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和核心路径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zs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必修课程。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课堂教学应该遵循全面性、整体性、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基本原则。基于以上原则,分别从传承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基因角度切入,构建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毛泽东思想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角度切入,构建中国梦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为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可资借鉴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中国梦 思政课 原则 核心路径
  中国梦重大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思想理论成果,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最新的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和重大任务。《概论》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必修课程,准确把握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探索构建融入的核心路径进而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是一项兼具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迫切课题。
  一、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将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课堂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其一,全面性原则。要把中国梦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中国梦的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内涵,中国梦的政治立场、理论指向和实现途径等内容全方位、全角度深入融入,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以偏概全。其二,整体性原则。要将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教材全部内容的课堂教学中,使中国梦重大思想和《概论》课堂教学整体衔接、整体融合,而不囿于教材中关于中国梦的专门章节。比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章节应该讲清楚中国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章节应该讲清楚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章节应该讲清楚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关系,等等。其三,两点论原则。既要讲清楚当今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光明前景,又要讲清楚实现中国梦的掣肘因素和挑战,如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既要增强信心与决心,又要增强问题意识与危机意识。其四,重点论原则。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教学内容丰富、任务艰巨,不能均衡发力,而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进而构建中国梦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
  二、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
  鉴于《概论》课程两大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目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二者的具体核心路径也具有不同角度和方式。
  (一)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毛泽东思想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这里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并非凭空产生,不但成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而且厚植于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中。把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毛泽东思想课堂教学,其核心路径在于通过探究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基因,为今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源泉,传承历史经验,增添新的动能。
  1.探究毛泽东思想中的“中国道路”基因,走好今天的中国道路。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毛泽东思想中“中国道路”基因的继承和拓展。其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这条道路的最重要成果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今日中国的一切发展包括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其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开创的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最重要成果是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今日中国的一切发展包括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制度保证。其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尽管期间经历过艰辛和曲折,但总体而言起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作用,为今日中国的一切发展包括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2.探究毛泽东思想中的“中国精神”基因,弘扬今天的中国精神。
  与中国道路一样,中国精神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毛泽东思想中蕴含丰富的“中国精神”基因。其一,毛泽东思想中的创新精神。一方面,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言和他国成功经验的独特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不是教条,是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又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不断创新。其二,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精神。一方面,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如何找到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如何确定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总之都是围绕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而展开的,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文献和实践活动中体现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文学修养、语言风格等无不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质,无不体现出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探究毛泽东思想中的“中国力量”基因,凝聚今天的中国力量。
  毛泽东思想中的“中国力量”基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统一战线。其要义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进而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其二,群众路线。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既回答了党的事业“为了谁”的问题,又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其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为服务的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系统地提出的“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2],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   (二)中国梦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
  开设《概论》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大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3]。因此,把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是通过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与中国梦的逻辑关系,深化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理论基础和根本保障的认知认同,进而增强中国梦一定实现的坚定自信和主动投身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的历史自觉。
  1.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进而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
  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没有正确的道路都不能实现。同样,中国梦能否实现取决于圆梦道路的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对选择的道路是否足够自信。实践证明,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望都没有实现,关键就是没有找到正确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而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又使我们距离实现这个梦想从来没有如此之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勇于承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2.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进而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它在层层递进中回答着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命题,中国梦是对这一问题的最新回答”[4]。
  中国梦重大思想丰富了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梦重大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进行了深刻分析,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及如何实现理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及如何实现目标”这一根本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具有鲜明整体性、层次性和严谨性的理论构架。对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指导,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坚定这样的理论自信。
  3.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进而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换言之,实现中国梦既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更需要依靠中国制度,这个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利于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和定型,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进而推动制度创新,进而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5],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坚定这样的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4]辛向阳:中国梦的逻辑和实质[N].学习时报,2013-05-27.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得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通过深入思考,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深刻;通过正确及时地追问,激发学生的连续思考。真实地思考,深刻地思维,让学生在美术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变得更聪明。  关键词: 思源于疑 最近發展区 追问 连续思考  教然后知困,吴非老师在《聪明的老师下课后让你满腹狐疑》一文中说:当年,学生评说我的课让他“一切迎刃而解”,“
摘 要: 如今,小学生错别字现象泛滥成灾,书写正确率直线下降。为传承汉字文化,培养小学生语言、书面表达和思维,提高小学生书写能力迫不及待。本研究在界定错别字概念的基础上对小学生识字、写字现状和错别字原因进行归纳分析,并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制定了系列纠正小学生错别字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生 错别字 现状 原因 策略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手机键盘输入越来越普及,人们“提笔即忘字”现象越发
摘 要: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前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也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发展功能。民族院校学生思想现状,民族类大学生信仰习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建设成就,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急需整合的现状,都迫切要求民族院校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教育。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入手,研究新老
摘 要: 作者深入一所城乡结合部初中,通过采访数位优秀班主任,了解到在女生教育方面主要注意重塑女生自信、处理青春期敏感问题两个方面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及女生进入青春期后对“美”和朦胧情愫的不成熟的追求则是造成以上两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运用叙事探究的方法,记录并分析班主任围绕女生教育问题展开的工作,提供具体事件的处理过程和方法,希望其中部分教育工作的内容值得其他教育者思考
摘要:在研究日本和歌的幽玄及寂色等方面,许多学者都将重心放在日本和歌中的曼妙花语、风光霁月等物象上,却忽视了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中的一员——琴。因而,从琴入手研究中日诗歌意境的可行性比较高。通过对《万叶集》文本的仔细研读、与中国古典诗歌作品的精心对比,可发现《万叶集》中有关琴的和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不仅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将以“琴“作为和歌素材线索,通过对琴在《万叶集》和歌中的若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微课程的特点,结合初中物理“中东”一节课程内容,就如何制作微课程作了详细阐述,同时指出了微课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微课程 中东 初中地理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是各种学科各种小知识点的课程统称。教师做成某知识点PPT后录制视频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地理课程要着眼于学
摘 要: 本次调查以工业工程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全面分析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校的教育问题和毕业生的就业走向,发现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实践课程设置及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以后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作用和学校课程设置等提出合理建议,以使高校培养出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各大企业,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 工业工程专业 教学模式 就业问题 建议  一、概况  工业工程(Indus
摘 要: 本文分析理查德·鲍威尔斯1995年出版的自传式小说《伽拉蒂2.2》中的语言指涉的控制力,并进一步探讨机器时代的语言危机在叙事中的消解,以及文本如何达到作者“后小说时代为小说的辩护”的创作目的。  关键词: 语言指涉 控制力 危机 辩护  引言  理查德·鮑威尔斯1995年出版的小说《伽拉蒂2.2》以作者同名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讲述了作者返回母校参加图灵实验,回顾过去恋爱与生活的点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致力于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基于网络的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逐渐进入教育教学活动中。本研究拟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如何实现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摘 要: “流浪”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荷马开始历经数千年写作界的深情关注到了20世纪,尤其自20世纪以来,不论在我国还是西方社会,都出现了很多以“流浪”作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之中,本文选定了同在1992年发表的两部小说,即张炜的《九月寓言》和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流浪的星星》,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传统之下,人类“流浪意识”体现出的差异和共通。  关键词: 流浪 追寻 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