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项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am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项目在仅仅3个奥运周期的发展时间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冬奥战略中又一潜在的奖牌增长点。如何解决项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该项目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指出了该项目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运动员梯队建设不合理,教练员和裁判员培养与考核体系不健全,高质量场地设施无保障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该项目的持续发展;提出了加强运动员梯队建设,教练员培训体系重构,裁判员培训和选拔体系强化,适应各年龄阶段、各水平的场地均衡建设和使用等对策,以期为国家备战2018年和2022年冬奥会,持续发展单板滑雪U型场地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单板滑雪;U型场地;运动员梯队;教练员;裁判员
  中图分类号:G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5)04-0031-04
  近几年来,单板滑雪U型场地项目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大众的喜爱。随着国家对该项目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训练、科研、管理和赛事组织水平逐步提高,充分借鉴和利用技能主导表现难美类运动项目的发展经验,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已成为冬奥战略中的潜优势项目和新的奖牌增长点。然而,在项目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忽视“长远谋划”等不利于项目发展的思想和问题,严重制约了该项目的发展。因此,查找该项目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对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并创造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项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过程。经过不断地探索、学习和实践,在训练竞赛、赛事组织、队伍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被西方媒体称为“奇迹”“爆发的中国力量”。然而,项目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或隐藏着的一些问题,制约了该项目的持续发展。
  1.1训练“急功近利”,不谋求长远发展
  从我国设立单板滑雪U型场地项目以来,在训练中就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注重U型场地内的训练,忽视U型场地外的训练;重视雪上训练,忽视陆地训练;注重技巧训练,忽视滑行训练。
  1.1.1注重场地内训练,忽视场地外训练 在训练中,场地内的难度动作训练内容比例过大,忽视基本动作的训练时长和场地外的基础训练,“拔苗助长”现象较为严重。致使运动员在比赛中经常出现“四不像”动作,难以达到“高、飘、美、难”的技术要求。训练中,过度追求难度训练和场地内训练,而不思考形成难度的基础。没有寻找根源,强化基础训练和场地外训练。
  1.1.2注重雪上训练,忽视陆地训练 虽然单板U型场地滑雪为雪上项目,但在训练中,存在“有雪上雪,无雪陆地”的误区。陆地训练更多地扮演着一种“无雪”状态下的配角。尽管通过出国外训增加了雪上训练的时间,但不可以忽略陆地训练的功能和效果。雪期上雪并不意味着不进行陆地训练。雪陆结合,实现有效转化才是训练的关键点。
  1.1.3注重技巧训练,忽视滑行训练 通过与教练员访谈得知,训练内容里技巧训练的比重远远大于滑行训练,而技巧动作的完成需有娴熟的滑行技术为基础。从助滑获得速度,滑行起跳,完成空中动作,落地,都取决于滑行质量的高低。滑行技术好,就可以获得较高的速度,起跳会充分,腾空高度高,落地稳或调整的余地大。另外,在滑行技术不高的情况下,过于强调技巧训练,会导致运动损伤。
  1.2训练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
  训练方法手段单一主要体现在训练内容无法对应不同水平的运动员。除国家队运动员外,地方运动员还都集中于高山的回转和大回转等形式的训练和在场地中单个动作的重复和若干动作的连接训练。训练的辅助手段和器材少之又少。国外常用的飞跃各种障碍等综合性训练很少。陆地训练则更为单一,除国家队运动员可以在外训中进行陆地滑板训练、水池训练、多弹网训练等多手段多方法的训练,地方运动员几乎只进行蹦床训练。
  1.3教练员选拔、培养和考核体系不完善
  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各队伍的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执教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教练员都没有U型场地项目的运动经历,也没有经过技巧训练的过程,所以无法体会到在空中完成动作的本体感受和肌肉用力部位,只能按照自己所想指导运动员完成动作,时间累积,部分错误动作便形成了习惯,制约了运动员在难度动作上的提高,造成了“师傅领进门,修行纯个人”的窘境。国家在教练员的选拔、培养和考核等环节上较为忽视,没有形成体系。
  1.4裁判员选拔、培养和考核体系不健全
  随着该项目的不断发展,裁判员的队伍建设愈加重要。裁判员的水平与公正将直接影响项目发展。然而,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项目发展至今,在裁判员的选拔、培养和考核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存在“老手”吃不饱,新手“吃不消”等现象;国内单板滑雪U型场地赛事较少,加之缺少裁判员见习机制,参与实际评分的工作更少。裁判员参与国际赛事的机会较少,缺少与国外裁判交流切磋增加话语权的机会。裁判员考核体系不完善,裁判员注册年审机制不健全,裁判员信息数据库没建成,裁判员梯队建设较为欠缺。存在持有裁判员资格证书,却从没参与过评分工作或竞赛组织工作的现象。另外,裁判员还需不断加强外语运用的能力。
