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3月,当《让子弹飞》在北京关机的时候,电影的投资人之一、英皇老板杨受成发来了一条短信,上头写着:“从今以后,姜文的电影只开机不关机成为了传说。”
这是一个叫人感到尴尬的传说,因为这传说里有些真实性。姜文在17年里导演了4部电影,《让子弹飞》是第四部。在此之前,其他三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都超出了事先的投资计划,不得不追加投资;其他三部电影的制作周期也都超出了事先的制片计划。《让子弹飞》耗资一亿一千万,花4个月时间拍完,是姜文迄今为止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按照既定商业游戏规则完成的电影作品。
1993年,姜文开始拍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并大获成功,不仅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还以5000万人民币的票房成为1995年的全国票房冠军。姜文的电影创作似乎和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获得了某种“暗合”。叫人意外的是,15年之后,姜文才宣布要拍他的“第一部商业大片”。姜文来晚了吗?
11月初,中影集团掌门韩三平“三爷”在怀柔中影基地看了尚未最终制作完成的《让子弹飞》。他兴奋不已,一晚上没睡觉,第二天又拉着姜文聊了很久。他发现,一个冯小刚已经满足不了中国观众了。也许他们又会有一个姜文。
姜文今年47岁。他的朋友董平却老实不客气地用“电影处男”来形容他。他是这么说的:“姜文对电影太在乎了。越在乎就越讲究,越讲究就拍得越少拍得越慢,拍得越少就越惧怕市场,惧怕别人看不瞳。这就好比一个姑娘,上床上得太少,所以老是在颤抖。如果是个逮谁跟谁上床的姑娘,就不会害怕了。”
“姜文就该大胆往前迈一步。《让子弹飞》就是这一步。这是他的市场成人礼。”董平说。
不管怎么说,姜文终于下山了。
场景一
夜深人不静。三个大老爷们围坐在圆桌边喝酒。其乐融融,各怀鬼胎,你死我活。
东道主周润发举杯祝酒,道:“师爷高,县长硬!”姜文和葛优忙不迭顿首,回道:“黄老爷更高!黄老爷更硬!”
这是电影《让子弹飞》中长达8分钟的一段重头戏,叫做“鸿门宴”。三位硬底子演员第一次正式拼场子,所有人都不敢大意,就怕自己落了下风。这场戏拍了8个小日寸,安然无恙。最后,宴会需要一句祝酒辞来收尾,但剧本里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智力游戏开始了。大伙现场憋了半天,最后周润发来了这么一句。这句台词符合^物性格,气势也够。作为对手,姜文和葛优挑不出什么毛病。不过他俩一合计,很快又接出了后面这一句,终于还是把戏给抢回来了。
姜文尊重对手,但他是个不服输的人。无论做演员还是做导演,他都是天生的主角。作为一个有26年演员经验、17年导演经验的人,2010年12月,姜文推出了他的第四部导演作品《让子弹飞》。他说:“我不打算把它拍成一个复杂的东西。这是一个比《太阳》简单得多的东西,一个看得懂的东西。”
现在提到《太阳照常升起》,姜文一般都轻描淡写地简称其为《太阳》。但是,不管在商业上还是艺术上,《太阳照常升起》都在姜文的导演生涯里占据重要的位置。姜文不是没有输过。《太阳照常升起》就是一次商业滑铁卢。
2005年,姜文筹拍《太阳照常升起》。王朔为他介绍了太合影视的董事局主席王伟做投资人。太合原本投资3000万,但是在花完1800万之后,影片才拍了不到三分之一。太合决定撤资,剩下的1200万到不了账,影片停拍了一段时间。这时候,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出面,拉来了英皇的杨受成。杨受成愿意继续投资,但是为了保障商业利益,要求接顺序分账,而不是按比例分账。这就是说,在影片公映,获得票房收入之后,英皇要先于太合分账。太合虽然不愿意,但眼看项目搁浅,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同意。在英皇投资了2200万之后,钱还是不够花。最后,姜文和他的家人们都掏了腰包。姜文导演加演员的片酬1000万没有拿。姜文的弟弟姜武出了七八百万。姜文的妻子周韵出了400多万。
