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索实施家庭护理特需服务模式的意义。方法 医院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中心由专人负责,组织志愿者到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患者家中实施专科护理技术。结果 充分利用医院资源,专科护理技术走出医院,走进社区,贴近患者,达到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提高护理人员职业价值。结论 家庭护理特需服务满足患者需求,方便患者及家庭,提高患者满意度,创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词】 优质服务;家庭护理;特需服务
我院于2011年成立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将优质护理服务延伸至院外、社区,为患者提供全程、无缝隙、主动、专业的护理服务,方便患者及家属[1]。
1 临床资料
2011年3月,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我院护理开展 “共筑和谐、分享健康”主题年活动,成立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中心。护理部组织各科骨干护士组成护理志愿者服务队,进社区、入家庭,为行动不便、慢性病患者、长期卧床的患者家庭提供护理服务。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中心由护理部统一管理,指定专人负责。特需服务中心志愿者要求:有执业证书,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根据患者需要由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中心进行合理统一调配。
2 方 法
2.1 服务对象
2.1.1 住院患者 各病区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关注特殊患者,如带管出院的患者、行动不便的患者,及时介绍我院的家庭护理特需服务。
2.1.2 社区人群 家庭护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定期、有计划、有安排走访社区,发现有需求的患者,建立服务对象档案,定期到患者家中进行护理服务。
2.1.3 口碑宣传 随着家庭护理服务的开展,得到越来越多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宣传。
2.2 工作流程 家庭护理服务中心负责人,根据患者的实际与服务内容,合理安排入户服务的志愿者。如为出院回家的患者,在患者曾入住的病区,选择与之熟悉的护理人员。或根据患者的服务内容,选择专科护理人员。同时还要考虑服务对象的地址,结合志愿者的情况来合理安排。
2.3 组织保障
2.3.1 医院成立专门机构—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中心,制定负责人,配置电话,负责协调联系。根据患者需要,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中心对全员志愿者进行合理统一调配,行入户服务。为保证安全,服务时间:每日08:00-20:00。医院专门配置电动自行车及专用服务箱,方便志愿者工作。
2.3.2 服务质量监控 每次入户服务完毕,负责人予以电话随访服务对象,征询意见及建议。护理部质量控制中心,每月随机跟随志愿者行入户服务,全程跟随,发现服务缺陷,及时整改。
2.3.3 每月护理部展开志愿者座谈会,每月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征询大家在入户服务中的建议,并提出相关要求。
2.3.4 专家团队支持 医院各科主任、知名专家权力支持家庭护理特需服务,需要时,跟随入户、上门诊治、指导。
2.3.5 激励机制 入户服务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在每月一期的护理管理信息简报中全院予以表扬。每年“5.12护士节”设专项奖—优秀护理志愿者,予以表彰。护理人员晋级时,护理志愿者予以加分,优先考虑。
3 结 果
3.1 2011——2012家庭护理服务中心工作量统计 见表1。
3.2 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社会效益 通过开展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再次住院时首选我院,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特需服务后,来我院住院的病人达百余人。特需服务工作开展以来,所有收费均按在院病人的收费标准,许多服务项目没有收费,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3 扩大医院社会影响力,增加医院的美誉度,创建和谐医患关系 我院开展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以来,受到省会多家媒体跟踪报道与社会公众好评。
3.4 提升护理人员专业价值 在为患者提供全程、无缝隙的护理服务过程中,护理人员保持高度责任感,主动去关怀和支持患者,并针对患者病情有针对性进行健康宣教,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服务理念,这也充分表明护理人员的专业价值得到了患者、社会的认可。
4 讨 论
4.1 对照国外社区医疗模式,如政府主导的英国模式、市场主导的美国模式、处于二者之间的新加坡模式,我国社区医疗服务存在服务项目少、服务面窄等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群体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更多人愿意接受家庭护理模式[2]。我院开展家庭护理特需服务,充分利用医院资源,使专科护理服务走出医院,走向社区,走到家庭。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解决其后顾之忧,创建和谐医患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4.2 存在问题 入户服务中志愿者有时不熟悉患者住址,浪费时间寻找。对不熟悉的患者,不熟悉的环境,志愿者入户服务存在不安全因素。故今后医院应加强于社区之间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志愿者安全,是今后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钟华荪,毛俊,王育珊,邝星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施社区护理模式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4,4(3):47-48.
