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份额变化、银行业危机与合作银行稳定性

来源 :商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q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合作金融经过长达160多年的发展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利用欧洲16国、19家合作银行集团2008-2014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合作银行的存贷款市场份额、银行业危机与合作银行稳定的关系。结果表明,因合作银行独特的经营模式,无论是否发生银行业危机,合作银行存贷款市场份额的提高均增进了自身的稳定性。因此,坚持经营特色、巩固存贷业务市场份额对合作银行稳定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合作银行;银行稳定;风险调整的ROA ;风险调整的ROE
  中图分类号:F8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3-0063-08
  从1848年德国建立世界上第一家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拉夫森信用合作社以来[1],合作金融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合作金融组织都广泛存在,其主要形式包括信用合作社、合作銀行或信用合作联盟。随着合作金融的不断发展变化,其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欧洲合作银行协会(EACB)的统计,2015年欧洲各合作银行拥有客户20 500万,8 100万会员,具有4 200家区域性或地方性银行,62 000家分支机构,已经形成庞大的金融网络①。2014年法国、荷兰、意大利以及芬兰等部分国家的合作银行系统已占该国存款市场份额的30%-62%,并占据30%以上的贷款市场份额,其中法国3家合作银行(Crédit Agricole、Crédit Mutue、BPCE)存贷款市场份额高达618%和59%,同时在抵押贷款市场、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上的份额亦高于40%。
  诚然,在一些国家合作金融机构已经引进股份制、合作控股的原则,发展成了现代化的以股份制为主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也有合作金融机构坚持合作制原则,但已高度商业化,如荷兰的Rabobank。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信用合作社研究中心研究员Benot Tremblay & Daniel Ct(2002)认为,合作制金融的转型发展,主要导因于个体主义、集体行动困境和利益冲突等三方面冲击,致使合作制原则、价值、规模发生变化,传统模式已经变得不够充分[2]。但必须承认,合作制的金融机构仍有它独特的优势,它立足于社区、农村,能低成本地收集客户信息,更准确地评价客户的需要和偿债能力,具有更高的贷款定价能力。特别是合作银行因较少参与高风险业务,使得它的稳定性高于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在欧洲,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欧洲合作银行的业务范围已经大为拓展,从零售业务到批发业务,从银行业务到信托、证券业务等,逐渐演变成全能银行集团,如法国农业互助信贷银行(Crédit Agricole)、德国中央合作银行(DZ-Bank)和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
  欧洲合作银行经营业务范围的扩展,必定会增加合作银行的经营风险,其零售市场份额的变化是否会威胁到合作银行的稳定性?银行业危机期间合作银行稳定性是否受到影响?本文试图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回答上述问题,并以此说明合作银行存在的价值。
  一、文献综述
  2007年、2008年美欧经历的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洗礼,导致欧洲部分国家发生了银行危机。因此,诸多文献围绕“竞争-稳定性”探讨了金融机构稳定性问题,其中,合作制的金融机构是否比股份制的金融机构更为稳健,相关的研究认为:一方面,合作银行的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社员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合作银行会以消费者净剩余作为抵御金融危机的第一道防线[3],因而使合作银行回报率波动较小自然可见[4]。另一方面,合作制的金融机构比商业性金融机构具有较低的激励去采取高风险行为[5],如Hansmann(2000)发现美国合作制金融机构比非合作制金融机构更少采取风险战略[6]。Gurtner et al(2002)指出,合作制金融机构典型的特征就是拥有更多风险规避型客户,他们偏好的是在合作银行中的股金,而不是像股份制金融机构那样追求更多风险性资产[7]。
  随着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大量论文不断关注小型信用机构和合作银行,在财务绩效、多元化、失败风险和所有权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Gorton et al(1999)研究了奥地利合作银行公司治理与绩效的关系,发现合作银行会员增加、股权分散将会导致合作银行的绩效下降[8];而Mercieca et al(2007)认为,欧洲小型信用机构的盈利并不是来自于其多元化的业务条线[9]。
