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描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依然存在许多弊端和不足,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进行素描训练时不陷于对对象简单机械的模仿、被动消极的抄摹、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素描的理念,给老套的素描课以新的色彩和活力,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育 调整模式 激发兴趣 创新素描
素描自20世纪初被引进我国的学校教育,其写实风格的素描教学模式沿用至今。科学有统一的标准,允许推广和重复,而艺术则不然,艺术不同于科学,艺术贵在创新。长期单纯技法的传授使素描教学陷入了“重技巧、轻理论”的狭窄空间,静物、石膏体、模特成为基础课教师授课的套路,逐渐形成的惰性教学使基础课教师不再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和启发学生想象、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风格充斥着素描教学领域。老套的素描模式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以至于引起广泛的“审美疲劳”。许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交作业而草草应对,缺乏主动性和绘画热情,课程结束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认识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进行素描训练时不陷于对自然物象简单机械的模仿、被动消极的抄摹,怎样才能在素描课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独特的造型能力,为他们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素描课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传统的素描技法和观念不能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时,我们理应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来改变这一现状。在传统的素描训练中,铅笔是常用的绘画工具。从对素描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把素描理解为对物象的单色描绘,既然是单色描绘,那能不能使用铅笔以外的绘画工具呢?我们让学生尝试分别使用了钢笔、圆珠笔、彩色铅笔、油画棒、色粉等不同的工具,按照素描的绘画原理进行描绘。结果是让人欣喜的,使用铅笔以外的工具进行素描绘画,画面充满了很强的装饰效果,尤其是结合前面进行的情绪素描训练,在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学生们通过这种尝试也熟悉了解了各种绘画工具的表现效果,丰富了他们的表现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没有必要再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作为素描训练标准和评判依据,素描理念理应得到相应的调整和拓宽。
除了模式的调整,最根本的还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块黑板、几支粉笔,是无法使美术的特点得以发挥的。美术课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认识和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比如,在当地自然风光较优美的地方进行户外写生,或者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民间美术,等等。在欣赏课上,如果有条件应带学生去博物馆或参观艺术展览。在引导学生走进文化遗产和美术作品时,不要将我们固有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意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讨论,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起着直接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放宽评价的标准,从各个方面入手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我们要本着实验的原则,鼓励学生对新材料的关注和应用,在实验中比较,在比较后进行选择,从中寻找到适合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写实、表现、具象、抽象等方式。总之,我们利用能够利用的一切形式和手段,建立起自我的审美体系及新的形式语言。在指导思想上,要把突出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作为最重要的一点来加以研究与训练。素描中对形体不是被动描摹,而是主动处理和表现,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头脑。在作画过程中,要屏气凝神,洞察所绘对象的内心世界,把自己与对象融为一体,为情而造画,而不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单讲理论是不够的,教师应该以直观性教学为主,以理论为辅。教师如果要让自己的理论或指导思想得到学生的认可或采纳,那他自己必须是第一实践者,即教师的现场示范质量是很重要的,他必须在具体操作中表达出来这种思想,即为情而造画,突出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例如我们在绘画语言要素之一的线条上做创新尝试。线条——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它无声地向我们传递着画面中蕴含的各种丰富含义,粗犷的、细腻的、急速的、缓慢的,不同的线条都会传递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它所展现的语言是词汇无法表达的。不同的线条表现喜悦、悲伤、愤怒、孤独等不同的情绪,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使用某一种线条来表达某一种特定的情绪。学生就不再是简单的描摹了,而是积极地带着思考去表达画面了。
在艺术追求多元化的今天,任何体系都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版本,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新形式的到来。各个院校应该创立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素描也不例外,那种一统天下的教条主义应该远离我们的课堂。《石涛话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笔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石涛针砭时弊,提出“我的精神”的论断,即强调艺术家必须重视自己的创作个性。同样,我们在素描课上也要提倡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并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给老套的素描课堂赋予新的语言与活力,使其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一种有意味的绘画形式。
参考文献:
[1]董重恂.新概念素描与造型语言解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冯健亲.素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2.
[3]范迪安.国际当代素描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10.
