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湾大气颗粒相中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赋存特征

来源 :海洋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_7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环芳烃作为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毒物质,一直是环境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有关多环芳烃衍生物的报道,尤其是有关大气中烷基和硝基多环芳烃的研究报道仍非常缺乏.本研究选取莱州湾刁龙嘴为采集区域,对大气颗粒相样品中16种母体多环芳烃(PAHs)、12种烷基多环芳烃(A-PAHs)和25种硝基多环芳烃(N-PAHs)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16种母体多环芳烃(Σ16PAHs)的浓度范围为517.2~64124.8 pg/m3;12种烷基化多环芳烃(Σ12A-PAHs)的浓度范围为273.6~5897.3 pg/m3;25种硝基化多环芳烃(Σ25N-PAHs)的浓度范围为113.5~1032.3 pg/m3.3种类型多环芳烃的浓度和污染模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夏季,2环、3环的PAHs、A-PAHs和N-PAHs比例相对较高,而冬季4环及以上单体的比例偏高.PAHs的特征比值表明,莱州湾刁龙嘴地区PAHs的来源主要以柴油、煤及生物质燃烧为主.Σ16PAHs、Σ12A-PAHs和Σ25N-PAHs与温度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R2=0.94,p<0.01;R2=0.61,p<0.01;R2=0.74,p<0.01),说明温度是影响颗粒相吸附芳烃类物质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三者之间Pearson相关关系表明,PAHs及其衍生物表现出相同的污染来源和相似的环境行为.
其他文献
由于纳米流体的界面效应、小尺度特征,在提高采收率领域具有较大应用潜力,但其驱油机理尚待进一步明确.为了进一步研究纳米流体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率,采用硅基纳米球与表面活性剂耦合的方式研发高活性纳米流体,借助静态宏-介-微观实验和岩心物理模拟,阐明高活性纳米流体形成乳状液的流度控制和介观驱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高活性纳米流体可降低普通稠油界面张力至10-2 mN·m-1数量级,在油藏含水率饱和度30 ~ 80%条件,高活性纳米流体干预的油水乳化液粘度是原油粘度的1.28 ~4.32倍,表现良好原位流度控制性能;
依据2014年5月、11月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两个航次的综合环境调查,对颗粒态有机碳(POC)和溶解态有机碳(DOC)在长江口水域的迁移分布及相互转化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长江口DOC和POC浓度整体都遵循南部高、北部低,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规律.春季DOC贡献率为18.44%~71.50%,均值为(46.78±13.87)%;秋季为25.46%~84.97%,均值为(63.35±14.63)%.在近岸水域尤其是最大浑浊带(TMZ)附近以POC为主;近海区则以DOC为主,且表层DOC贡献高于底层.长江口水
南海北部拥有陆架-陆坡体系中最不稳定的峡谷群沉积环境,不仅是海洋有机碳沉积区域,更是陆架和深海之间物质传输的通道.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采集一统峡谷和东沙群岛海域陆坡的上层沉积物样品(0~30cm),研究其有机碳含量和红外光谱吸收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陆坡环境有机碳的迁移和沉积规律.结果 表明,一统峡谷上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由坡上、坡中至坡下逐渐降低,依次为1.14%~2.02%、1.01%~ 1.46%和0.60%~2.15%;东沙群岛海域陆坡上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为0.52%~1.35%;4个
珊瑚礁沙洲是珊瑚岛形成的前一地貌类型,大多无植被生长,易受气候条件和水文动力条件的影响,位置不稳定,形态多变.本研究利用2005-2020年多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了西沙群岛珊瑚礁沙洲的大小、形状变化以及平面位置移动过程,评估了珊瑚礁沙洲稳定性,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探.结果 表明:(1)北沙洲、中沙洲、盘石屿和筐仔北岛相对稳定,而西新沙洲、三峙仔、全富岛和银屿仔尚不稳定;(2)珊瑚礁沙洲稳定性是沙洲沉积物供应、海洋动力环境条件和珊瑚礁地形地貌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相同的季风浪和台风浪作用下,各个沙洲由于在
2019年3月和7月分别采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和底层的海水样品,测定了其中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和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吸收光谱.本文根据DOC浓度和CDOM吸收系数a254、比紫外吸光度SUVA254光谱斜率S275-295等参数对该区域溶解有机物(DOM)的分布情况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DOC浓度和a254指征的CDOM丰度总体表现出近岸高、外海低的特点;指征CDOM芳香性的SUVA254和指征CDOM平均分子量的S275-295分别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和升高,表明CDO
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效果评价是开展海岸带保护修复的重要课题.通过建立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山东省2009年至2018年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山东省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综合效益呈波动上升趋势.2016年至2018年,政策干预的效果凸显,取得了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系统推进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发现,经济社会效益较生态环境效益提升趋势更为明显.同时,本研究发现在扩展生态修复资金的来源渠道、修复效果考核评估方面的政策
本文根据2020年辽东湾斑海豹繁殖地海冰和海水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水质状况,探讨了其污染物来源,并将两种介质的污染物浓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海冰融化水中石油类浓度明显高于同站位表层海水,重金属浓度则略高于同站位海水,Pb和Zn是影响海冰重金属污染指数的主要负面因子;石油类和重金属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重金属各因子之间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来源及迁移规律,污染物可能主要来源于北部河口区和近岸港口区;海冰融化水中污染物浓度在北部河口和中部海域出现多个不规则的高值区,且与同站位海水无明显
本文针对当前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珊瑚中239+240Pu的研究现状,首次对已研究的10个珊瑚中239+240Pu比活度和240Pu/239Pu原子比值的时间序列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分析,并探讨了其来源和对环境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珊瑚中的239+240pu主要来源于大气核试验的全球性沉降和太平洋核试验的近地局部沉降.岸礁和环礁珊瑚生长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其骨骼中239+240pu比活度也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1952-1958年,太平洋大规模的核试验使得近地局部沉降的Pu核素成为海洋中珊瑚可富集Pu核素的主
本文采用γ能谱法对陆丰核电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分析测定.研究表明,陆丰核电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铀系核素衰变不平衡:210pb相对于226Ra过剩;226Ra相对于238U缺损.钍系核素228Th和228Ra则接近衰变平衡.与我国部分海域沉积物放射性含量相比,陆丰核电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核素238U、228Th的放射性比活度值位于中等水平,其余核素(40K、226Ra、210pb、228Ra、137Cs)的比活度值均接近于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物核素比活度值.总体而言,研究海域表层沉积
采用三角型网格系统结合有限体积法,建立河北省曹妃甸海域的潮流数值模型,潮位、潮流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良好,在近岸水动力场模拟结果基础上,耦合基于油粒子模式的海上溢油漂移扩散数值模型,对曹妃甸南部甸头航道交汇区域的船舶相撞溢油事故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中拟合了该区域风场与潮流涨落的不利效应的叠加,对该海域船舶相撞溢油事故各响应时间节点处油膜运动可能产生的最大漂移距离、扫海面积及运动趋势等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