影片上映之前,华谊董事长王中军给新影联总经理高军打电话,问:“你觉得我是错过了一个馅饼,还是躲开了一个陷阱?”——早些时候,华谊曾经想要投资这部电影,最终却放弃。王中军放心不下,拿着一笔记本,挨个打了20个人的电话,让大家预测票房。预测最高的是姜文和英皇的牵线人韩三平,他的答案是一亿六。影片的独家发行公司保利博纳总裁于冬预测一亿二。王中军本人预测6000万。高军是第19个接电话的人。
“2000万。”他对王中军说,“你绝对是躲开了一个陷阱。”
2007年9月,最终上映的时候,《太阳》却成了一驾无人驾驭的马车。影片最后的票房证实了高军的判断,《太阳照常升起》在国庆档期上映,全国铺开700个拷贝,比同年上映的《蜘蛛侠3》和《变形金刚》都要多,可是最后票房1800多万1只收回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成本。
“我不想说得那么残酷、但是尤其在《太阳》之后,电影商业化对姜文本人的这种逼迫,原来没到极致,现在到了极致了,“高军说,“他原来是优哉游哉,我想做电影我就做,我不想做就算了对于赚多少钱我也不是特别关注,我够吃够花的无所谓。但是现在电影全面商业化的运作,对任何一个导演的逼追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轮要再不跟上的话,可能就错过了一个最好的商机,这个导演就可能被时代所遗忘。”
姜文不会认输。他可能不好这个,但他得证明自己会干这个。他不是非得这样,但是他得这样一次给人看看。他像个打靶的将军,上一次竟然脱了靶,这一次就非要命中红心不可。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太阳》的票房失利,也不会有后来的《让子弹飞》。
场景二
1994年9月7日,《阳光灿烂的日子》在电影局审片。
导演姜文就没在屋子里待。他手里握着一把斧子,低着头,在院子里来回地转圈。
这—年,他31岁。 现在,姜文47岁。 他穿着西装,看起来像是个历经风霜的人,然而皱纹并不减损他的魅力。他有那种家长式的和蔼,一边说话一边乐。他跟每个人开玩笑,可是没一个人敢跟他开玩笑。看得出来,工作人员对他还是尊敬大过爱。毫无疑问,就跟在拍摄现场一样,他也是这个办公室的主宰者。
11月20日,《让子弹飞》正在进行最后的后期混录。只要再做—点小小的改动,姜文的“第一部商业大片”就可以和观众见面了。不久以前,这部电影顺利通过了电影局的审查,除卜处暴力镜头、一处强暴镜头和几处脏话需要删除之外,《让子弹飞》没有遭遇任何审查阻力。
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时候比,姜文放松了很多。早些时候,白岩松在某次活动上碰到姜文,问他在忙什么。他轻轻一笑,说:“一个商业片:”其实,在高军看来,《阳光灿烂的日子》才是姜文的第一部商业片。1995年,这部100万美元成本的电影獲得了5000万人民币的票房收入,排名年度票房冠军。
在商业面前,姜文也许骄傲,可并不迟钝。从专业眼光来看,他第一次出手,《阳光》就是一部定位极其精准的电影:“50岁以上 的看不惯,20岁以下的看不懂,三四十岁的乐在其中。”在影片公映的时候,高军还曾经帮着操办过一个“首映权拍卖会”,各大影院经理都来参加。这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次。
姜文的选择和冯小刚不同,他并未选择华谊兄弟这样的大平台。后来,姜文成立了不亦乐乎电影工作室。他的工作室属于项目式运作,姜文要拍一部电影,朋友和工作人员就来帮忙,电影拍完了,大家也就干别的去了。这种工作方式适合姜文的散仙状态,但也导致这位被公认中国最有才华的导演多年来都没有稳定的合作伙伴。
在高军看来,这跟姜文的性格和创作理念有关。“姜文有市场理念,但是他的做法有时候却和商业格格不入。他拍电影经常几年磨一剑,哪个公司拖得起?你看王中军《鬼子来了》就投过他,比投冯小刚还早,但他签冯小刚不签姜文。很简单,冯小刚可以一年一部,姜文就不行。他不会允许自己变成一个拍片机器。”
场景三
白岩松有点不好意思。他弓着背、低着头,走进了黑乎乎的房间。这是《鬼子来了》的试片会,可他不巧迟到了5分钟。
两小时之后,灯亮了。其他人在寒暄之后都走了,白岩松留下来,坐在姜文边上。他要开口,但被姜文制止了。
姜文重新熄灯,把影片的开头5分钟又给白岩松单独放了一遍。
灯又亮了。他问:“说说,觉得怎么样?”
