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润 油田艺术家的别样人生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1952年,奉毛泽东主席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19军第57师转为石油工程第一师。近8000名军人脱下军装转战石油。
  他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始终心系石油,舍家忘我,演出了一幕幕壮怀激烈、动人心魄的石油史诗。他们中有多次参加石油会战,功勋卓著的石油工业战线的老领导、老模范;有默默奉献的石油科技工作者;有在油田各条战线埋头苦干的普通干部和运输司机……
  岁月沧桑,60年弹指一挥,伴随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建、发展、昌盛,几乎所有的石油师人都已离开奋斗多年的工作岗位,有的已作古。然而,业绩永驻,精神永存,石油师人传承下来的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克拉玛依的石油人。
  为了记住石油师,记住石油师人,继承和发扬石油师人爱国求实、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克拉玛依市委宣传部的帮助下,我们选取了六名石油师的代表人物,希望能呈现石油师人的奋斗精神和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10岁时,他被人抱养,不料在战争时失散,后被解放军收养;
  他在军区文工团长大,后成为文艺兵,在演出中慰问鼓舞战士,演过放牛娃、战斗英雄;
  转业后,他成了一名石油师人,继续从事文艺演出,创作并参演了百余部精典剧目,塑造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石油英雄形象。
  他就是原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矿物局文工团副团长陈泽润。
  2013年11月19日,本刊记者来到陈泽润老人位于克拉玛依市天成花苑小区的家。客厅的茶几上备好了各式各样的水果,老俩口非常热情:“采访不着急,先吃水果!”
  77岁的陈泽润老人身材高大,满面红光,慈眉善目,很难看出他刚刚经过了一场大手术。接下来的时间里,陈泽润老人讲述了他传奇的入伍经历及其别样的艺术人生。
  阴错阳差入伍
  1937年12月,陈泽润生于陕西省安康市石权县马池镇的一个普通乡村。家里有4个孩子,他上面有两个哥哥,还有一个妹妹,家庭非常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1947年冬天,那时的陈泽润只有10岁,个头长得小,但是聪慧可爱。当地有一位官太太没有小孩,见到陈泽润,十分喜爱,她向陈泽润的父母提出可以将小泽润带走,并帮忙将其抚养成人。
  因为当时的家庭条件实在太差,父母也担心陈泽润养不活,所以忍痛将陈泽润交给了这位太太抚养。一个月后,陈泽润跟着养父母到了湖北黄县。但没多久,在战乱中,陈泽润又与养父母失散了。
  后来,人民解放军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年幼的陈泽润。就这样,陈泽润就跟着解放军到了部队。当时所在的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师,11岁的陈泽润被领导安排到了军区文工队。
  1948年10月,小小年纪的陈泽润就开始跟着老师们学跑龙套,穿上军装还真像一个小文艺兵。
  陈泽润清楚地记得,他参演的第一部戏地点在湖北省竹山县,当时部队正好行军至此。那时文工队正在排练一部刘胡兰的戏,正好有个小角色是刘胡兰的妹妹,还没有合适的演员,小小年纪的陈泽润就顶上了。
  “这部戏演得很成功,以致于师领导在看戏时把我错认成了女娃子。”陈泽润说,部队领导看完戏后,对文工团的负责人说,这个女娃子你们怎么弄来的?部队带女娃子以后可不方便呀。但得知是个小男孩扮演时,领导高兴地称赞:演得还不错!
