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发展趋势探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应从课程结构入手,充分考虑学科需要、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形成多种形式交叉组合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应突破现有的平面结构,拓展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 课程改革 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孙焕江(1965- ),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副教授,在读硕士。(河北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5-0151-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使高校公共体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如何进行课程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遵循怎样的潮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体育工作者应确立“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大局观,使高校公共体育课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与学生走向社会接轨,逐步建立起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相联系的新体制。因此,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的研究,有助于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1)参加2005年1月在河北工程大学举行的河北省高校体育部主任年会的各高校体育部主任,同时向各高校发放一份问卷,共发放45份,收回39份,回收率86.7%。(2)对河北理工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等共10所普通高等院校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论文及所调查高校的体育教学文件,调查访问了河北省45所高校的体育部主任以及部分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设的现状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体育课程的目标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课程评价的标准,更是体育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在问卷调查中,91.3%的调查者认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目前,许多国家在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上都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提出体育课程应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向自觉学习的方向发展,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也有一些国家要求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我国在制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时提出了两个层面(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和五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应该说是比较具体的课程目标。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结构设置。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占84.2%的调查者认为,高校“课程结构设置过死”,说明目前高校较普遍地存在这个问题。部分高校仍没有突破原有的课程结构,存在大纲限制过死、课程设置较落后、教学内容缺乏个性与特色等缺陷。问卷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类型大致有普修课、选修课、专项课、保健课等几种。从课程结构设置的情况可以看出:一年级普修、二年级选修的课程类型占所调查高校的66.7%,虽然俱乐部制体育课是当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一个流行趋势,但受各种条件制约,开设这类课的高校为数不多(如表所示)。当前课程改革存在的最大误区,一是盲目性,不考虑区域特点、学校特色及学生需要,盲目跟风,认为多开设几种类型课或多设置一些项目就是体现“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导致课程结构定位不清晰,对要达到的效果和完成的目标认识不清。二是只重形式的改革,没有把社会需要和学科内在性质和谐地结合起来,片面强调学生兴趣。
  


  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是服从于体育课程目标的,为此体育课程内容要综合、多样化。调查认为体育课程的价值不仅在于要掌握所学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还特别强调,所学技术要符合贯彻“终身体育”的要求。同时还要解决以维护和增进健康为中心的身体问题,保障学习内容能够高质量地顺利进行。运动项目是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素材,很多情况下,不能把运动项目直接搬到课堂上去,因此必须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降低其难度,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掌握其技术。同时还要以体育课教学为基础,开展广泛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内外相结合,这是适应新的教学体系所需要的。
  4.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体育课程评价是课程编制科学化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设置、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以客观的科学评价为依据。当前,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主要有三种形式: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体育过程的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目前许多高校侧重于结果评价。实践证明,只根据最后的体育成绩来评价教学,往往不够全面、客观,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显著。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习过程,以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幅度来评价。体育教学的学习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本身。把体育课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幅度结合起来评价是一个发展趋势。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思路
  根据《纲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进行整体改革,突破口应从课程结构改革入手,本文将在原有课程结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科需要、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从形成多种形式交叉组合的课程结构群方面进行探索(如图所示)。
  


  1.高校体育必修课实行弹性修学,限定学分。高校体育必修课包括实践课和理论课,其主要任务是执行教育部《纲要》,达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修读规定的学时与学分。实践课可以采取学校特色项目与学生自选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学校特色项目要求人人必修,自选项目可根据项群理论和学校实际情况分为几个大类,由学生选择其中的任意一项修学,宗旨是提高终身锻炼的能力。理论课包括健康教育、体育理论、运动处方理论、营养与保健理论等,可以通过讲座、答疑、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2.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要层次分明,实行学分制管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可以采取俱乐部、公共选修课等形式,还可以开展小型比赛等。俱乐部面向1~4年级学生,其宗旨是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由校团委直接领导,学生社团与体育部共同运作。这样可以完成以下三个任务:第一,可以发展学生体育特长,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学校各类体育竞赛训练和选拔优秀人才。第二,面向大部分学生,以健身、健美、娱乐为目的。第三,以体育困难生为对象,提高他们的基本运动素质和对体育的兴趣。公共选修课要允许弹性修学(即规定学分、学时,但不规定修学年限),所选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侧重学校传统特色以及学生有必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属学校教学计划内容。公共选修课同样也面向1~4年级学生,这样不仅在正常教学基础上使学生学到了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了体育的再教育,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地学到体育的知识和技术,为“终身体育”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小型比赛不仅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活跃学校的业余文化生活。
  3.灵活利用辅修课,提高竞争力。辅修课程,主要指面向体育特长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社会体育专业相关课程。社会体育的发展已逐渐走向生活化、科学化,而我国体育人才结构中社会体育人员最少,据有关资料显示,每7000名参加锻炼者仅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的迅速发展与现阶段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严重不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为高校培养体育人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4.保健课要为终身体育服务。高校要改变传统保健课的设置,在教学对象的选择上除了体弱、残疾的学生外,对康复体育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选修,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要结合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的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体医结合”的系统知识,解决传统保健课教学难的问题,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能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为“终身体育”服务。
  5.搞好高校特长学生的课程管理。《纲要》规定,应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经验证明,“体教结合”是有效推动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此问题,具有招收特长生资格的各高校体育部主任普遍认同以下几种管理方法:(1)适当延长修学年限,相对集中专业,统一管理;(2)开设第二学位课程,拓展将来的就业渠道;(3)将运动训练、竞赛与学分、成绩挂钩,优胜劣汰。不少高校目前有招收特长生的政策,应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切实制定出相关政策,提高高校的竞技运动水平,带动高校体育的普及与提高,使之成为高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提高学校知名度。
  
  四、结论与建议
  
  要全面贯彻《纲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整体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应从课程结构改革入手,充分考虑公共体育课程学科需要、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形成多种形式交叉组合的课程结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应突破现有的平面结构,拓展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宋志辉,等.现代高校公共体育管理与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2]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电真空陶瓷管作为电真空开关、大功率可控硅、电真空继电器、电真空电容器、高频大功率电子管等电真空器件的外壳,广泛应用于广播电台、电视台、变流开关、大型配电柜等系统,在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即特质,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专业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其特质,就是要指明在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确定高职学生的培养规格等方面,不仅要考虑它的普遍性特征,更要考虑其独特性。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特质  [作者简介]王前新(1953- ),男,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教授,博
Tenor determines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within a context.A matching Tenor is indispensable when a translator attempts to reproduce a context in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探索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抓好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个别教育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的作用,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
木犀就是我们俗称的桂花。恰值“金英翠叶扶疏树,移得仙根出日轮”之时,我应邀参加在北京王府井举办的“瓷都传人第三届陶瓷名人作品展”。许是连日劳累所致,当我步出宾馆时,不想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
目前,景德镇陶艺泰斗周国桢在接受陶城报记者采访是,发出了"在景德镇从事陶瓷雕塑艺术很难啊!"这样的慨叹。笔者特感同身受。我国是世界雕塑艺术的大国。我国雕塑艺术渊源深厚,
Cultivating students with excellent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good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is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college education.English debate is
[摘要]学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存在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方式过于刚性、绩效考评不够科学、缺少长期考虑和缺乏教师生涯发展指导等问题。地方性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自身办学实际,不断借鉴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