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中监管比分散监管要好,监管范围大比监管范围小要好,这样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9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首次召开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的专题会议。在中央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着手地方国资工作的监督,传递了什么信号?全国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现在又是什么状况?带着一系列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博士。
总结经验 理清思路
《国企》:国资委主任王勇就地方国资工作的专题会议作出批示称,加强对地方国资工作的监管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会议的召开或为下一步推动地方国企的兼并重组做好铺垫。您是如何认识这次会议?
李保民:经过20多年的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国务院国资委成立7年来,中央企业业绩突飞猛进。从19到24到30,最近三年,国务院国资委管辖的中央企业在世界财富500榜的名单中实现了完美的三连跳。中石化、国家电网和中石油三家中国能源企业还跻身榜单前十。我们还经受住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即将昂首迈入“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在今年底将浓缩为100家左右,并努力打造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我们在国资监管体制方面也取得重要成就。一方面,地市以上国资监管机构已经建立,围绕出资人职能的各种管理制度、相关部门都不断到位。如参照国务院国资委,目前不少地方国资委设立了资本收益局或者收益分配局。为了加强和地方联系,国务院国资委内部也明确了业务局牵头负责与地方国资委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体制架构不断完善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变化。国有企业不再搞行政办公会那一套,工作的运行规则和决策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议决制”向“票决制”逐渐过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中央企业广泛推行的董事会试点,董事一人一票,记录在案,举手表决,责任分明,决策正确的董事绩效考核不受影响,从体制上促使大家对每次决策都要认真对待。
而国资监管体制框架内的运行规则、决策机制和方式方法的改善,往往和产权登记制度、资产评估办法等基础工作关系密切。过去基础工作说的比较少,甚至是被忽略。现在形势有了大的改观,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完善了国有产权流转机制,提高了国有资产的配置效率。
在这个背景下召开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的专题会议,是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客观要求。无论是国资监管还是国企改革的实际状况都推进到了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的阶段。
专题会议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总结经验,二是理清思路,为下一步的改革,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地方国有企业的改革打下基础。国务院国资委落实国资监管条例和国务院制定的任务——指导地方国资委,需要一定的载体。怎么指导?用会议的形式指导,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经验、沟通信息、不断探索新方法。
国企发展的方向是做强做大,在做强做大的过程中少不了纵向和横向的交流——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地方国有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的收购兼并。通过专题会议的形式加强沟通交流,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最终形成国有资本的合力。
一级财政 一级国资监管
《国企》: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介绍:“国务院国资委在指导各省级政府全部组建国资委后,正在以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各地县级国有资产监管责任主体。与此同时,各省级国资委也在指导本地区市(地)级、县级国资监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这是否说明县级国有资产已经成为新的重要监管对象?
李保民:根据十六届二中全会的精神,县一级政府暂时未设国资委。但是现在看来,这对于改善国有资产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改善民生、促进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是不够有利的。
没有国资监管机构,县级国有资产到底谁负责?公益事业比如水电气,基础设施比如公路交通,公用事业比如文化产业、教育产业、图书馆、体育馆谁来建,建后谁来监管和营运?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现在许多城市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公用事业很不发达,因为没有人监管。没人监管,就没有动力,投入往往不足。为什么人才都往大城市挤?和基础设施等的不发达有密切关系。一些地方图书馆和电影院等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都没有,当地缺乏资源当然挡不住人才向大城市集中。
根据工作部署,县级国资监管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县这一级大多没有国资监管,是当时认识上的偏差。现在看来,真正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离不开国有资本的拉动和优化配置。
当年设立国资委的依据和目标是,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投资、一级国资监管。简单来说,就是一级政府,一级国资监管。县这一级政府有财政投入,国有资本不是很大。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财政投入谁来监管,怎么管好用好国有资本,这需要实践上的创新。
我们不见得要县这一级都有国资委,但国资监管机构还是应该有。不论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财政局下面设立国资局或国资办、成立大一统的国资委,还是把国有资产委托给中介机构监管,国资监管体制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出资人逐步到位,有人真正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才是最终目的。
整合重组 优化配置
《国企》:“地方国有经济既要避免分布过宽,也要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防止进入不足;不能单纯追求‘量’的扩张,更应该重视‘质’的提高。”黄淑和表示,在组建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基础上,国务院国资委将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推动各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推动地方国有资产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配置。这传递了什么信号?
