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社会的巨大与转型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空巢青年,他们独自在大城市中打拼,不免会产生种种问题。本文基于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青年进行访谈,发现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们会感到孤独与相对剥夺感,这种焦虑他们通过网络表达了出来,当这一群体对某一事件产生共鸣时,就可能产生网络集群行为。并且基于邓肯的生态复合体理论,从技术、组织变迁、环境和人口四方面对网络集群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有助于积极培育青年群体健康心态和有效预防、引导、控制网络集群行为。
关键词:空巢青年;空巢心态;网络集群行为
一、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 亿人,占总人口的18%”。[1]正是因为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一些尚未结婚的青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是指年龄在20-35岁之间,受教育程度较高,在大城市拥有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远离亲人、独自居住的年轻人。[2]
近年来,随着由信息技术革命推动而形成的网络社会,成为有史以来最活跃、最复杂、最广阔的实践场域和社会空间。[3]而空巢青年是网络社会参与的主体构成,其本身的特殊性和网络特性一经结合,产生的影响远超过其他阶层的网络行为。通过网络这一渠道,他们关注热点,表达感情,当所有人对某一件事情产生共时,并进行评论、传播等,就会形成网络集群行为。网络集群行为是指“一定数量的、相对无组织的网民针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在网络环境中或受网络传播影响的群体性努力”。[4]
本文以大城市空巢青年为例,通过探讨他们的空巢心态来看他们的网络情绪表达进而对其网络集群行为的原因进行探讨,进而帮助他们摆脱心里困境,有效的引导和控制网络集群事件。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对于空巢青年的研究很少,而学术界也是从2017年才开始对其进行关注的,主要是关注其形成的原因和面临的困境。何绍辉认为空巢青年是频繁的社会流动、变革的婚育观念、非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独生子女政策综合影响和交互作用的产物。[2]此外,杨凌悦,嵇红亮分析了空巢青年所面临的困境:心里孤独感、焦虑以及婚姻和家庭面临困境,[5] 网络集群行为不同于空巢青年这一主题,它引起多学科学者的关注与讨论,目前学术界主要对网络集群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集群行为的分类、特征、诱发因素、预防和治理等几方面展开了研究。
因此本文将从空巢青年的角度出发,研究其所特有的空巢心态,进而研究其在网络上的情绪表达,关注其网络集群行为。
三、研究设计
(一)个案概况
本次调查选取了5名访谈对象,他们分别是在北京、上海、南京、石家庄工作,目前是独居的状态,并且是具有较高学历的拥有农村户口的青年群体。其中有2名男性,3名女性。他们都处于25-30岁之间。
(二)资料的收集整理
此次调查采用非结构性访谈法,按照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与访谈对象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全面了解,挖掘其内在的心理意义。
在此基础上,对访谈资料进行分类编码。首先使用分类法,将收集到的访谈记录按照研究需要进行归类,初步建立研究体系;然后对个案进行编码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A.编码标准。a.个案的编码:用英文单词“CASE”的首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来表示访谈个案,如个案 1为“C1”。b.案主的编码:用案主姓的汉语拼音的声母作为案主的编码。c.话题的编码:每个问题分别用 Q1、Q2 等表示。
B.编码方法。第一组为个案编码,第二组为案主的编码,第三组为话题的编码,比如“C1- L- Q1”表示:李(Li)姓的第一个案主(C1)对问题 1(Q1)的陈述或看法。
四、空巢青年网络集群行为分析
(一)空巢心态
1.社会需要——相对剥夺感
由于青年的理想社会需求与现实生活并不一致,巨大的现实差使得他们内心很焦虑。
“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并不是很满意,刚刚毕业,找到的工作也一般般,有点迷茫”。(C3-Y-Q1)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收入、职业等与自己的预想并不一样,加之家庭、买房等的巨大压力,这些空巢青年的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并不是太满意,巨大的差距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面对巨大的差距就可能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个体相对剥夺感的持续积累则容易引发负向情绪蔓延和弱势心理泛化,进而催生群体产生集体相对剥夺感并引发共鸣。
2.社会情绪
情绪是个体在现实环境中满足程度的主观反映,对个体态度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有时候会很烦啊,一个人住,还挺无聊的,会有那么一点点孤独感。”(C1-D-Q6)
“孤独感啊,多多少少会有一点点啊,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会感到一种无助感”。(C4-W-Q6)
空巢青年独自一人居住,远离家乡与父母,难免会感到孤独感。
(二)网络情绪表达
网络情绪是指网民对社会情境中的知觉,通过网络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传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复杂的心理感受和态度体验。
“平常会看微信公众号啊,36氪、虎嗅、華尔街见闻、FT中文网等,会浏览最近的热门事件啊;看到一些共鸣的文章会转发啊,有时候也会评论,比如关于袁立,曾经的罗一笑事件等等”(C2-D-Q7)
其实从中可以看出空巢青年内心的孤独感焦虑感和被剥夺感,他们会通过网络来表达出来的,通过网络的虚拟社区,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感情。
(三)网络集群行为
“会的,因为是做新媒体的,热点是必须要关注的,新媒体行业热点,科技热点,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不会刻意关注,但出现的话会留意做素材。”(C2-D-Q10) “会进行评论的啊,有时候比较愤青,看到不满的就会进行抨击,转发,经常感慨一些社会现实啊什么的,当然有时候也会联系到自身,感觉很悲哀与落寞”(C1-D-Q11).
