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在加强,然而心智还未成熟,对待很多事情没有坚定的立场和态度,心理常常产生矛盾冲突,教师应对其做出适当的干预,帮助其解决矛盾。体育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释放学生压力,缓解不良情绪,提升学生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初中体育教师应不断的探究和实践,帮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锻炼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心理素养;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64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及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品德、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大量的教育研究数据表明,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养,才能拥有更加坚韧的心态,才会敢于面对挫折,并在挫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体育恰恰可以为学生身体、心理素养的锻炼提供实践性教学,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养则是初中教师需要面临的教学重点。
一、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心理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及积极乐观的心态
体育教学更多的是户外实践课程,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不同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交流,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交流是轻松无压力的。初中的学习课程增多,学习压力也变大,学生经过一天的学习,精神难免会感到疲惫,甚至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负面情绪。而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通过与人沟通交流,能够有效放松自己,减轻学业压力,将负面情绪释放出去,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心态。
(二)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很多项目都是集体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想法,意见的不同也会导致一些小摩擦和矛盾。体育教师在学生发生矛盾之时,应充当调解作用。而学生经过体育项目中的多次配合协作,能够不断进行团队磨合,化解矛盾和摩擦,从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形成团队凝聚力。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仍然有很多学生不重视体育课,认为体育课就是休闲娱乐时间,在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里,很多学生没有认真进行体育锻炼,而是漫无目的的聊天打闹,有的学生回教室学习,这样的学习心态无法将心理素质的锻炼落实到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态度,不要认为文化课比体育课重要,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要平衡好学习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提高学习效率,由此让学生热爱并且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同时促进了心理素质的发展。
(二)基于良性竞技的比赛活动
学生遇到的挫折除了来自于自己以外,也可能来自于外部的环境,因此,教师在进行抗挫折心理教育时,还可以采用基于良性竞技的比赛活动。比如,体育教师可以举办班级内部的友谊比赛,用良性竞争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体育竞技水平。有竞争就会有成败与输赢,对于未能获胜的一方来讲,势必会导致队员心理上的挫折。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去处理呢。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们首先进行个人的自省,找出自己在团队中的优势与劣势;其次,启发学生们一起思考与制定适合自己团队的竞技战略战术,让个人的优势与劣势可以在团队中扬长避短;再次,提醒学生们加强团队内部的士气提升与精神面貌建设,大家拧成一股绳互相配合,共同进步,从而在下一次的竞技中获胜。让学生在集体挫折中学会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从大局的角度在挫折中成长。
(三)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很多体育项目需要多人之间的团队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包括了篮球、足球和排球等,因此教师也应该通过积极心理暗示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明确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当中的角色和职责,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困难。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讲解的方式,讲述运动员如何通过合作获得冠军,从而在榜样暗示的作用下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为了增强合作学习的趣味性和多元性,可以在课堂当中融入相应的游戏化教学,鼓励学生在游戏配合中掌握运动要领。通过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也能够起到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合作素养。
(四)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消除学生负面情绪
初中生由于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对不同的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的偏好和想法,而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学生之间的不同偏好,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项目,并根据体育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素养因材施教。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强,心思敏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形成心理问题。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很有可能对其他课程的学习甚至是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而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找到认同感,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同时减轻心理负担。教师在察觉到学生的负面情绪时,要利用体育教学的灵活多变性开展相应的运动项目,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在运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导学生,从而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加强体育锻炼对于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起到很大的作用,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将体育锻炼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认真贯彻执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水平,实现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增亮.初中体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措施[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06):189-190.
[2]李庆芝.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心理素养[J].考試周刊,2019(12):123.
[3]陆建平.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心理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03):30-31.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心理素养;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64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及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品德、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大量的教育研究数据表明,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养,才能拥有更加坚韧的心态,才会敢于面对挫折,并在挫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体育恰恰可以为学生身体、心理素养的锻炼提供实践性教学,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养则是初中教师需要面临的教学重点。
一、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心理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及积极乐观的心态
体育教学更多的是户外实践课程,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不同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交流,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交流是轻松无压力的。初中的学习课程增多,学习压力也变大,学生经过一天的学习,精神难免会感到疲惫,甚至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负面情绪。而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通过与人沟通交流,能够有效放松自己,减轻学业压力,将负面情绪释放出去,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心态。
(二)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很多项目都是集体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想法,意见的不同也会导致一些小摩擦和矛盾。体育教师在学生发生矛盾之时,应充当调解作用。而学生经过体育项目中的多次配合协作,能够不断进行团队磨合,化解矛盾和摩擦,从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形成团队凝聚力。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仍然有很多学生不重视体育课,认为体育课就是休闲娱乐时间,在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里,很多学生没有认真进行体育锻炼,而是漫无目的的聊天打闹,有的学生回教室学习,这样的学习心态无法将心理素质的锻炼落实到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态度,不要认为文化课比体育课重要,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要平衡好学习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提高学习效率,由此让学生热爱并且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同时促进了心理素质的发展。
(二)基于良性竞技的比赛活动
学生遇到的挫折除了来自于自己以外,也可能来自于外部的环境,因此,教师在进行抗挫折心理教育时,还可以采用基于良性竞技的比赛活动。比如,体育教师可以举办班级内部的友谊比赛,用良性竞争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体育竞技水平。有竞争就会有成败与输赢,对于未能获胜的一方来讲,势必会导致队员心理上的挫折。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去处理呢。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们首先进行个人的自省,找出自己在团队中的优势与劣势;其次,启发学生们一起思考与制定适合自己团队的竞技战略战术,让个人的优势与劣势可以在团队中扬长避短;再次,提醒学生们加强团队内部的士气提升与精神面貌建设,大家拧成一股绳互相配合,共同进步,从而在下一次的竞技中获胜。让学生在集体挫折中学会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从大局的角度在挫折中成长。
(三)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很多体育项目需要多人之间的团队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包括了篮球、足球和排球等,因此教师也应该通过积极心理暗示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明确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当中的角色和职责,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困难。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讲解的方式,讲述运动员如何通过合作获得冠军,从而在榜样暗示的作用下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为了增强合作学习的趣味性和多元性,可以在课堂当中融入相应的游戏化教学,鼓励学生在游戏配合中掌握运动要领。通过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也能够起到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合作素养。
(四)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消除学生负面情绪
初中生由于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对不同的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的偏好和想法,而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学生之间的不同偏好,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项目,并根据体育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素养因材施教。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强,心思敏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形成心理问题。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很有可能对其他课程的学习甚至是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而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找到认同感,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同时减轻心理负担。教师在察觉到学生的负面情绪时,要利用体育教学的灵活多变性开展相应的运动项目,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在运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导学生,从而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加强体育锻炼对于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起到很大的作用,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将体育锻炼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认真贯彻执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水平,实现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增亮.初中体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措施[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06):189-190.
[2]李庆芝.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心理素养[J].考試周刊,2019(12):123.
[3]陆建平.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心理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0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