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多媒体教学在教改中的重要地位。实践证明,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它的实效性是非常明显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甚至可以亲闻其声,亲临其境,从而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有了充分的感知;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因而易于理解并且记忆牢固。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成为语文课堂必然的抉择。
【关键词】农村小学;多媒体;语文;情境教学
小学语文本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但近些年来,在种种因素干扰下,语文教学逐渐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语言学习应有的真情实感。学生学习语言的乐趣,体验课文中蕴藏的真善美意境的情趣,以及他们运用语言进行想象、表达、交往、创作的愿望和冲动,都统统淹没在大量的枯燥乏味的字、词、篇的机械释义、分析、讲授和训练中了。一定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本真,学生对于语言的真实感受、领悟和运用以及语言文字中所承载的文化因素、情感因素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情境教学出现了,特别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更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级语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屋檐下,燕子妈妈对小燕子说:“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去了,回来说:“妈妈,冬瓜大,茄子小!”燕子妈妈说:“你说得对。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又去了,回来说:“妈妈,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燕子妈妈点点头,说:“很好。可是,你能不能再去仔细看看,他们还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又去了,回来高兴地说:“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燕子妈妈没有烦琐的讲解,没有枯燥的说教,所有结论的得出,所有哲理的获得都来自两个字——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融合。我想如果能够把情境教学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植物妈妈有办法》、《比尾巴》等课文时,就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一年级课文《比尾巴》一课的词语重点主要是反映动物尾巴特点的一些词语,如“长、短、一把伞、弯、扁”,把猴子和兔子放在一起,学生很自然地就说出了“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由此理解“长、短”,为什么说“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呢”?我利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中松鼠在雨中翘起尾巴的动画,学生一看就明白了,松鼠没被雨淋到,它的尾巴像伞那样给它遮雨,接着播放松鼠在林间来回跳跃的动画,学生明白了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降落伞,它从树上跳下来也不会摔疼,教师再随机给学生讲动物尾巴的知识,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在讲“鸭子的尾巴扁”时,我拿了一个玩具鸭子让学生摸摸鸭子的尾巴,让他们感觉“扁”,还有“最”的理解,在教学中,若单纯地讲解词义或用法,很难说得清楚,我播放形象生动的动画孔雀开屏,帮助学生领会“最”的意思和用法。又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读。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是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着急)当你找到了水又喝不到,想办法喝到水之后又是怎样的心情呢?(高兴、兴奋)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我说:“你们刚才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体验,把这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最后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乌鸦喝到水容易吗?”这样学生对乌鸦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动画演唱歌曲升华情感。再如我才讲到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里面有一小节:“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对这段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苍耳的种子,让学生观察、触摸,然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有刺,很扎手。”
“有粘性,粘在衣服上、头发上扯不掉。”
“我小时候玩过它,把它摘下来悄悄地粘在小朋友的衣服上、头发上都不会掉下来,他也不知道!”
因为他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对苍耳这种植物比较熟悉,至于这个小朋友说的游戏有很多孩子都玩过,也都来了兴趣,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感触,使学生仿佛进入了神奇有趣的大自然,在体验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情境教学之所以能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成功,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甚至可以亲闻其声,亲临其境,从而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有了充分的感知,还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因而易于理解并且记忆牢固。
【关键词】农村小学;多媒体;语文;情境教学
小学语文本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但近些年来,在种种因素干扰下,语文教学逐渐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语言学习应有的真情实感。学生学习语言的乐趣,体验课文中蕴藏的真善美意境的情趣,以及他们运用语言进行想象、表达、交往、创作的愿望和冲动,都统统淹没在大量的枯燥乏味的字、词、篇的机械释义、分析、讲授和训练中了。一定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本真,学生对于语言的真实感受、领悟和运用以及语言文字中所承载的文化因素、情感因素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情境教学出现了,特别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更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级语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屋檐下,燕子妈妈对小燕子说:“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去了,回来说:“妈妈,冬瓜大,茄子小!”燕子妈妈说:“你说得对。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又去了,回来说:“妈妈,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燕子妈妈点点头,说:“很好。可是,你能不能再去仔细看看,他们还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又去了,回来高兴地说:“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燕子妈妈没有烦琐的讲解,没有枯燥的说教,所有结论的得出,所有哲理的获得都来自两个字——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融合。我想如果能够把情境教学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植物妈妈有办法》、《比尾巴》等课文时,就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一年级课文《比尾巴》一课的词语重点主要是反映动物尾巴特点的一些词语,如“长、短、一把伞、弯、扁”,把猴子和兔子放在一起,学生很自然地就说出了“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由此理解“长、短”,为什么说“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呢”?我利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中松鼠在雨中翘起尾巴的动画,学生一看就明白了,松鼠没被雨淋到,它的尾巴像伞那样给它遮雨,接着播放松鼠在林间来回跳跃的动画,学生明白了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降落伞,它从树上跳下来也不会摔疼,教师再随机给学生讲动物尾巴的知识,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在讲“鸭子的尾巴扁”时,我拿了一个玩具鸭子让学生摸摸鸭子的尾巴,让他们感觉“扁”,还有“最”的理解,在教学中,若单纯地讲解词义或用法,很难说得清楚,我播放形象生动的动画孔雀开屏,帮助学生领会“最”的意思和用法。又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读。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是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着急)当你找到了水又喝不到,想办法喝到水之后又是怎样的心情呢?(高兴、兴奋)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我说:“你们刚才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体验,把这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最后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乌鸦喝到水容易吗?”这样学生对乌鸦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动画演唱歌曲升华情感。再如我才讲到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里面有一小节:“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对这段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苍耳的种子,让学生观察、触摸,然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有刺,很扎手。”
“有粘性,粘在衣服上、头发上扯不掉。”
“我小时候玩过它,把它摘下来悄悄地粘在小朋友的衣服上、头发上都不会掉下来,他也不知道!”
因为他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对苍耳这种植物比较熟悉,至于这个小朋友说的游戏有很多孩子都玩过,也都来了兴趣,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感触,使学生仿佛进入了神奇有趣的大自然,在体验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情境教学之所以能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成功,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甚至可以亲闻其声,亲临其境,从而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有了充分的感知,还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因而易于理解并且记忆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