  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对银行稳定性的研究成为焦点,合作银行的稳定性也受到极大关注。一些实证结果表明,在危机期间,合作制金融机构的稳定性表现优于其他金融机构。基于“竞争-稳定性”理论,Fiordelisi et al(2014)认为,欧洲合作银行竞争程度与稳定正相关,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竞争-稳定的关系依然成立[10]。此前,Fiordelisi等人的另一研究发现,意大利合作银行效率越高,违约的可能性就越低,而且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也降低了违约率[11]。Chiaramonte et al(2015)在Hesse 等人的基础上,利用OECD国家2001-2010年合作银行、储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大量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危机期间合作银行表现稳定[12]。同时,Davide et al(2015)利用欧洲合作银行1999-2013年的数据,检验了竞争与稳定的关系,发现市场势力的提高、资产/负债多元化增强了欧洲国家合作银行的稳健性[13]。
  在承接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欧洲合作银行的数据进一步解析银行业危机期间合作银行市场份额变化对银行稳定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为了探寻影响欧洲合作银行稳定性的因素,重点考察存贷款市场份额对合作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和避免潜在的内生性造成估计结果偏误,我们将除虚拟变量外的所有变量的滞后一阶纳入模型,设定的面板数据模型为:   Yit=α+β1Dshareit-1+λCRISISt+∑j=1κjcontroljit-1+ui+εit (1)
  Yit=α+β2Lshareit-1+λCRISIt+∑j=1κjcontroljit-1+ui+εit(2)
  式(1)、(2)中,Y=RORROA、RORROE;Dshare和Lshare分别代表合作银行的存款、贷款占整个银行业存贷款的份额;CRISIS代表的是银行业危机;controljit为控制变量,主要有银行资产规模(资产取对数,ln_size)、流动性风险(总贷款/总存款,LIQ)、成本效率(总成本/总收入,CIR)、信贷行为(总贷款/总资产,CRE)、总体资本充足率(CAR)、经济增长率(GDPR)和通货膨胀率(CPI);κj代表第j个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j=1,2,…7,i=1,2,…19;ui代表个体效应;εit為随机干扰项。
  预期β1>0、β2>0且显著,说明欧洲合作银行存贷款市场份额的提高能显著增强银行的稳定性,反之,表明欧洲合作银行存贷款市场份额的提高削弱(显著)了银行的稳定性;λ<0且显著,表明银行业危机的冲击将会显著削弱合作银行的稳定性,反之,危机的影响不会对合作银行的稳定性构成威胁,合作银行对危机具有免疫能力。
  (二)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RORROA、RORROE。根据Mercieca et al(2007)、Goddard et al(2008)和Davide et al(2015),风险调整的资产回报率(RORROA)和风险调整的股权回报率(RORROE)②计算公式为:
  RORROAit=ROAitσROAt (3)
  RORROEit=ROEitσROEt (4)
  式(3)、(4)分别表示资产回报率(ROA)、股权回报率(ROE)除以其标准差。此值越大,表示银行经营越稳定,否则意味着银行面临更大的脆弱性。
  2.解释变量。
  (1)存贷款市场份额:对于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银行实体来说,市场份额的下降也许可能给金融体系带来更大的脆弱性[14];相反,市场份额的上升,将会有助于银行抵制各类风险。合作银行的存贷款市场份额等于相应合作银行存款、贷款总额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的比重,该值越大,意味着合作银行的存款、贷款市场份额越高,越有利于合作银行的稳定。
  (2)银行业危机:肇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蔓延,使欧洲国家也深受其害。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金融发展数据库》,奥地利、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等国均发生过银行危机,立陶宛、保加利亚等则很少发生银行危机。因此,若欧洲某国发生银行危机,则取值为1;反之,未发生银行危机,则取值为0。
  3.控制变量。影响合作银行稳定性的因素既有银行本身的因素,也有外部冲击,基于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可能导致银行风险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刻画和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并参鉴Hesse et al(2007)、Chiaramonte et al(2015)和Mercieca et al(2007)的相关研究,设定银行层面、宏观经济层面的控制变量:
  (1)银行层面
  资产规模:资产规模的增加既能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分散能力,又因规模越大,“太大而不能倒”的预期则会加剧道德风险,从而增加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的意愿,导致银行风险的提高。
  流动性风险:一般而言,流动资金越多,银行应付长短期资金需求的能力就越强,流动资金的短缺会导致银行面临支付困难,一旦出现严重的流动性不足,将会触发银行挤兑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银行业的安全与稳定。
  信贷行为:在经济繁荣时,银行倾向于发放大规模的信贷,使得流动性增多,流动性的泛滥引致资产价格暴涨继而使银行风险上升;在经济萧条时,银行收紧银根,信贷紧缩以避免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敞口。
