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會责任是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教育目标,而绿色化学则是这个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对初中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应避免生硬的理念灌输,而应根据初中生习惯于感性思维的特征,从直观、感性的渠道入手。如实验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实验药剂的危害展示、实验用品的绿色及组织绿色主题的行动等。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绿色化学;渗透
所谓绿色化学是指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友好、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化学学习、运用的无害化、友好化、和谐化。这个理念是化学课程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对初中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说难不难,说易不易。说其不难,是因为这些环保、节能理念的理解难度不高,教师直接向学生讲授,初中学生基本都能理解和认同;说其不易,是因为初中学生还没有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观还没有稳定建立,责任意识较弱,而且也因缺少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其思维偏向于感性。这样,他们虽然能听懂且认同绿色化学理念,但转化为内在的素养并体现在日常言行上去比较难。进行绿色化学的渗透教育,学生却知而不行,显然不是我们所要的教育结果。因而,绿色化学的教育应注意实践迁移,而不仅是单纯的理念宣教。
下面,结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就如何有效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谈几点建议。
一、亲睹实际危害
初中生接触化学实验的第一课、第一节是“走进化学实验室”——“化学药品的取用”。教材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这显然就是对学生进行了绿色化学理念的初步引导。但是,教师这样提示,以及后面教学生如何取用化学药剂和操作实验设备,都没有使学生真正建立绿色意识,而仅仅是使学生建立了基于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显然还没有迁移到社会责任的层面。对此,教师可在试验教学中加一个具有破坏性的体验活动:选择一种经济的植物(比如自发的豆芽),让学生分别向其土壤中倒入稀释后的硫酸液、食用盐水、食用碱水,让学生跟踪观察。学生会发现,不仅是毒性较大的硫酸,即便是日常食用的盐和碱,也会造成植物的死亡。这样,就帮助学生真正树立了化学药剂无公害处理的意识——至少在行为上,他们就不会再将含有酸、碱、盐残余的厨房废水用于浇花草了。
二、培养良好习惯
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后,教师会要求学生按规范将实验用品整理、清洗干净,这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绿色环保行为习惯。但大多教师可能忽略了一个“漏洞”——即,学生们亲眼目睹、并亲手操作将清洗实验器皿的废水冲入了水池。其实,学生们会在内心产生一种疑问:“这些实验器材是洗干净了、环保了,但这些含有化学药剂残留的废水呢?不是直接流入地下了吗?这肯定会对土壤造成危害”。带着这种疑问,学生很容易会认为所谓的绿色化学行动,不过是走形式而已。教师应注意到这个细节,并对学生解释,“学校以及其他工业生产等化学实验场所的下水道是独立设计的,会进行专门收集和处理”——解除了学生内心的这个疑问,对其真正养成良好绿色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化学实验后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也是如此,如试纸、抹布、搅棒等等,教师应提示学生归置到专用的废物袋中,并标注“化学实验废物”放在指定回收位置,而不是随意丢到普通垃圾箱中。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要求和提示,引导学生切实养成良好的绿色行为习惯。
三、组织绿色行动
引导学生将绿色化学理念迁移为实际行动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提要求,而是组织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绿色行动。这些实践性的活动,既可以引导学生巩固绿色意识和实现实践迁移,还能够深化其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比如,在进行酸碱实验后,剩余和清洗器材所产生的稀盐酸废水,不让学生直接倒入水池,而是让他们利用化学知识对之进行无害或再利用处理。如,在废酸水中加入鸡蛋壳,对酸性进行中和后再处理掉。又如,用这些废水去清洗厕所或厨房中的污垢,既属于再利用,也属于中和后的无害处理。
再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对实验进行虚拟化设计,减少实验药剂的使用量。比如,在进行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时,教师让学生实际进行镁与盐酸、锌与盐酸的反应实验,而其他金属(如铁、铜等)则使用化学实验模拟软件向学生展示实验现象。这样,即不影响学生对金属性质的直观理解,又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这种行动,可对学生的绿色意识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社会责任是化学课程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之一,绿色化学理念则是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教师应注意不仅向之宣讲理念,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迁移为实际行动。基于这个目标,通过化学实验对初中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教育,教师应注意直观化、实践化。如让学生亲眼目睹化学药剂的危害、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组织进行实践性的绿色行动等,都比教师仅讲授理念和提出要求要有效得多。
参考文献:
[1]周志华.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实践研究[J]. 中华辞赋,2019,000(002):133-133.
