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实在论中的科学仪器问题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ok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物自身性质与人的意向性耦合,生成了表征事物实在性的视域,科学实在性在“对象-侧显-视域-世界”的结构中得以显现。科学仪器具有“可读性”,经由科学仪器的身体感知与身体感官的知觉之间具有同构性。通过“阅读”“测量”的具身化实践,实验者能动地感知科学对象的存在。以身体知觉为纽结,链接仪器、主体与科学实在之间的多维互动,在存在论意义上重构诠释学的仪器论判据,或可为视域实在论提供某种实在性承诺。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它所引发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危机,而是当代新资本形态背景下的整合性危机。为此,我们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以当代社会现象为参照,更新我们对资本逻辑的理解;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揭示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当代表现形态,进而达致对这场危机本质的深度开显。概言之,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当代社会的系统性风险,表现为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现代性社会中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与“对生命的其他可能性的理解”之间的张力;其中,“病毒同有机体之间”与“资本所驱动的现代生
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视域中,中国佛教哲学特色鲜明,义理深刻。在梳理中国佛教“格义”“教门”“宗门”三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他重点分析了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在哲学思想上的根本差异。在他看来,印度主流佛教及其传入中国后衍化而成的三论宗、唯识宗乃至神秀禅宗,其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而具有鲜明中国化特征且为中国佛教发展主流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慧能禅宗等,其哲学思想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哲学思想之核心,几乎都奠基于《大乘起信论》之“众生心”即“宇宙的心”概念及其思辨结构。这一“宇宙的心
颜炳罡著《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一书于2020年3月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作者认为:中国儒学以人为本,追求天人合一、经世致用,是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系统;继承与发展是当代中国儒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由小众到大众、由知到行、由伦理规范向信仰、由区域性向全球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儒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价值研究”,收录文章有:《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国文化特征及其“转
为化解儒学与科学之冲突,唐君毅重建了“道德的形而上学”,并从两维度予以阐释:以主体“性能”扩充“良知”本体,将科学理性纳入“新内圣”,为科学提供“本体论承诺”;以“道德真理”范导“科学真理”,进而以“道德文明”主宰“科学文明”,将科学知识、科学实践纳入“新外王”。在晚年,他进一步创建“本体境界论”以整合两维度之论域,完成对科学之终极统摄。此种儒家的科学解释学范式亦为思考科学时代之儒学价值提供了重要借鉴。
后期牟宗三区分圆教与别教,认为两者的表述模式分别为“诡谲的即”与“超越的分解”。圆教对于一切法包括知识在内的看法,与别教不同,圆教“性具善恶”的理论使得知识等染污法具有本体论上的“永恒的必然性”,而非别教下的“辩证的必然性”;其起现知识等染污法是“任运而现”,而非别教下的“作意而现”;其视识心为觉悟后智慧之异名,而非别教之视识心为必定有碍而要“破识显智”。“良知坎陷论”对于知识、认识心的看法更接近别教而非圆教,牟宗三对此似并未从判教的角度予以深入反思,而只是以圆教理论来处理德福关系问题。本文扩展牟宗三的圆
卡瓦耶斯是法国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最早对胡塞尔现象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基于理性知识具有实在性和必然性的立场,考察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承认胡塞尔对逻辑主义和意识哲学的“深刻综合”,但也进一步对他进行了批判。卡瓦耶斯从四个方面系统反对胡塞尔的意识构造理论,即形式本体论对命题逻辑的优先性、可还原性原则、绝对意识本体论、对历史性的否定,并由此认为胡塞尔无法解释逻辑和科学理论的必然性和历史性。普拉代勒和德里达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方面来思考卡瓦耶斯批判的意义,结合二人对卡瓦耶斯的阐释,可更清晰地定位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卷的大约一半篇幅都在详细阐述理财问题。显然,理财问题之所以重要,离不开其在家政问题中的重要地位,理财对于家政固有限制的超出,为我们理解城邦的自然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借助福柯的眼光,我们会发现,理财对于家政的这种超出,进一步导致了两者地位的颠倒,使得家政概念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步转化成了经济。伴随家政转变为经济,则是经济对政治的侵入,当经济活动在政治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对于政治的理解无疑就发生了剧烈的变革,这一从经济角度出发对政治思想史的理解,为我们理解古今政治秩序的变化提供了一个新
近年来,环境伦理学将动物纳入道德共同体范围,赋予动物与人类平等的道德地位。这种扩展是否有效,能否具有实际的伦理意义,引起诸多争议。本文在分析“道德共同体”概念的基础上,尝试从人类的道德感出发来说明动物如何拥有道德地位,以及拥有何种道德地位;同时指出日常生活中三种不同镜像的道德要求,并阐释在道德共同体中人类应当履行基于严格而谨慎的镜像要求的道德责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完整性”开始成为生命伦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人们常常通过“完整性受到破坏”这一判断,描述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那种无法借助原有伦理学概念进行充分说明的伤害。物种完整性是“完整性”概念最核心的含义,为理解科学技术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保护人类物种完整性与保护人权共同被视为尊重人的尊严的道德要求。人类物种完整性所具有的规范性可以通过人权理论得到清楚论证。人类物种完整性的道德意义,在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对于新技术可能持有的立场,也决定了我们对于权利、尊严和道德地位等重要概
生物学还原论与反还原论之争自近代延续至今,其原因究竟何在?21世纪以来发生的生物学计算与信息转向是否标志着还原论的成功?抑或是代表了某种“既非还原又非整体”的“中间路线”?本文以经典文献为据,考察上述争论的历史演进,并对其理论困境作出反思,指出两派之争的根源在于双方均陷入了某种单向度的思维定式。据此,超越还原论与反还原论或许仍需一种持续深化与扩展的自然辩证策略,即主张生物界在根本上具有双重属性,是在“量—质”循环转化中,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而生物学计算与信息转向或许恰是这一哲学辨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