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治分析(附14例报告)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cdxlx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诊断及其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4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脊髓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明确SDAVF的部位和瘘口的位置。14例患者均行经半椎板入路SDAVF切除术。采用改良Aminoff-Logue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期间的脊髓功能。

结果

14例患者术后行脊髓血管造影均未见瘘口和迂曲扩张的引流静脉。改良Aminoff-Logue评分[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方面,14例患者术前、术后的步态评分分别为2.0(1.0,3.0)分和2.0(1.0,2.0)分,小便评分分别为2.0(0,2.0)分和1.0(0,2.0)分,大便评分分别为1.0(0,2.0)分和0.5(0,1.0)分,术后各项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均P<0.05)。14例患者中,6例失随访;8例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7.5(4.5,12.0)个月,其步态、小便以及大便评分分别为0.5(0,1.0)分、0(0,0.7)分以及0(0,0.5)分,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有改善(均P<0.05)。8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复查脊髓血管造影未见病变复发。

结论

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SDAVF的金标准,采用经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SDAVF的有效方法,患者的脊髓功能可获得明显改善。

其他文献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是目前成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且其发生率逐年增加。小胶质细胞是最主要的中枢免疫细胞,发生TBI后可表现出具有促炎或抗炎等作用的不同表型,参与炎性反应的调节,在TBI致伤和修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小胶质细胞在TBI中的激活以及活化后的表型,着重探讨小胶质细胞在TBI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TBI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考。
期刊
目的对比分析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神经内镜与显微镜显露后颅窝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的差异,以及神经导航在该入路中的优势。方法成人尸头湿标本10具(20侧),首先双侧均模拟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颞下入路组);随后随机选取一侧模拟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Kawase入路组),另一侧模拟神经导航辅助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导航辅助下Kawase入路组)。分别通过神经内镜和显微镜观察相关的解剖结
目的验证在5G通讯远程操控下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颅脑疾病的可行性。方法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前瞻性招募3例拟接受DBS的患者。其中1例为特发性震颤,2例为帕金森病。在北京与海南三亚(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两地搭建5G通讯链路。手术组在北京手术室完成患者的头架安装、开颅、微电极穿刺等手术操作;远程控制组在海南三亚完成远程手术计划制定、远程控制微电极记录(MER)、
目的探讨血清中D-乳酸、细菌内毒素及二胺氧化酶的水平在评估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0例TBI患者(TBI组),同时纳入同期该院体检中心的4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健康对照组)。所有TBI患者均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取患者和健康者的外周血以检测血清中D-乳酸、细菌内毒素及二胺氧
DNA甲基化修饰在颅脑发育及疾病发生、发展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TET蛋白家族羟化酶可使5-甲基胞嘧啶(5mC)去甲基化,从而调控DNA甲基化的平衡。此过程的中间产物5-羟甲基胞嘧啶(5hmC)在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并且在神经系统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据表明,5hmC表达水平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时期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对5hmC在中枢神经系统
期刊
选取10具(共20例)灌注尸头,模拟双额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入路,确定解剖标志、逐层解剖,并测量额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相关解剖数据,为双额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入路提供解剖依据。建议双额大骨瓣减压术的骨窗不小于13 cm×23 cm;如需保留额窦,额骨应保留眉间中点至左、右侧各2.5 cm,向上1.5 cm。为最大程度减少对引流静脉的损伤,结扎上矢状窦并剪开大脑镰的部位应在减压窗中点前2 cm处。
期刊
以Pipeline为代表的血流导向装置(PFD)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经过近10年的临床应用,PED已逐渐成为治疗复杂动脉瘤(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等)的重要手段。但在临床应用中,术后仍然会出现严重的缺血性和出血性并发症。其具体原因不十分清楚。本文着重就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发生的延迟性动脉瘤破裂和与动脉瘤破裂无关的脑实质出血两方面出血性并发症的原因进行综述。
期刊
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在国内获批使用逾18年,共计约3 000例次,但目前国内尚无多中心的前瞻性临床报告以及细分的研究数据。其原因在于国内很多神经内外科、神经儿科医生对于VNS的适用人群、预后指标及确切疗效尚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VNS的适应证较为宽泛,基于现有的国内单中心回顾性小样本临床研究结果难以得出确切性的结论。所以,有必要从循证医学角度,基于国外大宗临床研究数据,给出较高级别的证据,以指导
期刊
众多研究表明早产儿成年后罹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早产儿血压在出生时较足月儿低,但增长速率比足月儿快,在成年期甚至儿童,青少年期早产儿的血压有较大可能高于足月儿,从而增加了罹患高血压风险,其中的原因和机制较为复杂。现对早产儿的血压特点及变化规律、早产儿高血压的定义以及其导致高血压患病风险增高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期刊
目的探讨儿童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6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住院采用LBBAP方式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6例患儿(男1例、女5例)的临床资料、起搏心电图及参数并进行随访。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6例患儿年龄9~14岁,体重26~48 kg;三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右室心尖起搏术后伴心功能下降1例;1例患儿心功能降低,余5例心功能均正常;Q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