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考古学界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学界方面,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一直是十分关键的话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能够为我国文物修复事业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也能够实现文物的良好保护。基于此,本文针对文物修复中新技术、新材料的高效运用策略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为相关从业人员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协助作用。
我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物数量不计其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物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破坏或者是泛旧等情况,对文物的良好保存造成一定的制约。由此可见,开展文物修复工作至关重要,不仅是对文物的保护,同样也是实现文物的长远传承。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能够确保文物修复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如何正确、合理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仍然是当前相关从业人员迫在眉睫需要处理的问题。
现如今,伴随着材料科学的大力发展,文物修复事业得到了创新,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能够对以往文物修复中易变黄、易受冲击、不耐油、不耐高温等问题做出改善,促使文物修复工作在高效率、高质量的环境下进行,推动文物修复工作的长远、稳定发展。
● “清洗”方法的材料与技术
针对陶瓷的清洗而言,在宏观的层面可以划分为“深度清洗”和“一般清洗”。在“一般清洗”中,又分为干、湿两种方法,干法主要是通过不同用具的运用,例如:对瓷器表面的浮土、灰尘利用毛刷清扫;对瓷器缝隙内坚硬污物利用竹签清除等。湿法主要是通过清水浸泡、陶瓷器冲洗。如果文物是考古出土的,在清洗之前,必须对瓷器表面、内里是否存在具备研究价值的黏附物格外注意,例如:植物种子、织物、碳等(1)。而“深度清洗”主要是通过化学或者是物理的方法清除“一般清洗”中没有去除的污染杂质,绝大多数的瓷器由于温度剧烈变化、碰撞、挤压等因素,造成瓷器表面极有可能出现深浅、大小不一的细微碎痕,久而久之,便会逐渐显现出裂痕,多为绯红或者是灰黑的颜色。在陶瓷修复中为“冲线”术语。在一般情况下,出现灰黑色冲线的原因主要与细菌、污染物相关,而绯红色出现的原因主要与铁锈相关,在清洗期间,必须将其去除,从而达到更高的修复效果,并且更具客观性。在各类污染物的清洗方面,通常主要采取以下相应的材料:
第一,运用双氧水、次氯酸钠处理冲线。
第二,运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乙二酸处理铁锈。
第三,运用丙酮、宜春、石油醚处理油渍。
第四,运用六偏磷酸钠、盐酸处理石灰类文物。
第五,运用硝酸处理石膏类文物。
第六,运用氢氟酸处理硅质类文物。
第七,运用热水处理胶渍。
另外,部分出土的釉陶,例如铅绿釉等,通常釉层不够稳定,甚至在轻触的情况下便会剥落釉层片。由此可见,此种釉陶不应该直接用水清洗,而是应该先进行加固,否则将会由于清洗不正确而导致釉陶变成素陶。同时,任何出水或者是出土的陶瓷器,在器中都会存在较高的盐分,在修复期间,必须排除盐分。在适宜的结构情况下,可以在去离子水或者是蒸馏水中浸没整件瓷器,初始时期应该频繁换水,此后可以每日早晚各换一次水(2)。如果瓷器的结构不佳,不可将其浸没于水中,可以运用纸浆放置于破碎处进行处理。最后,无论哪一种文物,在清洗方面都必须具备限度,不能过量,如果对文物过量清洗,也会造成对文物的破坏。
● 碎片的修复材料与技术
1.拼接技术
此技术的应用对修复工作人员的个人习慣、经验有着极高的要求。有时,文物极有可能破碎成数片或者是上百片大小、形状不一的碎片。在修复以前,必须先进行准确的找拼,并且做好临时拼接,对文物的形状做出还原,从而对文物的缺损、破损情况做出全面了解,为黏结程序的制定带来一定的便利,进而选取适宜的黏结材料和黏结方式。在找拼陶瓷碎片期间,有时会难于普通的拼图游戏,按照颜色、弧度、胎体薄厚、花纹图案等特征,将对应的接口找寻,是找拼的关键(3)。在拼对的过程中,如果瓷器表面情况较好,可以运用胶带进行临时固定,对每一碎片在器物中的位置做出明确,并且了解相邻碎片的关系。针对黏结的次序而言,同样也有一定的理论,通过逻辑层面来讲,如果器物呈碟形,则可以由内向外进行黏结;如果器物呈罐形,则可以由下向上进行黏结。
