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小学生 “口语交际”训练初探

来源 :园丁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t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活动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社会活动能力。所以,新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听、说”能力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础,“进行人际交往”和“社会沟通”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发展合作精神”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难点。如何提高民族地区小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经过几年的实践,本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激趣——我想说
  要学生“想说”,就要学生“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于恰如其分的学习情景中,让学生置身于身临其境的境界,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创设恰如其分的情景,激发学生“交际”、“沟通”的欲望,促成学生产生“想说”的兴趣。
  例如,教学口语交际“介绍家乡的景物”,我是这样创设情景的:教师改编《在希望的田野上》 吟唱,要求学生细听歌词中提到的家乡哪些美丽景物。“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油菜,那个一片麦苗,这里是烤烟,那里是果香,哎咳哟嗬呀嗬咿咳哟嘿,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它祝福,为它增光!”
  接着出示:新建住房、村庄小河、麦苗油菜、烤烟、果林几幅水彩图画,让学生观赏,说说:家乡的景物美吗?你想给你的伙伴介绍家乡的哪处景物,就介绍哪处景物。同伴介绍,班上介绍。
  再进一步要求:你还想介绍你自己亲眼看到的家乡的景物吗?四人小组互动交流,推荐好的在班上交流,要求听的要认真听,听后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好,我们的家乡是美丽的,我们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是幸福的,我们要努力学习为美丽的家乡增光。
  2 整合资源——“有说”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开发课程资源,努力挖掘课程资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必须以教材为本,立足学生生活,着眼民族地区实际,把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变通。就口语交际来说,就是善于整合变通课程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
  如,教学口语交际“我想发明的机器人”,我是这样处理的:把这次口语交际的题目和内容进行了修改,题目该为:“我想发明……”要求变通为:“我想发明烤烟机,它聪明能干,它可以……我想发明一双鞋,它非常奇特,它…… 说一说你想发明什么,说后评一评,看谁想象得奇特又合理,谁说的清楚又明白。”这样既吻合了本组教材的主题——学科学,用科学,大胆想象创新,也使学生口语交际的范围宽松,内容丰富,学生有说的,才交际得起来。
  3 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在彝族地区,方言的大量使用给学生的交际带来极大的阻碍。一部分学生在交际时出现了不会说的现象,致使说话时磕磕碰碰,词不达意。发展、规范语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交际实践中规范语言,在互动中发展语言。
  3.1 师生互动,重在引指、规范语言。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
  3.2 学生互动,重在实践,发展口头语言。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彝汉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交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发展交际语言。
  3.3 生活实践,发展社交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他具有长效性。短短的40分钟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应让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如上完《购物讲价》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与爸爸、妈妈一起上市场,注意观察大人们在购买中的讨价还价,甚至自己购买一件小物品。这样长期训练,扩大互动范围,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还发展了学生的社交能力。
  4 积极评价,激励交际信心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既要专心致志地听人发言,并对稍纵即逝的语言内容作出快速反应,明白对方说话的意图,捕捉说话者的观点,并经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时刻关注过程、引导、激励,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以上认识和做法,只是我个人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与学习中的思考和尝试,仅此抛砖引玉罢了。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试图为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小学形体课程中“形体艺术与音乐教学整合”这一探索方向提供思路。该课题的研究中,不仅需要通过多种调查研究方法来论证其可行性,还需要长期实践来考证其最终结果。西航三校多年来坚持深入于小学形体课程的研究,为建构完善的现代新型小学形体课程模式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整合;校本课程;课程实施  1 课题的提出  1.1 艺术教育是学校
期刊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美国在小学阶段就开展研究性学习了。笔者根据近几年来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1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
期刊
【摘要】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教学;兴趣;活力;提高  兴趣是通往知识的桥梁,是成才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学了多年,我算是对这句话有了深切的体会,也更明白一代宗师的不凡之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由于教改的不断发展与深化,以及素质教育步伐的不断推进,不但现代教育理念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而陆续走进农村小学的课堂,就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的教学方式也通过信息传媒和教学观摩活动等途径为农村小学广大教师所接受。这种格局的到来,表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的教学方式已为单一的传统教学程序吹来了强劲的东风,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不尽人意的是,目前部分农村小学由于师资素质及教学设备的滞后,在教研活
期刊
【摘要】本文从开发为考试资源、开发为“ 还原翻译”的写作材料等方面对课文资源进行二次开发, 综合利用以优化英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课文; 二次开发 ; 综合利用  英语课文是精选的文章, 是本单元知识的载体,是教材的“ 心脏”。学好用好课文这一宝贵的知识资源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开发为口语练习材料  1.1 复述的材料。  英语教师大都喜欢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期刊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祖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靠它来记载,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不少家长和学生却认为只要学习好,字写得好不好已经无所谓了,只要会电脑输入,漂亮整洁的字不就有了吗?不少学校教师也认为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学生写字好坏对成绩、升学基本没什么影响,于是,写字教学成了被遗忘
期刊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应当具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个性化表达学生作文才会童趣盎然,才会如出水芙蓉般自然清丽。  1 心有情意自舒张——作文立意的个性化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英语课堂互动的意义和几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增加语言储备,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 ; 课堂互动  1 课堂互动的定义:  课堂互动是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口头或非口头的交流。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完成教学任务,掌握语言知识,推动课堂教学。互动的过程也是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有效交流的过程。  2 课堂互
期刊
记得一位教师说过:对“细节”的发现,常常成为我们体育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确,“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关注体育课堂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细节,推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指导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1 细节的精彩源自“爱的关怀”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但我们很多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发展,
期刊
口语交际是训练听话,说话能力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双向、甚至多项的言语交流活动。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由语言、做人、生存等因素构成的口语交际能力。  新课标对口语交际的总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