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格峰的历史就是一些登山英雄与山峰的战斗史,比如说布尔、博耐特、梅斯纳尔、哈斯顿和哈林二世。而被篆刻在纪念碑上的诸如哈丁斯特尔横渡、死亡营地、白蜘蛛等等这些家喻户晓的名称,无论从现实到传说,还是从东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所有被提及的这些地方都足以让任何登山者听闻后双手发冷。传说中艾格北壁的岩崩和雪崩所造成的落石和松动的冰雪总是不停地如雨般从高处落下,而山区的气候又是如此的恶劣就算欧洲大陆天空晴空万里。仍然会有暴风雪降临在艾格峰上,就如同有关吸血鬼的电影里所描述的在特兰西瓦尼亚城堡上空永远盘旋的乌云一般。
——克莱考尔《艾格之梦》
最为现实的问题
每个登山人都在寻找一次能够指向未来的攀登:小队伍、默契的配合、借助最少的工具优雅地攀登一条美丽而艰险的新路线。这是登山者的更(最)高境界。这也是我的理想,可是以我们目前的状态,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可能性极小。近些年来,虽然我们在登山领域进步很快,但毋庸置疑,国内登山者的水平与世界登山者的差距依然巨大,尤其是在策略,经验,眼光方面。而这些正是能够完成“指向未来的攀登”的关键因素,至于体能,攀爬能力,装备、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都不是无法跨越的问题。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攀登资源,有人甚至说“攀登的未来在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基数,那为什么在登山领域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很多人讨论过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这是发展阶段的问题,中国的自由攀登才发展了20年,有这样的差距是必然的。我想,这有一定的道理,毕竟谁也无法超越自己的阶段,可是我们身边的韩国、日本,哈萨克斯坦在初期阶段的发展都比我们快得多。目前。我们和这些国家的水平尚且差距不小,更不用说去与世界上的高手们去比较了。有人说,这是因为经济水平低的原因,温饱解决尚不足数年,何谈攀登的盛世?是啊,这可能会是一个原因,然而让我们放眼亚洲,哈萨克斯坦国家穷困,登山水平却不低,另外中国的东南沿海,京津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已与日韩不相上下,也未见有很大的进展,而在阿尔卑斯的黄金年代,欧洲各国的经济水平也未必都是非常繁荣昌盛的,可是当时他们在阿尔卑斯地区开创的那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即使放在今天的中国,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可见这一说法可能未必全面。
我想,无论是发展阶段、经济水平,国家体制、社会氛围还是文化差异、民族性格的原因。对于一个热爱登山的人来讲,这都不重要。怎样去缩小差距?怎样去实现理想?才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为现实的问题。
我以前有过相当长时间在勃朗峰地区的攀登经历,那些经典的路线构成了我攀登数据库的基础,然而这些攀登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的,因此对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提高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我也进行了一些山峰的尝试,比如幺妹峰。虽然没有登顶,可是每次失败的经历对于我的提高帮助巨大。但也正是因为是新路线没有参照物,我并不能很清晰地了解自己真实的实力,找到自己的极限点。
就我自身而言,我觉得最欠缺的是想象力、眼光和面对未知不可控环境准确判断和自我调整的经验及能力,而这些正是制约我走向内心理想的屏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这几个方面呢?我想上述几个方面的提高都是以头脑中关于攀登庞大的数据库作为基础的,而数据库的获得是建立在大量攀登的基础之上。登山者需要一点点地去进步;特别是经验的积累。人不能超越自身的阶段,进步的步伐可以加快,但我不相信一夜之间通过攀登一两座未登峰就能实现跨越式的赶超。
为什么是艾格峰?