姜文其实是个特别重视别人意见的人。尤其是他重视的人的意见。只不过,他重视的人,并不那么多。
姜文是一个在朋友圈子里很有感染力的人。跟他同桌吃过饭的人说,姜文这个人,他一讲起电影来,那种投入和痴迷会让你觉得这一定是个来劲的东西。《太阳》这部电影,王伟和杨受成都是没看剧本就投资了。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冯小刚很服他。早年间,王刚和冯小刚一起在青岛的宾馆里写《月亮背面》的剧本。前一天晚上,冯小刚用座机给姜文打了传呼。第二天一早,王刚接了个电话,一听,是姜文。冯小刚有睡懒觉的习惯,特别恨被人吵醒,可一听说有姜文的电话,骨碌—下就爬起来了特别认真地听电话。当然,这只是个段子。不过,《月亮背面》拍完了,姜文来看片,跟冯小刚说意见:“演员要是能再腌—腌就好了。”这话冯小刚觉得很在理,也很受用。
至于王朔,就更不用说了。《阳光》是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
电影出来以后,有人问王朔,姜文出一万,别人出十万,你这个改编权给谁。王朔说,当然还是姜文。但是,王朔特别别害怕跟姜文争论,因为他争论起来没完没了,拽着你的袖子不放,非要知道这个为什么好,那个为什么不好,你为什么是这么想的。
姜文也容易得罪人。问题问多了,意见说多了,有的人就会觉得自尊心受损。按照高军的说法,姜文是个“尊重对手,不尊重朋友”的人。“一旦他觉得你有能力有实力,他就很尊重你。要是你是跟他一起厮混的朋友,他可能就会不那么在意你的感受。”
姜文算是少年得志。他的第一部電影就是《末代皇后》,演男主角。那一年他才22岁。23岁的时候,他和刘晓庆一起主演了谢晋的《芙蓉镇》。这已经是1980年代中国影坛最顶级的阵容了。24岁,他主演张艺谋的《红高梁》,跟导演彻夜谈戏,加入了撒酒疯之类的段落。总之,姜文除了友情客串以外,就没演过配角。他快30岁的时候才演了人生中第一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32岁的时候,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问世。
面对姜文的时候,你会有种错觉,似乎他的电影和电影市场磨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他的个人意志和外部社会磨合的过程。如果说《让子弹飞》就是姜文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的第一步,那么马珂(《让子弹飞》的制片人)就是帮助他迈出这一步的人。
姜文47岁,马珂37岁。姜文摩羯座,马珂处女座。姜文已经有3个孩子了,马珂也是一位父亲。再过十几年,马珂50出头,姜文60出头,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可能也像冯小刚说的那样,“离开这个操蛋的行业”了。不过,当他们还停留在这个世界里的时候,马珂感受得到姜文的变化——依然坚硬,但是更有韧性了。
“当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就是,作为一个职业导演,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到今天,你必须面对市场,考虑市场的接受度。姜文是一个非常善于清空和自省的人。《太阳》之后,我很幸运在这个时间点上跟他合作。他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该放掉一些东西,不要对什么都较劲,让自己陕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同时他又是个理想主义者,有些东西他永远也放不掉,也改不了的,就是对于自己作品的理解——这正是姜文的可爱之处。”
说白了,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适应市场化生存的故事。这个故事太像真的了,以至于听起来不那么美好,甚至叫人有点儿忧伤。不过既然这一天迟早要来,早点来总比晚来的好。(据《东方企业家》)
这是一个叫人感到尴尬的传说,因为这传说里有些真实性。姜文在17年里导演了4部电影,《让子弹飞》是第四部。在此之前,其他三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都超出了事先的投资计划,不得不追加投资;其他三部电影的制作周期也都超出了事先的制片计划。《让子弹飞》耗资一亿一千万,花4个月时间拍完,是姜文迄今为止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按照既定商业游戏规则完成的电影作品。
1993年,姜文开始拍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并大获成功,不仅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还以5000万人民币的票房成为1995年的全国票房冠军。姜文的电影创作似乎和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获得了某种“暗合”。叫人意外的是,15年之后,姜文才宣布要拍他的“第一部商业大片”。姜文来晚了吗?
