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iq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物理教学要注重学生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核心素养。问题意识是目前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学生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将已有的认知经验融入新的学习中。高中物理知识综合型较强,教师可从物理概念、规律及实验方面,分析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途径,由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方式、教学情境着手,通过调控学生认知过程,增加课堂教学拓展应用及学生问题意识养成,帮助学生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中学物理;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力,不能机械地相信教师教授的书本知识,而是要对事物保持怀疑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应用当中,通过对知识的实践来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更高阶的思维习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由于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一、物理概念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途径
   (一)依据认知规律,巧记物理概念
   中学物理概念较为复杂、抽象。但中学学生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拥有学习物理概念的认知基础。因此,教师可以给予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规律,快速、准确识记物理概念。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引导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同时,让学生领悟概念中隐含的物理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例如,在教授中学物理《必修一》中“机械运动”这一概念时,教师可利用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停在路边的自行车与行进过程中的自行车有何区别?人们都知道天上的飞机处于运动状态,依据是什么?教师根据问题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启发他们发现运动的规律,并总结归纳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二)构建物理概念认知结构
   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依赖于其已具有的知识结构和面对新概念时采取的吸收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给予适当引导,将新知识与旧内容关联在一起,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中学物理必修一中学习“加速度”的概念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速度的概念是什么?通过让学生回顾已有的关于速度的知识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之后再通过类比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比如将速度类比为盒子中的粉笔总数,加速度类比为教师从盒中拿出或放入的粉笔数,帮助学生理解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可相同或相反,二者方向的一致性决定了速度的增减,加速度的大小决定速度变化的快慢。此外,教师要围绕两个相似概念,向学生突出二者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哪些,以此引导学生对概念展开深入分析,深化学生对加速度和速度关系的理解。通过联系共同本质把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大脑储存类似物理概念,使学生掌握更多新知识、新概念。
   (三)寻找学生潜在发展区,提升思维品质
   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帮助学生提升其物理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基于学生的潛在发展区,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跨越该区域,达到更高层区域,从而实现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跨越和提升。物理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部分具有难度的知识点,针对教学难点,教师要选取处于学生潜在发展区域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设置难度逐级增加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例如,中学物理必修二中“向心加速度”的教学中,教师需围绕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帮助学生设计探究环节并逐层深入。首先,建立模型并启发学生假设思维能力,即某物体以一定速度围绕半径为R的圆做匀速圆周运动,引导学生假设经过t的时间间隔之后,物体由A点到达B点,经过的圆心角为θ,从而推导出物体从A到B速度发生的变化v;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确定速度变化的方向;最后,提出问题“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大小、方向的变化有何联系?”学生通过物理模型联系已学过的加速度概念,逐渐建立起“向心加速度”的完整概念。可见,教师找准学生的潜在发展区后,给予适当引导和帮助,可帮助学生更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
   二、物理规律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途径
   (一)立足学科本身,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的教学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只有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对知识产生思考,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学习者。因此,教师无论在某一环节的教学中,还是在整个学科教学中,都要学会灵活运用各类资源(生活实例或有趣物理实验等),为物理课堂创设出教学需要的社会热点或生活实际情境,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规律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物理规律探究活动中。
   首先,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紧密联系学科本身,既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又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教师设计具体教学情境时,必须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如果教学情境与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相距太远,则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自然学生也不会提出任何不懂的问题。最后,情境教学过程中气氛控制难度较大,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以合适的方式控制好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导入“波意尔定律”时,可先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或相关图片等。比如,汽车轮胎充气太足,经过太阳暴晒极易爆炸;将热气球燃烧器点燃,气球内的空气会燃烧,将热气球带上天空。通过提问学生这些生活实例有什么共同之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出教学内容“波意尔定律”,为学生深度探究提供动力。
   (二)巧设问题,培养科学思维习惯    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时,除了掌握必须的物理知识以外,还要利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具体思维等思维方式共同作用于实际问题,对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进行全面、综合、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经验和规律,问题的难度与深度要适中,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教学逐渐走向深入。问题难度过高,学生难以解答,则会逐渐丧失兴趣;问题过于简单,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达不到培养问题意识的作用。难度适中的问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其次,教师可围绕教学重点或易错点等,有指向性地设计“物理问题链”,掌握学生学习知识时暴露出的知识薄弱点和易错点,依据学生给出的答案予以指导,让学生在出错、纠错等过程中提升问题意识。例如,学习中学物理选修3-2中“楞次定律”时,教师可为学生展示磁条分别靠近开环、闭环的铝环的实验,并提出系列问题,即磁条与铝环为何会产生吸引力和排斥力?在两个过程中,闭环中的感应电流方向是否相同?闭环受到的力是否为安培力?利用问题的阶梯性,让学生逐渐深入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科学思维,养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三)迁移应用,做适当拓展探究