  成本效率:尽管合作银行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会员提供金融服务,但是若合作银行经营成本超过盈利,其效率下降将会导致“呆账”、“坏账”滋生,从而激励合作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以提高盈利能力,旨在对冲较高的经营成本或不良资产。
  资本充足率:理论上,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就有更多资本应对各种需求冲击,从而降低银行的违约概率,银行风险也随之下降。
  (2)宏观层面
  经济增长:稳定的经济增长环境可以减轻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的倾向。经济繁荣时,银行就会对借款者还款的能力持过度乐观,导致大量不符合信贷标准的信贷被放出去,这种信贷行为最终引致贷款质量下降和借款人违约率的上升。在经济繁荣时期,过度竞争强化了银行追求高收益业务的激励,从而可能弱化银行的稳健性。
  通货膨胀率:伴随物价水平的上涨和企业现金流的增加,借款人的偿付能力也相应提高,而且随着经济的扩张,还会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这就会增加抵押品价值和借款人的净值,从而弱化了商业银行信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信贷风险下降,稳健性提升。
  (三)数据来源
  为保证所获取数据的权威性、完整性和代表性,我们选择欧洲16个国家③的19家合作银行(或信用合作社、合作联盟)为样本,银行层面的原始数据、存贷款市场份额等原始数据来源于欧洲合作银行协会(EACB)所公布的Key Statistics-Financial Indicators 和Key Statistics Co-operative Indicators。
  宏观层面的指标中,银行危机指标则取自于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金融发展数据库(GFDD)》;其余来自于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WDI)》和IMF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2016)》,时间跨度为2008-2014年,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报告见表1。   从表1中可见,所有合作银行的存贷款市场份额高低不一,最低为08%,最高达43%(346%);各家银行贷款存款比(LIQ)平均为094,个别银行超过1达到237,贷款总额远高于存款总额,但均未超过资产规模;成本效率(CIR)不断提高,从11%上升到131%,平均为667%;各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差异大,有的低至34%,有的高达217%,平均高于8%的资本要求。各国经济增长率(GDPR)和通货膨胀率(CPI)表现不一,有些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危机中,有些国家呈现经济复苏,通胀上升趋势。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是短面板数据(N=19,T=7),为了避免回归偏误,在回归分析前需要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单位根检验通常使用的是相同单位根的LLC检验和不同单位根的Fisher-ADF检验,若经二者检验均拒绝具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则认为变量是稳定的。经检验发现,除银行业危机(二值变量)不需要检验外,其余所有变量在1%的水平下均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变量是平稳的。
  (二)Hausman检验
  运用2008-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模型式(1)、式(2)进行混合回归、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估计检验,使用的方法是似然比检验(LR)和Hausman 检验(见表2)。
  LR检验结果表明:以RORROA为因变量时,在5%水平下拒绝使用混合回归,以RORROE为因变量时,则使用混合回归。另外,无论哪个为因变量,LR检验结果都表明在1%的水平下拒绝使用混合回归,而使用固定效应回归。同时,由于样本较小的缘故,导致Hausman检验时的结果都为负值,连玉君等(2014)通过模拟发现,在小样本的情况下,随机效应模型的基本假设无法得到满足,此时可以采用固定效应估计[15]。
  (三)实证结果及解释
  1.基本的回归结果。为了初步识别市场份额、银行业危机对合作银行稳定的影响,我们运用2008-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从该结果可以发现:
  第一,当考察存贷款市场份额(Dshare、Lshare)对银行稳定(RORROA、RORROE)的影响时,发现存款市场份额与RORROA、RORROE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前者在5%的水平下显著异于0。也就是说,存款市场份额的上升能够增强合作银行的稳定性。
  贷款市场份额(Lshare)与RORROA、RORROE的回归系数,前者在10%的水平显著为正,后者则不显著为负,不显著的原因在于贷款市场份额的扩大可能导致贷款质量的下降而增加了合作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而降低了合作银行的稳定性。
  第二,考察银行业危机(CRISIS)对银行稳定的影响时,发现银行业危机与RORROA、RORROE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一方面表明银行业危机的爆发,将会诱致合作银行加强风险管理,防止危机传染诱发合作银行更大的风险,进而保证了合作银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得益于合作银行的业务模式,它们主要以零售业务为主,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高风险业务的参与。因而,这也侧面证实了合作银行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危机免疫力,说明合作银行在危机期间保持了良好的稳健性,与Chiaramonte et al(2015)的結论相类似。