艾格峰位于瑞士因特拉肯市正南处,是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群峰之一,海拔3970米。艾格峰的北壁落差超过1800米,平均坡度超过60度,由于岩质的问题,落石严重,再加上气候不稳定,攀登难度相当大,被视为“欧洲第一险峰”,与马特洪峰、大乔拉斯峰并称为“欧洲三大北壁”,在登山者中享有盛誉。在登山界,与其说Eiger是一座山峰,不如说它是一座丰碑,对大多数登山者以及和登山有关的人来说,Eiger都有着无法抵御的吸引力。在过去的100年里,艾格峰北壁吸引了无数登山者,在这座陡峭的山峰上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也正因为这座特殊的山峰以及发生在其上的那些耐人寻味的往事,至今已经诞生了很多部电影或者纪录片,尝试着记录和再现其中一些非常著名的攀登。
艾格峰北壁拥有30条左右的路线,每条路线都铭刻着一段段属于攀登者的故事,在北壁正中有一条John Harlin路线,开创于1966年,路线的取名是为了纪念首登此条路线的John Harlin二世,他在攀登此条路线时因绳索断裂坠落遇难。2006年,他的儿子JohnHarlin三世沿着父亲的脚步重新攀登了这条路线,被拍成IMAX电影《The Alpes》。
2010年4月,我所在的公司与瑞士国家旅游局共同举办了“瑞士阿尔卑斯山地文化论坛暨《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观影活动,这个论坛的初衷是,展现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独特的山地文化、西方世界人与山的特殊关系和价值观,并通过与国内攀登现状的比较,引发人们的思考。因为这个电影。也因为艾格峰的特殊的象征意义,随着活动筹备的进展,内心萌生起无法抑制的攀登的念头,最后,我们获得了多方的支持,于是就有了今年9月初的这次艾格峰之旅。
为什么是MITTELLEGGIINTEGRALE?
艾格峰是一座特殊的山峰,在去以前,我内心当然希望爬一个更有挑战性的路线,比如1938年开辟的第一条北壁路线Heckmair路线,比如John Harlin路线。可是,头脑中针对于这样陡峭的山峰的数据库实在不大,在Grindwald小镇看着这样一座伟大的山峰,压力非常大。再加上,攀登时间为夏季,而且此前一阶段下雪很多,路线覆盖冰雪,落石严重,登山者几乎绝迹。因此,我们最终选择了这一条Mittellegi Integrale路线,只有起步一部分在东北侧壁上。接着沿着艾格东山脊一直登顶。严格上讲Mittelleggi Integrale路线不是一条北壁路线,它是艾格峰众多路线中最最成熟的,每年有很多人在向导的带领下登顶,沿途很多地方有路标,挂片,在最后登顶那段陡峭山脊上,还设置了粗麻绳做的路绳。本次攀登,我们虽然依旧只能攀登前人的路线,但是这是一个对我们来讲拥有特殊意义的尝试,帮助我们打开眼界,看到更多我们不了解的领域,去思考这其中深层次的东西。完成后,我深感幸运,这条路线给了我所有我想要的,路线长,大部分地区因为覆盖雪和薄冰,难度和危险性不小,再加上异常暴露的山脊,部分非常陡峭的路段,挑战性很大。从Ostegg Hut到MittellegiHut用时14个小时,登顶下撤用时11个小时,强度及其带来的压力,至今还历历在目。应该说,本路线难度在我和高清的能力范围内,我们甚至可以爬更难的路线,可是对于这样的长路线的判断以及处理相应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对我们最有挑战的部分,我想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下山后,从Eigertrail走回Grind Wald的时候,我再看北壁时,已经有了新的看法,我想我有了更多的资本帮助我将来再来尝试其中的线路。这次,我们没有选择纯粹的北壁路线,这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觉得我们在来这里的时候,还没有准备好去爬其中的一条,鲁莽冲动不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次艾格峰Mittellegi Intergrale路线的完成,让我欣喜若狂,收获巨大。一方面,因为路线成熟,因此我不用去猜测难度级别问题,全身心地专注于攀登本身,并能够清晰对自身实力进行评估。了解极限点的位置。另外一方面,由于没有向导和详细的路线信息,我得以很容易地去验证自己对于路线和环境进行判断的眼光及想象力,并在有基本保障的情况下提高自身在未知环境下自我调整的能力。在我现在的阶段中,MittellegiIntegrale是适合我的,也是我需要的,它让我享受攀登,体验到坚实的进步节奏。我希望这样的一次攀登能给所有热爱攀登的人们带去一些新的信息,带去一些启发。