  1.5场地建设不均衡,场地技术人员匮乏
  单板滑雪U型场地项目设立至今,我国各地方队伍纷纷兴建用于训练和比赛的U型场地。场地主要位于亚布力滑雪场、哈尔滨体育学院第二教学区冠军滑雪场、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吉林北大湖滑雪场、沈阳体育学院白清寨滑雪场、新疆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等。场地建设标准追求与国际大赛场地尺寸一致。然而,这些超级大槽不利于小运动员进行训练,加之国内比赛数量有限,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场地建设不均衡,没有形成小、中、大适合各年龄和水平阶段的场地。据调查,我国承办的国际赛事,均聘请外籍场地专家进行建设和修整,国内场地技术人员的场地修整水平还无法达到国际竞赛需要。而且,国内能修建U型场地和使用相关大型机械设备的技术人员少之又少,水平不高,严重阻碍了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增加了运动员在训练中受伤的几率。   1.6科学研究无法满足训练的实际需要
  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能使训练更加科学化、有效化,解决在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当前,我国对于单板U型场地滑雪的研究与日俱增,涉及的方面也很广,包括了训练周期、技术对比、体能训练等方面,但大多为理论研究,缺少与训练实践的对接,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无法满足训练实际需要;科研人员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国家队运动员,忽视了二线、三线年龄小的运动员,而恰恰是这些运动员更需要、也更容易接受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1.7运动员数量逐渐减少
  随着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的深入发展,我国各地方代表队的数量有所增长。然而,运动员的数量有降低减少的趋势,运动员的后备力量明显不足。
  2006—2011年,全国注册运动员由91名降至72名。沈阳体育学院和哈尔滨体育学院由最多的33名和15名降至21名和4名。黑龙江雪上训练中心由最多的28名降至16名。运动员数量减少,后备力量不足,是国家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此外,国家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已达25岁,到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已近30岁,小队员的技术难度和水平距离一线运动员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加强运动员的梯队建设也是该项目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持续发展的对策
  2.1转变训练指导思想,丰富训练方法和手段
  国家集训队和各地方教练团队应转变训练指导思想,丰富训练方法,合理安排陆地训练与雪上训练比重,研究陆地训练成果向雪上训练有效转化的方法和途径,引进或开发难度动作训练的辅助训练设备和器材。围绕运动员成才,立足长远,全方面、立体式地设计训练方案,将年度训练计划、周期计划和训练课紧密无缝衔接,打好基础。在外教指导期间,应委派科研人员对训练的体系和方法手段进行整理研究,吃透外教对运动员训练的重点和指导思想,结合我国实际,形成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运动员培养模式和训练模式。
  2.2构建教练员的选拔、培养和考核体系
  教练员对于运动员的成长至关重要。有重点地选拔和培养成绩优异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运动员成为教练员是重构教练员队伍的当务之急。运动员向教练员转型,不单单是其直接经验的转述,更应是他们直接经验转化为教学指导的理论精华。国家应针对转型运动员量身制订培训课程和考核评价体系。运动成绩和教学教练能力同等重要,要培养出“会做、会讲、会管、会研”的综合型教练员。要国内培训和国外学习相结合、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短期试训和地方轮流相结合、诊断评价和终结考核相结合,不断促进教练员的发展,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
  2.3完善裁判员选拔、培养和考核体系
  建立和不断完善裁判员选拔、培养、监督、考核机制和体系,组织专家编写裁判员教材并制定考核标准。与体育专业院校合作,开设裁判员培训班。通过考核人员的信息将被录入到裁判员数据库,有资格进入见习裁判队伍。根据赛事级别,在数据库中按照相关要求进行随机抽选,或老带新等形式培养裁判员。将裁判员的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作为选拔、培养、监督、考核的第一位。评分需要不断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应开发模拟评分系统。为评分裁判员创造条件多参与国际比赛,争取早日进入国际雪联A级裁判队伍,增加中国话语权。
  2.4加强运动员梯队建设
  充分利用我国夏季技巧类项目的人才优势,加大运动员后备基数,强化梯队建设。从单板滑雪各类世界大赛上来看,障碍技巧参赛运动员数量已大大超过U型场地运动员数量。因此,不能一味只重视成绩好的运动员的训练和培养,更要重视二线、三线小运动员的招收和训练工作,在训练中全面发展、增加训练项目和参赛项目。国家主管部门应适当调增政策和经费的倾斜和支持,统筹安排并委派高水平教练定期制定训练计划并给予指导。
  2.5加强场地技术人员和现场解说人员队伍建设