[2] 薛文星,许志红,張玲.家庭护理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8):706-708.
【关键词】 优质服务;家庭护理;特需服务
我院于2011年成立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将优质护理服务延伸至院外、社区,为患者提供全程、无缝隙、主动、专业的护理服务,方便患者及家属[1]。
1 临床资料
2011年3月,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我院护理开展 “共筑和谐、分享健康”主题年活动,成立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中心。护理部组织各科骨干护士组成护理志愿者服务队,进社区、入家庭,为行动不便、慢性病患者、长期卧床的患者家庭提供护理服务。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中心由护理部统一管理,指定专人负责。特需服务中心志愿者要求:有执业证书,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根据患者需要由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中心进行合理统一调配。
2 方 法
2.1 服务对象
2.1.1 住院患者 各病区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关注特殊患者,如带管出院的患者、行动不便的患者,及时介绍我院的家庭护理特需服务。
2.1.2 社区人群 家庭护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定期、有计划、有安排走访社区,发现有需求的患者,建立服务对象档案,定期到患者家中进行护理服务。
2.1.3 口碑宣传 随着家庭护理服务的开展,得到越来越多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宣传。
2.2 工作流程 家庭护理服务中心负责人,根据患者的实际与服务内容,合理安排入户服务的志愿者。如为出院回家的患者,在患者曾入住的病区,选择与之熟悉的护理人员。或根据患者的服务内容,选择专科护理人员。同时还要考虑服务对象的地址,结合志愿者的情况来合理安排。
2.3 组织保障
2.3.1 医院成立专门机构—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中心,制定负责人,配置电话,负责协调联系。根据患者需要,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中心对全员志愿者进行合理统一调配,行入户服务。为保证安全,服务时间:每日08:00-20:00。医院专门配置电动自行车及专用服务箱,方便志愿者工作。
2.3.2 服务质量监控 每次入户服务完毕,负责人予以电话随访服务对象,征询意见及建议。护理部质量控制中心,每月随机跟随志愿者行入户服务,全程跟随,发现服务缺陷,及时整改。
2.3.3 每月护理部展开志愿者座谈会,每月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征询大家在入户服务中的建议,并提出相关要求。
2.3.4 专家团队支持 医院各科主任、知名专家权力支持家庭护理特需服务,需要时,跟随入户、上门诊治、指导。
2.3.5 激励机制 入户服务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在每月一期的护理管理信息简报中全院予以表扬。每年“5.12护士节”设专项奖—优秀护理志愿者,予以表彰。护理人员晋级时,护理志愿者予以加分,优先考虑。
3 结 果
3.1 2011——2012家庭护理服务中心工作量统计 见表1。
3.2 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社会效益 通过开展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再次住院时首选我院,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特需服务后,来我院住院的病人达百余人。特需服务工作开展以来,所有收费均按在院病人的收费标准,许多服务项目没有收费,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3 扩大医院社会影响力,增加医院的美誉度,创建和谐医患关系 我院开展家庭护理特需服务以来,受到省会多家媒体跟踪报道与社会公众好评。
3.4 提升护理人员专业价值 在为患者提供全程、无缝隙的护理服务过程中,护理人员保持高度责任感,主动去关怀和支持患者,并针对患者病情有针对性进行健康宣教,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服务理念,这也充分表明护理人员的专业价值得到了患者、社会的认可。
4 讨 论
4.1 对照国外社区医疗模式,如政府主导的英国模式、市场主导的美国模式、处于二者之间的新加坡模式,我国社区医疗服务存在服务项目少、服务面窄等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群体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更多人愿意接受家庭护理模式[2]。我院开展家庭护理特需服务,充分利用医院资源,使专科护理服务走出医院,走向社区,走到家庭。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解决其后顾之忧,创建和谐医患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4.2 存在问题 入户服务中志愿者有时不熟悉患者住址,浪费时间寻找。对不熟悉的患者,不熟悉的环境,志愿者入户服务存在不安全因素。故今后医院应加强于社区之间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志愿者安全,是今后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钟华荪,毛俊,王育珊,邝星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施社区护理模式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4,4(3):47-48.
[2] 薛文星,许志红,張玲.家庭护理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8):706-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