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做父母的人心情是既高兴又激动而同时又不知所措。作为一个家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快乐和幸福的人生呢?即使你当初还不知道该怎样抱起宝宝,但每次你换尿布,喂他吃奶,给他洗澡,逗他笑,渐渐使他融化在你的感情之中,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发自内心的爱是做个出色的父母的首要条件。
在幼儿及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习做人。最成功的不是学习好,而是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这些好习惯也都是在做好人的基础上得到的。所以今天特别想和大家共同来探讨怎样做一个出色的父母,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幸福的底色。
一、重视家庭教育
马克思很重视家庭教育,他说:“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养子女。”这段话告诉人们:不论我们是从事何种职业的,只要有了孩子,当上父母,教养子女就成为一桩神圣的行业,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它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家庭的幸福。所以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教育,给孩子产生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教育也代替不了的。
现在的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就是赚钱养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错误的认为小孩子不用管,大了就什么都会了,觉得不磕不碰(生理)+营养足够(心理)+学前教育(教育)就足以了。所有的父母都想去影响自己的孩子,但是许多人都发现在育儿的过程中从孩子身上学到不少东西,父母和孩子是在互相影响着的。通过育儿才能使做父母更加成熟和干练。
二、帮孩子寻找最美好的地方,给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
我们都希望为孩子找到一个最好的生活环境。上学了,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择校,希望孩子能在一个美好的地方学习和生活。那我们来思考一下,你心目中的好地方是什么样子呢?
请你用几个词描绘心中的天堂。再用几个词描绘一下心中的地狱。
台湾著名的作家林清玄也和孩子做个这个游戏:在黑板上画一条线,左边写天堂,右边写地狱。我们看这个大作家是怎样和孩子互动的。
孩子心目中的天堂就这样呈现出来:花朵。笑。树木。天空。爱情。自由。水果。光。白云。星星。音乐。朋友。蛋糕。灯。冷气。书本……
在游戏里,孩子们也同时写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地狱:黑暗。肮脏。灰色。哭泣。残忍。恐怖。恨。流血。丑陋。臭。呕吐。毒气……
作家对孩子们说:“当我们画了一条线后,就会知道天堂是具备了一切美好事物与美好心灵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人叫做天堂,有人叫做天国,或者净土、极乐世界。地狱呢?正好相反,是具备了一切丑恶事物与丑恶心灵的地方。那么,有没有人知道人间在哪里呢?”
孩子们说:“人间是介于天堂与地狱中间的地方。”作家的回答:“错了。”孩子们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
作家告诉孩子们:“人间不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人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
当我们心里充满爱的时候就是身处天堂,当我们心里怀着怨恨的时刻就是住在地狱!”如果一个人一直怀着坏脾气,住在肮脏的环境里,对未来毫无希望,就等于是地狱里的人。如果一个人内心经常欢喜,住在洁净的住所,有爱与美好的向往,那就是天堂里的人。如果在很久很久以后,真的有一个地方叫天堂,应该也是为那些心里有别人的人准备的。
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
我想说:孩子是生活在天堂中还是地狱里,这取决于你对孩子的引导。要引导孩子爱上自己学习的学校,爱上自己的班级,爱上班级里的老师和同学。如果孩子整天回家抱怨学校里的不好,同学和老师的不公正。那这个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一个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即使获得再大的成功也没有幸福感。
三、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
婴儿刚出生,自然就是最原始的需要。吃饱穿暖。现在有很多孩子是剖腹产的。孩子在一个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来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安全感,妈妈应该更加细心的呵护孩子。喂养孩子的时候要和他说话,经常做适当的按摩。可是很多职业女性没有时间照看孩子,孩子缺少母乳喂养,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饿,什么时候渴,在最该满足孩子需要的时候没有满足。长大再吃山珍海味也弥补不了。
等孩子逐渐接受这个世界了,要让孩子多看彩色的东西。夜晚出来看看彩色的灯光。多抱孩子,和孩子交流。要和孩子多呆在一起,让孩子有安全感。有些孩子小时候缺少拥抱,特别是男孩,长大了就爱打闹,心理学上称为“皮肤饥渴症”,这些孩子在打闹中满足身体的接触,只因为在最需要拥抱的时候没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的孩子很怕黑,胆小,缺乏自信,很多的原因要追溯到婴儿时期是否满足了安全的需要。
四、满足孩子的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又称爱与归属。爱是和归属连在一起。也就是说,有爱才有归属感。孩子逐渐长大,慢慢有了社会性,想想孩子在小的时候,不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也不知道规则。当孩子看着别人的东西不敢去抢了,那就开始有规则感了。这个时候就要开始教会孩子去爱。最初是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爱家庭成员,感觉自己是家中很重要的成员,家里人之间相互关心和爱护,家就是归属。
五、关注孩子们的兴趣所在
家长要学会关注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孩子有时表现出与父母专业性质完全不同的兴趣。孩子多次重复这些兴趣而从中感到快乐,细心的父母必须要成为第一个发现者。强烈的兴趣会促使孩子努力去创造所缺乏的物质条件。只有得到父母的积极支持才有可能成才。
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目前独生子女有4-6个大人照料,如果大人照料太多,剥夺孩子学习自理的机会,使孩子习惯于样样依赖大人。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将有一定的影响。
在德国已经把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定入法律,如4岁起要收拾床铺,洗手绢;6岁要洗裤子,为家里买日用的小东西;10岁要参加园艺活动,除草,整理花卉;14岁为家庭擦洗车辆等。
劳动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希望家长在这个时候要狠下心来,坚决把孩子劳动锻炼的机会还给孩子。
让我们继续之前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对孩子的爱与教育并重,做个出色的父母。
在幼儿及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习做人。最成功的不是学习好,而是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这些好习惯也都是在做好人的基础上得到的。所以今天特别想和大家共同来探讨怎样做一个出色的父母,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幸福的底色。
一、重视家庭教育
马克思很重视家庭教育,他说:“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养子女。”这段话告诉人们:不论我们是从事何种职业的,只要有了孩子,当上父母,教养子女就成为一桩神圣的行业,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它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家庭的幸福。所以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教育,给孩子产生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教育也代替不了的。
现在的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就是赚钱养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错误的认为小孩子不用管,大了就什么都会了,觉得不磕不碰(生理)+营养足够(心理)+学前教育(教育)就足以了。所有的父母都想去影响自己的孩子,但是许多人都发现在育儿的过程中从孩子身上学到不少东西,父母和孩子是在互相影响着的。通过育儿才能使做父母更加成熟和干练。
二、帮孩子寻找最美好的地方,给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
我们都希望为孩子找到一个最好的生活环境。上学了,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择校,希望孩子能在一个美好的地方学习和生活。那我们来思考一下,你心目中的好地方是什么样子呢?
