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治疗Behçet病葡萄膜炎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dman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ehçet病葡萄膜炎(BU)是Behçet综合征常见表现之一,其预后差,致盲率高,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免疫应答来诱导和缓解炎症,既往常用的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疗法存在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大、远期预后差等不足,而生物制剂因其高效性、低毒性、远期预后好的优势逐渐成为治疗难治型BU的研究热点,为BU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目前用于治疗BU的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干扰素制剂、白细胞介素阻断剂和淋巴细胞靶向制剂。相信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试验的进展,生物制剂在临床的逐步应用指日可待,未来有望为BU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

其他文献
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UPRmt)是一种线粒体蛋白毒性应激反应,调节着从线粒体到细胞核的通讯,在线粒体内大量积累未折叠或者错误折叠蛋白质时UPRmt被激活。UPRmt的激活可导致一系列伴侣蛋白和蛋白酶的表达增高,从而维持线粒体蛋白的稳态及功能。线粒体在维持心肌细胞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心肌线粒体的损伤导致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代谢紊乱,是心肌细胞死亡的关键机制。本文主要对UPRmt的调节通路及U
脓毒症为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死率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是突破脓毒症临床诊疗"瓶颈"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当前基础研究面临异质性高、转化难的困境。因此,本文将着手分析脓毒症基础研究领域当前取得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细胞功能、能量代谢、微生物群、表观遗传学及脓毒症恢复期等方面或可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本草图经》和藏医80幅曼唐中均有对动物类药物的记载,并绘制了相应的药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在所收动物药范围、表现方法和真实度3个方面各有异同,分具特色。由此展现出不同民族在图像表达方面的差异,体现出不同文化异彩纷呈的面貌。
【摘 要】本文以叶圣陶教师自觉论为理论基础,以苏州市11所高中1200多名在职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研究影响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因素。调查发现教师内在因素与学校环境是影响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主要因素,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外在因素对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影响有限。在推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应当以塑师魂、强师德为手段,引导教师角色再认知,树立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完善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机制,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其漏诊率、误诊率极高,且反复发作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并发症。近年来,基于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快速发展,它能敏感地捕捉哮喘患者体内的代谢波动和病理改变,通过对体内各种代谢路径的底物和产物的小分子代谢物进行分析,寻找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为哮喘的早期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提供一种较好的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归纳代谢组学技术在哮喘发病
脓毒症病理机制复杂,涉及病原体侵入、炎性因子释放、凝血机制紊乱和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组织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衰竭。近年来,免疫代谢理念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脓毒症营养治疗和免疫干预研究的持续关注。营养代谢分子包括氨基酸、脂肪酸和糖类代谢物,其不仅是营养成分,还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调节因子;游离脂肪酸受体和AMP依赖的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K/mTOR)信号通路是脂肪酸及糖代谢分子启动
【摘要】课堂观察法是从国外作为“舶来品”引进的一种以微观的角度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的技能被视为教师必备的一种重要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师素养;教学行为  *本文系2017年度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规划课题“课堂观察法在小学教学中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故事课程;故事林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4-0030-02  每个孩子都喜爱故事。你瞧,孩子们一读故事就立刻安静下来,一讲故事就眉飞色舞,一演故事就创意无限……这样的学习方式多么有趣又多么实在,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都有了提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度过了“用耳朵阅读”的童
江浦丁氏是南京地区从明初开始传承延续,贯穿明清两朝的士人家族,科第繁荣,医风尤著,历经十余代,各领域人才辈出。丁氏行医自初代丁仲宝始,第二代丁毅由医入仕,业医之风初现,经数代积累,至丁凤医名大盛。但其整个世系专职业医者也仅丁毅、丁凤二人,本质上仍是一个传统士人家族。其特别之处在于,明中期丁凤之后,虽无专职医者,但后代医风未有衰减,家族仍将医术作为家族子弟必修技能。其家亦有《医方集宜》《痘科玉函集》
眼底疾病是一类常见的、致盲率高、危害性大的眼科疾病,尽管目前已在其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放射治疗、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随着对眼底疾病本质认识上的进一步加深,对其治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临床上结合多种内外科治疗方式,甚至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合治疗已经成为眼底疾病治疗的新趋势。加强对眼底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科学研究,控制研究质量,以循证医学理论为指导,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探索新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