11月初,中影集团掌门韩三平“三爷”在怀柔中影基地看了尚未最终制作完成的《让子弹飞》。他兴奋不已,一晚上没睡觉,第二天又拉着姜文聊了很久。他发现,一个冯小刚已经满足不了中国观众了。也许他们又会有一个姜文。
姜文今年47岁。他的朋友董平却老实不客气地用“电影处男”来形容他。他是这么说的:“姜文对电影太在乎了。越在乎就越讲究,越讲究就拍得越少拍得越慢,拍得越少就越惧怕市场,惧怕别人看不瞳。这就好比一个姑娘,上床上得太少,所以老是在颤抖。如果是个逮谁跟谁上床的姑娘,就不会害怕了。”
“姜文就该大胆往前迈一步。《让子弹飞》就是这一步。这是他的市场成人礼。”董平说。
不管怎么说,姜文终于下山了。
场景一
夜深人不静。三个大老爷们围坐在圆桌边喝酒。其乐融融,各怀鬼胎,你死我活。
东道主周润发举杯祝酒,道:“师爷高,县长硬!”姜文和葛优忙不迭顿首,回道:“黄老爷更高!黄老爷更硬!”
这是电影《让子弹飞》中长达8分钟的一段重头戏,叫做“鸿门宴”。三位硬底子演员第一次正式拼场子,所有人都不敢大意,就怕自己落了下风。这场戏拍了8个小日寸,安然无恙。最后,宴会需要一句祝酒辞来收尾,但剧本里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智力游戏开始了。大伙现场憋了半天,最后周润发来了这么一句。这句台词符合^物性格,气势也够。作为对手,姜文和葛优挑不出什么毛病。不过他俩一合计,很快又接出了后面这一句,终于还是把戏给抢回来了。
姜文尊重对手,但他是个不服输的人。无论做演员还是做导演,他都是天生的主角。作为一个有26年演员经验、17年导演经验的人,2010年12月,姜文推出了他的第四部导演作品《让子弹飞》。他说:“我不打算把它拍成一个复杂的东西。这是一个比《太阳》简单得多的东西,一个看得懂的东西。”
现在提到《太阳照常升起》,姜文一般都轻描淡写地简称其为《太阳》。但是,不管在商业上还是艺术上,《太阳照常升起》都在姜文的导演生涯里占据重要的位置。姜文不是没有输过。《太阳照常升起》就是一次商业滑铁卢。
2005年,姜文筹拍《太阳照常升起》。王朔为他介绍了太合影视的董事局主席王伟做投资人。太合原本投资3000万,但是在花完1800万之后,影片才拍了不到三分之一。太合决定撤资,剩下的1200万到不了账,影片停拍了一段时间。这时候,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出面,拉来了英皇的杨受成。杨受成愿意继续投资,但是为了保障商业利益,要求接顺序分账,而不是按比例分账。这就是说,在影片公映,获得票房收入之后,英皇要先于太合分账。太合虽然不愿意,但眼看项目搁浅,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同意。在英皇投资了2200万之后,钱还是不够花。最后,姜文和他的家人们都掏了腰包。姜文导演加演员的片酬1000万没有拿。姜文的弟弟姜武出了七八百万。姜文的妻子周韵出了400多万。
影片上映之前,华谊董事长王中军给新影联总经理高军打电话,问:“你觉得我是错过了一个馅饼,还是躲开了一个陷阱?”——早些时候,华谊曾经想要投资这部电影,最终却放弃。王中军放心不下,拿着一笔记本,挨个打了20个人的电话,让大家预测票房。预测最高的是姜文和英皇的牵线人韩三平,他的答案是一亿六。影片的独家发行公司保利博纳总裁于冬预测一亿二。王中军本人预测6000万。高军是第19个接电话的人。
“2000万。”他对王中军说,“你绝对是躲开了一个陷阱。”
2007年9月,最终上映的时候,《太阳》却成了一驾无人驾驭的马车。影片最后的票房证实了高军的判断,《太阳照常升起》在国庆档期上映,全国铺开700个拷贝,比同年上映的《蜘蛛侠3》和《变形金刚》都要多,可是最后票房1800多万1只收回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成本。