2.黏合技术
针对陶瓷黏合修复中所运用的黏合剂,可以将成分作为依据,划分为合成树脂型、丙烯酸酯型、硝基型以及环氧树脂型等。不同的陶瓷文物,在黏合剂类型的选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通过修复对象而决定的,例如:瓷器或者是陶器、体积大小等。一些黏合剂在老化以后,将会出现变脆、变黄、可逆性能降低等情况,除非必不可少,否则不建议使用,可以采取“搭桥法”,也就是先在碎片断口将一层可逆性高的黏合剂薄涂,在固化之后,涂抹黏着剂做出黏合,此种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分离作用,确保器物在拆卸之时能够减少伤害、更加顺利(4)。同时,在黏结陶瓷器碎片以前,必须要确保断面不存在水分或者是油脂,避免黏结的效果受到影响。在涂胶的过程当中,需要合理管控分量。在接合的过程中,应该左右施压,挤出多余的空气以及过量的胶,确保接口更具吻合性。最后,在固化黏合剂时,可以运用热熔胶或者是胶带临时固定,再利用指甲顺着接缝轻轻进行垂直刮取,如果不够平整,则必须及时改正(5)。其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必须要确保碎片间的黏结次序存在逻辑性,避免陶瓷文物受到破坏。
3.修补技术
在修补陶瓷之时,会存在众多的材料,自制面团、黏土、纸、石膏等均可以得到应用。而其中的石膏具备修坯容易、可塑性高、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特点,在修复出土陶瓷文物中得到了广泛普遍的应用。在欧洲国家,一些修复工作人员选择纸黏土在石膏上展开表面装饰;在我国,相关机构研发出一种名为AJK面团的陶瓷修补材料,但是必须预先调制该品,才能够再现取、现用。 部分文物修复的研究学者在交叉材料方面,发现“原子灰”属于非常实用的修复材料,此种喷油漆前的嵌填材料,同样也被通俗称为汽车腻子,是现代嵌填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种材料。其原料主要为不饱和聚酯树脂,属于快捷方便、随时调配使用的一种新型嵌填材料,同我国传统的醇酸、过氯乙烯、桐油腻子相比,“原子灰”具备施工时间短、不开裂、耐热、附着力强、干燥快等诸多优势。在常温的环境下,能够形成更坚硬的固体,具备耐硝基、耐冲击、耐油、耐高温、光洁度高、易打磨、附着力强、固化快等特征。
4.“仿釉”与“着色”技术
针对这两种修复技术而言,要求文物修补的部位必须要平整、光滑、手触不察。但是,在部分瓷器以及陶器的表面通常存在釉层,这便要求文物修复工作人员在最后阶段,需要在器表进行着色补彩、喷涂光釉等工作。通过用具的差异而言,在喷涂光釉的方法方面,主要可以划分为毛笔作釉法以及喷笔作釉法。通常情况下,在单色釉修复中经常运用喷笔作釉法。在运用的工具方面,主要以压缩泵、喷笔为主,选取优质汽车喷漆颜料作为色料;而在釉色较多的陶瓷器修复中,时常运用毛笔作釉法。在运用的工具方面,主要以羊毫毛笔或者是狼毫毛笔为主,选取丙烯、粉彩、水彩等颜料作为色料(6)。在上色期间,为了能够确保陶瓷本体颜色同修补部位颜色相协调,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对比,通常可以采取逐层依次至修复部位的方法,在干透第一层表面颜色以后,再进行第二层的着色,并且重复该步骤多次,直到着色同陶瓷本体颜色相符。另外,在着色方面,应该始终坚持着色面积少、着色自然的原则,进而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
● 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而言,上千年来的历史进程,诞生出诸多具备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文物,一些文物具有观赏性、一些文物具有参考性、一些文物具有探究性,因此,必须对我国的文物做出良好保护,才能够真正实现文物的长远传承。而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合理运用,能够改善以往文物修复存在的不足,全面提升文物修复的质量,确保文物能够得到高效维护。
参考文献
(1)乔榛、王捷、孙博、王逢睿、丁梓涵、杨天宇,石墨烯增强传统砂岩文物修复材料性能研究(英文)[J],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01—10;
(2)朱會亚,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研究[J],文化产业,2020(21):23—24;
(3)林祥清,现代科学技术在馆藏文物修复与保护中的应用探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2):71—73;
(4)郗悦,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认识与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1):78—80;
