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节目《朗读者》:探索情感的第1001种表达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ter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当首次以制作人身份参与一档节目的董卿,将博尔赫斯这句话作为卷首语写在《朗读者》节目方案里时,一场关于情感和文字的碰撞拉开帷幕。
  


  2017年2月18日,每周六、日晚八点于CCTV-1综合频道与CCTV-3综艺频道联合播出的《朗读者》,由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制作推出,节目每期邀请5—6位嘉宾进行朗读,内容题材包括散文、诗、书信、歌词等。
  根据节目首季结束时的初步统计,《朗读者》视频全网播放量9.7亿次,微信公众号312篇相关文章阅读量过10万;微博#CCTV朗读者#话题阅读量超过10亿,讨论量超过200万次,截至12月20日,豆瓣评分8.6。对于节目播出引发的社会评论,董卿直言,“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而是情怀。”
  为文化赋予情感出路
  歌以咏志,文以寄情,中国人一向喜爱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代代流传的名言佳句跨越了时空,传递出千百年前的喜悦和悲伤。2016年以来,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在电视综艺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受到热捧,体现出观众对新颖的文化解读方式的期盼。
  从娱乐至上的综艺阵营杀出重围,成为影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朗读者》的热播一方面代表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倒逼市场对类型节目进行开发,另一方面,也是行业对文化类综艺缺失的主动填补。
  “电视让人们变成遗忘症患者,只对过去24个小时发生的事情感兴趣,而对更早的事情知之甚少。”这句话带给董卿很大触动。她在今年6月13日举办的中国电视节目“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上表示,《朗读者》是对“重表象而轻本质,重潮流而轻历史,重伎俩而轻格局的节目形式长时间霸屏”的回应。英国知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面对“为什么而登山”的提问时说:“因为山就在那里。”在董卿的心中,《朗读者》的出现是“因为文章在那里”。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电视台视察调研时提出了“多设计一些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栏目,多办一些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的要求。《朗读者》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酝酿的,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节目在2017年1月8日正式开始录制。
  节目创作伊始,主创团队就面临一个难题——古老的诵如何顺应地读?作为一档原创节目,朗读这种形式在观众眼中既熟悉又陌生。“很多人说《朗读者》的时候,还会不由自主地说‘朗诵者’。朗诵的艺术渊源流长,自古以来就有传承文化的功能。”董卿表示,“怎样使这个节目既有一以贯之的功能,同时也可以符合观众的需求?这是我们考虑了很久的问题。”
  经过多次专家研讨和会议论证,节目组确认了一个基础认知——《朗读者》要做的是电视朗读不是剧场朗诵。“我们不能把传统的朗诵会形式直接搬上荧屏,因为这种字正腔圆的教科书般的朗诵,可能只是一部分人热爱的表演形式。”
  节目两位总导演刘欣、田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朗读者》的节目内容强调了“三美”,即文学之美、情感之美和声音之美。通过美文的内涵和底蕴,由朗读者的声音之美,与观众建立起情感交流,做到“三美”合一。通过节目,观众能够看到文字带来的情感激荡是不分年龄、身份和性别的。
  节目组在面对“朗读者”时的统一标准就是“无论名人还是普通人来到我们的舞台,我们都会把他们还原成一个平实的朗读者面貌。”
  当濮存昕、蒋励、林兆铭、徐静蕾等人,朗读老舍、巴金、冰心、路遥、史铁生、季羡林、莎士比亚、海明威、小仲马、梭罗、裴多菲等所著的东西方文学经典作品时,观众并未产生任何距离感。董卿认为,这是因为文字所创造的精神世界和当下受众的精神世界遥相呼应,善良、正直、勇敢、进取、奉献、尊重等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和千百年前流传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了一起。
  文字与情感的良性互动
  回顾曾经出现的其他文化类节目,观众往往会提出几个共同的问题:内容因何而来?嘉宾因何而选?情感因何而发?
