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治疗体会1例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yisuifengpi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月做1例巨大脑动脉瘤手术。一般直径>4cm的颅内巨大动脉瘤实属少见,有时在CT扫描检查时易被误诊为脑出血。在CT扫描后再经DSA和MRA检查确定了诊断,并经手术成功将其切除。现将诊断与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女,1966年10月出生,已婚,因剧烈头痛伴呕吐1小时,2012年4月26日急诊入院。体检:意识清楚,四肢运动不受限,有颈强,克氏征阳性,头部CT扫描OM线上15~60mm层面的左侧额颞交界处见到一个高低混杂密度的球形病变,其中以高密度为主。曾疑为脑出血,后来经DSA检查时,造影剂于左侧M2段离开血管显示巨大囊状影。MRA检查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球形荧屏上测试直径44mm。根据上述检查结果,临床诊断为“颅内巨大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于住院第二天在全麻下采取左侧翼点入路,经侧裂首先显露左侧颈内动脉,因巨大动脉瘤压迫无法显露大脑中动脉平行段(M1),故临时阻断夹闭C2,随后以多种型号的4枚动脉瘤夹,边分离边夹闭,直到切除瘤体,取下两枚瘤夹,保留动脉瘤颈部两枚瘤夹。术后患者意识清楚,右侧上下肢肌力弱,肌力相当于Ⅲ级,右语言障碍。但逐日有所改善,至术后第18天,肢体肌力基本对称,语言略笨,痊愈出院。
  讨论
  颅内动脉瘤,通常直径0.3~0.7cm左右,如果直径超过2.5cm,则称为巨大动脉瘤,而直径>4.0cm的巨大动脉瘤更属罕见1。巨大动脉瘤的病理特点是:一方面它与一般动脉瘤一样,也具有破裂出血所带来的危险,同时其巨大瘤体的占位效应还对脑组织造成挤压,进而影响脑功能。巨大动脉瘤与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宽蒂动脉瘤以及术中动脉瘤瘤体破裂等情况也称为复杂动脉瘤,临床上处理困难2。与一般动脉瘤手术的不同点在于,因其瘤体巨大,将载瘤动脉压在基底部,以致不能象一般动脉瘤那样可以充分地显露其瘤颈并将其夹闭,如果直接沿瘤体周围分离,则很难避免出血危险。采用了临时阻断血流的方法,达到了将瘤体从载瘤动脉上顺利摘除的目的。以下两点是手术成功的初步体会:①采取翼点入路应视为首选,但在处理蝶骨嵴时切勿挤压硬脑膜,宜应用磨钻耐心地将骨质打平,使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形成充分空间。②硬脑膜切开后,即在显微镜下小心剪开侧裂蛛网膜,因为侧裂内即为瘤体,所以必须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轻轻操作,分开侧裂,直达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尽力显露C2段,准确无误地以临时阻断夹将其阻断,而不必免强显露M1。本例手术C2阻断时间达20分钟并未出现脑水肿等后果,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术中连续应用加入地塞米松的甘露醇,可能达到了抗水肿保护脑组织的目的;②C2段虽被夹闭,但经大脑前动脉仍可向大脑中动脉供应部分血液,以维持必要的脑血流量(CBF)。③巨大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瘤體缓慢持久的压迫作用促进了侧枝循环的代偿作用。另外一点体会是由于巨大动脉瘤少见,对一般影像检查中所出现的改变,医生很难首先想到系巨大动脉瘤所致。本文所报告的病例,也是在CT扫描之后再经DSA、MRA检查后才被确定诊断的。因此认为,凡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的患者,应尽可能应用DSA、CTA或MRA等全面检查以免误诊。
  巨大动脉瘤应根据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结构、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以及血管解剖变异情况作具体分析,选择适当的入路和术式3。如果位于大脑中动脉,认为采取翼点入路,临时阻断颈内动脉血行,有助于手术顺利成功。
  参考文献
  1李龄.巨大脑动脉瘤的手术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5(3):131-134.
  2赵继宗,王忠诚,王欣,等.动脉瘤体切除和载瘤血管重建治疗巨大动脉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1(6):330-334.