  加大场地修整师培训力度,合理规划场地资源。启动场地修整师的培训工作。通过聘请冬奥会、世锦赛等高水平场地修整师雪季实地培训。经专家评定,能够独立完成场地修整和建设、并达到场地标准,国家主管部门颁发场地修整师资质证书。在加强场地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全方位整合各地方场地资源,不要一味追求“国际标准”,应根据运动员各阶段能力水平情况,修建相应“大小”的U型场地,形成“场地梯队”。多途径选拔培养现场解说员,如从DJ行业,退役运动员或单板滑雪发烧友等人员中选拔培养。也可以与高校合作,启动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分批次、小数量培养现场解说人才。随着单板滑雪的逐步发展和职业赛事的普及,现场解说员将会成为一个热门职业。
  2.6完善竞赛体系,发挥竞赛引导训练的功能
  以中国特色的“竞赛内容”引领技术训练的方向。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历年的竞赛规程中,竞赛内容的设计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具体为:个人规定动作,个人自选动作和团体比赛。其中个人规定动作和团体比赛均为我国所特有的,个人规定动作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推动项目的发展,更是为了夯实基础推动发展,团体比赛项目的设计更具有吸引力和扩展力。在国际比赛中,并没有“规定动作”的竞赛内容,所有动作都由运动员自行选择。我国在U型场地项目的竞赛内容中设计了“规定动作”,即按照秩序册中所规定的动作完成比赛滑行。规定动作竞赛内容的设计的目的是:引导项目沿着正确的通道有序发展,从基础抓起,从根本抓起、从技术的发展需要抓起,稳扎稳打、不断提高、步步为营、引导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各个队伍在不十分明确项目技术框架的时期,指出训练的方向。按照国际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设计了的自选动作,自选动作是运动员根据自己的水平而自行设计和结合竞赛规则要求和实际情况的技术动作。动作的设计为我国运动员适应国际的竞赛,充分发挥技术的难度,鼓励运动员的创新性和竞赛水平提供了保证。
  2.7积极组织并参加各类单板滑雪U型场地赛事和外训
  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国际性的比赛,以锻炼队伍,提高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开拓运动员视野,增加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的交流机会,早日步入国际高水平队伍之列。不断增加外训次数,参加各类高水平大赛,运动员的赛场经验不断丰富,心理素质和对待大赛的心态也会得到较好的锻炼。张义威在取得了冬奥会第6名之后,又取得了美国大奖赛冠军。在美国训练中,又创造了世界第一个转体三周,U型场地单个最高难度动作。
  3结语
  本文从项目发展的角度查找出当前单板滑雪U型场地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重新构架该项目持续发展模式,提出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场地技术人员等人员进行全方位梯队建设的建议,为该项目的不断发展,备战2018年平昌冬奥会、2022年冬奥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超短脉冲技术在基础物理和应用物理中的广泛应用,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产生亚飞秒脉冲最主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高次谐波,其主要的特点是转换效率比较低;另一种主要
本文采用行波解法求解了集总放大光纤孤子系统脉宽为皮秒量级含放大器增益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得到了近似形式的解析解,并得到了孤子振幅、中心位置、相位的演化方程,在此基
首先对Cr4+:YAG晶体的结构和频谱背景进行了研究,并对Cr4+:YAG晶体在辐射光谱作用下产生的热效应作了理论上的分析,提出了Cr4+:YAG晶体在固体激光器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使用美国通用扫描公司的扫描头控制BBO晶体的转动,用CCD对BBO-OPO输出波长进行标定,实现了BBO-OPO调谐系统的闭环控制,相对波长调谐误差小于0.04%,并给出了0.347 μm泵浦
采用录像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013-2014赛季亚洲冰球联赛中中国龙之队与各队防守技战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中国龙之队存在防守技术能力差,防守战术变化少,防守中
本文设计了一个智能化的激光器控制系统,它可以完成对准分子激光器正常工作时的技术参数的测量.该装置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误差小等特点,经过实际使用验证,工作稳定可靠,
对自放大自发辐射自由电子激光不同带宽光场统计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一定频带宽度内光场随机特性的统计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较宽的谱线宽度内光脉冲分布规律基本符合T
本文实验证明了一种制作达曼光栅的新方法:在LiNbO3:Fe晶体中利用成像和光折变效应制作光折变达曼光栅.用这种方法制作的达曼光栅除了具有传统达曼光栅的特点,还具有制作实时
文章对手抓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和作用进行了分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该项非奥运动在我国开展与普及进行了探索,旨在实现手抓球在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过程中的项目价值.结论: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