  得到赞扬的陈泽润很是兴奋,毕竟这是他人生中参演的第一部戏。“我觉得挺好玩的,也不难。”陈泽润说,第一次演戏成功之后,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他喜欢上了演戏,并开始跟着文工团的哥哥姐姐们认真学习表演的知识和说学逗唱的技巧。
  接下来,陈泽润又陆续出演了很多角色:放牛娃、战斗英雄,给解放军战士们带去鼓舞和慰问。全国解放后,以及随后的大生产中,也都有陈泽润演出的身影。
  转业成为石油兵
  1952年,毛主席亲笔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57师改编为中国石油第一师,支援国家石油工业建设。170、171团改编为石油师一团、二团,陕西军区独立团改编为石油师三团。
  1952年8月1日,对57师全体官兵来说,是个神圣的日子。那天,陈泽润所在的部队召开全师万人典礼大会。从此,他兵转工,成为石油战线上的一员。
  成为石油师的一员后,陈泽润继续留在文工队。此时,对陈泽润来说是个机会,整个文工队在西北艺术学院进修,陈泽润专门进修了舞蹈,并刻苦练习。此时的陈泽润已经是一名英俊少年了,眉清目秀,身材修长。进修完成后,文工队接到演出任务,赴延安的延长油矿慰问演出。
  1953年,石油师的文工队被撤销。当时的57师师长张文斌是个爱才之人,他看出正值少年的陈泽润如果继续学习文艺,今后肯定能有一定的成绩,但当时文工队撤销,学习和演出活动停止,那么陈泽润的文艺才能可能就此被埋没。
  为此,张文斌师长将陈泽润送到西北空军文工团继续学习。临走时,张文斌师长郑重地对他说,石油师撤销文工团是暂时的,等以后石油师重建文工团时再将他要回来。
  在西北空军文工团期间,陈泽润赶上了几部大戏,比如抗美援朝的慰问演出,陈泽润都参与其中。在这些舞台上积累的表演经验,让陈泽润受益匪浅。
  随后,陈泽润接到指令,跟随西北钻探局进疆。他被分到了独山子油矿俱乐部任文艺干事,当时克拉玛依油矿的一号井正在勘探,环境恶劣,条件非常艰苦。
  1955年春节前夕,陈泽润带着独山子俱乐部的电影放映队去慰问克拉玛依一号井的矿工,为过年仍然奋斗在钻井队的矿工们带去欢乐。
  1958年,陈泽润被分到钻井队实习。当时正值各行各业“放卫星”,文艺也需要“放卫星”。在钻井队实习的陈泽润立足本行,成立了钻井大队宣传队,自编了一套歌舞剧,结果在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一等奖。
  在井队实习也有危险的时候,陈泽润摸着自己的眉骨说,一次在钻井队下套管,不料铁丝脱落,塑料管突然弹到他的左眼眉骨上,陈泽润被击中倒地,事后伤口被缝了六针。   文工团的“台柱子”
  1959年,石油师再次组建文工团。此次的陈泽润已经是一名年轻的小伙子,身材高大,模样帅气,而且还是一个多面手,能说会唱,还会跳舞,那时候一场晚会十几个节目,几乎一大半都由陈泽润来主演。为此陈泽润有了“陈半台”的美名。
  1960年,石油部组织大庆油田会战,陈泽润被派往参加文艺汇演。“这次演出非常成功。”陈泽润说,他清楚地记得,他表演了一个维吾尔族的双人舞蹈,而且边唱边跳。此外,他还表演了一个《战石油》的快板,也非常受欢迎。
  大庆会战的文艺汇演之后,陈泽润还跟随文工团进了北京,代表石油部慰问北京各大部委对大庆油田会战的支持,并且还进了中南海的怀仁堂演出,受到了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我们之前一点消息都没有,就像做梦一样!”陈泽润说,当时我们那个兴奋呀,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大庆油田会战后,新疆石油文工团准备增补一些演员,在北京和新疆都招了一批学员。陈泽润兼任这批新学员的教员。期间,年轻帅气的陈泽润也收获了爱情,他与其中一位从新疆报考来的女学员恋爱并结婚。婚后,两人志同道合,成为事业上的好伙伴。
  1962年以后,陈泽润除了演出外,还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比如 《爱的好劳动》三人歌舞、歌舞剧《二人转》,都是他把石油系统里的先进人物融入剧本,通过演出表现出来,受到工人的热烈欢迎。他创作的《夸岗位》话剧,每次演出都反响强烈,观众不肯散场,要求返场再演。
  1966年,因为“文革”的影响,石油文工团解散,陈泽润被分到友谊馆俱乐部负责文艺。这时的陈泽润继续发挥特长,排练歌舞剧。当时有一部名为《血战火海》的戏比较有名,讲述了浙江的一个油田着火,数名石油工人不幸遇难的故事。为了讴歌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陈泽润开始排练《血战火海》这部戏,并担任歌舞剧宣传队长。