  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流程相对而言是简单的,棚内录制,确定内容、嘉宾后就可以根据节目要求流程化拍摄。但此类节目的创作又是困难的,选材和嘉宾的不契合,容易让观众出戏,无法感受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节目传达的情感。
  《朗读者》通过“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董卿表示,“首先通过访谈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完整地构建起来,当情感达到一定的饱和度之后,文本顺势而出。”这种模式下,观众通过朗读者的感受和相关故事,能够更加深入地浸入文章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朗读者》在读本选择上是不做任何限制的,一切打动人心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节目读本。在第一季节目中,观众既能听到文学巨匠留下的动人篇章,也能感受到一篇随笔、一封书信中蕴含的澎湃情感。
  刘欣告诉《综艺报》,读本选择是节目组花费较多心思的部分。《朗读者》主创专门请来国内顶级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组成文学顾问团,对备选文学作品进行严格梳理。节目中呈现的近百篇文章,是从团队准备的超过1000篇内容中精心挑选而来。
  为确保“文库”内容质量,团队还发明了“2分钟淘汰法”。董卿在此环节要求所有导演必须在节目筹备会议上大声朗读筛选出的读本,2分钟后在座的倾听者可随意打断,如果大部分人觉得听不下去,读本就被淘汰。田梅表示,“文学顾问团挑选出的文章,情感是一脉相承的,可以感动每一个人,令大家有共鸣感、带动感。”
  为了使节目内容相对连贯,《朗读者》主创还为每一期節目设置了主题。选择、第一次、告别青春、遇见……董卿表示,这些主题词本身就有很强的张力,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对朗读者的访谈会起到引导作用,对最终读本的选择也会有一个导向,“当然读什么是朗读者决定的。”她认为,当一位嘉宾把自己的心门打开,朗读一个作品时,也重启了鲁迅、巴金等文章作者的生命。   不断磨合下的精品之作
  “惟君心与我心同,方敢倾怀向君说。” 这句宋代张博端的诗句是董卿在制作《朗读者》时的感触之言。“文无第一”,文字和音乐、歌舞等形式一样,具有较强的主观审美特点,它们能够共同传递情感,却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审美。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文化类节目和文学艺术电影一样,时常遭遇叫好不叫座的窘境。一档文化类节目,如何打破曲高和寡的魔咒?董卿认为,需要创新的勇气。
  《朗读者》的节目呈现手法,在国内外已知综艺领域几乎难寻同类。因此,节目的可参考样本相对较少。《朗读者》邀请到的模式研发团队来自英国,这个国家的居民对阅读和朗读的热衷几乎被全世界人民熟知,但即便是他们也有着“我在世界各地从来没有看到过朗读的节目,这个节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困惑。
  创作伊始,团队对《朗读者》的定位就是高而不冷。“高,是文化的地位,不冷,则要靠人的情怀来完成,而非人的光环。”董卿透露,节目最初的设想是做一档明星朗读节目。但最终首季出现在节目中的68位嘉宾,只有15位是演员,也就是节目组设想的明星。其余则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专家和学者。
  节目播出后,主创团队将大部分溢美之词送给了这些在舞台上进行朗读的嘉宾。他们认为,正是这些具有独特人生、饱满情感、深邃思想、质朴品格、顽强精神、高远志向的朗读者,通过丰富的人生阅历带给观众的情感表达,才造就了节目的成功。
  “我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朗读者》的舞台仿佛是一块试金石,真正有人格魅力的嘉宾,会在这个舞台上折射出特别的光芒。”董卿介绍,《朗读者》第一季出现在节目中的嘉宾是68位,节目组真正联系的嘉宾数字超过了400位。
  为了拓展朗读素材,《朗读者》团队还尝试了线下互动,推出朗读亭。这种装置走进了全国的13座城市,81个人文景点,大约有2万人次参加朗读,留下了240小时的素材。
  除此之外,《朗读者》主创希望通过细节上的打磨,为观众呈现一台名副其实的精品文化节目。每期《朗读者》开场都会播放时长为一分半钟左右的开场札记。这短短的一分半钟内容,是节目组邀请国内顶级纪录片团队制作的。
  董卿认为,《朗读者》的意义还在于其不仅在故纸堆里找素材,讲故事,还融合了其他艺术门类。首期节目李云迪开场的钢琴曲,结尾处胡德夫的深情弹唱,都对阅读形成了再叙述。“让我们不但重读历史、经典,也同时注重推动其他艺术门类的社会发展力。”董卿说。
  好节目应引发大众思考
  2017年,从岁初开始的《中国诗词大会》,到年末播出的《百心百匠》,贯穿年度的综艺关键词逐渐从娱乐向文化倾斜,形成观众喜闻乐见的良性发展态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在《朗读者》播出后第一时间发文点评,“满电视都在明星玩游戏,央视《朗读者》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豆瓣网友浮一大白感慨,“文化综艺终于走进主流了。事实证明,市场不一定是去迎合的,而是可以引导和培养的。”
  董卿认为,“大千世界始终在传播的是精神世界的广播。作为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国家媒体,如果随波逐流,忽略了、淡漠了、丢失了这部分内容,我觉得是非常遗憾的。”
  文化类节目热播后,国内各大制作公司和地方卫视也推出了同类节目,通过多种形式满足观众的文化收视需求。《朗读者》推出后,各地纷纷组织以朗读为主要形式的相关活动。
  董卿表示,这是因为节目让大家突然觉得心灵有了安放的地方,《朗读者》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敢于回归到文字的世界,让大家体会到安静隽永的美好体验,并在心灵的共振中,有了一种重新认识自我,认知这个世界的可能。