“我不想说得那么残酷、但是尤其在《太阳》之后,电影商业化对姜文本人的这种逼迫,原来没到极致,现在到了极致了,“高军说,“他原来是优哉游哉,我想做电影我就做,我不想做就算了对于赚多少钱我也不是特别关注,我够吃够花的无所谓。但是现在电影全面商业化的运作,对任何一个导演的逼追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轮要再不跟上的话,可能就错过了一个最好的商机,这个导演就可能被时代所遗忘。”
姜文不会认输。他可能不好这个,但他得证明自己会干这个。他不是非得这样,但是他得这样一次给人看看。他像个打靶的将军,上一次竟然脱了靶,这一次就非要命中红心不可。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太阳》的票房失利,也不会有后来的《让子弹飞》。
场景二
1994年9月7日,《阳光灿烂的日子》在电影局审片。
导演姜文就没在屋子里待。他手里握着一把斧子,低着头,在院子里来回地转圈。
这—年,他31岁。 现在,姜文47岁。 他穿着西装,看起来像是个历经风霜的人,然而皱纹并不减损他的魅力。他有那种家长式的和蔼,一边说话一边乐。他跟每个人开玩笑,可是没一个人敢跟他开玩笑。看得出来,工作人员对他还是尊敬大过爱。毫无疑问,就跟在拍摄现场一样,他也是这个办公室的主宰者。
11月20日,《让子弹飞》正在进行最后的后期混录。只要再做—点小小的改动,姜文的“第一部商业大片”就可以和观众见面了。不久以前,这部电影顺利通过了电影局的审查,除卜处暴力镜头、一处强暴镜头和几处脏话需要删除之外,《让子弹飞》没有遭遇任何审查阻力。
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时候比,姜文放松了很多。早些时候,白岩松在某次活动上碰到姜文,问他在忙什么。他轻轻一笑,说:“一个商业片:”其实,在高军看来,《阳光灿烂的日子》才是姜文的第一部商业片。1995年,这部100万美元成本的电影獲得了5000万人民币的票房收入,排名年度票房冠军。
在商业面前,姜文也许骄傲,可并不迟钝。从专业眼光来看,他第一次出手,《阳光》就是一部定位极其精准的电影:“50岁以上 的看不惯,20岁以下的看不懂,三四十岁的乐在其中。”在影片公映的时候,高军还曾经帮着操办过一个“首映权拍卖会”,各大影院经理都来参加。这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次。
姜文的选择和冯小刚不同,他并未选择华谊兄弟这样的大平台。后来,姜文成立了不亦乐乎电影工作室。他的工作室属于项目式运作,姜文要拍一部电影,朋友和工作人员就来帮忙,电影拍完了,大家也就干别的去了。这种工作方式适合姜文的散仙状态,但也导致这位被公认中国最有才华的导演多年来都没有稳定的合作伙伴。
在高军看来,这跟姜文的性格和创作理念有关。“姜文有市场理念,但是他的做法有时候却和商业格格不入。他拍电影经常几年磨一剑,哪个公司拖得起?你看王中军《鬼子来了》就投过他,比投冯小刚还早,但他签冯小刚不签姜文。很简单,冯小刚可以一年一部,姜文就不行。他不会允许自己变成一个拍片机器。”
场景三
白岩松有点不好意思。他弓着背、低着头,走进了黑乎乎的房间。这是《鬼子来了》的试片会,可他不巧迟到了5分钟。
两小时之后,灯亮了。其他人在寒暄之后都走了,白岩松留下来,坐在姜文边上。他要开口,但被姜文制止了。
姜文重新熄灯,把影片的开头5分钟又给白岩松单独放了一遍。
灯又亮了。他问:“说说,觉得怎么样?”
