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方法论角度及模糊相关理论,本文以散打无氧耐力训练手段的优化选择为落脚点,探寻散打无氧耐力训练的最佳手段集合,并通过配对实验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优选训练手段的理论观测值好于对照组的训练手段;施加不同训练手段后的两组血乳酸值发生显著变化,实验组血乳酸值高于对照组,印证了优选假设合理性和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无氧耐力 训练手段 优选 实证研究 散打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散打被国家体委(现称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标志着这项运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运动形式看,技击是本质,竞技对抗是其外在表现。这一属性要求运动员在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身体能力、心理能力等各竞技能力的协同发展。回顾散打30多年的风雨历程,得分不得势的尴尬,让我们记忆犹新,加之这一语境下各拳种的世界竞争日益激烈,迫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问题症结。因此,如何抓好这一环节就尤显重要。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入手,试图探寻散打无氧耐力训练的最佳训练手段,为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提供依据。
研究对象
运动训练中,用于无氧耐力训练的手段很多,不同项目训练手段侧重有所不同。为了探寻散打无氧耐力训练较为经济、合理的训练手段,研究中将所有常用的无氧耐力训练手段作为直接对象。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明确耐力训练原理、原则,对种种相关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得到较为全面的认识。
2.问卷调查法 为了能较为清楚地表述和反应各因素与训练手段之间的相关程度,研究设计时,对每一种训练手段与耐力对应点关系进行评定,规定相关等级五级,A表示完全相关,B表示较大相关,C表示一般相关,D表示较小相关,E表示无相关。确定各等级权重,权重的确定采用指标加权,相应权数为:1.0,0.75,0.5,0.25,0。问卷发放对象为该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专业队教练等,发放问卷45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经专家对以上五个等级进行等差评分,对结果进行统计计算。
3.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5.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综合分析。
结果与分析
1.各训练手段优选结果及实验分配
以各训练手段与散打无氧耐力因子相关程度的均值为选择标准,截取相关程度在R>0.7以上的训练手段为优选组,供试验组训练使用。即:V11(0.86)> V6(0.85) > V13(0.79) >V10(0.78) >V3(0.76) =V4(0.76) >V12(0.72);截取相关程度在0.5 V7(0.66) >V8(0.62) >V2(0.61) >V9(0.50)。
2.实验前各训练组的血乳酸指标预测结果
为了保证试验结果具有可比性,研究中首先对两组实验对象的无氧耐力水平进行测试。让两组实验对象进行同内容、同强度、同运动量的训练后,采集受试对象运动后不同时段的血液,检测其血乳酸指标值。对不同时刻段的血乳酸均值进行T检验,其结果均为P>0.05,差异不具显著性。可以认为A、B两组受试对象在实验前的无氧耐力水平基本相同,受试对象符合配对试验的要求。
3.A组实验前后血乳酸指标对照
对A组实验前后各时刻段各时刻的血乳酸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前后各时刻血乳酸均值的T检验结果,P<0.01,差异非常显著性,见表1。
4. B组实验前后血乳酸指标对照
将B组实验前、后各时刻段的血乳酸值如表6所示。对试验前后各时刻的血乳酸值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7分钟和13分钟时刻段,T检验,P<0.05,实验前、后的血乳酸值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18分钟段时,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5. A、B两组实验后血乳酸指标对照
A、B两组实验前后的结果显示,两组的耐力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比较两组实验后血乳酸值的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注:1显著性检验为两组各时段血乳酸均值对照;2 **表示T检验结果,P<0.01,差异具非常显著性。
分析表3中两组不同时刻的血乳酸值及T检验结果。在7分钟这一时刻段,试验A组的血乳酸值19.80mmol/L明显要高于对照B组的血乳酸值,T检验,P<0.01,二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采用优选训练手段进行训练的实验A组,其效果要比采用普通训练手段进行训练的对照B组的训练效果更为突出,支持了优选训练的假说。
6.运动后A、B两组不同时段血乳酸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运动后的血乳酸从堆积到逐渐消退,两组之间的变化也存在差异。在7分钟时刻段时,试验组高于对照组,19.80 mmol/L> 17.03 mmol/L;但在13分钟时刻段时,对照组反而高于试验组,12.71mmol/L>11.87 mmol/L。说明两组训练手段不仅影响了受试对象体内乳酸的生成过程,同时,也影响了它们对乳酸的氧化环节。因此,研究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生理过程。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运用模糊相关原理,对常用无氧耐力训练手段与散打无氧耐力各关联因子进行相关矩阵,能够优选出较为合理的散打无氧耐力训练手段,分别为:连续侧踹腿,拳法打沙包,坐庄对打,腿法打沙包,摔皮人,单足跳,立卧撑。
(2) 经过3个月的试验性训练,各组受试对象运动后7分钟的血乳酸均值分别为,试验组19.80 mmol/L;对照17.03 mmol/L,p<0.01,血乳酸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采用相关矩阵法能够快捷、有效地为运动训练筛选出一些更为经济、实用的训练手段,达到运动训练合理化、科学化的目的。
2.建议
(1)由于研究有限,本文涉及到的训练手段并不能代表其全部。因此,研究提供的优选训练手段仅为方法论意义上的结论。
(2)研究中各训练手段与无氧耐力的关联程度,是采用问卷调查获取,难免会附带着被调查者的主观因素或经验体验成分。因此,建议这一环节,在以后的同类研究中应尽量减少人的主观因素对各因子相关的影响,多采用一些有实证的、较为客观的数据进行矩阵分析。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下) [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01.