  相对石油文工团来说,友谊馆虽然是一个业余的群众机构,但是陈泽润仍然不放弃对文艺的热爱,对演出事业孜孜不倦。除了担任歌舞宣传队长,陈泽润还担任艳阳天话剧队长和主演。在那个动乱的年月,陈泽润还带领宣传队远赴阿里慰问演出。
  1974年,克拉玛依石油文工团恢复,任命陈泽润为主抓业务的副团长。接近十年的停顿,所幸文工团并没有懈怠,刚刚恢复就能继续演出。这期间,陈泽润带领文工团奔赴南疆各地区慰问演出,给边疆人民送来精神食粮。与此同时,陈泽润还带队远赴江苏、上海演出。这期间,迎来了陈泽润演义事业的巅峰。
  晚年简单幸福
  1984年,陈泽润调任克拉玛依群众艺术馆馆长。刚开始,陈泽润坦陈自己心理上有落差,原来在石油文工团是专业演员,能登上舞台,受人尊敬。而群众艺术馆则是为了培养文艺少年和苗子的基层单位,注重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
  “在舞台呆久了,也希望能回到群众中去。”陈泽润说,他积极为群众办培训班,组建各种合唱团。那时候年轻人中间开始流行弹吉他,他立即跟艺术馆商量,又办了一个吉他培训班,受到年轻人的热烈欢迎。此外,为了丰富农村基层的文化生活,陈泽润还经常送电影下乡,到基层井队演出小品、歌舞。
  通过陈泽润的努力,克拉玛依群众艺术馆多次被评为新疆自治区先进群艺馆、优秀群艺馆。
  1993年,陈泽润离休回家。离休后的生活简单而幸福,他对舞台已不再眷念,喜欢和儿孙们呆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偶尔兴起,陈泽润也会和老伴一起哼上几句,简单唱上几段。
  离休后的生活远离舞台,少了吹拉弹唱,陈泽润开始热衷厨艺。几乎每个周末,他的四个孩子都会带着孙子孙女回家,围成一个圆桌,陈泽润忙前忙后,将自己的拿手菜一个一个地端上桌,让儿孙们慢慢享用。
  “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做饭,但是没有时间,经常在外面演出。”陈泽润说,当很多老年人喜欢外出旅游时,他却喜欢呆在家里,“我要把原来欠孩子们的时间都补回来,好好享受一家团圆的生活”。
  (感谢克拉玛依史志办的大力协助)
  责任编辑 陈晰
其他文献
中国自古有“母仪家风”的说法,好家风是春风化雨的濡染,更是一个时代良善取向的承袭。母亲的唠叨,已经不是具象的叮嘱,而是价值理念的张扬。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互联网上,人们晒出各式各样的“母亲元素”,以表达对她们的感恩和敬意。其中,一则追忆“老妈口头禅”的话题引起了大家广泛热议。“你怎么老是长不大?”“干脆钻电视里得了!”“在外工作不要太累!”“要诚实守信,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网友晒出的许多“老
期刊
少年时,父母忍痛将他送去参军,那时他不满16岁;  转业成为石油兵,他由一名共青团员锻炼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由一名司机成长为一名科级干部;  他带领青年突击队敢想敢干,曾经开着挂着12个拖斗的货车,赢得“小火车司机”的美誉;  他就是原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油田老司机、新疆石油管理局小车大队大队长李财东。  李财东老人的家位于克拉玛依油田职工小区,77岁的他和老伴身体硬朗,慈祥和睦。眼前的李财东老人
期刊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他的故事已被改编成小说,拍成电视剧,偶尔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他没有企业也不经商,回国20多年来,却以每天数万元的速度对外捐款,至今累计捐款5亿多元;  他被喻为中国的基督山伯爵,中国红十字会百年来首次对外授予慈善家荣誉,他因此被称为“百年慈善第一人”。  他就是美籍华人、著名慈善家李春平。  2014年5月8日上午,首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
期刊
