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卒中性偏侧舞蹈症是指患者卒中后,主要表现以偏侧肢体不自主活动为特征的病变,本病临床上较为少见,笔者近年以中医育阴熄风方药为主施治2例,获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病例一:宫某,男76岁,2005年6月21日初诊。患者于2 d前因右侧肢体活动稍不利,并右上肢轻微不自主活动1 d入院,CT检查示老年脑萎缩,腔隙性梗死待排,即予以活血化瘀药物静脉滴注等对症处理。第2天患者右上肢不自主活动突然加重,呈大幅度划圈样运动,因难以控制,家属将其右上肢用绷带固定于病床上,急邀会诊。查视患者,神清,言语清晰,右上肢被用绷带固定于床栏,解开后,右上肢即呈大幅度划圈样运动,自己难以控制,头晕略痛,烦燥不安,饮食二便正常,舌红少苔,脉弦,血压120/70 mm Hg,双侧肌力未见明显减弱,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反射征。MRI检查示:双侧大脑深部脑白质缺血性改变,双基底节丘脑区腔隙性梗死,轻度脑萎缩。结合病史体征,诊断:①卒中性偏侧舞蹈症;②腔隙性脑梗。
处治经过,中医辨证:阴液亏虚,虚风内动,血络瘀阻。治法:育阴熄风,活血通络。方药:①天麻钩藤饮加减,鳖甲15 g(先煎)、龟板15 g(先煎)、玄参18 g、生地18 g、白芍15 g、天麻20 g、钩藤20 g(后下)、石决明40 g(先煎)、菊花10 g、地龙18 g、丹参30 g、川芎15 g、竹茹10 g、甘草6 g、1剂/d,水煎服;②消栓通络胶囊(本院制剂,主要药有蜈蚣、全蝎、水蛭等),4粒/次,3次/d,口服;③安宫牛黄丸半粒/次,2次/d,用鲜竹沥水30 ml送服;④灯盏细辛注射液20 ml、脑蛋白水解物20 ml分别加入液体中滴注。经上治疗,患者右上肢不自主活动症于2 d后逐漸减轻,1周后完全消失,仅感头略昏,右侧肢体稍乏力,继以养阴平肝,活血通络方药进治月余,病情基本痊愈出院。
病例2:周某,男82岁2008年7月7日初诊。患者因左侧肢体不自主活动10 d入院,自述10 d前不明原因出现左侧肢体不自主活动,以上肢为主,略感肢软,睡眠稍差,步履基本正常,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血压154/84 mm Hg,神清,言语清晰,左上肢前臂和手腕部呈不自主、无规律的伸曲、翻转舞蹈样运动,吞咽略有障碍,饮水呛咳,双侧肢体肌力未见明显减弱,共济运动完成差,痛觉稍减弱,巴氏征()。CT检查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大脑多发腔隙性梗死,脑萎缩,其余检查无明显异常,结合病史体征,诊断:①卒中性偏侧舞蹈症;②多发性腔隙性脑梗。
处治经过,中医辩证:阴虚风动,血络瘀阻。治法:育阴熄风,活血通络。方药:①天麻铜藤饮加减:别甲15 g(先煎)、生地18 g、玄参18 g、白芍15 g、天麻15 g、钩藤18 g、菊花10 g、刺蒺藜15 g、生龙骨45 g(先煎)、石决明45 g(先煎)、丹参30 g、当归15 g、川芎12 g、甘草6 g;②全虫40 g、蜈蚣10条、共研细末,3 g/次,2次/d,温开水吞服;③川芎嗪注射液80 mg、脑蛋白水解物20 ml分别加入液体中滴注。经上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左上肢不自主活动症于3 d后逐渐减轻,2周后完全消失,4周后病情基本痊愈出院。
2 讨论
卒中性偏侧舞蹈症属于锥体外系病变,患者以偏侧肢体或面部呈现迅速、较大、不规则、不自主的舞蹈动作为特征,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以中医辩证,本病应属于类风病范畴,《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盖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动则风生,静则风止”。两例患者,均为高龄,肝肾本虚,阴液巳枯,阴不制阳,虚风内动。而虚风之为患,上冒巅顶,多致眩晕或头痛或昏厥;旁走肢络,则可致肢体不自主摆动或挛缩或抽搐等,所谓“风动四末”也。阴虚为本,风阳为标,治宜养阴熄风,活血通络。方拟龟板、鳖甲、玄参、白芍、生地填补阴液,天麻、钩藤、生龙骨、石决明熄风潜阳,伍全虫、蜈蚣等虫类药祛风止搐,丹参、川芎活血通络,药症相符,故疗效显著。
