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燕子是中国古诗文中常见的文学意象,与传统文学有诸多联系。系统梳理古诗文的有关燕子的描写、论述和评价,有一定的认知意义、审美价值和欣赏功能,所举材料的描写均体现出燕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 燕子 诗诗文 传统文化
百姓对燕子的喜爱,由来已久,耳濡目染,浸润多时。儿时有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熟悉而又亲切,或能唤起对尘封多时的孩童时代记忆。小学课本有郑振铎的《海燕》,描写得真美:“乌黑的一身羽毛,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双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还有一家家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斤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的最后的安巢之所。那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还要来住,‘燕子归来寻旧垒’……”,借对燕子的描写,抒发游子对祖国和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处处定知秋别后,年年长向社前逢。行藏似欲追时节,岂是人间不见容?”,我们可以感受到燕子似乎不再是一只“唧唧”的小鸟,还承载着深厚的情感。
一、古诗中的双飞燕
自《诗经》时代始,文人墨客或村夫乡姑,便对自家的信客——燕子,兴致盎然,津津乐道。“天工不用剪刀催,山杏溪桃次第开。要信今年春事早,社前十日燕新来”,小燕子之所以让中国老百姓喜爱,多是由大地回春时,燕子成双成对的由南方飘然而至,多带给人们新春的希望和生活原景的期待,或是燕子比翼双飞的视觉影像,留给人们的多是唯美的心理感受,如同鸳鸯鸟、连理枝等美好的文化象征符号。历览前贤诗于文,“双飞”“双栖”燕纷呈。
1.家庭团圆幸福的象征
南朝梁代文学家庾肩吾曾作《咏檐燕》,写道:“双燕集兰闺,双飞高复低,向户疑新箔登巢识故泥?……近暮愿同栖。”唐朝张九龄《咏燕》:“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小燕双双把家还,是美好而又让人心动的图景。
2.爱情美满的寄托
清初回族诗人丁澎作《见燕》诗,“杏叶新阴拂女墙,风吹小燕过池塘。相期定是逢寒食,乍见争如说故乡。弄影不教沾柳絮,衔泥何惜点琴囊。双栖并翅真怜汝,愁杀卢家春昼长”,借“双栖并翅”燕,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鲍照的《咏双燕》也有类似的描述,“双燕戏云崖,羽翰始差池。出入南闺里,经过北堂陲。意欲巢君幕,层盈不可窥。沉吟芳岁晚,徘徊韶影移。悲歌辞旧爱,衔泥觅新知”。
还有中唐诗人杜牧《村舍燕》也有细致的展现,“汉官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等。燕子在空中翩翩起舞,翱翔无羁的精神,实在让人羡慕,诗歌是情感的表现,所以双燕便成为最广泛的诗歌材料。
3.某种特定情感的载体
北宋名相晏殊曾作《蝶恋花》一词:“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词中是否因为“罗幕轻寒”,而导致“燕子双飞去”,这时的燕子似乎带着某种忧伤哀愁的情绪,是词人情绪的某种体现。
苏轼由杭州留守镇江而作《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笎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因思念家人而感觉失落寞,对照梁上双栖燕,倍感心灵的孤寂。
与《少年游》艺术手法相近的,还有南宋末年张炎《解连环·孤雁》词:“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词人巧妙借孤雁与“双燕”的对照,寄托作者宋朝灭亡后的无限伤感。
明朝李东阳《燕》诗,“锈户朱帘有路歧,别时嫌早到时迟。主家只解怜羽毛,宛尽雕梁不自知。”则表现了对燕子的欣赏怜爱之情。
二、古文献中燕子的名称
对于燕子这个名字,因时地的差异,有不同的叫法。
1.乙:“齐鲁谓之乙,取其名自呼。”(《说文》)
“燕字篆文象形。乙者其呼自呼也,元者其色也。鹰鹞食之则死,能制海东青鹘,故有鸷鸟之称。能兴波祁雨,故有游波之号,雷学云‘海涸江枯,投游波而立泛’是矣。京房云:‘人见白燕,主生贵女,故燕名天女。’”(《本草纲目》)
2.意而:“鸟莫智于意而,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见,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存焉尔。”(《庄子》)
3.元鸟:见乙,见“意而”。“仲春之月,元鸟至。……仲秋之月,元鸟归。”(《礼记·月令》)“天命元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
4.玄鸟:“元”与“玄”通,故元鸟或作玄鸟。
5.乌衣:“乌衣澹碧空。”(李乔《燕》)
6.鸷鸟:“燕一名天女,一名鸷鸟。”(《古今注》)
7.朱鸟:“《广雅》又以朱鸟为燕。”(《尔雅·义疏》)
诸多命名或从形体观察,或从声音描述,或神化想象,对燕子的命名作了多方推测。
三、古诗文中有关燕子的各类描写