[2]陈及治,权德庆.体育统计[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06.
[3]岑兴宇.利用血乳酸值合理控制运动负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05): 98-100.
[4]孟思进.骨骼肌在乳酸生成和清除中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5(2):92-94.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延安
[关键词] 无氧耐力 训练手段 优选 实证研究 散打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散打被国家体委(现称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标志着这项运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运动形式看,技击是本质,竞技对抗是其外在表现。这一属性要求运动员在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身体能力、心理能力等各竞技能力的协同发展。回顾散打30多年的风雨历程,得分不得势的尴尬,让我们记忆犹新,加之这一语境下各拳种的世界竞争日益激烈,迫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问题症结。因此,如何抓好这一环节就尤显重要。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入手,试图探寻散打无氧耐力训练的最佳训练手段,为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提供依据。
研究对象
运动训练中,用于无氧耐力训练的手段很多,不同项目训练手段侧重有所不同。为了探寻散打无氧耐力训练较为经济、合理的训练手段,研究中将所有常用的无氧耐力训练手段作为直接对象。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明确耐力训练原理、原则,对种种相关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得到较为全面的认识。
2.问卷调查法 为了能较为清楚地表述和反应各因素与训练手段之间的相关程度,研究设计时,对每一种训练手段与耐力对应点关系进行评定,规定相关等级五级,A表示完全相关,B表示较大相关,C表示一般相关,D表示较小相关,E表示无相关。确定各等级权重,权重的确定采用指标加权,相应权数为:1.0,0.75,0.5,0.25,0。问卷发放对象为该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专业队教练等,发放问卷45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经专家对以上五个等级进行等差评分,对结果进行统计计算。
3.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5.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综合分析。
结果与分析
1.各训练手段优选结果及实验分配
以各训练手段与散打无氧耐力因子相关程度的均值为选择标准,截取相关程度在R>0.7以上的训练手段为优选组,供试验组训练使用。即:V11(0.86)> V6(0.85) > V13(0.79) >V10(0.78) >V3(0.76) =V4(0.76) >V12(0.72);截取相关程度在0.5
2.实验前各训练组的血乳酸指标预测结果
为了保证试验结果具有可比性,研究中首先对两组实验对象的无氧耐力水平进行测试。让两组实验对象进行同内容、同强度、同运动量的训练后,采集受试对象运动后不同时段的血液,检测其血乳酸指标值。对不同时刻段的血乳酸均值进行T检验,其结果均为P>0.05,差异不具显著性。可以认为A、B两组受试对象在实验前的无氧耐力水平基本相同,受试对象符合配对试验的要求。
3.A组实验前后血乳酸指标对照
对A组实验前后各时刻段各时刻的血乳酸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前后各时刻血乳酸均值的T检验结果,P<0.01,差异非常显著性,见表1。
4. B组实验前后血乳酸指标对照
将B组实验前、后各时刻段的血乳酸值如表6所示。对试验前后各时刻的血乳酸值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7分钟和13分钟时刻段,T检验,P<0.05,实验前、后的血乳酸值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18分钟段时,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5. A、B两组实验后血乳酸指标对照
A、B两组实验前后的结果显示,两组的耐力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比较两组实验后血乳酸值的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注:1显著性检验为两组各时段血乳酸均值对照;2 **表示T检验结果,P<0.01,差异具非常显著性。
分析表3中两组不同时刻的血乳酸值及T检验结果。在7分钟这一时刻段,试验A组的血乳酸值19.80mmol/L明显要高于对照B组的血乳酸值,T检验,P<0.01,二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采用优选训练手段进行训练的实验A组,其效果要比采用普通训练手段进行训练的对照B组的训练效果更为突出,支持了优选训练的假说。
6.运动后A、B两组不同时段血乳酸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运动后的血乳酸从堆积到逐渐消退,两组之间的变化也存在差异。在7分钟时刻段时,试验组高于对照组,19.80 mmol/L> 17.03 mmol/L;但在13分钟时刻段时,对照组反而高于试验组,12.71mmol/L>11.87 mmol/L。说明两组训练手段不仅影响了受试对象体内乳酸的生成过程,同时,也影响了它们对乳酸的氧化环节。因此,研究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生理过程。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运用模糊相关原理,对常用无氧耐力训练手段与散打无氧耐力各关联因子进行相关矩阵,能够优选出较为合理的散打无氧耐力训练手段,分别为:连续侧踹腿,拳法打沙包,坐庄对打,腿法打沙包,摔皮人,单足跳,立卧撑。
(2) 经过3个月的试验性训练,各组受试对象运动后7分钟的血乳酸均值分别为,试验组19.80 mmol/L;对照17.03 mmol/L,p<0.01,血乳酸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采用相关矩阵法能够快捷、有效地为运动训练筛选出一些更为经济、实用的训练手段,达到运动训练合理化、科学化的目的。
2.建议
(1)由于研究有限,本文涉及到的训练手段并不能代表其全部。因此,研究提供的优选训练手段仅为方法论意义上的结论。
(2)研究中各训练手段与无氧耐力的关联程度,是采用问卷调查获取,难免会附带着被调查者的主观因素或经验体验成分。因此,建议这一环节,在以后的同类研究中应尽量减少人的主观因素对各因子相关的影响,多采用一些有实证的、较为客观的数据进行矩阵分析。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下) [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01.
[2]陈及治,权德庆.体育统计[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06.
[3]岑兴宇.利用血乳酸值合理控制运动负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05): 98-100.
[4]孟思进.骨骼肌在乳酸生成和清除中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5(2):92-94.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