  3Drake CG,Peerless SJ.Giant fusiform intracranial aneurysms:rexiew of 120 patients treated surgically from 1965 to 1992.J Neurosurg,1997,87:141-162
其他文献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等中轴关节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1。由于AS患者起病隐匿,如不能早发现、早治疗,晚期脊柱强直时病情则不能逆转,造成学习、工作能力下降,甚至残废,对患者造成较大影响。因而尽早发现AS患者骶髂关节病变,对AS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2。在对骶髂关节的影像学检查中,MRI因能最早发现骶髂关节早期的病变得到公认而成为首选检查方法3。脂肪抑制技术是
期刊
近年来,枢椎齿状突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排螺旋CT已经成为枢椎齿状突骨折检查的首选检查方法。由于枢椎齿状突的发育特点、解剖结构特殊,解剖位置比较复杂,因此,CT诊断首次误诊及漏诊仍比较多。为了进一步认识齿状突骨折的CT特征,本文总结28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CT诊断体会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3~2010年收治齿状突骨折患者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0~68岁,平均42岁;致伤病因为
期刊
胃腸道穿孔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1。胃肠道穿孔分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外伤性空腔脏器穿孔及伤寒、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等所致的病理性肠穿孔等。病理性胃肠道穿孔临床常有原发疾病史,如胃癌、结肠癌。外伤性空腔脏器穿孔有明确的外伤史,腹部受伤后发生持续而剧烈的腹痛。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道穿孔患者60例,行MSCT检查,探讨MSCT在胃肠道穿定位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0例,男3
期刊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与是否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关系密切。乳腺钼靶摄片普查表明,正常人群有2%~4%为不可触及性乳腺病变(NPBL),其中20%~30%为恶性病变1,即使是可触及性乳腺肿块,依据病史并联合X线、超声、红外线检查等,仍有一定的误诊率2,尤其是肿块30ml、伤口感染、误刺入胸腔为标准。④微创:以切口<5mm为标准。见表1。  结果  实施自动活检操作病例60例
期刊
干结黏腻粪便阻塞于肛门直肠部导致粪便嵌塞梗阻腸道,形成燥粪嵌塞性肠梗阻,此类疾病类似于中医热结旁流范畴,现摘录2例分析如下。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78岁,离休干部,2007年4月8日来诊,自述半月余未解大便。追问病史得知,患者2年前因中风后遗症致行动不便,平时多卧于床上,活动受限,每由家人搀扶行走,平时饮食正常,经常5~6天解大便1次,近几天纳差,表情痛苦,腹部及肛门坠胀不适,呈痛苦面容
期刊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3例,男22例,女1例;年龄39~81岁,平均65岁。18例有明确头部外伤史,5例外伤史不明。所有病例从发病到CT检查,时间间隔1~3周。临床表现头痛、呕吐、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嗜睡、肢体活动不灵活,伴有尿失禁及智力、定向力减退等精神障碍。  CT表现:血肿发生于单侧19例,双侧4例。CT表现为在颅内板下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透镜形低密度、高密度或混杂密影。位于额颞顶部21个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12年3月收治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3~43岁。  仪器与方法: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5~10MHz。检查时受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根据患者的条件调节仪器的频率、增益及时间增益控制(TGC)曲线、聚焦及深度,以达到最佳的灰阶超声成像质量,彩色多普勒量程适中。分别观察记录病灶的大小(纵径和横径,计算纵横比)、形态
期刊
病历资料  患者,女,34岁,因面部肿胀、乏力,刷牙时牙龈易出血于2010年8月24日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WBC 10.02×109/L,HGB 99g/L,PIT 4564×109/L,胸部正位片及腹部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为进一步寻找血小板增高原因来我院。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紫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查体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期刊
病历资料  患者,男,26岁,因钢材刺伤肛周后疼痛流血7小时入我院。病人无昏迷、便血史。入院查体:左下腹压痛,左侧坐骨与肛门之间可见一约11cm×4cm大小的流血创口,呈前后纵型,创面不规整,创腔由外向盆腔明显扩大,深约12cm,创口内可见少许米粒大小的沙石,未见粪便样污物。斜向后骶部可探见尾骨呈多块碎片明显分离,创腔经骶骨后方达皮下,左提肛肌、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及部分外括约肌浅深皮下部断裂,部分创
期刊
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宫产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延长病程,增加患者痛苦,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甚至会引发医疗纠纷。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物性感染因素1。对2008~2011年糖尿病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情况分析,探讨糖尿病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  资料与方法  3年来,收治实行剖宫产患者300例,年龄17~40岁,平均28.5岁,其中妊娠合并糖尿病发生切口愈合不良26例作为观察组;按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