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桑觉寺》的元小说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yong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说《诺桑觉寺》是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首部作品,也是与作者其它五部小说迥然不同的一部作品,其以“作者型”的叙事声音被归纳于早期元小说类别。这部小说具有自我指涉性、读者的参与、戏仿以及自身批评这四个非常典型的元小说特征。本文对《诺桑觉寺》的元小说性的四个方面进行解读,试图更加透彻地理解《诺桑觉寺》这部作品。
  关键词:《诺桑觉寺》 元小说 简·奥斯丁 虚构性
  《诺桑觉寺》是简·奥斯丁早期的小说作品,奥斯丁的小说尤以精炼的语言特点著称,同时运用幽默且犀利的语言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委婉的表达出对人性的领悟。在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作品中,唯有《诺桑觉寺》的叙事声音最为独特,别具一格,与其它五部分作品大相径庭。《诺桑觉寺》将作者和叙述者公开,在小说中以盛气凌人、直言不讳的方式对小说的创作问题做出了阐述,显露出作者权威。
  在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中,元小说以独特的形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众多的批评家与学者对元小说进行分析。元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文本的完整性与权威性,其将叙述与评论进行合理的结合,在小说本身内显露出小说的创作手法和思考,展示出其虚构性体,显现出多种独特的叙述技巧。《诺桑觉寺》以小说的形式对小说的创作进行思考这一手法,显露出了与元小说特征的共同点,使其成为了一部早期元小说,其独到之处就是作品本身的元小说性。本文对《诺桑觉寺》的元小说性的四个方面进行解读,试析更加透彻的理解《诺桑觉寺》这部作品。
  一 《诺桑觉寺》中自我指涉性特征
  在《诺桑觉寺》这部作品中,最具有元小说的特性就是作品的自我指涉性,其自始至终都将自身体现为虚构的作品。
  奥斯丁在《诺桑觉寺》中采取了裸露手法,不仅与传统的隐蔽手法截然不同,并希望将手法完全在作品中展露出来。以往的小说作者都会力求最自然的文学手法,将所采取的手法进行掩盖,而元小说作者在作品中却将虚构性的故事进行揭露,体现出作品的虚构身份,以至于将小说的虚构性展示在读者眼前。
  在小说的开头部分,奥斯丁就丰富的显现了作品虚构性,“任何人都不会想到她会成为女主角。”奥斯丁以“女主角”一词透露出小说叙事的虚构性,非常明显的指出莫兰这个人物仅是作者在作品中构建的人物形象。而接踵而至“女主角”一词不断出现,多达二十多次,奥斯丁一再提醒读者,莫兰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人物,仅是虚构者。在小说中,奥斯丁也揭示出莫兰的爱情也是虚构的:事情的发展必然会给这位女主角安排一位男主角。之后奥斯丁借助叙述者的身份,向读者提示了小说是如何来确定主人公,以及情节的设置:“艾伦太太八成认为莫兰应该拥有一份奇缘,因此就约莫兰一起去马思”。而通过小说之后的部分,读者可以看出艾伦太太并不明白莫兰需要奇缘,这并不是实际的理由,而是一种表现手法,奥斯丁让“艾伦太太八成认为”,是满足小说叙事的需求。
  另外,奥斯丁在小说中安排了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叙述者,以展露小说的自反性。叙述者偶尔在小说中自由的出现,同时,指出自己在叙述,在小说中阐述写作的意境和评论,揭示小说中的人物仅是文学形象,是不存在的,他们完全由叙述者掌握。叙述者在《诺桑觉寺》中以“指点”的方式进行评论,在小说中,叙述者对于莫兰的性格对读者给予直白的介绍,并且解释出此意在于满足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助于读者对故事和人物更透彻的了解。在小说接近尾声的时候,叙述者明确地指出小说即将要结束,同时给出了尽如人意的结局预示。叙述者在小说中的这种指点不仅强调了文本自身的特性,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小说的叙述方式上,并且凭借这种独特的方式,使读者自身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小说的构成与艺术性。
  二 《诺桑觉寺》中读者的参与特征
  在元小说中,作者往往会在小说的任意一个部分中断,与读者进行直接对话,将读者带入到小说中,成为创作的参与者。在《诺桑觉寺》中,奥斯丁在持续提醒读者“这是一本小说”,在展露小说虚构性的同时,也让读者在这个虚构中接受小说的叙事。奥斯丁以这种方式来吸引读者,将读者视为与自己的知识水平相同。
