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时:铁骨铮铮的新闻战士

来源 :红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抗日烈士、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杰出校友陈冠时,1921年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外海镇一个富裕的乡绅之家,书香世代,家境殷实。其父亲是广州、香港、新会三地颇有声望的爱国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重点统战对象、著名民主人士陈照薇先生。解放初期,广东省人民政府叶剑英主席在广州亲切接见了当选为广东省首届人民代表的陈照薇,勉励他在新社会新中国努力继续做共产党的好朋友,做一个“现代李鼎铭”;陈冠时烈士的长兄陈冠芳(又名陈莘丁),很早就参加革命活动,广州艺专学校毕业后接受地下党组织的派遣,先后在新会外海、百顷等地开展地下工作,解放后担任广州市郊区钟落潭区区长,遭到极左路线的迫害,英年早逝,“文革”后得到平反昭雪。在粤赣湘边纵队直接领导陈冠芳的老首长、原广州市政协罗培元主席,于《南方一首报春歌》一书序言中给予陈冠芳“他的文艺活动和政治能力都强,表现一贯都很好,是一位好党员,优秀的领导干部”、“他在革命队伍中英勇表现,赤胆忠心,也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的高度评价。
  陈冠时烈士就是在这样一个进步、开明的家庭中长大,他自幼受父亲、兄长爱国情怀的熏陶和影响,少怀壮志,忧国忧民。少年时代的陈冠时就矢志追求进步,青年时代的他更立志做一名维护社会正义、推动国家进步的新闻记者。后来他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考进著名的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深造。
  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是一所专科学校,在此任教的多为当时知名的报人与进步文化人士,其中包括郭步陶、梁若尘、刘思慕、乔冠华、范长江、胡愈之、徐铸成等著名进步学者。学院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香港分会主办。首任校长郭步陶先生时任香港《申报》总编辑;副校长金仲华则是《世界知识》杂志和《星岛日报》总编辑,还兼任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会长之职,徐铸成则是进步报纸《文汇报》总编辑、著名新闻评论家。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进步新闻工作者,为培养适应战时新闻事业需要的新闻人才的新型学府”,是声名远播之进步学校。
  当年仅18岁的陈冠时考入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求学期间,陈冠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新社进步记者和进步老师的指导下,陈冠时与同学黄建峰(中共地下党员)组织和领导的进步读书会——政治经济研究会,吸收了一批有志革命的同学和社会爱国进步青年入会,学习革命理论,宣传爱国抗日思想。据当时参加读书会的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同学、现仍健在的老共产党员邓汀同志(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第一军事研究室主任)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按分工,黄建峰负责与会员联络,主持会议等方面工作,陈冠时则负责学习辅导、推荐书刊、解答理论问题等工作。由于他俩积极负责,把读书会搞得有声有色,使会员们感觉到参加读书会是很荣幸的事,在思想上、学习上都得益匪浅。”
  与此同时,政治经济研究会还经常对设在香港弥敦道中央书店的国民党右翼分子所散播的反动言论,进行针锋相对、坚决的斗争。在日军侵占香港的前夕,他们还举行了一个时事座谈会,分析和讨论“美日谈判”的形势。岂料这个座谈会结束后的第二天(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轰炸了香港深水埗钦州街兵房和启德机场。12月25日香港沦陷。
  放下笔拿起枪,投奔抗日前线
  
  此时的中国,已是山河破碎版图变色,外敌入侵遍地狼烟。宁静的香港不再宁静,这个南方小岛再也容不下一张专心读书和求学的书桌了。陈冠时是富家子弟,其家族又是广东新会地方名门望族,当时他如果马上想办法返回家乡,在父亲帮助下,远离战场,在广东大后方当一名新闻记者,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前途和选择。但是在外敌入侵、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陈冠时没有选择后退、没有选择安逸,而是毅然选择留在香港参加抗日、笑对死神,身体力行地努力践行作为一名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承诺。
  与陈冠时一道目睹国土沦陷、耳闻民众呻吟的许多香港中国新闻学院的同学,联合其他一些困守在香港的爱国进步青年,商议大家前面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因前往延安的通路已被堵塞,奔赴抗日前线的道路暂时走不通,陈冠时和他的同学们于是纷纷投笔从戎,加入到中共领导的广东抗日游击总队港九大队,转战香江,从一名学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转变成一位坚强的抗日新闻战士。
  我地下党根据陈冠时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过新闻专业、理论水平高、擅长宣传发动工作的特长,把他分配到港九大队政训室担任宣传干事。
  从此,陈冠时以文弱之躯,和战友们一起在当时的宝安县和九龙新界一带的高山密林中,与日伪军周旋,并发动广大中国同胞团结起来奋起抗争。通过上课、开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各种形式,在部队中进行不怕苦、不怕死和坚持抗战的宣传教育。原港九大队游击队战士、后任广东省江门市市长的离休干部曾发晚年写文章回忆:“陈冠时同志对我这个新兵进行诫勉谈话,鼓励我们新兵要坚强乐观,强调抗日必胜正义必胜,他立场坚定谆谆教诲,我对他印象很深刻终生难忘”。陈冠时还通过原来自己所就读的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同学的关系,介绍了张子燮等一批爱国青年参加抗日部队,充实抗日部队力量。
  他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有日伪军和印度巡捕持枪把守的严密封锁线,深入日军占领区,将包括有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的书刊,一批又一批地安全运回游击区,让广大指战员学习。还有运送药品和其他给养品等,解决游击队所需。
  宁死不屈、从容就义的民族英雄陈冠时
  