——克莱考尔《艾格之梦》
最为现实的问题
每个登山人都在寻找一次能够指向未来的攀登:小队伍、默契的配合、借助最少的工具优雅地攀登一条美丽而艰险的新路线。这是登山者的更(最)高境界。这也是我的理想,可是以我们目前的状态,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可能性极小。近些年来,虽然我们在登山领域进步很快,但毋庸置疑,国内登山者的水平与世界登山者的差距依然巨大,尤其是在策略,经验,眼光方面。而这些正是能够完成“指向未来的攀登”的关键因素,至于体能,攀爬能力,装备、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都不是无法跨越的问题。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攀登资源,有人甚至说“攀登的未来在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基数,那为什么在登山领域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很多人讨论过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这是发展阶段的问题,中国的自由攀登才发展了20年,有这样的差距是必然的。我想,这有一定的道理,毕竟谁也无法超越自己的阶段,可是我们身边的韩国、日本,哈萨克斯坦在初期阶段的发展都比我们快得多。目前。我们和这些国家的水平尚且差距不小,更不用说去与世界上的高手们去比较了。有人说,这是因为经济水平低的原因,温饱解决尚不足数年,何谈攀登的盛世?是啊,这可能会是一个原因,然而让我们放眼亚洲,哈萨克斯坦国家穷困,登山水平却不低,另外中国的东南沿海,京津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已与日韩不相上下,也未见有很大的进展,而在阿尔卑斯的黄金年代,欧洲各国的经济水平也未必都是非常繁荣昌盛的,可是当时他们在阿尔卑斯地区开创的那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即使放在今天的中国,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可见这一说法可能未必全面。
我想,无论是发展阶段、经济水平,国家体制、社会氛围还是文化差异、民族性格的原因。对于一个热爱登山的人来讲,这都不重要。怎样去缩小差距?怎样去实现理想?才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为现实的问题。
我以前有过相当长时间在勃朗峰地区的攀登经历,那些经典的路线构成了我攀登数据库的基础,然而这些攀登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的,因此对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提高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我也进行了一些山峰的尝试,比如幺妹峰。虽然没有登顶,可是每次失败的经历对于我的提高帮助巨大。但也正是因为是新路线没有参照物,我并不能很清晰地了解自己真实的实力,找到自己的极限点。
就我自身而言,我觉得最欠缺的是想象力、眼光和面对未知不可控环境准确判断和自我调整的经验及能力,而这些正是制约我走向内心理想的屏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这几个方面呢?我想上述几个方面的提高都是以头脑中关于攀登庞大的数据库作为基础的,而数据库的获得是建立在大量攀登的基础之上。登山者需要一点点地去进步;特别是经验的积累。人不能超越自身的阶段,进步的步伐可以加快,但我不相信一夜之间通过攀登一两座未登峰就能实现跨越式的赶超。
为什么是艾格峰?