李保民:各级国资委不是为了成立而成立,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统一配置资源。国有资本既要防止进入不足。又要防止片面追求大而全。对于公益性行业、公用事业等单位,要加强监管、提高服務质量、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对于县市级特色经济,要通过比较优势,努力实现所有者权益最大化。国企在改制重组的过程中要明确提高所有者权益,包括资产收益,做强做大国有资本。
另外,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之间可以并购重组,地方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之间也可以并购重组,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外资也可以并购重组改制重组也可以选择持股、合并、承包和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不管哪一级国有企业,都要持续做大,大中有强,强中做大,努力做强,关键是做强。
为此,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实现产权多元化具有杂交优势的产权多元化,有利于发挥体制机制的优势,这也为国内外的公司实践所 证明,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科学决策和应急处理。三、提高核心竞争力,地方发展特色经济,不仅特而且新,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强”,四、增强软实力,特色经济的概念包含了软实力、软实力包括企业文化、科学管理、商誉商标、品牌和人才等,软实力建设要和企业文化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步伐加快,企业股权结构逐步多元化,我们可以利用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完善国有产权流转机制,提高国有资产配置效率。
资本市场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如果建立不了,最起码要全国联网。此外,我们还一直呼吁成立产权交易协会,打造国资产权交易沟通交流的平台。
完善国有产权流转机制,要充分发挥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四个功能一、信息披露功能,有问题找市场,而不是找政府,搞内幕交易、二、价格发现功能、市场决定价值。三、服务功能、最好是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四、监督功能,不是简单看程序合适不合适,更重要看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监督的同时实现信息反馈。
地方国资监管全覆盖
《国企》:今年5月黄淑和副主任在全国县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现场会上曾表示,未来对地方国资委的监管范围要逐步实现全覆盖
因为“集中监管比分散监管要好,监管范围大比监管范围小要好,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如何理解国资监管全覆盖?
李保民:资源配置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追求规模效益。目前阶段,我们最大的问题,企业实力比较分散,科技含量低,产品层次低,背后的问题是资产、资金、资源、资本等各类要素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因此,要尝试扩大地方国有资产的监管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国资系统将地方金融业、投融资业、文化类改制企业的资产也纳入监管范围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特点是分类改革和市场化,国资监管机构也容易把这些资产对接起来。
分散管理肯定是部门利益,屁股决定脑袋,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做强做大產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现在是企业改革需要钱,而金融部门有钱却发挥不了大作用,举例来说,关于文化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改制,他们的无形资产是软实力,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因资金缺乏整合不力的局面并不鲜见。
我们现在探讨在地方成立大国资委的概念,把量不是很大、分类比较宽的各类资产都划归到国资监管机构、这样,国有资本形成合力后,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发挥自己地方特色经济,有利于形成比较优势,做出自己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地方对外招商引资、并购重组。
国企改革是创新的,早已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且要建设一个美丽新世界。国企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发展中体制机制问题,在做强做大的同时实现国资监管全覆盖,使国有资产真正造福于人民。
9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首次召开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的专题会议。在中央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着手地方国资工作的监督,传递了什么信号?全国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现在又是什么状况?带着一系列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博士。
总结经验 理清思路
《国企》:国资委主任王勇就地方国资工作的专题会议作出批示称,加强对地方国资工作的监管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会议的召开或为下一步推动地方国企的兼并重组做好铺垫。您是如何认识这次会议?
李保民:经过20多年的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国务院国资委成立7年来,中央企业业绩突飞猛进。从19到24到30,最近三年,国务院国资委管辖的中央企业在世界财富500榜的名单中实现了完美的三连跳。中石化、国家电网和中石油三家中国能源企业还跻身榜单前十。我们还经受住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即将昂首迈入“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在今年底将浓缩为100家左右,并努力打造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我们在国资监管体制方面也取得重要成就。一方面,地市以上国资监管机构已经建立,围绕出资人职能的各种管理制度、相关部门都不断到位。如参照国务院国资委,目前不少地方国资委设立了资本收益局或者收益分配局。为了加强和地方联系,国务院国资委内部也明确了业务局牵头负责与地方国资委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体制架构不断完善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变化。国有企业不再搞行政办公会那一套,工作的运行规则和决策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议决制”向“票决制”逐渐过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中央企业广泛推行的董事会试点,董事一人一票,记录在案,举手表决,责任分明,决策正确的董事绩效考核不受影响,从体制上促使大家对每次决策都要认真对待。
而国资监管体制框架内的运行规则、决策机制和方式方法的改善,往往和产权登记制度、资产评估办法等基础工作关系密切。过去基础工作说的比较少,甚至是被忽略。现在形势有了大的改观,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完善了国有产权流转机制,提高了国有资产的配置效率。
在这个背景下召开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的专题会议,是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客观要求。无论是国资监管还是国企改革的实际状况都推进到了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的阶段。
专题会议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总结经验,二是理清思路,为下一步的改革,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地方国有企业的改革打下基础。国务院国资委落实国资监管条例和国务院制定的任务——指导地方国资委,需要一定的载体。怎么指导?用会议的形式指导,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经验、沟通信息、不断探索新方法。
国企发展的方向是做强做大,在做强做大的过程中少不了纵向和横向的交流——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地方国有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的收购兼并。通过专题会议的形式加强沟通交流,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最终形成国有资本的合力。
一级财政 一级国资监管
《国企》: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介绍:“国务院国资委在指导各省级政府全部组建国资委后,正在以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各地县级国有资产监管责任主体。与此同时,各省级国资委也在指导本地区市(地)级、县级国资监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这是否说明县级国有资产已经成为新的重要监管对象?