  据当年曾在港九大队政训室当过勤务员的老战士林传忆述:1943年春天,政训室驻扎于晏台山。因地处高山密林,此地人迹罕至,荒无人烟。当时,共有2个培训班在此培训,驻地有20多人。 因时值暮春,阴雨连绵,游击队员做饭时的炊烟不易散去。鹿颈村伪村长黄发仔的老婆在附近山上打柴时,望见政训室驻地附近烟雾滚滚不散,回家后告知黄发仔。黄上山察看后,确认有游击队在此驻扎,立即向驻扎在沙头角的日伪军告密。
  1943年3月3日 (抗日游击队称之为“三·三”事件) ,日寇在民族败类、伪村长黄发仔的告密和带领下,兵分几路,突然包围了香港沙头角南涌老龙田晏台山港九大队政训室驻地,占据了周围的山头,情况万分危急。游击队立即与敌人开展了激战,因敌众我寡,被迫突围撤退,在战斗中有的游击队员英勇牺牲,陈冠时在突围战斗中为了掩护其他同志撤退,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不幸中弹受伤被俘。   陈冠时被俘后,敌人把他押往九龙宪兵部,用尽一切酷刑,妄图迫使他供出游击队的活动情况,但一无所获。据港九大队革命前辈黄冠芳同志(原中共佛山地委统战部副部长)说:“敌人为了钓大鱼,引诱游击队营救陈冠时,曾把陈公开捆吊在弥敦道。” 当时我地下党派遣潜伏在日寇机关工作的陈亮(解放后出任中国驻加拿大领事馆外交官员),在沙头角日军驻地,亲眼看见日寇凶残吊打陈冠时的惨况。陈亮动情地回忆道:“陈冠时在牢房里面就认出我,但却守口如瓶,在敌人酷刑下一个字也不说,真是硬骨头的抗日英雄啊!”
  陈冠时的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同学、曾潜伏于日伪组织中的张子燮晚年撰文回忆,他是通过陈冠时那条线参加抗日部队的,后被分配到新界市区,潜伏于日伪机关中。有一天,一个身穿土布便服、脸庞瘦黑、皮肤上长满疥疮的陌生人找上门来,张子燮仔细辨认才看清楚是极度消瘦的陈冠时。张子燮非常高兴,决定利用自己的“汉奸”身份之便,在咖啡馆里好好招待一下在深山中吃尽苦头的陈冠时。半小时后,喝完咖啡,吃了两件西点,陈冠时匆匆道别。
  一周后,陈冠时被捕消息传来。得知陈冠时被捕前曾到过张子燮住处,为了地下党组织的安全,上级曾打算让张子燮撤退。
  后来组织上经反复考虑,觉得陈冠时对革命忠诚,意志坚强,气节崇高,叛变投敌根本不可能。于是最终决定让张子燮等人继续坚守岗位。事实证明张子燮等人一直是安全的。
  在被关押的两个多月期间,任凭日寇用尽酷刑,陈冠时却宁死不屈、铁骨铮铮、誓不低头,一个字也没有供出来。用自己21岁的头颅,换取了潜伏于日伪内部的战友和同志的安全。守口如瓶的陈冠时,在沙头角鹿颈村被气急败坏灭绝人性的日本鬼子斩首示众,日寇将陈冠时烈士的头颅悬挂于路边一棵榕树上。陈冠时壮烈牺牲后不久,林传和战友们经过严密的部署,终于将通敌卖国的汉奸黄发仔处决,为陈冠时和战友们报仇雪恨。
  
