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环境法与资源法关系问题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amworkh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价值对比分析入手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权与自然资源权两组概念进行了区分,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内容与中心问题的不同,从而证明了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体系的独立性。由于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权与自然资源权的区分是相对的,因此,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体系的独立性也是相对的。进而对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协同统一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合并后的部门法名称、概念和体系的重整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独立性;协同统一性;环境与自然资源法
  一、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体系的区别
  调整对象、法权与中心问题的独特性是评判法律部门能否独立的两个标准。为了论证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体系的独立性,有必要对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与法权作一下对比分析。
  1.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不同。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人与人关于环境的社会关系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以下简称人环关系)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是人与人关于自然资源的经济关系和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以下简称人资关系。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自然要素。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和缺乏生态联系的条件下,自然资源表现为各种相互独立的静态物质和能量。环境是指所有支持人类生存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环境是自然要素静与动的统一体。从静的角度来看,环境是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界形成的一切能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从动的角度来看,环境是指由一定数量、结构、层次并能相似相容的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统一体,它具有生态功能,具有满足人类生产和发展的生态功能价值。
  2.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内容与中心问题不同。自然资源权与环境权的另外一个实质性区别是: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并非拥有该自然资源产生的全部生态功能(即全部环境权)。比如农民要大量采伐自己自留山上的树木,首先要申请采伐许可证。法律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木材的所有权人实现其所有权的行为可能会触犯国家的环境权益(如会带来水土流失,使树林防风固沙、涵养水土的功能丧失或下降),故应征得有关环境权管理机关的批准。自然资源权和环境权的运行与保障分别是自然资源法和环境法的中心问题,由于自然资源权和环境权不同,那么自然资源法和环境法的中心问题,即两者自然资源权和环境权的运行与保障机制也不同。
  二、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体系的独立性与统一性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具有不同的调整对象、法权和中心问题,故它们是两个独立的部门法。部门法权与部门法的划分应求异不求同,故在谈环境权的同时,应把自然资源法中仅体现为财产权的自然资源权分出去。在谈环境法时,应把自然资源法中仅具有财产权保护而不具有生态功能权保护作用的法律规范分离出去;在谈自然资源法时,应把环境法中仅具有生态功能权保护而不具有财产权保护作用的法律规范分离出去。把握了自然资源法与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和环境权与自然资源权的实质,我们可以把自然资源法与环境法定义为:自然资源法是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运输、储存、保护和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如何实现环境法与资源法的统一
  1.统一的基础。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体系协同统一的理论与现实基础主要体现为:首先,由于环境由环境因素组成,而环境因素是具有生态功能联系的自然资源,因此,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息息相关。这种息息相关性不仅要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储、运输和保护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物质和能量需求,还要充分考虑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态需求;不仅要求环境保护的整体化,还要求环境保护的具体化,即要把环境保护的整体化要求整合到各自然资源的保护中去。
  2.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体系统一后的体系重整问题。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协同统一成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后,它不仅调整人环关系,也调整人资的关系。环境与自然资源部门法的调整对象确定了,因此,它的体系也就基本上明确了。环境与自然资源法的体系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旨在调整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其他法律渊源所组成的层次鲜明、内容丰富的系统。要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与自然资源法体系,首先必须要在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之上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与自然资源基本法,使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统一于这部基本法。其次,还要协调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区域开发整治法、防震减灾法等同层次或不同层次的子法律部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环境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2]方如康.实用环境科学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常纪文.浅议环境权与环境法的关系[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5):71~7
  [5]蔡守秋.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行政诉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6]蔡守秋.国土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
  作者简介;曹玉丽,民族,汉,烟台大学研究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
其他文献
一、动画中的色彩特征  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既是一种美感形式,也是一种主观意念。在动画影片创作中要遵循这种思路,对客观色彩进行主观性的概括与强化。用色彩的视觉表达感情,渲染意境,用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内容的内涵,形式的美感,用色彩的象征,张扬个人的个性,引起观众的共鸣。色彩在画面中最终表现出来的是色彩运用的主观性,是元素的运用,也是手段的运用,更是风格的运用。  动画片不是简单将静态绘图画稿进行有序的拼接
期刊
【摘要】中国大革命的成败与共产国际的指导有着莫大的关系。1923—1925年,莫斯科提出的路线基本正确;1925年秋开始发生右倾化的转变。本文主要简析其失误以及原因,但不会因此抹杀其功绩。  【关键词】共产国际;中国大革命;失误  共产国际是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联合组织和各国共产党的领导机构,于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它与各国共产党的关系按民主集中制原则而确立。在大革命时期,
期刊
【摘要】实习教师在入职初期,面临着角色转换及环境转变的问题,很多都会出现职业适应不良等问题。对于刚刚迈入幼儿教师领域的实习教师来说,能否实现良好的职业初期适应决定着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本文从影响实习教师职业适应的重要因素:职业认同、心理适应及专业技能发展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深入了解实习教师的职业适应状况,并提出相关对策,帮助实习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实习教师;职业适应;专
期刊
【摘要】我国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对公益诉讼进行了有关规定,弥补了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律空白。但是《民事诉讼法》其将民事主体简单模糊的界定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不仅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而且形同虚设,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仍有很大的争议。同时对于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认定未排序,也增加实践中处理该类案件的难度。在本文中笔者将着重的对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进行界定,并且在此基础上公益诉讼主体的认定做出排序。
期刊
【摘要】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面临日益严峻的经营形势,改革创新成为国企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人事改革更是国企改变现有体制和机制的主要方向之一。为了解决僵化而陈旧的用人体制,真正实现“干部能上能下”的目标,末位淘汰制成为主要手段在国企改革中被广泛应用,本文重点就国企如何正确认识和应用末位淘汰制进行论述。  【关键词】国企改革;末位淘汰制;作用与应用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
期刊
【摘要】对一个学科进行研究的起点是培养和建立起对这一学科的确信。就商法而言,即须形成对商法独立精神的充分认知。我国《民法典》将于明年颁行,“民商合一”的论调甚嚣尘上。概言之,民法是市民社会之法,商法则是商业社会之法,两者本来就是各自独立、泾渭分明。但现状是,我国对商法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其理论体系的深度尚不足以支撑起立法建设和司法实践。面对这种混乱的现状,有必要通过对商法基本理念的梳
期刊
【摘要】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其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指导教师通过PBL教学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阐述了PBL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学课程中应用过程,分析了PBL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PBL;护理学教育;课程应用  基
期刊
【摘要】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在推进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中需把握其重要的意义,积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正确理解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的模式。  【关键词】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  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是政府自身的组织结构、工作方式、执政思路和理念的创新,内容涉及有政治、行政、社会治理和管理、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中共十八大后产生的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便正式提出了
期刊
【摘要】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认为社会现象有其规律,因此可以采用自然科学式的、用经验事实来检验假设的方法进行研究,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涂尔干的《自杀论》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首次尝试,本文以《自杀论》为视角对实证主义研究思路进行解析,展示了完整的实证主义研究的过程。  【关键词】实证主义;方法论;自杀  1987年,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出
期刊
【摘要】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词汇,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到大数据我们都会想到它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它已经从一个技术范畴扩展到了社会管理的范畴,它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对政府的社会治理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机遇。那么究竟什么是大数据呢?以及大数据背景下产生的数字鸿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平问题又是怎么回事呢?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大数据的概念也就是大数据是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