李保民:根据十六届二中全会的精神,县一级政府暂时未设国资委。但是现在看来,这对于改善国有资产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改善民生、促进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是不够有利的。
没有国资监管机构,县级国有资产到底谁负责?公益事业比如水电气,基础设施比如公路交通,公用事业比如文化产业、教育产业、图书馆、体育馆谁来建,建后谁来监管和营运?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现在许多城市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公用事业很不发达,因为没有人监管。没人监管,就没有动力,投入往往不足。为什么人才都往大城市挤?和基础设施等的不发达有密切关系。一些地方图书馆和电影院等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都没有,当地缺乏资源当然挡不住人才向大城市集中。
根据工作部署,县级国资监管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县这一级大多没有国资监管,是当时认识上的偏差。现在看来,真正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离不开国有资本的拉动和优化配置。
当年设立国资委的依据和目标是,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投资、一级国资监管。简单来说,就是一级政府,一级国资监管。县这一级政府有财政投入,国有资本不是很大。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财政投入谁来监管,怎么管好用好国有资本,这需要实践上的创新。
我们不见得要县这一级都有国资委,但国资监管机构还是应该有。不论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财政局下面设立国资局或国资办、成立大一统的国资委,还是把国有资产委托给中介机构监管,国资监管体制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出资人逐步到位,有人真正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才是最终目的。
整合重组 优化配置
《国企》:“地方国有经济既要避免分布过宽,也要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防止进入不足;不能单纯追求‘量’的扩张,更应该重视‘质’的提高。”黄淑和表示,在组建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基础上,国务院国资委将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推动各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推动地方国有资产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配置。这传递了什么信号?
李保民:各级国资委不是为了成立而成立,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统一配置资源。国有资本既要防止进入不足。又要防止片面追求大而全。对于公益性行业、公用事业等单位,要加强监管、提高服務质量、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对于县市级特色经济,要通过比较优势,努力实现所有者权益最大化。国企在改制重组的过程中要明确提高所有者权益,包括资产收益,做强做大国有资本。
另外,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之间可以并购重组,地方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之间也可以并购重组,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外资也可以并购重组改制重组也可以选择持股、合并、承包和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不管哪一级国有企业,都要持续做大,大中有强,强中做大,努力做强,关键是做强。
为此,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实现产权多元化具有杂交优势的产权多元化,有利于发挥体制机制的优势,这也为国内外的公司实践所 证明,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科学决策和应急处理。三、提高核心竞争力,地方发展特色经济,不仅特而且新,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强”,四、增强软实力,特色经济的概念包含了软实力、软实力包括企业文化、科学管理、商誉商标、品牌和人才等,软实力建设要和企业文化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步伐加快,企业股权结构逐步多元化,我们可以利用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完善国有产权流转机制,提高国有资产配置效率。
资本市场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如果建立不了,最起码要全国联网。此外,我们还一直呼吁成立产权交易协会,打造国资产权交易沟通交流的平台。
完善国有产权流转机制,要充分发挥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四个功能一、信息披露功能,有问题找市场,而不是找政府,搞内幕交易、二、价格发现功能、市场决定价值。三、服务功能、最好是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四、监督功能,不是简单看程序合适不合适,更重要看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监督的同时实现信息反馈。
地方国资监管全覆盖
《国企》:今年5月黄淑和副主任在全国县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现场会上曾表示,未来对地方国资委的监管范围要逐步实现全覆盖
因为“集中监管比分散监管要好,监管范围大比监管范围小要好,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如何理解国资监管全覆盖?
李保民:资源配置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追求规模效益。目前阶段,我们最大的问题,企业实力比较分散,科技含量低,产品层次低,背后的问题是资产、资金、资源、资本等各类要素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因此,要尝试扩大地方国有资产的监管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国资系统将地方金融业、投融资业、文化类改制企业的资产也纳入监管范围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特点是分类改革和市场化,国资监管机构也容易把这些资产对接起来。
分散管理肯定是部门利益,屁股决定脑袋,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做强做大產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现在是企业改革需要钱,而金融部门有钱却发挥不了大作用,举例来说,关于文化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改制,他们的无形资产是软实力,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因资金缺乏整合不力的局面并不鲜见。
我们现在探讨在地方成立大国资委的概念,把量不是很大、分类比较宽的各类资产都划归到国资监管机构、这样,国有资本形成合力后,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发挥自己地方特色经济,有利于形成比较优势,做出自己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地方对外招商引资、并购重组。
国企改革是创新的,早已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且要建设一个美丽新世界。国企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发展中体制机制问题,在做强做大的同时实现国资监管全覆盖,使国有资产真正造福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