请你用几个词描绘心中的天堂。再用几个词描绘一下心中的地狱。
台湾著名的作家林清玄也和孩子做个这个游戏:在黑板上画一条线,左边写天堂,右边写地狱。我们看这个大作家是怎样和孩子互动的。
孩子心目中的天堂就这样呈现出来:花朵。笑。树木。天空。爱情。自由。水果。光。白云。星星。音乐。朋友。蛋糕。灯。冷气。书本……
在游戏里,孩子们也同时写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地狱:黑暗。肮脏。灰色。哭泣。残忍。恐怖。恨。流血。丑陋。臭。呕吐。毒气……
作家对孩子们说:“当我们画了一条线后,就会知道天堂是具备了一切美好事物与美好心灵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人叫做天堂,有人叫做天国,或者净土、极乐世界。地狱呢?正好相反,是具备了一切丑恶事物与丑恶心灵的地方。那么,有没有人知道人间在哪里呢?”
孩子们说:“人间是介于天堂与地狱中间的地方。”作家的回答:“错了。”孩子们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
作家告诉孩子们:“人间不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人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
当我们心里充满爱的时候就是身处天堂,当我们心里怀着怨恨的时刻就是住在地狱!”如果一个人一直怀着坏脾气,住在肮脏的环境里,对未来毫无希望,就等于是地狱里的人。如果一个人内心经常欢喜,住在洁净的住所,有爱与美好的向往,那就是天堂里的人。如果在很久很久以后,真的有一个地方叫天堂,应该也是为那些心里有别人的人准备的。
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
我想说:孩子是生活在天堂中还是地狱里,这取决于你对孩子的引导。要引导孩子爱上自己学习的学校,爱上自己的班级,爱上班级里的老师和同学。如果孩子整天回家抱怨学校里的不好,同学和老师的不公正。那这个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一个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即使获得再大的成功也没有幸福感。
三、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
婴儿刚出生,自然就是最原始的需要。吃饱穿暖。现在有很多孩子是剖腹产的。孩子在一个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来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安全感,妈妈应该更加细心的呵护孩子。喂养孩子的时候要和他说话,经常做适当的按摩。可是很多职业女性没有时间照看孩子,孩子缺少母乳喂养,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饿,什么时候渴,在最该满足孩子需要的时候没有满足。长大再吃山珍海味也弥补不了。
等孩子逐渐接受这个世界了,要让孩子多看彩色的东西。夜晚出来看看彩色的灯光。多抱孩子,和孩子交流。要和孩子多呆在一起,让孩子有安全感。有些孩子小时候缺少拥抱,特别是男孩,长大了就爱打闹,心理学上称为“皮肤饥渴症”,这些孩子在打闹中满足身体的接触,只因为在最需要拥抱的时候没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的孩子很怕黑,胆小,缺乏自信,很多的原因要追溯到婴儿时期是否满足了安全的需要。
四、满足孩子的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又称爱与归属。爱是和归属连在一起。也就是说,有爱才有归属感。孩子逐渐长大,慢慢有了社会性,想想孩子在小的时候,不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也不知道规则。当孩子看着别人的东西不敢去抢了,那就开始有规则感了。这个时候就要开始教会孩子去爱。最初是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爱家庭成员,感觉自己是家中很重要的成员,家里人之间相互关心和爱护,家就是归属。
五、关注孩子们的兴趣所在
家长要学会关注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孩子有时表现出与父母专业性质完全不同的兴趣。孩子多次重复这些兴趣而从中感到快乐,细心的父母必须要成为第一个发现者。强烈的兴趣会促使孩子努力去创造所缺乏的物质条件。只有得到父母的积极支持才有可能成才。
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目前独生子女有4-6个大人照料,如果大人照料太多,剥夺孩子学习自理的机会,使孩子习惯于样样依赖大人。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将有一定的影响。
在德国已经把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定入法律,如4岁起要收拾床铺,洗手绢;6岁要洗裤子,为家里买日用的小东西;10岁要参加园艺活动,除草,整理花卉;14岁为家庭擦洗车辆等。
劳动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希望家长在这个时候要狠下心来,坚决把孩子劳动锻炼的机会还给孩子。
让我们继续之前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对孩子的爱与教育并重,做个出色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