  第三,考察控制变量对银行稳定的影响时,在回归式(1)-(4)中,我们发现:一是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中,合作银行资产规模(ln_size)与RORROA、RORROE的回归系数为负,有的显著、有的不显著,说明银行资产规模对银行稳定具有负向影响,其中可能导源于“太大而不能倒”的激励,使得合作银行追求高风险投资,获取高盈利而面临更大的风险;流动性风险(LIQ)与银行稳定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表明合作银行通过“借短贷长”所引致的存贷款期限错配,一旦发生流动性短缺将会降低银行的稳定性,但对合作银行来说影响力度有限;过激的信贷行为(CRE)将会降低合作银行的稳定性,因为高的贷款资产比意味着更高的风险[4],体现为贷款质量的下降;成本效率(CIR)的提高将会增强合作银行的稳定性;资本充足率(CAR)虽有助于缓释银行风险,降低银行违约的可能性[11],但对于合作银行来说,其作用尚待发挥。二是宏观层面的控制变量对银行稳定的影响,我们发现经济增长率(GDPR)与RORROA(RORROE)显著(不显著)正相关、通货膨胀率(CPI)与RORROA(RORROE)的回归系数为负(正),表明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中,银行将会减少更多的冒险行为,从而增进银行的稳定性。
  2.扩展性回归结果。
  (1)按是否发生银行业危机将样本拆分为危机组(CRISIS=1)和非危机组(CRISIS=0),以显示在有无危机的情况下市场份额变化对合作银行稳定的影响,固定效应估计结果见表4、表5。
  在表4中,与表3不同的是,存贷款市场份额(Dshare、Lshare)与RORROA、RORROE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但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表明受累于银行危机的冲击,使得存贷款市场份额对银行稳定的影响被削弱,也即在发生银行业危机的国家中,存贷款市场份额的上升不再显著促进合作银行的稳定性,但仍然起正向作用,只是作用不明显而已;成本效率(CIR)与RORROA、RORROE的回归系数大多为负,且不显著,这是因为银行危机的发生促使成本效率下降而提高了合作银行的风险,进而降低了稳定性,但效果不明显。
  表5的结果与表3、表4不同的是:其一,存贷款市场份额(Dshare、Lshare)与RORROA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其与RORROE的回归系数为负,且不显著,说明无危机期间存贷款市场份额的提高对于增进合作银行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净影响为正),这也是确保合作银行长期稳健经营的关键所在(零售市场优势突出)。其二,合作银行资产规模(ln_size)与RORROA、RORRO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在无危机期间,资产规模较大的合作银行将会利用更多资产从事高风险业务,道德风险增加,进而有损合作银行的稳定性。其三,成本效率(CIR)与RORROA、RORROE的回归系数为正,这是因在未发生银行业危机的国家中,由于银行不受外部负面冲击的影响,成本效率的提升(表现为成本下降、经营能力提高等),从而降低了合作银行的风险,进而增强其稳定性。   (2)按照存贷款市场份额,将样本拆分为高份额组(存贷款市场份额大于等于12%)和低份额组(存贷款市场份额小于12%)两类,以此考察不同市场份额、银行危机对合作银行稳定的影响,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如表6、表7所示。
  在表6、表7中,银行业危机(CRISIS)与RORROA、RORROE的回归系数大多为正,有的显著、有的不显著,说明存贷款市场份额越高的合作银行,其对危机的免疫力越强,而存贷款市场份额越低的合作银行,越能受危机的影响。表6中,其余变量的估计结果(符号)与表5一致。
  与表6不同的是,表7中的存贷款市场份额(Dshare、Lshare)均与RORROA呈负相关,分别与RORROE呈负、正相关,且所有的系数都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这说明,对于存贷款市场份额较低的合作银行来说,其市场份额的上升不会显著增强银行的稳定性,而是需要提高成本效率(CIR)和资本充足率(CAR),这从二者的估计系数中可见一斑。
  合作银行资产规模(ln_size)、信贷行为(CRE)与RORROA的回归系数为正,与RORROE的回归系数为负,但都不显著,表明市场份额较低的合作银行,其资产规模的大小、信贷扩张对银行稳定并无显著的正向、负向影响。其余变量的符号与表6大体一致。
  因此,无论是否发生银行危机,存贷款市场份额的提高均助益于合作银行的稳定性,只是在危机期间,作用力度受到削弱。对于低市场份额的合作银行来说,关键是增强自身的经营能力和资本能力,保证合作银行的稳定。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通过利用16个国家19家合作银行集团的样本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存贷款市场份额变化、银行业危机对合作银行稳定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发生过银行业危机,合作银行稳定性均随存贷款市场份额的上升而增强。存贷款市场份额的上升增强了合作银行的盈利能力,营业收入、成本效率的提高均能避免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进而降低银行整体风险。由此得到以下启示。
  1.增强合作银行的稳健性必须切实保障足够的市场份额。在竞争加剧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合作银行要确保自身的稳健性必须以需求为导向扩展服务对象,扩充客户群体(金融服务下沉),维护零售市场的优势地位,以提高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性。