对于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香港合兴餐饮集团总裁洪明基一直比较关注,究其原因,除了自己经营餐饮行业的身份外,更是来源于一种情怀,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片子里能闻到家的味道”。  “这让我一下就想起自己刚来北京时的感觉,中国人的血脉让我没有感到丝毫的陌生。”洪明基说,“这座城市给我的关怀、照顾、支持,让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也爱上了这里。所以我要将这种‘爱’传承下去,带给更多来到北京的异乡人。”  我
期刊
2014年4月19日,由中国报业协会、中共信阳市委主办的“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信阳”新闻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全国103家党报的150多名社长、总编和记者齐聚信阳,共同领略信阳老区改革发展的崭新风采。本刊记者对中共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同志进行了专访,他希望通过一次难得的机遇,让更多的人到信阳、看信阳、帮信阳。  智慧信阳 中原家居之都  在采访中郭瑞民介绍,信阳是河南的南大门,是中原经济区和东南
期刊
在北京市东城区的张自忠路,有座古香古色的中式楼宇,在整条街上显得分外庄重与素雅,它出现的时间虽然才短短一年,但却已声名远播,这里就是北京东直门医院国际部。步入旋转门,走进一楼大厅,一股淡淡的草药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心清气爽。凝神望去,进门的两根立柱上嵌有一幅很特别的对联,字体稳健灵动,线条刚中藏柔,上联是:“东南西北,寻医问药,看中医,首推东直门。”下联为:“望闻问切,衷中参西,求奇效,以德做药引。
期刊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在中国麻风界有这样一位防“麻”巾帼,她叫李桓英。改革开放,1979年,在她59岁接近退休的年华,接到了新任务,以第一批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考察麻风病的防治方法。在思想守旧的年代,她突破精神枷锁,不畏麻风病魔,与病人面对面交流,克服路途艰险,坚持一线调研,解救成千上万遭受麻风折磨的患者,打破千年来麻风不可治愈的历史。  几十年过去,如今,她已是一位93岁高龄的老人。
期刊
上任伊始,岳宣义把“官府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改成了“法援大门朝难开,有理无钱请进来”。在岳宣义看来,开支情况完全公开透明,是理所应当的事。而他的“理所当然”,却恰恰是很多基金会所缺少的。  他的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转折——19岁投笔从军,戎装38载,从士兵到将军,曾任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57岁服从组织安排,从部队到地方,拿起反腐倡廉之剑,任司法部纪检组组长、部党组成员
期刊
经济学博士,经济评论员  即使要救市,也不能突破市场边界,不能突破底线思维。救市的时机必须是房价的下跌严重创伤中国经济,很有可能引发系统金融风险的情况下。这是必须遵守的边界。  5月12日,央行召开的“住房金融服务专题座谈会”,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中央层面对房地产开始救市的最明确信号。在这个座谈会上,央行要求商业银行要“优先满足居民家庭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贷款需求”,“及时审批和发放符合条件的个
期刊
住房难、入学难、看病难,被当代中国人形容为新“三座大山”,而看病难又首当其冲,在看病难里,儿童看病,更是难上加难。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族群,如今只要孩子一生病,就是全家最大的事。只要家里有条件,“上北京去”成为家长们共同的选择。  的确,儿童基数庞大、增速稳定,儿科医疗资源却稀少,且分布严重不均、不合理。这都导致了我国儿童看病变得越来越难。然而,作为首都,北京集中了大量优质儿科医疗资源。同时,孩子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