姜文其实是个特别重视别人意见的人。尤其是他重视的人的意见。只不过,他重视的人,并不那么多。
姜文是一个在朋友圈子里很有感染力的人。跟他同桌吃过饭的人说,姜文这个人,他一讲起电影来,那种投入和痴迷会让你觉得这一定是个来劲的东西。《太阳》这部电影,王伟和杨受成都是没看剧本就投资了。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冯小刚很服他。早年间,王刚和冯小刚一起在青岛的宾馆里写《月亮背面》的剧本。前一天晚上,冯小刚用座机给姜文打了传呼。第二天一早,王刚接了个电话,一听,是姜文。冯小刚有睡懒觉的习惯,特别恨被人吵醒,可一听说有姜文的电话,骨碌—下就爬起来了特别认真地听电话。当然,这只是个段子。不过,《月亮背面》拍完了,姜文来看片,跟冯小刚说意见:“演员要是能再腌—腌就好了。”这话冯小刚觉得很在理,也很受用。
至于王朔,就更不用说了。《阳光》是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
电影出来以后,有人问王朔,姜文出一万,别人出十万,你这个改编权给谁。王朔说,当然还是姜文。但是,王朔特别别害怕跟姜文争论,因为他争论起来没完没了,拽着你的袖子不放,非要知道这个为什么好,那个为什么不好,你为什么是这么想的。
姜文也容易得罪人。问题问多了,意见说多了,有的人就会觉得自尊心受损。按照高军的说法,姜文是个“尊重对手,不尊重朋友”的人。“一旦他觉得你有能力有实力,他就很尊重你。要是你是跟他一起厮混的朋友,他可能就会不那么在意你的感受。”
姜文算是少年得志。他的第一部電影就是《末代皇后》,演男主角。那一年他才22岁。23岁的时候,他和刘晓庆一起主演了谢晋的《芙蓉镇》。这已经是1980年代中国影坛最顶级的阵容了。24岁,他主演张艺谋的《红高梁》,跟导演彻夜谈戏,加入了撒酒疯之类的段落。总之,姜文除了友情客串以外,就没演过配角。他快30岁的时候才演了人生中第一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32岁的时候,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问世。
面对姜文的时候,你会有种错觉,似乎他的电影和电影市场磨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他的个人意志和外部社会磨合的过程。如果说《让子弹飞》就是姜文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的第一步,那么马珂(《让子弹飞》的制片人)就是帮助他迈出这一步的人。
姜文47岁,马珂37岁。姜文摩羯座,马珂处女座。姜文已经有3个孩子了,马珂也是一位父亲。再过十几年,马珂50出头,姜文60出头,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可能也像冯小刚说的那样,“离开这个操蛋的行业”了。不过,当他们还停留在这个世界里的时候,马珂感受得到姜文的变化——依然坚硬,但是更有韧性了。
“当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就是,作为一个职业导演,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到今天,你必须面对市场,考虑市场的接受度。姜文是一个非常善于清空和自省的人。《太阳》之后,我很幸运在这个时间点上跟他合作。他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该放掉一些东西,不要对什么都较劲,让自己陕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同时他又是个理想主义者,有些东西他永远也放不掉,也改不了的,就是对于自己作品的理解——这正是姜文的可爱之处。”
说白了,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适应市场化生存的故事。这个故事太像真的了,以至于听起来不那么美好,甚至叫人有点儿忧伤。不过既然这一天迟早要来,早点来总比晚来的好。(据《东方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