  2.坚持自己独特经营模式和业务特色。合作银行在金融危机中能够免受冲击,很多重要的原因在于自己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特点。在银行业务同质化趋势下,特色或许正是其能够生存甚至发展的理由,无论今后合作银行的体制如何变化,突出特色是其优先考虑的选项。
  注释:
  ①资料来源:EACB Annual Report 2015,http://www.eacb.coop/en/about/annual-reports.html。
  ②在大多数文献中,均使用以ROA为基础计算的Z-score和以ROE为基础计算的Z-score值来侧面表示银行的稳定性。由于本文收集数据有限,只能计算风险调整的ROA/ROE,故以之為因变量。
  ③这16个国家,19家合作金融机构分别是奥地利(2家)、保加利亚(1家)、塞浦路斯(1家)、芬兰(1家)、法国(2家)、德国(1家)、希腊(1家)、匈牙利(1家)、意大利(2家)、立陶宛(1家)、卢森堡(1家)、荷兰(1家)、波兰(1家)、葡萄牙(1家)、斯洛文尼亚(1家)、英国(1家)。
  参考文献:
  [1]帅旭.基于资产负债表结构视角的合作金融组织模式及边界.[J].南方金融,2013(4):16-22+91.
  [2]Tremblay B.,Ct D. 合作制还是商业化:信用合作社资本结构创新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1):23-34.
  [3]Ayadi R.,Llewellyn D. T.,Schmidt R. H.,et al. Investigating Diversity in the Banking Sector in Europe: Key Developments, Performance and Role of Cooperative Banks[R].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2010.
  [4]Hesse H.,ihák M. Cooperative Bank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J]. General Information,2007,7(2):453-468.
  [5]Fonteyne W. Cooperative Banks in Europe-Policy Issues[R].IMF Working Paper 07/159,2007.
  [6]Hansmann H. The Ownership of Enterprise [J].Journal of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LXXXIV,2000(4):99-101.
  [7]Gurtner E.,Jaeger M.,Ory J. N. Le Statut De Coopérative Est-Il Source D’efficacité Dans Le Secteur Bancaire ? [J]. Revue Déconomie Financière,2002,67(3):133-163.
  [8]Gorton G.,Schmid F. Corporate Governance, Ownership Dispersion and Efficiency: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ustrian Cooperative Banking [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1999,5(2):119-140.   [9]Mercieca S.,Schaeck K.,Wolfe S. Small European Banks: Benefits from Diversification? [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7,31(7): 1975-1998.
  [10]Fiordelisi F.,Mare D. S.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n European Cooperative Bank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 Finance,2014, 45(1):1-16.
  [11]Fiordelisi F.,Mare D. S. Probability of Default and Efficiency in Cooperative Banking[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 Money,2013,26(1):30-45.
  [12]Chiaramonte L.,Poli F.,Oriani M. E. Are Cooperative Banks a Lever for Promoting Bank Stability? Evidence from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in OECD Countries[J].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15,21(3): 491-523.
  [13]Davide S., Mare,Neman,ja,Radic. Cooperative Banks: What Do We Know About Competition, Risk Preferences and Market Structure?[R].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Working Paper,2015.
  [14]Goodhart C. Per Jacobsson Lecture: Some New Directions for Financial Stability?[R].FMG Special Papers,2004.
  [15]连玉君,王闻达,叶汝财.Hausman检验统计量有效性的Monte Carlo模拟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33(5):830-841.