古代人们对燕子的观察细致入微,在他们的作品中,从对燕子的形态、衔泥筑巢、哺育雏鸟、歌鸣和迁徙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描写。
1.关于形态毋庸多说,上文中郑振铎先生的描写便很细致,李时珍亦云:“大于雀而身长,丰颔,布翅,歧尾。”这可算已经将它的形态完全写出了。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有对燕子的描写:“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2.关于燕子的衔泥筑巢的现象,亦是古人极好的诗料。“卷幕参差燕,常衔浊水泥。为黏珠履迹,未等画梁齐。旧点痕犹浅,新巢缉尚低。不缘频上落,那得此飞栖。”(顾况《空梁落燕泥》)“海棠开后月黄昏,王榭楼台寂寂春。柳外东风花外雨,香泥高垒画堂新。”(张弘范《新燕》)“衔泥旧燕垒新巢,来往如辞曲折劳。蜗舍虽微足容尔,画梁争得几多高。”(刘秉忠《留燕》)
3.关于燕子的哺育辛劳的描写。不论任何鸟类,哺育雏鸟,总是异常辛苦。白居易有这样一首诗,虽然他作诗的本意,是在后半的寓意,但描写哺雏的情况,实在形容尽致,活现纸上:“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嘴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上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而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4.关于燕子的歌鸣,也是文人们所关注。有轻快流利的调子,清脆婉转的音节。或随飞随鸣,如仙音飘坠;或幽栖低唱,若喁喁私语。这是天然的音乐,也是天然的乐谱。所以在诗文中,诗人往往以“语”字形容它的唱鸣: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新居,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暝渡潇湘。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栋杏梁。现几砚中窥水浅,落花径里得泥香。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郑谷《燕》)
“一别天涯十见春,重来白发一番新。心知话尽春愁处,相对依依似故人。”(李纯甫《燕子》)
“江南燕,轻飏绣帘风。二月池塘新社过。六朝宫殿旧巢空,颉颃恣西东。王谢宅,曾入绮堂中。烟径掠花远,晓窗惊梦语匆匆。偏占杏梁红。”(王琪《望江南》)
5.关于燕子的迁徙,诗人欧阳解曾经说:“翩翩双燕画堂开,送古迎今几万回。长向春秋社前后,为谁归去为谁来。”
“双燕今朝至,何时发海滨。窥人向檐语,如道故乡春。”(徐壁《春燕》)
“燕子营巢得所依,衔泥辛苦傍人飞。秋风一夜惊桐叶,不恋雕梁万里归。”(刘子晖《燕子》)
6.双燕也有分离的时候,但这不仅仅是燕的惆怅而已: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玉楼朱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柏梁失火区,因入吴王宫。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李白《双燕离》)
7.对于小燕子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喜爱。“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的北宋王令对燕子有厌恶之感,曾作《诋燕》诗:“金屋人娇奈燕何,暮帘好卷放来过。今年已见燕无数,何况明年燕更多!”被誉为元代基督徒大儒的马祖常先生也写过《消燕》讽喻诗:“风雨池塘斗颉颃,春来秋去一生忙。世间多少宽闲境,辛苦营巢傍屋梁!”借“傍屋梁”之燕,揶揄嘲笑那些趋炎附势之徒。这里燕子似乎是无辜的。
8.提起燕子人们总会想起杨柳,诚以蹁跹轻扬的燕子,和依依袅袅、疏朗柔嫩的柳枝,风韵完全类似:
“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命侣添新意,安巢复旧痕。去应逢阿母,来莫害黄孙。记取丹山凤,今为百鸟尊》。”(李商隐《越燕》)
“镇日双栖向画梁,有时飞去为谁忙?得泥趁暖添芹垒,掠水因风贴柳塘。语重唤回芳草梦,舞轻时冒落花香。五陵年少伤春恨,书系红丝拟寄将。”(葛起耕《赠燕》)
于是燕子与杨柳,不但是诗歌中常见的字眼,而且是国画常用的题材:大概画燕子必以垂柳为背景,画杨柳总以飞燕为点缀,好像二者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样的画,多至不可胜数:
“绿柳下依依,差池元鸟飞。蹴花随别骑,衔絮点征衣。隋渚晴烟暝,章台夕照微。衡门相托久,应傍主人归。”(王褒《题绿柳紫燕图》)
近代的丰子恺先生,以漫画于时,而尤其擅长用疏淡的笔致,描写“翠拂行人首”、“月上柳梢头”、“帘外双燕归”等诗境。俞平伯先生说他是“丰柳燕”,“丰柳燕”这个雅号,丰先生或许也是乐于自认。
人们对燕子的描述,余音袅袅,不绝于诗文,这一切无不寄托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对和谐生活的追求,这一首首呢呢喃喃、低回婉转的诗文,与其说是对人燕之情的昭示,又何尝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维系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颂歌。
参考文献:
[1]王鲁昌.说燕子[J].文史知识,2005.
