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术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884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法、术是武学中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习武者倘若能够对这些概念和相互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将会使得其所学和将要学的武学知识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并且有意识地将其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最有效率的训练中。
  一、释名
  1.道。道者,事物之一般规律也。它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源和基本线索。本文中所谈的“道”,并非“由武入道”中了脱生死之“道”,而是相对来讲更狭义、更低层次的“道”,即武术本身的运动规律,更确切地说是在技击范畴内的“道”。
  从内家拳的角度来看,所谓“道”就是发力。是否会发力是鉴别一个内家拳手是否入门的基本标准,不能将人发出的拳手,即使套路打得再好,也不算入门。反之,学会了发力,套路是否能连贯地打下来却不是绝对必要的。当然,不同水平的拳手发力技术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至少应该掌握一般的中线发力。人们常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讲的便是内行人伸手一接触便马上作出听力、化力、发力的反应,在这一瞬间,高低胜负已经分出。
  2.法。法者,系统的操作方式也,它在层次上低于“道”。法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道”的指导下达到目的的方法,如技击手法、步法、身法等;二是领悟和掌握“道”过程中的阶梯——各种训练方法。
  3.术。术者,具体之应用技巧也。它较之“法”又低一个层次。例如踢、打、摔、拿的各种招法,临敌作战时的一些经验等均属于“术”的范畴。
  二、体用
  在武术中无论将“道”(即发力)的地位提高到怎样的位置也不过分,因为格斗的本质便是力学运动。当你学会了发放整力,你就如同装上了一个高能电池,随时为你提供重创对手的必要条件。用中国学术界传统的“体用”说法,“道”是武术之“体”,无“体”之“用”实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非明了发力之道,且孜孜以求者,更无异于缘木求鱼,何日方得真经。
  “法”为“道”之用。浑厚的内力要通过手法、身法、步法等表现出来,此外,要想使内力上身同样需要通过各种训练之法来实现。法有上、中、下三等之差别,以适宜于上、中、下三等根器之传授。不会发力的内家拳教师是没有得“道”,自己会发力却没有确切的步骤以教导学生者是不得训练之“法”,而不得训练之法的本源在于未能深刻悟“道”,仅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法”为术之体,“术”为法之用,术为“法”之精华,术为“道”之大成。研习武道者都渴望达到高级境界,从而一览众山小,但是愈是水平高者,对手也愈强,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双方都会发力,便要看发力之巧妙,大家皆能走掌,更须分十指之灵动,而这些均属于“术”的范畴。有些拳家说“太极拳只讲力不讲招”,恐未尽得太极之妙,仅属一家之言。“术”有高低、邪正、巧拙、利害之不同,应择时、择地、择人、择社会环境而酌情传授。否则,轻者无法奏效,重者,害人害己害社会。
  三、合三为一
  一位理想的武术家需要道、法、术皆精,一个完善的武术流派应当道、法、术悉备。初学者在学武的过程中,应当紧盯发力之“道”,而教师则应勤究训练之“法”,当此二者皆已上身之后,方可酌情习练有关之“术”。否则,任何抄近取巧之人终难成大器。〖JY〗〖JY〗□
其他文献
我所传承并修炼的“寒暑铁布衣”功,属武当道家太乙隐仙派武学体系中的一种。  本派武功属武当山紫霄宫嫡传。  我的第一位师傅裴锡荣先生,他师从形意八卦大师傅剑秋先生,曾于1929年随傅剑秋师爷上武当山访道,亲见傅师爷与武当道总徐本善真人比武。后傅师爷钦佩徐道总武艺高强,便拜在徐道总门下并改道名为傅合山。裴师随傅师父在武当学艺数月而归,得传数项绝技。  我的第二位师傅为满族皇室贵胄,名爱新觉罗·溥仪,
期刊
干扰技巧是一种控制住对方、使对方的出击变得无用,并最终击败对方的技能。这种技巧也许不太完美,但很实用。当对方发动攻击时必有防御之薄弱处,这时你便可以看准他的破绽一击奏效。  如果你的这种干扰能力还不太强,怀特(鲍勃·怀特,美国著名功夫学校校长)先生将向你提供几种有效的训练方法,相信你会感兴趣的。在开始练习前,请记住以下几点:  ○首先热身;  ○找一位与你实力相当或比你更强的伙伴;  ○用事先策划