1 病例报告
病例一:宫某,男76岁,2005年6月21日初诊。患者于2 d前因右侧肢体活动稍不利,并右上肢轻微不自主活动1 d入院,CT检查示老年脑萎缩,腔隙性梗死待排,即予以活血化瘀药物静脉滴注等对症处理。第2天患者右上肢不自主活动突然加重,呈大幅度划圈样运动,因难以控制,家属将其右上肢用绷带固定于病床上,急邀会诊。查视患者,神清,言语清晰,右上肢被用绷带固定于床栏,解开后,右上肢即呈大幅度划圈样运动,自己难以控制,头晕略痛,烦燥不安,饮食二便正常,舌红少苔,脉弦,血压120/70 mm Hg,双侧肌力未见明显减弱,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反射征。MRI检查示:双侧大脑深部脑白质缺血性改变,双基底节丘脑区腔隙性梗死,轻度脑萎缩。结合病史体征,诊断:①卒中性偏侧舞蹈症;②腔隙性脑梗。
处治经过,中医辨证:阴液亏虚,虚风内动,血络瘀阻。治法:育阴熄风,活血通络。方药:①天麻钩藤饮加减,鳖甲15 g(先煎)、龟板15 g(先煎)、玄参18 g、生地18 g、白芍15 g、天麻20 g、钩藤20 g(后下)、石决明40 g(先煎)、菊花10 g、地龙18 g、丹参30 g、川芎15 g、竹茹10 g、甘草6 g、1剂/d,水煎服;②消栓通络胶囊(本院制剂,主要药有蜈蚣、全蝎、水蛭等),4粒/次,3次/d,口服;③安宫牛黄丸半粒/次,2次/d,用鲜竹沥水30 ml送服;④灯盏细辛注射液20 ml、脑蛋白水解物20 ml分别加入液体中滴注。经上治疗,患者右上肢不自主活动症于2 d后逐漸减轻,1周后完全消失,仅感头略昏,右侧肢体稍乏力,继以养阴平肝,活血通络方药进治月余,病情基本痊愈出院。
病例2:周某,男82岁2008年7月7日初诊。患者因左侧肢体不自主活动10 d入院,自述10 d前不明原因出现左侧肢体不自主活动,以上肢为主,略感肢软,睡眠稍差,步履基本正常,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血压154/84 mm Hg,神清,言语清晰,左上肢前臂和手腕部呈不自主、无规律的伸曲、翻转舞蹈样运动,吞咽略有障碍,饮水呛咳,双侧肢体肌力未见明显减弱,共济运动完成差,痛觉稍减弱,巴氏征()。CT检查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大脑多发腔隙性梗死,脑萎缩,其余检查无明显异常,结合病史体征,诊断:①卒中性偏侧舞蹈症;②多发性腔隙性脑梗。
处治经过,中医辩证:阴虚风动,血络瘀阻。治法:育阴熄风,活血通络。方药:①天麻铜藤饮加减:别甲15 g(先煎)、生地18 g、玄参18 g、白芍15 g、天麻15 g、钩藤18 g、菊花10 g、刺蒺藜15 g、生龙骨45 g(先煎)、石决明45 g(先煎)、丹参30 g、当归15 g、川芎12 g、甘草6 g;②全虫40 g、蜈蚣10条、共研细末,3 g/次,2次/d,温开水吞服;③川芎嗪注射液80 mg、脑蛋白水解物20 ml分别加入液体中滴注。经上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左上肢不自主活动症于3 d后逐渐减轻,2周后完全消失,4周后病情基本痊愈出院。
2 讨论
卒中性偏侧舞蹈症属于锥体外系病变,患者以偏侧肢体或面部呈现迅速、较大、不规则、不自主的舞蹈动作为特征,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以中医辩证,本病应属于类风病范畴,《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盖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动则风生,静则风止”。两例患者,均为高龄,肝肾本虚,阴液巳枯,阴不制阳,虚风内动。而虚风之为患,上冒巅顶,多致眩晕或头痛或昏厥;旁走肢络,则可致肢体不自主摆动或挛缩或抽搐等,所谓“风动四末”也。阴虚为本,风阳为标,治宜养阴熄风,活血通络。方拟龟板、鳖甲、玄参、白芍、生地填补阴液,天麻、钩藤、生龙骨、石决明熄风潜阳,伍全虫、蜈蚣等虫类药祛风止搐,丹参、川芎活血通络,药症相符,故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