关键词: 燕子 诗诗文 传统文化
百姓对燕子的喜爱,由来已久,耳濡目染,浸润多时。儿时有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熟悉而又亲切,或能唤起对尘封多时的孩童时代记忆。小学课本有郑振铎的《海燕》,描写得真美:“乌黑的一身羽毛,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双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还有一家家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斤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的最后的安巢之所。那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还要来住,‘燕子归来寻旧垒’……”,借对燕子的描写,抒发游子对祖国和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处处定知秋别后,年年长向社前逢。行藏似欲追时节,岂是人间不见容?”,我们可以感受到燕子似乎不再是一只“唧唧”的小鸟,还承载着深厚的情感。
一、古诗中的双飞燕
自《诗经》时代始,文人墨客或村夫乡姑,便对自家的信客——燕子,兴致盎然,津津乐道。“天工不用剪刀催,山杏溪桃次第开。要信今年春事早,社前十日燕新来”,小燕子之所以让中国老百姓喜爱,多是由大地回春时,燕子成双成对的由南方飘然而至,多带给人们新春的希望和生活原景的期待,或是燕子比翼双飞的视觉影像,留给人们的多是唯美的心理感受,如同鸳鸯鸟、连理枝等美好的文化象征符号。历览前贤诗于文,“双飞”“双栖”燕纷呈。
1.家庭团圆幸福的象征
南朝梁代文学家庾肩吾曾作《咏檐燕》,写道:“双燕集兰闺,双飞高复低,向户疑新箔登巢识故泥?……近暮愿同栖。”唐朝张九龄《咏燕》:“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小燕双双把家还,是美好而又让人心动的图景。
2.爱情美满的寄托
清初回族诗人丁澎作《见燕》诗,“杏叶新阴拂女墙,风吹小燕过池塘。相期定是逢寒食,乍见争如说故乡。弄影不教沾柳絮,衔泥何惜点琴囊。双栖并翅真怜汝,愁杀卢家春昼长”,借“双栖并翅”燕,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鲍照的《咏双燕》也有类似的描述,“双燕戏云崖,羽翰始差池。出入南闺里,经过北堂陲。意欲巢君幕,层盈不可窥。沉吟芳岁晚,徘徊韶影移。悲歌辞旧爱,衔泥觅新知”。
还有中唐诗人杜牧《村舍燕》也有细致的展现,“汉官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等。燕子在空中翩翩起舞,翱翔无羁的精神,实在让人羡慕,诗歌是情感的表现,所以双燕便成为最广泛的诗歌材料。
3.某种特定情感的载体
北宋名相晏殊曾作《蝶恋花》一词:“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词中是否因为“罗幕轻寒”,而导致“燕子双飞去”,这时的燕子似乎带着某种忧伤哀愁的情绪,是词人情绪的某种体现。
苏轼由杭州留守镇江而作《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笎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因思念家人而感觉失落寞,对照梁上双栖燕,倍感心灵的孤寂。
与《少年游》艺术手法相近的,还有南宋末年张炎《解连环·孤雁》词:“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词人巧妙借孤雁与“双燕”的对照,寄托作者宋朝灭亡后的无限伤感。
明朝李东阳《燕》诗,“锈户朱帘有路歧,别时嫌早到时迟。主家只解怜羽毛,宛尽雕梁不自知。”则表现了对燕子的欣赏怜爱之情。
二、古文献中燕子的名称
对于燕子这个名字,因时地的差异,有不同的叫法。
1.乙:“齐鲁谓之乙,取其名自呼。”(《说文》)
“燕字篆文象形。乙者其呼自呼也,元者其色也。鹰鹞食之则死,能制海东青鹘,故有鸷鸟之称。能兴波祁雨,故有游波之号,雷学云‘海涸江枯,投游波而立泛’是矣。京房云:‘人见白燕,主生贵女,故燕名天女。’”(《本草纲目》)
2.意而:“鸟莫智于意而,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见,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存焉尔。”(《庄子》)
3.元鸟:见乙,见“意而”。“仲春之月,元鸟至。……仲秋之月,元鸟归。”(《礼记·月令》)“天命元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
4.玄鸟:“元”与“玄”通,故元鸟或作玄鸟。
5.乌衣:“乌衣澹碧空。”(李乔《燕》)
6.鸷鸟:“燕一名天女,一名鸷鸟。”(《古今注》)
7.朱鸟:“《广雅》又以朱鸟为燕。”(《尔雅·义疏》)
诸多命名或从形体观察,或从声音描述,或神化想象,对燕子的命名作了多方推测。
三、古诗文中有关燕子的各类描写
古代人们对燕子的观察细致入微,在他们的作品中,从对燕子的形态、衔泥筑巢、哺育雏鸟、歌鸣和迁徙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描写。