[2]刘思坤. 初中化学实验中如何渗透绿色化学理念[J]. 信息周刊,2020,000(002):1-1.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绿色化学;渗透
所谓绿色化学是指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友好、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化学学习、运用的无害化、友好化、和谐化。这个理念是化学课程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对初中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说难不难,说易不易。说其不难,是因为这些环保、节能理念的理解难度不高,教师直接向学生讲授,初中学生基本都能理解和认同;说其不易,是因为初中学生还没有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观还没有稳定建立,责任意识较弱,而且也因缺少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其思维偏向于感性。这样,他们虽然能听懂且认同绿色化学理念,但转化为内在的素养并体现在日常言行上去比较难。进行绿色化学的渗透教育,学生却知而不行,显然不是我们所要的教育结果。因而,绿色化学的教育应注意实践迁移,而不仅是单纯的理念宣教。
下面,结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就如何有效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谈几点建议。
一、亲睹实际危害
初中生接触化学实验的第一课、第一节是“走进化学实验室”——“化学药品的取用”。教材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这显然就是对学生进行了绿色化学理念的初步引导。但是,教师这样提示,以及后面教学生如何取用化学药剂和操作实验设备,都没有使学生真正建立绿色意识,而仅仅是使学生建立了基于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显然还没有迁移到社会责任的层面。对此,教师可在试验教学中加一个具有破坏性的体验活动:选择一种经济的植物(比如自发的豆芽),让学生分别向其土壤中倒入稀释后的硫酸液、食用盐水、食用碱水,让学生跟踪观察。学生会发现,不仅是毒性较大的硫酸,即便是日常食用的盐和碱,也会造成植物的死亡。这样,就帮助学生真正树立了化学药剂无公害处理的意识——至少在行为上,他们就不会再将含有酸、碱、盐残余的厨房废水用于浇花草了。
二、培养良好习惯
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后,教师会要求学生按规范将实验用品整理、清洗干净,这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绿色环保行为习惯。但大多教师可能忽略了一个“漏洞”——即,学生们亲眼目睹、并亲手操作将清洗实验器皿的废水冲入了水池。其实,学生们会在内心产生一种疑问:“这些实验器材是洗干净了、环保了,但这些含有化学药剂残留的废水呢?不是直接流入地下了吗?这肯定会对土壤造成危害”。带着这种疑问,学生很容易会认为所谓的绿色化学行动,不过是走形式而已。教师应注意到这个细节,并对学生解释,“学校以及其他工业生产等化学实验场所的下水道是独立设计的,会进行专门收集和处理”——解除了学生内心的这个疑问,对其真正养成良好绿色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化学实验后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也是如此,如试纸、抹布、搅棒等等,教师应提示学生归置到专用的废物袋中,并标注“化学实验废物”放在指定回收位置,而不是随意丢到普通垃圾箱中。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要求和提示,引导学生切实养成良好的绿色行为习惯。
三、组织绿色行动
引导学生将绿色化学理念迁移为实际行动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提要求,而是组织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绿色行动。这些实践性的活动,既可以引导学生巩固绿色意识和实现实践迁移,还能够深化其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比如,在进行酸碱实验后,剩余和清洗器材所产生的稀盐酸废水,不让学生直接倒入水池,而是让他们利用化学知识对之进行无害或再利用处理。如,在废酸水中加入鸡蛋壳,对酸性进行中和后再处理掉。又如,用这些废水去清洗厕所或厨房中的污垢,既属于再利用,也属于中和后的无害处理。
再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对实验进行虚拟化设计,减少实验药剂的使用量。比如,在进行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时,教师让学生实际进行镁与盐酸、锌与盐酸的反应实验,而其他金属(如铁、铜等)则使用化学实验模拟软件向学生展示实验现象。这样,即不影响学生对金属性质的直观理解,又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这种行动,可对学生的绿色意识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社会责任是化学课程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之一,绿色化学理念则是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教师应注意不仅向之宣讲理念,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迁移为实际行动。基于这个目标,通过化学实验对初中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教育,教师应注意直观化、实践化。如让学生亲眼目睹化学药剂的危害、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组织进行实践性的绿色行动等,都比教师仅讲授理念和提出要求要有效得多。
参考文献:
[1]周志华.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实践研究[J]. 中华辞赋,2019,000(002):133-133.
[2]刘思坤. 初中化学实验中如何渗透绿色化学理念[J]. 信息周刊,2020,000(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