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急需大量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怎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必须革除旧习,提高素质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所谓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开发教学新思路,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时机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课堂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需好好把握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历史知识感兴趣,才能激发创新潜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应该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史实阅读材料和音像材料,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广阔的背景和知识认知停靠点。让学生阅读、接触大量的经过教师精选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然后经过课堂上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并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讲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就可以播放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的片段,来表现周恩来的风采和魅力。这样,通过材料的补充,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而且能激发他们的灵感,以便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鼓励学生质疑,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
俗话说学贵有疑。疑是主动思维的表现,也是发明创造的金钥匙。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感官、思维调动起来,使其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学生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a.用人多疑,不会招贤;b.事无大小,亲自过问;c.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思考不但能分析深层次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了疑问。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实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难,只要教师平时上课多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就是一种创新教育了。
3.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迁移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取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即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在方法上要多样化,在过程上是漫长的,只能循序渐进,不能心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历史知识的迁移。例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问学生:“洋务运动开展了30年,结果有没有实现自强、求富呢?”学生都答:“没有!”再问:“为什么呢?”答:“清政府的腐败!”这是非常简单的知识迁移,学生都会。如果我从深层次的角度再问:“洋务派的目的达到了吗?请举例说说。”学生可能答不上来了。学生平时最怕举例说明或者联系课文内容讲讲理由,这时候就要慢慢引导学生,直到他们弄明白为止。
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前后联系或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师要上好历史活动课
历史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有些教师认为历史活动课是多余的,这是错误的想法。历史活动课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扩展历史学科的知识面,并在参与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学科技能,从而在活动中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如活动课“辛亥革命是否成功”,指导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活动,首先是前期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筛选出为自己观点服务的有效信息,每人写一篇小论文;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冲破书本框框,以有关问题进行独立分析;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积极投入,为下一步展开讨论打下基础。其次是组织讨论。教师要对学生说明,所要讨论的问题是没有定论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通过点拨、引导,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最后是归纳总结。辛亥革命有它的丰功伟绩,也有它的局限性。研究这段历史是为了更真切了解它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长智慧。通过这堂活动课,学生懂得了要有自己的见解,克服固有的依赖性和盲从性,敢于跳出旧有的知识框架,大胆质疑求新,拓展思维空间。
总之,在教育创新的大环境下,需要创新型的教育者,而且教育者要把创新教育大胆地引入课堂,培养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教师必须革除旧习,提高素质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所谓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开发教学新思路,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时机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课堂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需好好把握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历史知识感兴趣,才能激发创新潜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应该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史实阅读材料和音像材料,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广阔的背景和知识认知停靠点。让学生阅读、接触大量的经过教师精选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然后经过课堂上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并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讲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就可以播放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的片段,来表现周恩来的风采和魅力。这样,通过材料的补充,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而且能激发他们的灵感,以便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鼓励学生质疑,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
俗话说学贵有疑。疑是主动思维的表现,也是发明创造的金钥匙。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感官、思维调动起来,使其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学生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a.用人多疑,不会招贤;b.事无大小,亲自过问;c.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思考不但能分析深层次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了疑问。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实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难,只要教师平时上课多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就是一种创新教育了。
3.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迁移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取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即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在方法上要多样化,在过程上是漫长的,只能循序渐进,不能心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历史知识的迁移。例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问学生:“洋务运动开展了30年,结果有没有实现自强、求富呢?”学生都答:“没有!”再问:“为什么呢?”答:“清政府的腐败!”这是非常简单的知识迁移,学生都会。如果我从深层次的角度再问:“洋务派的目的达到了吗?请举例说说。”学生可能答不上来了。学生平时最怕举例说明或者联系课文内容讲讲理由,这时候就要慢慢引导学生,直到他们弄明白为止。
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前后联系或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师要上好历史活动课
历史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有些教师认为历史活动课是多余的,这是错误的想法。历史活动课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扩展历史学科的知识面,并在参与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学科技能,从而在活动中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如活动课“辛亥革命是否成功”,指导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活动,首先是前期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筛选出为自己观点服务的有效信息,每人写一篇小论文;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冲破书本框框,以有关问题进行独立分析;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积极投入,为下一步展开讨论打下基础。其次是组织讨论。教师要对学生说明,所要讨论的问题是没有定论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通过点拨、引导,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最后是归纳总结。辛亥革命有它的丰功伟绩,也有它的局限性。研究这段历史是为了更真切了解它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长智慧。通过这堂活动课,学生懂得了要有自己的见解,克服固有的依赖性和盲从性,敢于跳出旧有的知识框架,大胆质疑求新,拓展思维空间。
总之,在教育创新的大环境下,需要创新型的教育者,而且教育者要把创新教育大胆地引入课堂,培养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