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生科学“长时探究”的实践探索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c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时探究”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长时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时间过程。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兴趣特点和学习特点这三大落点引导学生开展“长时探究”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内化科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以此提升他们的科学核心素养。
  “长时探究”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但由于小学生专注力不强,长时探究由于耗时较长,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都会随着时间减弱,甚至会出现探究活动偏题、探究深入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设计长时探究活动时,应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核心,采取延续学生兴趣、优化教师行为等方式来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以此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基于内容特点,确定“长时探究”主题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长时探究法,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是教師需要考虑的重点。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要基于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长时探究”主题。
  1.选择活动性强的内容,确定“长时探究”主题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要善于选择活动性强的教学内容来确定“长时探究”的主题,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究。
  例如,三年级科学课中有一个观察金鱼的活动。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长时探究。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教师应及时指点学生的观察方法和技能,一旦学生有问题,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等学生了解清楚后再推进活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技能与思维同步,扎扎实实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也为后期的长时探究打好基础。
  2.选择探究性强的教学内容,确定“长时探究”主题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活动性强的内容,确定“长时探究”主题,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更高效。
  例如,《动物的卵》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动物的卵的图片,并提出一个有探究性的主题——鸡蛋是如何孵出小鸡的?然后,引导学生对鸡蛋的外形进行观察,并且对其内部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并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科学概念,还在活动中体会到了科学的本质。
  实践证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只有基于科学教学内容特点的选择并确定适合“长时探究”的主题内容,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科学探究的实效性。
  二、基于兴趣特点,设计“长时探究”问题
  “长时探究”问题是引发小学生进行科学“长时探究”活动的触发器。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要基于学生兴趣特点,设计“长时探究”问题。
  1.基于学生兴趣特点,设计挑战性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长时探究”时要基于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挑战性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驱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学习热情投入到科学探究学习中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磁铁的磁极”一课时,我给学生发了一块断磁铁,并设计了三个挑战性问题:断磁铁有几个磁极?断磁铁拼接成一根磁铁后有几个磁极?两块磁铁接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
  这几个问题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就是一块简单的断磁铁,学生们对磁极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也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无处不在,科学探究永无止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学会多角度思考探究问题,进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
  2.基于学生兴趣特点,设计引导性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来设计引导性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开展“长时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我先提出活动任务:测量100毫升水漏完需要多长的时间;然后指导学生规范的操作方法,让他们进行分组操作。学生进行了两次测量,在第二次测量中发现了一个现象:100毫升的滴水先快后慢。这时候,我提出了引导性问题:“如何让滴漏滴水速度前后一致”。于是,学生继续开始了讨论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推动者的作用,并没有占用学生很多时间,而是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讨论和感悟。
  学生在长时探究活动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材料,他们想要去挑战实验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的。通过引导性问题就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探究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认知特点,优化“长时探究”过程
  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往往会出现随意探究和盲目探究的现象,并且,他们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并不能够很长,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对他们的“长时探究”过程进行优化。
  1.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引发猜想与假设
  小学生在进行“长时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猜想与假设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猜想与假设需要一个类比启发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引发学生的科学猜想与假设。
  例如,在学习《光和影》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块橡皮做参照物,然后观察橡皮的影子。同学们发现,同一块橡皮在不同光源和不同角度所对应的影子是不一样的。随后,学生们提出猜想:影子的变化是否与光源照射角度或距离有关?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学生们先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了理性思考,并借助自己的猜想对探究活动进行了部署,将整个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现象进行了构建。借助猜想和假设,大家的活动目标、活动思路都越来越清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15分钟的探究活动。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进行深入的探究思维,就能够在猜想与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探究思考。
  可见,猜想与假设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第一步,猜想与假设在长时探究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设计与引导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为了解臭氧对二次供水的消毒效果,进行了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向Ⅰ m3水中通人臭氧5min,水中个别点含臭氧0.36 mg/L,其余点为0.010~0.014 mg/L;通入臭氧40 min,水中含臭氧0.
幼儿园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过程,所以在开展幼儿科学活动时,影响的因素也会很多。如教师自身的素质、观念;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的选择;等等,这些都会阻碍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梳理并总结。  影响因素  1.过于强调知识的获得  现在很少教师观念上是单纯的学科本位和教师本位,但在实践中仍会不知不觉地沿用过去常识教育的习惯性做法,把知识的传递、传授放在重要位置(
足菌清消毒剂原液含苯甲酸、水杨酸、间苯二酚、硼酸分别为20.06、24.88、25.00、25.06mg/L,pH2.0-3.0。为了解其对微生物杀灭效果,稳定性及对皮肤刺激性,进行了载体定量杀菌试验、稳定
无锡市新吴区泰山路实验小学创办于2017年9月,携手百年名校连元街小学跨区域合作办学,创生“思源砺行”文化,汲取名校经验,创建自身特色。建校以来,学校十分重视科学学科的特
为了比较紫外线照射法、过氧乙酸气溶胶喷雾法、静电消毒器法对手术室空气消毒效果,采用对手术室消毒前后空气采样检测方法,观察3种方法对空气中自然菌的杀灭效果.结果,3种消
2011年版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实验是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如何抓住探究式学习特点,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是相互依赖的,教师如何直面导学关系,激活实验探究课堂?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亲历实验探究 
当前很多小学都开始创新教学方式,灌输式教育已经逐渐成为过去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其中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使小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过正因为是新的方式,在刚施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根据问题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化 
为了解蓬莱市各级医疗单位消毒工作状况,于2000~2002年对市辖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消毒效果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我校是典型的乡村小学,创建于1929年,原先只有20几个学生,两名教师。如今已发展到有24个班近1100名学生,71名教职员工的学校。我们以《中华经典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和研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