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检厉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选自《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1年版,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释】
  ①陶公:陶侃,东晋名将。②检厉:严谨,严厉。③录:收集。④正会:正月初一大会僚属。⑤听事:也作“厅事”,厅堂。⑥厚头:厚的竹头,这里指竹的根节。⑦桓宣武:桓温,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谥宣武侯。⑧仍当足:竹篙一般有铁质的足,这里指把竹子连根取用,用竹根代替铁足。⑨阶:旧时官员的品級。
  【今译】
  陶侃性情严谨、严厉,对公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建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头产生的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不论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雪后很湿,这时陶侃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儿都不受妨碍。官府用的竹子,陶侃总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温伐蜀,组装战船的时候,这些竹头全部用来制作竹钉。又传说,陶侃曾征调当地竹篙,有一位官员把竹子连根取用,用竹根代竹篙的铁足。陶侃就把他提升两级加以重用。
  【点评】
  本文围绕“检厉”这个核心词,精心选取三个典型的事件,塑造了一个严谨、勤政、节俭的人物形象。陶侃为官节俭,虑事周全,能够出人意料地“变废为宝”,在别人眼里没多大用处的木屑、竹根,陶侃都能物尽其用。作者用陶侃褒奖有类似做法的官员的事例,进一步表现他的“检厉”,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晋书》和《宋书》中有此说法,也有后人怀疑这种说法),一生淡泊名利,教材中选有不少陶渊明的诗文。如果把这些诗文和本文做对比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人的人物形象。
  (导读/艺禾)
其他文献
我又见到了记忆中的那幢老房子。原先洁白的瓷砖,经过岁月的洗礼,染上了污渍,微微发黑。窗台上的积灰厚厚的,那是老屋的寂寞。  我和母亲已经许久没回来了。母亲为了我上学方便,特意在学校旁租了一套小房子,作为我们临时住的地方。平常我课业繁重,我们总是待在出租屋,这次回老屋是为了拿一些秋冬穿的衣物。  母亲去收拾要带走的衣物,我则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看望”老屋,一切都给我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丫头,你
期刊
从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遥远未来;从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却宛如一个非常短暫的往昔。一个人必须要到老年和活到相当长的年岁,才可能看出生活是多么短暂。在我们的青春时代,时间迈着非常缓慢的步履。因此,我们生命的第一个四分之一阶段,不仅是最幸福的,而且也是最漫长的,它留下了那样多的难忘记忆。假如我们要追忆往事,那么,任何人叙说的发生在这一阶段的东西,比下面的阶段都要多得多。这一段生活,就像时
期刊
爱心接力  为感谢12年前武汉在抗震救灾中的医疗援助,四川汶川12位村民驱车千余公里,将村民自发筹集的6卡车蔬菜送到了武汉,实现了跨越12年的爱心接力。  这是一次爱心的回馈。运送蔬菜的卡车上,都挂着“汶川感恩您,武汉要雄起”的条幅。2008年汶川地震后,汶川县百余名伤者被送至武汉接受免费救治,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有后遗症。12年过去了,汶川人民没有忘记这份恩情,新冠肺炎疫情
期刊
【作文题目】  时间是领悟最好的容器。总要到了某个时刻,一些人才会被悦纳、珍视,一些情感才得以发觉、珍惜,一些体验才能够真切获得,一些疑惑才可以清楚解答……  请以“如今,才知道  ”为题,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①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把题目誊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③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1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作文题
期刊
主持人的话  小呱呱鸟语文考试得了95分,高兴地把卷子拿给爸爸。“哪个地方扣了5分?”爸爸问。“一个词语理解错了,‘言行不一’不理解。”爸爸听后,批评了小呱呱鸟几句。小呱呱鸟委屈地说:“你不是说只要考到90分,就表扬我吗?”爸爸一本正经地说:“我是说过。你不是不理解什么叫‘言行不一’吗?我这样做就是言行不一,懂了吧?”哈哈,下面也是关于“解词”的小笑话,快来看看吧!  爸爸讲一个故事给小呱呱鸟解释
期刊
看到自己的画和妈妈的照片被一起刊登在报纸上,一诺开心又难过。开心的是,报纸上的妈妈身着白色工作服,她前倾着身子,脸上微笑着,仿佛要亲吻一诺似的;难过的是,自从春节过后妈妈匆匆离家去了单位,一诺已经好久好久没有看到妈妈了……  那天晚上,妈妈一脸庄重地跟一诺说:“儿子,妈妈要去一个地方,可能要在那儿待一段时间,不能回家陪你了,你要乖一点啊!”  “妈妈要去哪里啊?”六岁的一诺眨巴着眼睛,狐疑地问。 
期刊
①现在我讲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隐喻了文学的三个基本道理,而这三个基本道理是环环相扣的,它们中间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也是我们每个写作的人应当秉持的基本道理。  ②先说第一个故事,许多年前,有一个在我的课堂上听了一年课的女孩子和我聊天,她说,曹老师,你知道我冬天的晚上,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吗?我说我不知道,然后她告诉我是洗碗。这是不是有一点不可思议?她家住在山里,拥有青山绿水,但同时,又
期刊
【导读】  柳青。当代著名作家。早年参加过部队和基层群众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在陕西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皇甫村长期落户。柳青长期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民的生活巨变有着深刻的体验。其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代表作是《创业史》。  《创业史》一书,以主人公梁生宝组建互助组为主要线索,通过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演变,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多种矛盾冲突,表现
期刊
【赏析】  作者以茂老汉三次找刺槐引出矛盾,展开叙述:第一次,茂老汉为给儿子编最好的竹器,不得已砍了果園主人的刺槐,烘烤刺槐的味道让茂老汉忘记劳累,心中都是对儿子的爱;第二次,茂老汉的儿子执意要在未经主人同意的情况下砍伐刺槐,茂老汉阻拦未果,在烤刺槐的烟雾里皱紧眉头,充满对刺槐林主人的愧疚;第三次,茂老汉不愿再经受良心谴责,便自伤右手。他望着墙上烤刺槐时留下的痕迹出神,既是思念儿子,更是思考人生。
期刊
有不少学生在阅读大部头的小说时,因为文本篇幅长、阅读时间断断续续,常常被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数量众多、出场次序混乱的人物,含混难辨的主题,搞得晕头转向,阅读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将在阅读中遇到的那些易混难懂的内容,以直观清晰的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里说的“图表”,就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学家东尼·博赞提出来的。思维导图是思维的可视化,即将思维以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形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