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游戏让音乐课充满乐趣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p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实现音乐课程寓教于乐的重要途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己经明确提出: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原动力就是学习兴趣,其让学生愿意用心接触、享受和利用音乐来感悟人生。在小学阶段,教师依靠音乐内容,设计节奏训练、音准训练、训练动作、音乐协调、识谱等游戏,让学生伴随音乐进行实践活动,在游戏的氛围中感受音乐形象,体会音乐意境,提升音乐综合能力。具体来讲,在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中,游戏与音乐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点实现。利用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极容易被形象、生动的情境所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开展音乐游戏,则能够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将音乐与情境内容相融合,从而让课堂环境更加贴合小学生的情感认知特征。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有许多充满童趣的音乐作品,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可以依托游戏为学生做好情感铺垫,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情境中来。
  例如,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的教学导入中,教师设计了“听辨声音”的游戏,即教师播放第一组声音,其中包含嘀嗒声、报时声两种声音,要求学生仔细听好,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回答。在完成回答后,教师播放《在钟表店里》的音乐片段,并播放模仿钟表走动的声音、闹钟的声音片段,要求同学闭上眼睛感受钟表店里各种声音的节奏感。最后,教師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要求其他学生听辨、猜测。这样的课堂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提升了学生感知生活中各种声音的能力。
  优化游戏内容,促进知识掌握
  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学生音乐审美,提升学生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针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形式,将音乐内容进行优化创新,形成更加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丰富音乐知识积累,深化音乐知识理解。
  例如,在《小雨沙沙沙》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2/4拍的强弱关系,设计声势游戏,即要求学生一边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一边用拍手、拍腿、跺脚等声势动作,呈现出街拍的强弱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钢琴伴奏引导学生逐渐完成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第四乐句的旋律学唱。这样的游戏设计根据奥尔夫音乐理论,将声势动作与节拍学习相融合,为学生构建了更加直观、生动、有趣的音乐氛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节拍知识的理解,奠定了学生音乐表达的基础。因此,现代音乐课程的实际教学一定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重视学生自身潜在的音乐能力,带领学生寻找音乐规律,并且能够积极自主地预习学习音乐知识。
  完善游戏过程,增加互动交流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游戏教学的设计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理解,更能够营造开放、宽松的互动氛围,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在音乐表达中实现共同发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依据音乐为学生设计游戏化过程,促使学生在游戏氛围中实现对话与互动。
  例如,在《歌表演:大鹿》的教学设计中,在完成歌曲教唱后,教师设计了角色表演游戏,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歌曲演绎。在表演中,教师引导各组学生互动讨论,在歌曲基础上编创、发展故事情节,实现集思广益;通过互动沟通分配角色,确定故事叙述者、小兔子、大鹿、太阳公公、大树爷爷、花仙子、偷猎者等角色,并共同动手合作,制作角色需要的头饰、服装、道具等;根据故事推进,设计“森林的早晨”“偷猎者”“手挽手”三个情节,完成呈现歌曲内容。这样的表演性游戏有效激发了小组合作的动力,调动了学生表演积极性,在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情感健康发展。
  发挥游戏优势,提升音乐素养
  综合音乐素养包括感知、理解、表现、编创音乐的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游戏能够通过情境的设计,将感知、理解、表现、编创有效融合,促使学生在参与中锻炼发展各项能力,进而实现音乐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在音乐游戏设计中,应兼顾游戏方式与学生主体的契合性,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情感塑造等多重目标要求,实现对音乐游戏的参与学习。
  例如,在《快乐的do re mi》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欣赏歌曲《多来咪》,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律动扮演,展现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体会,进一步巩固对音符的识记,并在欢快的歌声中实现音乐表达。接下来设计“跳房子”游戏, 引导学生复习音符do re mi,并在游戏过程中要求学生分为七组分别演唱do re mi fa solla si七个音,并做好衔接部分的处理,完成对音乐作品的趣味性表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编创音乐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游戏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在游戏过程中,音乐处于核心位置,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与变化,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这对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联小学)
其他文献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并从中得出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类文体,它根据“诗”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编成语言优美、情节生动的“文”。文是诗的拓展,它创设情境,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内容与意境;诗是文的灵魂,它画龙点睛,水到渠成,带领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凝练与韵律。文与诗浑然一体,相互照应,共同指向儿童语文素养的提高。笔者以小学阶段第一首文包诗《咏华山》来谈一谈。文包诗与传统的古诗词相比较,其优势主要有:  一、情境创设
散文文辞优美、情感含蓄,以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给幼儿带来了别样的审美体验和想象空间。为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会散文营造的意境、理解散文所表达的情感。  身临其境,丰富相关经验  亲身感知可以帮助幼儿积累大量的经验,这种经验有助于幼儿参与后续的散文学习,帮助幼儿理解散文的内容、形象和内涵。例如,冬季下雪之后,教师指导幼儿去踩雪、触雪、观雪,鼓励家长在幼儿上学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怎样抓住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如何让传统的、优秀的少先队理念被当今的学生所接受和传承,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丰台实验小学一直在积极探寻“立美教育”,坚持“以学创美,以美立学”的办学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成为立美教育的参与者、受益者、实践者,乃至传承者、创造者。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德育活动的
回顾自己过去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工作安排作出调整——接手高二4班时,自己倍感压力,深怕自己的精力有限而耽误了孩子的前途,但也正是这些压力让自己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育教学上,让自己动力十足。过去的一学期过得忙碌而充实,下面从三方面来和大家分享自己一些做法和体会。  充分备课  首先我想谈谈集体备课对我的帮助,通过组内交流让我对教材的理解更进一步;通过共同探讨,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分
一堂习作课的成功,从显在的层面讲,应该有好的现场教学效果;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野来看,应当有真实的写作内容和教学内容存在;从学习个体可持续性方面来看,还要关注儿童对写作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设计只有这样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才能使本次教学成为一次充满“实效”的抵达。  一、“为什么写”:抵达儿童心灵需要  儿童怕写作,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习作教学与自身没有关联,是一项繁重的心灵和体力劳动。最好的习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立德树人是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通过不同载体、不同形式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融入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
青 天  宗县长上任五年,为官清正,造福一方,为地方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实事,在县里有着很好的口碑,“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全县上下称其有劲竹之德,尊为海瑞重生,包公再世,一致呼为“青天”。  宗县长的专座是一辆陈旧的普通桑塔纳。宗县长上任时,县委县政府刚刚换了四台进口车,按理,无论如何都有他一份。但他把几部好车分给了书记和老领导,他自己就用着这辆普桑。后来,慢慢地连副职和一些科局级干部都换上了
【备课札记】  《海底世界》(苏教版三下)是一篇极具语言欣赏价值的文章。具体来说,有如下写作特点:  1.文章结构清晰。  全文呈总分总结构。文首总起问“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文尾以“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概述,回应了大海深处的特点,前后呼应,结构完美。文章主体部分有三个逻辑段落,分别描述了奇妙的海底动物、奇异的海底植物、丰富的海底矿藏,比较全面清晰地展现了“海底世界”的基本形态。  2.内容详略
记者:李校长,贵校近几年来在语文教育方面不断求索,围绕“生长语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您能跟我们简单谈谈吗?  李志清:杜威说:“教育即生长。”这样一句言简意赅的话准确揭示了学生在教育与生长中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告诉我们,任何教育都必须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成长的个性化过程。“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由此,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