五、空巢青年网络集群行为原因分析
空巢青年处在一个技术、制度快速变革的年代,他们为何会出现网络集群行为,本文将基于邓肯的生态复合体理论来进行分析。
(一)技术因素催生传播结构转型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结构。互联网为空巢青年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而在这个网络平台下,由于传播速度的快速化,社会认同和共同的价值观念,相互传染,一旦刺激诱因出现,很有可能出现网络集群行为。
(二)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整体环境的自由化,使得空巢青年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现实的经济收入差距、政府行为的失当以及信息的传播速度及真实性的缺乏和其内心的不平衡感,都是网络集群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人口——空巢青年的社会心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巢青年这一群体的形成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他们普遍有着孤独、不满以及对未来焦虑的这种心态。网络社会为空巢青年群体的情感需要和自我认同提供了现實依归,也为网络集群产生提供了依托平台和实现空间,使得集群行为的结构性助长相较于传统社会更为强烈
六、小结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空巢青年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他们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变的内心焦虑与不安,互联网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情绪表达的平台,进而有可能会导致网络集群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6〉发布》,载《中国人口报》,2016 年 10 月 20 日。
[2]何绍辉.“空巢青年”群体的多维解读[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40-45.
[3]刘少杰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5).
[4]乐国安,薛婷,陈浩.网络集群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框架初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0(6):24-26.
[5]杨凌悦,嵇红亮.探讨解决空巢青年困境问题[J]. 研究与交流,2017:224-225.
关键词:空巢青年;空巢心态;网络集群行为
一、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 亿人,占总人口的18%”。[1]正是因为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一些尚未结婚的青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是指年龄在20-35岁之间,受教育程度较高,在大城市拥有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远离亲人、独自居住的年轻人。[2]
近年来,随着由信息技术革命推动而形成的网络社会,成为有史以来最活跃、最复杂、最广阔的实践场域和社会空间。[3]而空巢青年是网络社会参与的主体构成,其本身的特殊性和网络特性一经结合,产生的影响远超过其他阶层的网络行为。通过网络这一渠道,他们关注热点,表达感情,当所有人对某一件事情产生共时,并进行评论、传播等,就会形成网络集群行为。网络集群行为是指“一定数量的、相对无组织的网民针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在网络环境中或受网络传播影响的群体性努力”。[4]
本文以大城市空巢青年为例,通过探讨他们的空巢心态来看他们的网络情绪表达进而对其网络集群行为的原因进行探讨,进而帮助他们摆脱心里困境,有效的引导和控制网络集群事件。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对于空巢青年的研究很少,而学术界也是从2017年才开始对其进行关注的,主要是关注其形成的原因和面临的困境。何绍辉认为空巢青年是频繁的社会流动、变革的婚育观念、非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独生子女政策综合影响和交互作用的产物。[2]此外,杨凌悦,嵇红亮分析了空巢青年所面临的困境:心里孤独感、焦虑以及婚姻和家庭面临困境,[5] 网络集群行为不同于空巢青年这一主题,它引起多学科学者的关注与讨论,目前学术界主要对网络集群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集群行为的分类、特征、诱发因素、预防和治理等几方面展开了研究。
因此本文将从空巢青年的角度出发,研究其所特有的空巢心态,进而研究其在网络上的情绪表达,关注其网络集群行为。
三、研究设计
(一)个案概况
本次调查选取了5名访谈对象,他们分别是在北京、上海、南京、石家庄工作,目前是独居的状态,并且是具有较高学历的拥有农村户口的青年群体。其中有2名男性,3名女性。他们都处于25-30岁之间。
(二)资料的收集整理
此次调查采用非结构性访谈法,按照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与访谈对象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全面了解,挖掘其内在的心理意义。
在此基础上,对访谈资料进行分类编码。首先使用分类法,将收集到的访谈记录按照研究需要进行归类,初步建立研究体系;然后对个案进行编码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A.编码标准。a.个案的编码:用英文单词“CASE”的首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来表示访谈个案,如个案 1为“C1”。b.案主的编码:用案主姓的汉语拼音的声母作为案主的编码。c.话题的编码:每个问题分别用 Q1、Q2 等表示。