  在小说的第二章中,在故事情节发展时奥斯丁突然以非叙事性的话语进行了转折,让读者参与到小说的创作中:“现在必需要对艾伦太太进行介绍,这样才可以让读者判断……”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意图为读者叙事,直接为读者排除一些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疑惑,就像是在讨好读者。奥斯丁打破了小说的连续性叙事方式,不仅向读者介绍了艾伦太太的性格,同时,也预示出了小说的情节和莫兰的命运,“她的行为在此之后会怎样推进小说的各种烦恼……甚至将她撵出门去。”奥斯丁在向读者说明:“我会如此叙述,这或许是小说的结局。”作者以“会、或许、如何、到底是、还是”等词语,不仅展露了作品的虚构性,也极力地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将读者参与到小说的创作中。
  奥斯丁不仅是让读者参与到小说《诺桑觉寺》中,作者还考虑到了小说会面对的质疑,因此,奥斯丁预先对可能会受到的质疑进行阐述说明,以便应付读者的“批评”,例如,在《诺桑觉寺》的第四章中,奥斯丁通过叙述者的身份通过很长的篇幅,详细地介绍了索朴一家的所有成员。作者预先想到了读者可能会对这些并不是主角的人进行繁琐的介绍有所不满,因此,叙述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对读者给出了解释,“对于索朴一家的介绍,目的在于这样可以不用让索朴太太对这些事情说个不停。她人生的经历如果要细细说来,恐怕会运用到更多的篇幅”。
  在小说中,作者与读者存在一种奇妙的关系,两者在小说中进行交流,共同来完成作品。在《诺桑觉寺》中,奥斯丁不仅让读者对小说进行“判断”与“批评”,还把读者的地位抬高,并将叙事的权力交到读者的手中。作者拓宽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激发读者进行创作,例如,作者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美貌小姐”怎样拥抱、流泪和许愿,让读者去裁夺主人公亨利与莫兰见面时,会选择哪些事情来叙说。传统“封闭式”的叙事结构在《诺桑觉寺》中被完全打破,这部小说不仅仅是由作者来完成,而是将读者也参与到小说的创造中,赋予了读者叙事权力,通过“想象”来共同完成此后的叙事。   三 《诺桑觉寺》的戏仿特征
  小说《诺桑觉寺》充满了对哥特与感伤罗曼史的讽刺性模仿,被评论者归类于哥特小说的戏仿,其具有戏仿和现实主义的两层宗旨,而戏仿也正是《诺桑觉寺》元小说性的主要特性。
  《诺桑觉寺》采用了戏仿中“批评性戏仿”的写作技巧,将叙事技巧、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的传统模式进行批评性模仿。小说在女主人公出场的前几章中,充分地表现出戏仿,根据哥特小说写作的习惯,大部分女主人公都是出生在卑微的家庭,通常母亲会在分娩时去世,而父亲则会是一个暴君,也可能是一个十分悲惨的受害者,而女主人公却拥有着美丽与善良,并且才华出众。在《诺桑觉寺》中,女主人公莫兰在作者的笔下,出身并不糟糕,而且父母的性格和身体都很好,她并没有出色相貌与气质,甚至有些笨手笨脚。当莫兰长大后,艾伦夫妇约莫兰一起去巴斯,如果根据哥特小说对人物的要求,莫兰的母亲会充满担忧,对莫兰进行劝导。而在奥斯丁笔下,母亲对于莫兰的出行仅仅是注意保暖和记账。小说中对于女主人公,以及其家庭的描写细致地模仿了哥特小说的形式,不过仅仅是在形式上相同,内容却大相径庭。
  小说《诺桑觉寺》在叙事中,从未终止对哥特小说“批评性”的模仿。在哥特小说中,在女主人公的左右都会出现以下几个人物:令人憎恶的姑妈,神秘的男主人公,存心险恶的女友,色徒和无赖。在小说中,他们所对应的人物分别是:艾伦太太、亨利、依莎蓓拉、约翰和迪尔倪将军,可以说是一个都不少。不过在小说中,艾伦太太只是一个比较消极和单调的人物,并没有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到无比的好奇,也没有对莫兰的事情进行过多地介入,与莫兰最后的遭遇没有任何关联;莫兰与亨利的相遇并不浪漫,而是非常的平淡,亨利在小说中的神秘仅出现过一次,之后他的身份便完全暴露出来;依莎蓓拉并不是一个存心险恶的女友,她仅仅是一个追求名利与荣耀的人;约翰在小说中虽然不受欢迎,不过他并没有在莫兰拒绝求婚后采取邪恶的手段,只是导演了一场恶作剧,使莫兰被赶出去;莫兰接到迪尔倪将军的邀请,到诺桑觉寺做客,从而使莫兰拥有了一系列的哥特城堡历险记,而这些历险的情节正是戏仿了哥特小说的浮夸与无理。
  四 《诺桑觉寺》对自身批评的特征
  元小说介于小说与批评之间,作者在创作的同时也对创作本身给予评论,其存在对虚构的认识,将批评带进作品中,从而满足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需求。在小说《诺桑觉寺》中,作者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由小说人物所构成,一个是奥斯丁在小说中构建的批评世界。两个世界虽然是任意的,不过却又存在着一种统一性。
  小说中有两处非常显著的对哥特小说的批评,一个是从主人公亨利的口中说出,奥斯丁将亨利作为代言人。亨利处事冷静、公平,具有理智的头脑,奥斯丁经常会通过亨利进行评论。例如,亨利在发现莫兰对他母亲的屋子正在进行哥特探险,还遐想到他们的状况时,亨利非常认真地对莫兰说:“请记住我们是英国人,是基督教徒……我们所受到的教养怎么会允许我们犯下如此卑劣、暴力的行为呢?”作者通过亨利之口,直白的提示了莫兰采用的是没有批评的阅读方式,从某个方面来说,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揭示哥特小说对读者的负面影响。另一个批评是在《诺桑觉寺》中,奥斯丁以叙述者的身份批评了哥特小说的作者:“尽管拉德克利夫夫人的作品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在作品中明确地批评了哥特小说作者在所描写“人性”时的缺失。