1.关于形态毋庸多说,上文中郑振铎先生的描写便很细致,李时珍亦云:“大于雀而身长,丰颔,布翅,歧尾。”这可算已经将它的形态完全写出了。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有对燕子的描写:“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2.关于燕子的衔泥筑巢的现象,亦是古人极好的诗料。“卷幕参差燕,常衔浊水泥。为黏珠履迹,未等画梁齐。旧点痕犹浅,新巢缉尚低。不缘频上落,那得此飞栖。”(顾况《空梁落燕泥》)“海棠开后月黄昏,王榭楼台寂寂春。柳外东风花外雨,香泥高垒画堂新。”(张弘范《新燕》)“衔泥旧燕垒新巢,来往如辞曲折劳。蜗舍虽微足容尔,画梁争得几多高。”(刘秉忠《留燕》)
3.关于燕子的哺育辛劳的描写。不论任何鸟类,哺育雏鸟,总是异常辛苦。白居易有这样一首诗,虽然他作诗的本意,是在后半的寓意,但描写哺雏的情况,实在形容尽致,活现纸上:“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嘴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上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而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4.关于燕子的歌鸣,也是文人们所关注。有轻快流利的调子,清脆婉转的音节。或随飞随鸣,如仙音飘坠;或幽栖低唱,若喁喁私语。这是天然的音乐,也是天然的乐谱。所以在诗文中,诗人往往以“语”字形容它的唱鸣: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新居,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暝渡潇湘。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栋杏梁。现几砚中窥水浅,落花径里得泥香。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郑谷《燕》)
“一别天涯十见春,重来白发一番新。心知话尽春愁处,相对依依似故人。”(李纯甫《燕子》)
“江南燕,轻飏绣帘风。二月池塘新社过。六朝宫殿旧巢空,颉颃恣西东。王谢宅,曾入绮堂中。烟径掠花远,晓窗惊梦语匆匆。偏占杏梁红。”(王琪《望江南》)
5.关于燕子的迁徙,诗人欧阳解曾经说:“翩翩双燕画堂开,送古迎今几万回。长向春秋社前后,为谁归去为谁来。”
“双燕今朝至,何时发海滨。窥人向檐语,如道故乡春。”(徐壁《春燕》)
“燕子营巢得所依,衔泥辛苦傍人飞。秋风一夜惊桐叶,不恋雕梁万里归。”(刘子晖《燕子》)
6.双燕也有分离的时候,但这不仅仅是燕的惆怅而已: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玉楼朱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柏梁失火区,因入吴王宫。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李白《双燕离》)
7.对于小燕子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喜爱。“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的北宋王令对燕子有厌恶之感,曾作《诋燕》诗:“金屋人娇奈燕何,暮帘好卷放来过。今年已见燕无数,何况明年燕更多!”被誉为元代基督徒大儒的马祖常先生也写过《消燕》讽喻诗:“风雨池塘斗颉颃,春来秋去一生忙。世间多少宽闲境,辛苦营巢傍屋梁!”借“傍屋梁”之燕,揶揄嘲笑那些趋炎附势之徒。这里燕子似乎是无辜的。
8.提起燕子人们总会想起杨柳,诚以蹁跹轻扬的燕子,和依依袅袅、疏朗柔嫩的柳枝,风韵完全类似:
“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命侣添新意,安巢复旧痕。去应逢阿母,来莫害黄孙。记取丹山凤,今为百鸟尊》。”(李商隐《越燕》)
“镇日双栖向画梁,有时飞去为谁忙?得泥趁暖添芹垒,掠水因风贴柳塘。语重唤回芳草梦,舞轻时冒落花香。五陵年少伤春恨,书系红丝拟寄将。”(葛起耕《赠燕》)
于是燕子与杨柳,不但是诗歌中常见的字眼,而且是国画常用的题材:大概画燕子必以垂柳为背景,画杨柳总以飞燕为点缀,好像二者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样的画,多至不可胜数:
“绿柳下依依,差池元鸟飞。蹴花随别骑,衔絮点征衣。隋渚晴烟暝,章台夕照微。衡门相托久,应傍主人归。”(王褒《题绿柳紫燕图》)
近代的丰子恺先生,以漫画于时,而尤其擅长用疏淡的笔致,描写“翠拂行人首”、“月上柳梢头”、“帘外双燕归”等诗境。俞平伯先生说他是“丰柳燕”,“丰柳燕”这个雅号,丰先生或许也是乐于自认。
人们对燕子的描述,余音袅袅,不绝于诗文,这一切无不寄托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对和谐生活的追求,这一首首呢呢喃喃、低回婉转的诗文,与其说是对人燕之情的昭示,又何尝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维系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颂歌。
参考文献:
[1]王鲁昌.说燕子[J].文史知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