B.编码方法。第一组为个案编码,第二组为案主的编码,第三组为话题的编码,比如“C1- L- Q1”表示:李(Li)姓的第一个案主(C1)对问题 1(Q1)的陈述或看法。
四、空巢青年网络集群行为分析
(一)空巢心态
1.社会需要——相对剥夺感
由于青年的理想社会需求与现实生活并不一致,巨大的现实差使得他们内心很焦虑。
“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并不是很满意,刚刚毕业,找到的工作也一般般,有点迷茫”。(C3-Y-Q1)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收入、职业等与自己的预想并不一样,加之家庭、买房等的巨大压力,这些空巢青年的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并不是太满意,巨大的差距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面对巨大的差距就可能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个体相对剥夺感的持续积累则容易引发负向情绪蔓延和弱势心理泛化,进而催生群体产生集体相对剥夺感并引发共鸣。
2.社会情绪
情绪是个体在现实环境中满足程度的主观反映,对个体态度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有时候会很烦啊,一个人住,还挺无聊的,会有那么一点点孤独感。”(C1-D-Q6)
“孤独感啊,多多少少会有一点点啊,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会感到一种无助感”。(C4-W-Q6)
空巢青年独自一人居住,远离家乡与父母,难免会感到孤独感。
(二)网络情绪表达
网络情绪是指网民对社会情境中的知觉,通过网络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传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复杂的心理感受和态度体验。
“平常会看微信公众号啊,36氪、虎嗅、華尔街见闻、FT中文网等,会浏览最近的热门事件啊;看到一些共鸣的文章会转发啊,有时候也会评论,比如关于袁立,曾经的罗一笑事件等等”(C2-D-Q7)
其实从中可以看出空巢青年内心的孤独感焦虑感和被剥夺感,他们会通过网络来表达出来的,通过网络的虚拟社区,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感情。
(三)网络集群行为
“会的,因为是做新媒体的,热点是必须要关注的,新媒体行业热点,科技热点,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不会刻意关注,但出现的话会留意做素材。”(C2-D-Q10) “会进行评论的啊,有时候比较愤青,看到不满的就会进行抨击,转发,经常感慨一些社会现实啊什么的,当然有时候也会联系到自身,感觉很悲哀与落寞”(C1-D-Q11).
五、空巢青年网络集群行为原因分析
空巢青年处在一个技术、制度快速变革的年代,他们为何会出现网络集群行为,本文将基于邓肯的生态复合体理论来进行分析。
(一)技术因素催生传播结构转型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结构。互联网为空巢青年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而在这个网络平台下,由于传播速度的快速化,社会认同和共同的价值观念,相互传染,一旦刺激诱因出现,很有可能出现网络集群行为。
(二)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整体环境的自由化,使得空巢青年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现实的经济收入差距、政府行为的失当以及信息的传播速度及真实性的缺乏和其内心的不平衡感,都是网络集群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人口——空巢青年的社会心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巢青年这一群体的形成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他们普遍有着孤独、不满以及对未来焦虑的这种心态。网络社会为空巢青年群体的情感需要和自我认同提供了现實依归,也为网络集群产生提供了依托平台和实现空间,使得集群行为的结构性助长相较于传统社会更为强烈
六、小结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空巢青年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他们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变的内心焦虑与不安,互联网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情绪表达的平台,进而有可能会导致网络集群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6〉发布》,载《中国人口报》,2016 年 10 月 20 日。
[2]何绍辉.“空巢青年”群体的多维解读[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40-45.
[3]刘少杰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5).
[4]乐国安,薛婷,陈浩.网络集群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框架初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0(6):24-26.
[5]杨凌悦,嵇红亮.探讨解决空巢青年困境问题[J]. 研究与交流,2017: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