[4][美]贝蒂·爱德华著.何工译.新素描.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1.
[5]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7.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育 调整模式 激发兴趣 创新素描
素描自20世纪初被引进我国的学校教育,其写实风格的素描教学模式沿用至今。科学有统一的标准,允许推广和重复,而艺术则不然,艺术不同于科学,艺术贵在创新。长期单纯技法的传授使素描教学陷入了“重技巧、轻理论”的狭窄空间,静物、石膏体、模特成为基础课教师授课的套路,逐渐形成的惰性教学使基础课教师不再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和启发学生想象、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风格充斥着素描教学领域。老套的素描模式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以至于引起广泛的“审美疲劳”。许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交作业而草草应对,缺乏主动性和绘画热情,课程结束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认识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进行素描训练时不陷于对自然物象简单机械的模仿、被动消极的抄摹,怎样才能在素描课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独特的造型能力,为他们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素描课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传统的素描技法和观念不能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时,我们理应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来改变这一现状。在传统的素描训练中,铅笔是常用的绘画工具。从对素描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把素描理解为对物象的单色描绘,既然是单色描绘,那能不能使用铅笔以外的绘画工具呢?我们让学生尝试分别使用了钢笔、圆珠笔、彩色铅笔、油画棒、色粉等不同的工具,按照素描的绘画原理进行描绘。结果是让人欣喜的,使用铅笔以外的工具进行素描绘画,画面充满了很强的装饰效果,尤其是结合前面进行的情绪素描训练,在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学生们通过这种尝试也熟悉了解了各种绘画工具的表现效果,丰富了他们的表现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没有必要再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作为素描训练标准和评判依据,素描理念理应得到相应的调整和拓宽。
除了模式的调整,最根本的还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块黑板、几支粉笔,是无法使美术的特点得以发挥的。美术课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认识和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比如,在当地自然风光较优美的地方进行户外写生,或者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民间美术,等等。在欣赏课上,如果有条件应带学生去博物馆或参观艺术展览。在引导学生走进文化遗产和美术作品时,不要将我们固有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意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讨论,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起着直接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放宽评价的标准,从各个方面入手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我们要本着实验的原则,鼓励学生对新材料的关注和应用,在实验中比较,在比较后进行选择,从中寻找到适合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写实、表现、具象、抽象等方式。总之,我们利用能够利用的一切形式和手段,建立起自我的审美体系及新的形式语言。在指导思想上,要把突出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作为最重要的一点来加以研究与训练。素描中对形体不是被动描摹,而是主动处理和表现,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头脑。在作画过程中,要屏气凝神,洞察所绘对象的内心世界,把自己与对象融为一体,为情而造画,而不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单讲理论是不够的,教师应该以直观性教学为主,以理论为辅。教师如果要让自己的理论或指导思想得到学生的认可或采纳,那他自己必须是第一实践者,即教师的现场示范质量是很重要的,他必须在具体操作中表达出来这种思想,即为情而造画,突出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例如我们在绘画语言要素之一的线条上做创新尝试。线条——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它无声地向我们传递着画面中蕴含的各种丰富含义,粗犷的、细腻的、急速的、缓慢的,不同的线条都会传递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它所展现的语言是词汇无法表达的。不同的线条表现喜悦、悲伤、愤怒、孤独等不同的情绪,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使用某一种线条来表达某一种特定的情绪。学生就不再是简单的描摹了,而是积极地带着思考去表达画面了。
在艺术追求多元化的今天,任何体系都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版本,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新形式的到来。各个院校应该创立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素描也不例外,那种一统天下的教条主义应该远离我们的课堂。《石涛话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笔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石涛针砭时弊,提出“我的精神”的论断,即强调艺术家必须重视自己的创作个性。同样,我们在素描课上也要提倡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并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给老套的素描课堂赋予新的语言与活力,使其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一种有意味的绘画形式。
参考文献:
[1]董重恂.新概念素描与造型语言解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冯健亲.素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2.
[3]范迪安.国际当代素描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10.
[4][美]贝蒂·爱德华著.何工译.新素描.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1.
[5]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