(5)杨柳,文物保护修复调色原理、材料浅析[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S2):13—15;
(6)韩芳、李玮,文物保护文保新材料评价策略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03):25—27。
我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物数量不计其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物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破坏或者是泛旧等情况,对文物的良好保存造成一定的制约。由此可见,开展文物修复工作至关重要,不仅是对文物的保护,同样也是实现文物的长远传承。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能够确保文物修复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如何正确、合理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仍然是当前相关从业人员迫在眉睫需要处理的问题。
现如今,伴随着材料科学的大力发展,文物修复事业得到了创新,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能够对以往文物修复中易变黄、易受冲击、不耐油、不耐高温等问题做出改善,促使文物修复工作在高效率、高质量的环境下进行,推动文物修复工作的长远、稳定发展。
● “清洗”方法的材料与技术
针对陶瓷的清洗而言,在宏观的层面可以划分为“深度清洗”和“一般清洗”。在“一般清洗”中,又分为干、湿两种方法,干法主要是通过不同用具的运用,例如:对瓷器表面的浮土、灰尘利用毛刷清扫;对瓷器缝隙内坚硬污物利用竹签清除等。湿法主要是通过清水浸泡、陶瓷器冲洗。如果文物是考古出土的,在清洗之前,必须对瓷器表面、内里是否存在具备研究价值的黏附物格外注意,例如:植物种子、织物、碳等(1)。而“深度清洗”主要是通过化学或者是物理的方法清除“一般清洗”中没有去除的污染杂质,绝大多数的瓷器由于温度剧烈变化、碰撞、挤压等因素,造成瓷器表面极有可能出现深浅、大小不一的细微碎痕,久而久之,便会逐渐显现出裂痕,多为绯红或者是灰黑的颜色。在陶瓷修复中为“冲线”术语。在一般情况下,出现灰黑色冲线的原因主要与细菌、污染物相关,而绯红色出现的原因主要与铁锈相关,在清洗期间,必须将其去除,从而达到更高的修复效果,并且更具客观性。在各类污染物的清洗方面,通常主要采取以下相应的材料:
第一,运用双氧水、次氯酸钠处理冲线。
第二,运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乙二酸处理铁锈。
第三,运用丙酮、宜春、石油醚处理油渍。
第四,运用六偏磷酸钠、盐酸处理石灰类文物。
第五,运用硝酸处理石膏类文物。
第六,运用氢氟酸处理硅质类文物。
第七,运用热水处理胶渍。
另外,部分出土的釉陶,例如铅绿釉等,通常釉层不够稳定,甚至在轻触的情况下便会剥落釉层片。由此可见,此种釉陶不应该直接用水清洗,而是应该先进行加固,否则将会由于清洗不正确而导致釉陶变成素陶。同时,任何出水或者是出土的陶瓷器,在器中都会存在较高的盐分,在修复期间,必须排除盐分。在适宜的结构情况下,可以在去离子水或者是蒸馏水中浸没整件瓷器,初始时期应该频繁换水,此后可以每日早晚各换一次水(2)。如果瓷器的结构不佳,不可将其浸没于水中,可以运用纸浆放置于破碎处进行处理。最后,无论哪一种文物,在清洗方面都必须具备限度,不能过量,如果对文物过量清洗,也会造成对文物的破坏。
● 碎片的修复材料与技术
1.拼接技术
此技术的应用对修复工作人员的个人习慣、经验有着极高的要求。有时,文物极有可能破碎成数片或者是上百片大小、形状不一的碎片。在修复以前,必须先进行准确的找拼,并且做好临时拼接,对文物的形状做出还原,从而对文物的缺损、破损情况做出全面了解,为黏结程序的制定带来一定的便利,进而选取适宜的黏结材料和黏结方式。在找拼陶瓷碎片期间,有时会难于普通的拼图游戏,按照颜色、弧度、胎体薄厚、花纹图案等特征,将对应的接口找寻,是找拼的关键(3)。在拼对的过程中,如果瓷器表面情况较好,可以运用胶带进行临时固定,对每一碎片在器物中的位置做出明确,并且了解相邻碎片的关系。针对黏结的次序而言,同样也有一定的理论,通过逻辑层面来讲,如果器物呈碟形,则可以由内向外进行黏结;如果器物呈罐形,则可以由下向上进行黏结。
2.黏合技术