  文化是民族的脊梁,也是思想的传承。《朗读者》通过延续千百年的思维碰撞,让观众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也让现代人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董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引用了丘吉尔和鲁迅的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莎士比亚。”“吾廣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她认为,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国家文化的礼赞。作为媒体人,自己理应坚守精神家园,激浊扬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
其他文献
2017年7月下旬,一家名为Rearden LLC的视觉特效公司一纸诉状,把好莱坞三大巨头——迪士尼、福克斯和派拉蒙告上法庭,指控这三家电影公司制作和发行的一些影片盗用了其完善并拥有的一项表情捕捉技术。被指控侵权的包括:迪士尼的《银河护卫队》《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和《美女与野兽》;福克斯的《死侍》《博物馆奇妙夜3》和《神奇四侠》;派拉蒙的《终结者:创世纪》等。  今年2月份,美国加州联邦法院的
期刊
原创素人真人秀《萤火虫为戏而生》于3月1日起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线。首期节目中,15位素人追梦者悉数亮相。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80后导演石桀锐担任该节目出品人,他表示节目的制作初衷是希望大家可以關注草根演员,看到他们的努力与成绩,以及像萤火虫一样微小却不渺小的梦想。  节目组在报名选手中海选出了15位热衷于表演的素人,他们大多是有着一腔热血却没受过系统培训的草根演员。节目组在拍摄中对学员们进行了声
期刊
近日,国产动画电影《拇指熊卜达》发布了90秒样片。这部作品由北京迪美天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众多日本一线动画制作人打造,预计于2019年夏日上映。  《拇指熊卜达》的定位是6岁以上的儿童市场,属于合家欢类型动画电影。出品人、迪美天祥董事长张莉莉接受《综艺报》专访时表示,虽然国产动画电影制作近年来逐步崛起,但目前国内动画电影市场前三位仍被好莱坞动画作品占据,面对这种现状,《拇指熊卜达》立志要制作成“
期刊
在2018年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SMG影视剧中心主任、东方卫视中心总监王磊卿以“请回答,2018”为主题,就电视剧市场发展趋势与东方卫视梦想剧场自身“圆梦”战略发表了独到观点。前行路上,“两长一短”  2017年,品质剧的井喷原动力是“深度”。抛开浮华,走向深度,是品质之年的主色调。主旋律剧有了社会深度,不但有创业豪情,更有社会变迁的深厚底蕴;历史剧有了历史深度,不仅有跌宕起伏的传奇,更有故事背
期刊
3月13日,“梦想的力量——2018东方卫视春季开放大会”在上海举办,这也是继去年11月年度开放大会推出大剧、大片、大文娱三大矩阵之后,东方卫视面向2018年全新征程进一步“放干货”“亮决心”。  过去三年,面对电視“寒冬说”“衰老论”的愈演愈烈,东方卫视逆势上扬。2015年收视率首次跻身CSM35城黄金时段第三,2016年CSM35城全天和黄金时段均排名全国第一,2017年CSM52城全天和黄金
期刊
“如果要给《那年花开月正圆》加个标签,‘精品大剧’最为贴切。”  电视剧开播前夕,该剧总制片人、华视娱乐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毅接受《综艺报》采访时,曾如此表示对《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期待,“我们希望这部剧在艺术创作上呈现最好品质,在思想主题上传递温暖正能量,在市场层面受到高度认可。这是整个制作团队、创作团队用诚意和真心奉上的一部作品。”    《那年花开月正圆》播出后,凭借恢宏大气的秦商故事,
期刊
鸡毛怎能飞上天?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做出回答。    3月3日,由杭州佳平影业、浙江美视众乐、义乌小商品集团公司等联合出品,余丁执导,申捷编剧,张译、殷桃、陶泽如等主演的都市商业剧《鸡毛飞上天》登陆浙江、江苏卫视。  作为浙商题材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鸡毛飞上天》以陈江河和骆玉珠的感情与命运为主线,讲述了陈家三代人立足义乌、放眼世界的创业故事,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曲折而又辉煌的
期刊
“昨天与‘关宏宇’同一班飞机,又同在贵宾休息室,今天看他的节目,没有那道疤怎么看怎么别扭!”一位媒体人在朋友圈感慨。网剧《白夜追凶》播出后,这已经成为“偶遇”潘粤明(《白夜追凶》关宏峰、关宏宇扮演者)的剧迷们普遍的“恶趣味”。    8月30日,由优酷自制,公安部金盾文化影视中心、北京凤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五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犯罪悬疑剧《白夜追凶》在优酷上线。该剧由王伟执导,指纹编剧,潘
期刊
“每次看到片尾众筹名单时,就感觉很有力量,很温暖。”2017年12月的一天,纪录电影《二十二》导演郭柯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的一场映后交流中动情感慨。    这部关注中国“慰安妇”幸存者生存现状的纪录片在上映前,并未被电影制片方和宣传发行方代表寄予太高的市场预期,“希望电影上映时能有1%的排片,目标是超过20万人次观影,票房达到600万元。”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二十二》在上映6天后就斩获1亿元票房,
期刊
2017年12月17日,当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站在爱奇艺自制节目《偶像练习生》发布会现场时,他想起了自己上大二时的一个下午。那是年初一个寒冷的周日,他从家赶回学校,发现男生宿舍楼道里一堆人正挤在电视前。他好奇地凑了过去,因为挤不进去,还搬了一把椅子,站在上面看个究竟——那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部名为《潮——来自台湾的歌声》的电视专题片。这部影响深广的电视片,让王杰、张雨生、姜育恒等台湾歌手被大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