  The Change of Market Share,Bank Crisis and Cooperative Bank Stability
  ——A Study from European Cooperative Banks Experience
  LIU Fang1,2,TAN Yuan-rong3
  (1. Post-Doctoral Research Center of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an-Asian Financi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Yunnan,Kunming 650000,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3. Credit Union of
  Yunna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Kunming 650100,China)
  Abstract:After more than 160 years of development, cooperative finance has showed a strong force of life. Using panel data of 16 countries and 19 cooperative bank groups in the European over the period of 2008-2014,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eposit & loan share, bank crisis and cooperative bank sta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e in deposit & loan share enhances the bank stability whether bank crisis or not because of the special operation model of cooperative banks. Therefore, cooperative banks should keep to the special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 deposit & loan market share for its operation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cooperative banks; bank stability; risk-adjusted ROA; risk-adjusted ROE
  (責任编辑:李江)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并购是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实现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本文以2011-2015年间沪深两市发生并购行为主并方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企业期望绩效反馈、行业竞争压力与企业并购行为的关系,以及行业竞争压力对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并购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当企业期望绩效反馈为负向时,随着期望绩效差距的扩大,企业并购意愿及并购规模先升后降,呈倒U型关系;行业竞争压力正向促进企业并购行为,当
期刊
内容提要: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被视为一种新兴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在我国其治理功能如何、对公司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需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09-2015年数据,本文运用混合截面最小二乘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和Heckman两阶段分析等方法,实证检验董事高管责任险与上市公司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董事高管责任险与上市公司市场绩效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上市公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1-2015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分析“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的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率具有显著的周期特征;货币政策的扩张促进了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但不利于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财政政策的扩张促进了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但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信贷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但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股票市
期刊
内容提要:基于前景理论的“损失规避”假说和管理者私利,本文考察公司行业变更行为的动机和经济后果。研究表明公司行业变更一般短期绩效较明显,而长期绩效不明显,说明目前我国公司行业变更行为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急功近利动机,而这不仅与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有关,也与公司的性质、管理层的激励方式有关。具体表现为:行业变更后短期业绩更好,而研发费用投入与长期业绩效应不明显。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行业变更的短期业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运用MaxDEA软件测算包含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两种非期望产出在内的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并运用面板數据回归分析政府干预、环境规制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绿色全要素生
期刊
内容提要:自古以来,儒学被认为在实用层面上有所欠缺。研究儒家哲理与财富的关系必先了解“道”与“术”的关系,学界在这方面的看法可以归结为“不通”、“直通”与“曲通”,其中“曲通”才是对儒家“道术”关系的正确理解。先秦时代的儒家以“士”为己任,很少从事商业实践。孔子对财富的正当追求持肯定态度,但原始儒学中关于经济与财富的内容大多是从国家治理的层面来谈的。“道术”之间不存在实证的、逻辑的关系,但是存在迂
期刊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红利日益减弱;尤其在地区金融发展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中国人口老龄化与FDI流入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在梳理人口老龄化和金融发展对FDI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和2000-2014年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对FDI流入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呈非线性负相关,且其抑制作用会因金融发展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及时
期刊
内容提要:通过构建资本流动风险可拓物元预警模型,分析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的风险状态。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资本流动风险易受到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2008年以后整体风险水平相对较高,资本流动综合风险在2008年、2010年、2014年分别达到了紫色预警;经济风险、资本结构风险、资本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是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需重点关注的风险类别,预警结果显示未来五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资本流动风险整体水
期刊
内容提要:中国与南非贸易增长较快,但贸易集中度仍然较高,南非对中国贸易的依赖性大于中国对南非贸易的依赖性。基于UN贸易数据库1998-2014年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的数据,本文从市场需求、市场结构和竞争力视角,运用修正的CMS模型分析影响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增长的各项因素,发现市场需求效应在中国对南非出口贸易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市场结构效应是南非对中国出口增加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产品在南非的竞争力不断
期刊
摘要:本文将汇率与股票价格波动纳入到基于理性预期的货币行为方程组而对新凯恩斯模型进行修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约束的设计构建NK-SVAR模型,以期考察货币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紧缩与扩张的货币政策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汇率与股票价格波动能够通过影响总需求、通胀率、货币数量缺口与利率水平,而对货币政策体系形成冲击。因此,我国应建立起包含资产价格波动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并强化流动性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