艾格峰位于瑞士因特拉肯市正南处,是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群峰之一,海拔3970米。艾格峰的北壁落差超过1800米,平均坡度超过60度,由于岩质的问题,落石严重,再加上气候不稳定,攀登难度相当大,被视为“欧洲第一险峰”,与马特洪峰、大乔拉斯峰并称为“欧洲三大北壁”,在登山者中享有盛誉。在登山界,与其说Eiger是一座山峰,不如说它是一座丰碑,对大多数登山者以及和登山有关的人来说,Eiger都有着无法抵御的吸引力。在过去的100年里,艾格峰北壁吸引了无数登山者,在这座陡峭的山峰上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也正因为这座特殊的山峰以及发生在其上的那些耐人寻味的往事,至今已经诞生了很多部电影或者纪录片,尝试着记录和再现其中一些非常著名的攀登。
艾格峰北壁拥有30条左右的路线,每条路线都铭刻着一段段属于攀登者的故事,在北壁正中有一条John Harlin路线,开创于1966年,路线的取名是为了纪念首登此条路线的John Harlin二世,他在攀登此条路线时因绳索断裂坠落遇难。2006年,他的儿子JohnHarlin三世沿着父亲的脚步重新攀登了这条路线,被拍成IMAX电影《The Alpes》。
2010年4月,我所在的公司与瑞士国家旅游局共同举办了“瑞士阿尔卑斯山地文化论坛暨《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观影活动,这个论坛的初衷是,展现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独特的山地文化、西方世界人与山的特殊关系和价值观,并通过与国内攀登现状的比较,引发人们的思考。因为这个电影。也因为艾格峰的特殊的象征意义,随着活动筹备的进展,内心萌生起无法抑制的攀登的念头,最后,我们获得了多方的支持,于是就有了今年9月初的这次艾格峰之旅。
为什么是MITTELLEGGIINTEGRALE?
艾格峰是一座特殊的山峰,在去以前,我内心当然希望爬一个更有挑战性的路线,比如1938年开辟的第一条北壁路线Heckmair路线,比如John Harlin路线。可是,头脑中针对于这样陡峭的山峰的数据库实在不大,在Grindwald小镇看着这样一座伟大的山峰,压力非常大。再加上,攀登时间为夏季,而且此前一阶段下雪很多,路线覆盖冰雪,落石严重,登山者几乎绝迹。因此,我们最终选择了这一条Mittellegi Integrale路线,只有起步一部分在东北侧壁上。接着沿着艾格东山脊一直登顶。严格上讲Mittelleggi Integrale路线不是一条北壁路线,它是艾格峰众多路线中最最成熟的,每年有很多人在向导的带领下登顶,沿途很多地方有路标,挂片,在最后登顶那段陡峭山脊上,还设置了粗麻绳做的路绳。本次攀登,我们虽然依旧只能攀登前人的路线,但是这是一个对我们来讲拥有特殊意义的尝试,帮助我们打开眼界,看到更多我们不了解的领域,去思考这其中深层次的东西。完成后,我深感幸运,这条路线给了我所有我想要的,路线长,大部分地区因为覆盖雪和薄冰,难度和危险性不小,再加上异常暴露的山脊,部分非常陡峭的路段,挑战性很大。从Ostegg Hut到MittellegiHut用时14个小时,登顶下撤用时11个小时,强度及其带来的压力,至今还历历在目。应该说,本路线难度在我和高清的能力范围内,我们甚至可以爬更难的路线,可是对于这样的长路线的判断以及处理相应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对我们最有挑战的部分,我想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下山后,从Eigertrail走回Grind Wald的时候,我再看北壁时,已经有了新的看法,我想我有了更多的资本帮助我将来再来尝试其中的线路。这次,我们没有选择纯粹的北壁路线,这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觉得我们在来这里的时候,还没有准备好去爬其中的一条,鲁莽冲动不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次艾格峰Mittellegi Intergrale路线的完成,让我欣喜若狂,收获巨大。一方面,因为路线成熟,因此我不用去猜测难度级别问题,全身心地专注于攀登本身,并能够清晰对自身实力进行评估。了解极限点的位置。另外一方面,由于没有向导和详细的路线信息,我得以很容易地去验证自己对于路线和环境进行判断的眼光及想象力,并在有基本保障的情况下提高自身在未知环境下自我调整的能力。在我现在的阶段中,MittellegiIntegrale是适合我的,也是我需要的,它让我享受攀登,体验到坚实的进步节奏。我希望这样的一次攀登能给所有热爱攀登的人们带去一些新的信息,带去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