  人民的敬仰与怀念
  
  198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陈冠时为革命烈士。
  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把陈冠时的名字列于港九大队115名为保卫香港而捐躯的烈士名册内,存入香港大会堂侧的纪念龛中。
  广东省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纪念馆内的烈士名单上,也镌刻了陈冠时的英名。
  2012年初,江门市人民政府在江门市东湖公园内英雄山上新刻的“江门市革命烈士英名录”,陈冠时烈士名列其中。
  为了宣传与颂扬抗日烈士陈冠时的英勇事迹和民族正气,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办的《世界华人》杂志、美国的《海外通讯》、夏威夷《百花天地》,香港的《春秋》、《星岛日报》、《香港中国新闻学会纪念文集》,澳门的《澳门日报》、《讯报》,以及广州的《老战士》、《时代周报》、《源流》、《共鸣》、《珠江时报》、《文史纵横》;江门的《江门日报》、《炎黄天地》、《五邑乡情》、《江门文史》,《佛山日报》、《珠海传媒》等计有二十三家报刊杂志均作了报道。
  社会各界人士把对抗日烈士陈冠时的敬仰与怀念之情,谱写出一首首激情洋溢的颂词与诗句,敬献给这位令人爱戴和缅怀的民族英雄、中华骄子。出自肺腑之言的题词挽联多不胜数。例如:
  为国捐躯 、英名永存——雷洁琼(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为保卫世界和平、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 、为保卫香港人民福祉而英勇牺牲 ——陈达明(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
  头可断、血可流、英魂光日月、气节贯千秋——杨奇(首届广东省新闻终身荣誉奖获得者,原香港《大公报》社社长,现任广东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陈冠时烈士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的同班挚友)
  头颅悬九龙、英名垂祀册、镌功刻罗浮 、长眠出生地!魂兮终归来!——中国新闻学院广州、香港校友会
  热血青年战敌寇,香江泣祭英雄头。英魂荣归耀故里,烈士英名永不朽——李颖息(新华社事业发展局原局长、原新华社派驻墨西哥首席记者)
  为国捐躯、垂范千秋——李鹏翥(原澳门全国人大代表、《澳门日报》社社长)
  典型长存——周仲屏(澳门《讯报》社社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民发[2011]32号和粤民优[2011]4号文的精神和要求,陈冠时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于2011年底完成改建工程。烈士亲属从社会各界敬献给陈冠时烈士的115幅题词挽联中选出53幅,以优质黑金沙大理石刻成纪念碑,立于烈士墓前。从而为五邑侨乡增添了一个环境优雅、庄严肃穆、简朴大方、具有一定规模、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窗口和阵地。
  2012年1月4日,陈冠时烈士亲属与居住在广州、佛山地区的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老游击战士代表以及广州、佛山、江门等地传媒共30多人参加了吊唁和缅怀活动。
  2012年1月8日,烈士的家乡外海龙溪诗社成员二十多人,包括多名七、八十岁的老诗人、老画家和书法家不畏山高路斜,坚持上山瞻仰和拜祭抗日民族英雄陈冠时。
  2012年3月31日,澳门江门同乡会(现有会员三万七千多人)一行四十多位乡亲,在会长梁伯进、理事长梁耀宗、监事长甄瑞权等带领下,来到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茶庵寺公园后山的陈冠时烈士墓前,默默的追思、致以深深的鞠躬。不少澳门同胞在凭吊活动后纷纷表示:“日本某些军国主义死硬派政客至今还在脸不改色的否认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我们所有中国人更要牢牢记住八年抗战、牢牢记住那段血泪书写的历史。每一个有良心、有热血、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应该来陈冠时烈士墓凭吊拜祭,感受一下这位骨头最硬的抗日新闻战士的气节和风采,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饶更加美好。”
  陈冠时烈士墓改建工程质量之优、题词挽联数量之多、题词人与书法家名望之高,是纪念碑中比较罕见的,所以吸引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
  最后,让我用陈冠时烈士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的同班挚友张子燮同学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结束语:“陈冠时的一生是短暂的……,而最可观的,是最后的一瞬间,如流星殒落,闪烁的火花,噼噼啪啪,划破夜空,照耀着广阔的原野。……烈士的英名不朽!”
其他文献
物理是一门以探究性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强调从实验中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的主要授课模式和方法手段。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结合十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以此抛砖引玉。  制定科学的实验计划  制定实验计划是做好物理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
期刊
分析比较了四氯化碳作为原料的几种生产路线的优缺点及经济技术评价,认为从规模上考虑,四氯化碳作为四氯乙烯的原料较好,同时需加强四氯化碳作为原料的其他用途的研究与开发。
本论文的探究内容为:将语文京版教材第4册第13课《古诗二首》之《游子吟》一课与互动反馈技术有效整合;以此来改变教师过度牵引、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先讲后练变为先练后讲;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的最终目的。  课程分析  本次研究的课程是语文京版教材第4册第13课《古诗二首》之《游子吟》。本课的指导思想定义为:在大体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之上, 引导学生有韵律、有
<正> 膀胱肿瘤占泌尿外科肿瘤中的首位,对浅表性膀胱癌经开放式手术或经尿道切除术,其复发率很高,据国内外有关报道,术后有10~70%在1年内复发,1年后复发占20~50%,总复发率为60~90%
大庆油田基层存在规章制度体系和各专业管理体系共存现象,在落实岗位责任制方面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岗位责任多,难落实;规章制度彼此交叉和矛盾;考核粗放;岗位资料多,负
中国是全球LNG进口增长最快的国家,而澳大利亚正在替代卡塔尔成为全球最大的LNG供应国,中澳两国在天然气领域合作有着天然的诸多优势。澳德赛(Woodside)能源公司是全球主要的
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萤石资源,这为我国氟化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AHF是氟化工中最重要的基础的上游产品,氟化工的发展离不开AHF发展。本文介绍了AHF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及
本文分析了发电企业近年来亏损的原因,指出销售总电量下滑、煤价上涨、固定模式制约和环保排放制约是其亏损的主要原因。构建了数学模型,用EXCEL的线性规划求解得出煤炭混配最
化工装备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的主要物质条件之一。在某些行业,装备技术相对落后于工艺技术,成为制约生产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