   迁移应用是教育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定律,指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与学习新技能、新知识互相影响。学生获得的学习迁移能力需通过对已拥有的学习技能、知识进行总结概括,然后逐步将知识经验迁移到今后的学习或社会生活中。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需依据迁移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提出相应的物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对学习内容展开积极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并拓展和充实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问题意识与迁移规律的内在逻辑相互呼应,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需对物理规律进行更多的应用,并且将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更细致的加工或融合。首先,学生学习时需了解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创新过程,逐渐培养不满足于现实、不停止思考的学习习惯,通过研究理论性较强的规律,积极探究知识的本质,学会将知识迁移应用,提升将物理规律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经过深度加工的知识或技能能够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迁移程度,适时的问题反馈能够修正深度加工导致的错误,促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对物理规律的迁移应用。最后,对知识迁移应用时,学生需重新激活、提取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点依赖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学生具备问题意识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方法,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会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倪运华.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0):57-58.
   [2]苗阳.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延安大學,2020.
   [3]谢国发.中学物理课堂“问题化”教学的研究[J].科普童话,2020(15):35.
   [4]徐养举,徐蔼丽.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0(06):177.
   [5]赵鹏程.高中物理“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与教学效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不注重语文课外阅读的传统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为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整体教学质量,不仅要注重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而且要注重发挥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只有在时间与空间上扩展语文教学,巩固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其学科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育初期,年龄尚小,心智也不太成熟,再加上如今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过快,所以特别需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良好的引导和指导。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来看,融入立德树人思想非常关键,不论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积极面临挑战,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已经是教学日常中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教育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理念也应运而生,其中生活化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的关注和青睐。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初中生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非凡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中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加强初中学生思想道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由于板块式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其还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所以如何实现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也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文则将对板块式教学的实践意义进行一定的分析,并对板块式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中低年级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
河南暴雨近日引发全国关注。人们为郑州救灾揪心的同时,也不约而同注意到了农村汛情。最近几天,河南新乡持续遭遇强降雨,小时雨强和累计降雨量均超过历史极值,受灾人口高达47万余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5万余公顷。此外,北方不少农村也迎来暴雨,一些地区的降雨量甚至超过了郑州,很多网友们都在问,广大农村地区汛情如何?我们的父老乡亲现在安全吗?
教师在物理核心素养理念下,应强调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深度处理,引导学生在分析论证中,能基于逻辑、证据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本文基于物理学科核心要素,探讨了深度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性、一致性,尝试以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等具体课程目标为抓手,提出了融合物理核心素养要素的深度教学路径,力求让学生在自由探索与科学推理中,亲身经历问题的猜想、假设、论证,逐渐形成正确运用科学证据,敢于创新的物理思维品质、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然而,近年来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成果与最初的目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究其缘由是由于一线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而STEAM教育理念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前期教育所出现的问题,也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该理念将多学科经过合理的整合向学生进行知识输出,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将基于STEAM
【摘 要】目的:通過跟踪测试珠心算教学的实施对低年级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影响,从而确定珠心算的教学可以提升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结果:实施珠心算教学的学生比未实施珠心算教学的学生在数字快速拷贝、心算、数字记忆、无意义图形再认方面提升幅度有显著差别。结论:珠心算教学的实施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尤其是心算和图形记忆能力方面。   【关键词】珠心算;数学认知能力;图形记忆   一、珠心算对数学认
【摘 要】互联网融合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使用直播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直播教学,对全力保障教师们在网上教、学生们在网上学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直播课堂;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教学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融合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为初中数学直播教学探究提供了切入点;在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00后”学生为線上直播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完美的改革基础条
德育工作是初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应该在学生德育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应该积极地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轨迹成长,从而带动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班主任要以身作则通过率先示范的方式来引导、带动学生,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生活习惯,能够主动培养自身的优良品质,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未来适应社会做好准备,完成自身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