  作者在小说的人物对话中,不仅谈论哥特小说,还提及了不同类型的小说,对当时的小说作品做出了批评,例如,作者对塞缪尔·理查逊传统的模仿与批评,借助于亨利之口表达了作者对书信体小说的看法、讽刺了说教小说中的理想与完美的女主人公形象,以及对理查逊“逐日逐时”记录地嘲讽。作者还会在小说中偶尔指出“写书人”的不足之处,并在小说中揭示出正面人物、完美人物的失败。作者在作品中评论小说,这种评论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讽刺哥特小说,更是为了显露出对小说存在的问题进行更加透彻的思考。
  五 结语
  小说《诺桑觉寺》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逐渐被学者所发现尽管读者对它的熟悉度与《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还有一定的差距。小说中的那些“讨论”与突然的“插入”部分,使小说的整体性遭到摧毁,而这种模式恰恰是元小说特性的体现,也就是以小说的形式来思考小说的创作。
  参考文献:
  [1] 洪罡:《论元小说与元小说性》,《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 王丽亚:《“元小说”与“元叙述”之差异及其对阐释的影响》,《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3] 王思韵:《“真实的虚构”与“虚构的真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4] 朱明:《“元小说”的叙事手段及其操作策略》,《文史哲》,1998年第3期。
  (吴飞燕,钦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接骨师之女》可以说是华裔女性的创伤史,将她们内心深处的伤害以文字的方式流露出来,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心灵碰撞与伤害,将小说的主题表现得完美无瑕。本文揭示了《接骨师之
土地被喻为人类的母亲,人类来自土地,最终又回归于土地。土地滋养人类生生不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土地文化,人的生存、人的命运也都会与所处地域的土地文化有着深深的、千丝
引言19世纪英国享誉世界的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留下了多部著作,为英国文学殿堂增添了一大笔宝藏。小说《小杜丽》是狄更斯创作后期推出的一部作品,通过以马歇尔西监狱的象征
由冶金工业部鞍山热能研究院研制成功的新型直冷式电极瓦通过该院与辽阳铁合金厂合作,在生产碳素铬铁的两座6300kVA 封闭式矿热炉上安装使用,从1987年4月6日投入生产运行到1
摘要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小说中大量地运用了象征与讽刺的手法,以红字“A”字将小说中的四个主人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对每个人物的心理变化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赋予了作品丰富的内涵,提升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本文着重分析了《红字》在创作中的反讽与象征意义,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这部著作。  关键词:《红字》反讽 象征 红字A 海斯特 亚瑟 齐灵渥
用堆浸与槽浸提取金银。投资及操作费用低廉。堆浸时,矿石与从喷淋器或滴流管流出的浸取液接触,其液一矿比较低。槽浸时,矿料浸泡于氰化物溶液中,液一矿比较高。引言实验室
一、概述我厂第一冶炼厂二车间有四台12500kVA 硅铁电炉。自1977年4月开始相继投产以来,因炉衬结构不合理,造成寿命短,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造。改焙烧炭块为近年来广泛应用
井上靖作为日本20世纪后半叶文学三大家之一,其创作的历史类小说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为广泛,在他创作的这些历史小说中,中国历史小说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孔子》这部历史小
技术引进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搞好技术引进工作,为发展生产力服务。 Tech
本文介绍了25伏-15000微法·伏/克钽粉的性能和用途,对前掺杂、低温包覆、钠还原、脱氧、酸洗、分级、调配工艺进行了实验和论述。 In this paper, the properties and a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