期刊
重复的妙用    现在的太极拳套路种类很多,但多半是断取传统套路、简化重编而成,而鲜有独出心裁者。简化的理由之一是,传统套路重复式子太多,冗赘而无必要。殊不知重复乃传统套路的精巧所在。其实,若想出功夫,原有的重复并非多余,反而还嫌不够呢。  重复可培养人的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训练大脑的下意识反应,使人体精微素质的运动有序化。所谓“拳打千遍精,拳打万遍通”,熟能生巧。这不仅是指套路练习,更重要的是单
期刊
练好形意拳,并非易事,更鲜有自学成才者。那么,如何全面、科学地学习和掌握这门技术呢?我个人认为,习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有较强的习武愿望,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以及灵敏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  有明确的习武目的;  坚韧的探索精神;  有持之以恒和敢于拼搏的精神;  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具备这些条件,还要选择一位明师。  事实证明,一个习者如果没有寻找到通达拳学知识、彻悟拳学之理和实战经验丰
期刊
雄牛脱轭    “三月三日,决斗梁野山。”  有财拿着挑战书,在屋子里来回走动。老婆在生火做饭,不时以惊恐不安的眼神瞄一下丈夫,两个孩子却正在酣睡,长子福贵梦中还嘻嘻傻笑。灶间火光一闪一灭,米饭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  远处传来嘹亮的鸡啼,有财一口吹灭了油灯,推开窗户,一缕晨光透射进来。  老婆捧上一大瓷碗白米饭,中有两颗“太平蛋”。有财鼻子一酸,吃得很慢很慢。  吃完饭,有财怔怔地坐了一会儿,突然
期刊
如果我是教自卫术的教练,在那有限的几个月的时间里,我绝不会让学员们整天地抡胳膊蹬腿,操习什么拧腕、戳目、踢下阴。相反,我倒要破除他们对自卫绝招的迷信,告诉他们,面临歹徒,你要想保命护财、免遭侮辱,关键看你的心理素质和自卫智慧。那些扭击招数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即使不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天生就会拳打脚踢。  我强调心理和智慧,乃针对短期培训而言,倘若谁打算用一辈子来修炼自卫格斗术,则不在其列。不过,
期刊
千禧龙年的春节尚未过完,当代体育杂志社的老总王离黑就打点行装,正月初七便匆匆登上了飞往大洋彼岸的航班向着世界最大的都市——纽约出发了。  他干嘛这么急,竟然在炎黄子孙极其看重的2000年春节、万家团圆的期间,踏上了异国之邦?  因为他心中的武术……  因为旅居海外的华人武术家苏昱彰先生也是春节尚未过完就已从台湾故居返回了纽约——他那远在美利坚的八极螳螂武艺总馆。  为了采访苏昱彰,我们酝酿已久,筹
期刊
在强度较大的散手比赛中,有一段非常时间,运动员会感到体内非常难受,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心率剧增、四肢无力、步子发沉、动作协调性下降,甚至感到难以继续与对方对抗下去。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极点”。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极点”产生的原因。  散手比赛开始以后,运动员的骨骼、肌肉等运动系统马上进入到紧张的、高强度的运动状态,身体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突然增加,而供给氧气、营养物质的内脏器官
期刊
放法,是大成拳重要技击方法。  放法,即以手臂接触对方,通过接触点力量的变化以及步法、身法的变化,同时借助沾、粘、连、随、定人、夺位等诸多手段造成对方身体失重,然后将其抛掷出去的一种方法。  放法,是大成拳基础实战方法,初学技击者,第一步先要学会放人。但达到一定境界的“放”,又可以成为高级技击手段。当年,宗师王芗斋与师兄钱砚堂过手,于一迎一送之间,将钱氏放出,坐于事先指定的座位上。后来,著名拳师洪
期刊
不知大家有无同感,那就是在徒手赤脚动作练习时,有时会感觉到手脚发飘、劲道不够,缺乏重量感。但当你戴上手套、穿上鞋子后,这种感觉会有所改变,冲拳、踢腿显得有力了,意念感觉也好一些了。上述情况更多的是发生在初学者身上,原因是初学者没有经过肌肉素质、动作技术的全面锻炼。或由于自身肢体结构、素质等原因,习者还不能很好地激发格斗搏击之本能,所以练起来效果欠佳,这也是正常现象。有人训练时在无意中找到搏击感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