见的宣教类案例报道的特点及写法分析如下。    一、宣教类案例报道的特
期刊
会议是记者的重要活动空间,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眼下,新闻界上上下下包括很多读者都在呼吁改革会议报道。其中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的会议太多,改革会议报道首先要减少会议: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改革会议报道的关键在于领导要转变观念。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成分,但都忽略了参加会议的记者的主观能动性,都只是把记者作为传媒这架机器上一个按程序运作的部件了。  一些会议新闻之所以不受欢迎,其一在于会议本身新闻含量少,其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四家主流都市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时报》和《重庆商报》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特刊,总结每家特刊的特色与不足,从而思考在激烈的同城竞争中,都市报如何通过办好特刊赢得竞争优势。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重庆四家主流都市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时报》和《重庆商报》都推出了纪念特刊。本文中,笔者将对比分析这四份特刊,总结每家特刊的特色与
期刊
舞钢市庙街乡老金山的铁矿、九龙山的风景,在豫南是出了名的。近几年,庙街乡依托“两山”优势,让“九龙”起舞创和谐,“金山”引凤铸辉煌。2008年,该乡财政收入达到1654万元,成为全市乡镇财政收入总和的半璧江山。庙街乡,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豫南大地上冉冉升起。面对辉煌的成就。人们自然联想到了乡党委的带头人粱葆。  粱葆风华正茂、思维敏捷、做事干练、内柔外刚,今年刚过不惑之年。2004年,他从舞钢市委
期刊
背景知识: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缩写为IMC,以下统称IMC)理论由美国营销传播专家唐·E·舒尔茨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营销学界最为重要的发展成果。IMC是一种战略性的经营流程,它以数据库操作为基础,通过对促销、公共关系、广告等各种营销传播形式的创新与整合运用,实现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从而建立起长期稳
期刊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沧海。是一种什么感觉?  在自豪满足的背后,在淡定从容的背后,一定还有疲惫、虚弱、心有余悸。还有难再复述的深深无力。  2007年盛夏,7天的极限冲撞,轰然一声霹雳,我已嗒然无言。这次才真正触到了一名记者精神负荷的底线,锋利、坚硬、冰凉、沉重,仿佛走在刀刃上。  《霹雳重生——河南陕县支建煤矿“7·29”淹井事件69名矿工脱险记》,这篇全景式的报告文学。
期刊
《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以下简称《新农村周刊》)创办于2003年11月2日,每周日刊出,报道多为记者深入新农村建设一线的采访调查。根据形势的需要,于2005年12月4日由原来的5、6两个版面扩展到5、6、7三个版面,截至2008年11月30日共推出223期。  “三农”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曾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时隔18
期刊
有的时候,在一些显而易见的新闻题材的背后,往往还埋藏有更为重要的新闻。因而,当我们发现了一个题材或一条线索时,不应急于“见子打子”,有什么就抓什么,而是应先想想看在这新闻的背后是否还蕴含有别的更为重要的新闻,如果只是“见子打子”地有什么就抓什么,其结果很可能会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一次,两位记者一同乘坐一辆长途班车外出,不料在途中翻了车,值得庆幸的是车子只是向一侧翻倒而已,没有死人,受
期刊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完美落幕。回首《开封日报》的奥运报道。从一年多前开设《奥运来了》栏目,到2007年8月8日“奥运倒计时一周年”精美特刊,从每周一个“奥运前奏”专版到奥运会期间每天至少4个版面的气势非凡的奥运特刊,一路走来,犹如奥运赛场,《开封日报》奥运报道也是亮点纷呈、精彩表现。  作为一家有着60年办报历史的地市党报,《开封日报》对重大活动报道一直非常重视,不管是郑汴一体化报道,还是十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