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愤怒”、“痛心”、“错愕”。科技部部长万钢谈及科研经费中的“恶性问题”,说出了这样的重话。
部长愤怒背后,是愈演愈烈的科研腐败问题。新华社梳理了近3年审计部门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科技领域的违法违纪案件时有曝光,种种案情令人震惊,为数不少的科研经费花得名不副实,打了水漂,令人痛惜。
“打水漂”的方式各种各样,毫不相干的出国费、考察费,莫名其妙的买车费、装修费,以至各种名目都能堂而皇之登上财务报表。来之不易的资金,成了不少人嘴里的“唐僧肉”。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前主任段振豪因贪污罪获刑13年。这位曾经顶着“候选院士”光环的学术明星,伙同他人利用假票据报销百余万元,大肆侵吞科研费用。他的人生悲剧,某种程度上也是科研腐败的一个缩影。
有人说,科研创新这只“鸟儿”要飞得高,一定不能让它的翅膀系上“黄金”,更不能系上腐败的“黄金”。科研腐败流风所及,不只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在于侵蚀科学精神、消解创新动力。从实验室里坐得冷板凳的教授,蜕变为成天跑场子的“老板”,一些学者思想堕落、沉迷物欲,再也找不到锐意创新的心劲儿。而科研经费在拉关系、走门路、争项目的潜规则中被私吞瓜分,则让不少科研人员感到“学问无用、创新无门”,消磨了创造性。
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支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全年达10240亿元。一方面,我国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科研效率偏低的现状令人担忧。这一问题,又集中表现在腐败对科研的负效应上。
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问题;生病的鱼越来越多,是水的问题。面对易发、多发、高发的科研腐败案件,我们不仅要清除蛀虫,更要举一反三,找到病灶。
(摘自《人民日报》 本文作者:杨凯)
部长愤怒背后,是愈演愈烈的科研腐败问题。新华社梳理了近3年审计部门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科技领域的违法违纪案件时有曝光,种种案情令人震惊,为数不少的科研经费花得名不副实,打了水漂,令人痛惜。
“打水漂”的方式各种各样,毫不相干的出国费、考察费,莫名其妙的买车费、装修费,以至各种名目都能堂而皇之登上财务报表。来之不易的资金,成了不少人嘴里的“唐僧肉”。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前主任段振豪因贪污罪获刑13年。这位曾经顶着“候选院士”光环的学术明星,伙同他人利用假票据报销百余万元,大肆侵吞科研费用。他的人生悲剧,某种程度上也是科研腐败的一个缩影。
有人说,科研创新这只“鸟儿”要飞得高,一定不能让它的翅膀系上“黄金”,更不能系上腐败的“黄金”。科研腐败流风所及,不只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在于侵蚀科学精神、消解创新动力。从实验室里坐得冷板凳的教授,蜕变为成天跑场子的“老板”,一些学者思想堕落、沉迷物欲,再也找不到锐意创新的心劲儿。而科研经费在拉关系、走门路、争项目的潜规则中被私吞瓜分,则让不少科研人员感到“学问无用、创新无门”,消磨了创造性。
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支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全年达10240亿元。一方面,我国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科研效率偏低的现状令人担忧。这一问题,又集中表现在腐败对科研的负效应上。
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问题;生病的鱼越来越多,是水的问题。面对易发、多发、高发的科研腐败案件,我们不仅要清除蛀虫,更要举一反三,找到病灶。
(摘自《人民日报》 本文作者: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