针对陶瓷黏合修复中所运用的黏合剂,可以将成分作为依据,划分为合成树脂型、丙烯酸酯型、硝基型以及环氧树脂型等。不同的陶瓷文物,在黏合剂类型的选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通过修复对象而决定的,例如:瓷器或者是陶器、体积大小等。一些黏合剂在老化以后,将会出现变脆、变黄、可逆性能降低等情况,除非必不可少,否则不建议使用,可以采取“搭桥法”,也就是先在碎片断口将一层可逆性高的黏合剂薄涂,在固化之后,涂抹黏着剂做出黏合,此种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分离作用,确保器物在拆卸之时能够减少伤害、更加顺利(4)。同时,在黏结陶瓷器碎片以前,必须要确保断面不存在水分或者是油脂,避免黏结的效果受到影响。在涂胶的过程当中,需要合理管控分量。在接合的过程中,应该左右施压,挤出多余的空气以及过量的胶,确保接口更具吻合性。最后,在固化黏合剂时,可以运用热熔胶或者是胶带临时固定,再利用指甲顺着接缝轻轻进行垂直刮取,如果不够平整,则必须及时改正(5)。其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必须要确保碎片间的黏结次序存在逻辑性,避免陶瓷文物受到破坏。
3.修补技术
在修补陶瓷之时,会存在众多的材料,自制面团、黏土、纸、石膏等均可以得到应用。而其中的石膏具备修坯容易、可塑性高、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特点,在修复出土陶瓷文物中得到了广泛普遍的应用。在欧洲国家,一些修复工作人员选择纸黏土在石膏上展开表面装饰;在我国,相关机构研发出一种名为AJK面团的陶瓷修补材料,但是必须预先调制该品,才能够再现取、现用。 部分文物修复的研究学者在交叉材料方面,发现“原子灰”属于非常实用的修复材料,此种喷油漆前的嵌填材料,同样也被通俗称为汽车腻子,是现代嵌填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种材料。其原料主要为不饱和聚酯树脂,属于快捷方便、随时调配使用的一种新型嵌填材料,同我国传统的醇酸、过氯乙烯、桐油腻子相比,“原子灰”具备施工时间短、不开裂、耐热、附着力强、干燥快等诸多优势。在常温的环境下,能够形成更坚硬的固体,具备耐硝基、耐冲击、耐油、耐高温、光洁度高、易打磨、附着力强、固化快等特征。
4.“仿釉”与“着色”技术
针对这两种修复技术而言,要求文物修补的部位必须要平整、光滑、手触不察。但是,在部分瓷器以及陶器的表面通常存在釉层,这便要求文物修复工作人员在最后阶段,需要在器表进行着色补彩、喷涂光釉等工作。通过用具的差异而言,在喷涂光釉的方法方面,主要可以划分为毛笔作釉法以及喷笔作釉法。通常情况下,在单色釉修复中经常运用喷笔作釉法。在运用的工具方面,主要以压缩泵、喷笔为主,选取优质汽车喷漆颜料作为色料;而在釉色较多的陶瓷器修复中,时常运用毛笔作釉法。在运用的工具方面,主要以羊毫毛笔或者是狼毫毛笔为主,选取丙烯、粉彩、水彩等颜料作为色料(6)。在上色期间,为了能够确保陶瓷本体颜色同修补部位颜色相协调,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对比,通常可以采取逐层依次至修复部位的方法,在干透第一层表面颜色以后,再进行第二层的着色,并且重复该步骤多次,直到着色同陶瓷本体颜色相符。另外,在着色方面,应该始终坚持着色面积少、着色自然的原则,进而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
● 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而言,上千年来的历史进程,诞生出诸多具备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文物,一些文物具有观赏性、一些文物具有参考性、一些文物具有探究性,因此,必须对我国的文物做出良好保护,才能够真正实现文物的长远传承。而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合理运用,能够改善以往文物修复存在的不足,全面提升文物修复的质量,确保文物能够得到高效维护。
参考文献
(1)乔榛、王捷、孙博、王逢睿、丁梓涵、杨天宇,石墨烯增强传统砂岩文物修复材料性能研究(英文)[J],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01—10;
(2)朱會亚,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研究[J],文化产业,2020(21):23—24;
(3)林祥清,现代科学技术在馆藏文物修复与保护中的应用探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2):71—73;
(4)郗悦,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认识与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1):78—80;
(5)杨柳,文物保护修复调色原理、材料浅析[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S2):13—15;
(6)韩芳、李玮,文物保护文保新材料评价策略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0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