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诗性的课程与课堂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成果档案
  成果名称:构建诗性的课程与课堂——诗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主持人及主要成员:柳袁照、李丹、罗强、张惠钰、徐思源、唐岚
  研究起止时间:2008年1月—2013年12月
  主要研究阶段:梳理提炼阶段(2002年—2008年),研究探索阶段(2008年—2010年),践行提升阶段(2010年至今)。
  二、成果简介
  诗性教育,是本真、唯美、超然的教育,旨在以诗歌教育和诗歌课程为突破口,通过激发师生的诗性,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追问教育的终极价值,实现“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使命,是对学校百年办学文化的自然升华,是对当下学校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现实的理性反思,更是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
  诗性的课程与课堂着眼于追求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教学的本源,回归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日常的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要把当下的学校教育教学从机械的制造层面引向自由的创造层面。它着眼于还原了教育的精神底气和文化根基,通过教育教学的返璞归真和对教育价值体系的再构,促进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诗性的课程包括:一是整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二是把本土文化精髓纳入课程体系;三是以江苏省诗歌教育课程基地为依托,个性化实施诗歌课程,即“读古典诗写现代诗”“读外国诗写中国诗”“读别人的诗写自己的诗”。回归了中华文化的“诗教”传统,师生呈现了“可以不做诗人,但必须一生拥有诗人情怀”的精神面貌。
  诗性的课程追求“全面的学习体验”,追求在让学生获得认知体验的同时,还能获得审美体验和人文体验;追求“和谐的思维发展”,追求让学生冷静的理性思维和丰盈的感性思维得到和谐发展;追求“完整的生命成长”,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自由、快乐、创造的,追求让学生在主动发展、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中走向未来的幸福生活,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诗性的课堂是建构闪烁道德光彩的审美课堂,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构建基于当前考试制度的有效课堂;二是基于诗性文化的有效课堂。通过推进以“浸润与体验”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资源的原创。师生经历着从静态理念浸润到动态体验感悟,再到卓越的精神追求的教育过程。
  《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和学术刊物对诗性的课程和课堂多次作了深度挖掘和充分展示。课程与课堂的诗性文化得到了全国教育媒体和众多教育同行的广泛赞誉,2010年被《人民教育》评为创刊60年来报道过的60个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和人物之一。2013年12月,柳袁照校长被授予全国第三届创新杰出校长奖,苏州十中以课程与课堂的诗性文化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走向了全国。
  三、历程回眸
  2002年起,结合学校百年办学文脉,面对时代的要求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柳袁照校长提出“诗性教育”“审美课堂”等教育命题,率领教师团队持续10多年在诗性教育的理论研究、课程文化建设、审美课堂研究、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直抵心灵德育课程等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诗性教育现已成为苏州十中治校精神、办学理念和教育追求最鲜活的体现。
  1.建设“最中国”学校的校园文化场
  十中始创于1906年,前身为苏州振华女校。校园为清代苏州织造署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和红学遗址,以北宋花石岗遗物瑞云峰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名园办名校,名人办名校,名校育名人,名校彰名园”是学校百余年办学历史的精练概括。
  2002年起,柳袁照校长梳理百年办学文脉,提炼了学校文化精神——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他率领全校师生从环境改造、文化建设、文化育人三个层次建设校园,在校园改造中坚持修旧如旧、修旧守旧,营造了古朴典雅及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校园成为一门独特的课程,成为散发着诗性文化气息的文化场。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经过几年的实践,名校、名园、名人越来越成为传承学校百年文化的教育资源。如西花园——这个康熙、乾隆作为行宫曾经驻跸的园子里,有摩崖石刻,沈周、何绍基等书画家撰写的碑文,有杨绛、何泽慧等历届学子作为毕业留念留下的刻有铭文的石碑,成为得天独厚的传递校园文化的“情景教室”,学生在这里幕天席地,以现场学习、文化浸润、互动体验等方式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十中开展了学科拓展、兴趣发展、校园文化、诗歌教育等60多种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课程,出版发行10多本校本教材。2008年《校园碑文选读》在江苏省教育学会第三届“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文化解读》为题,推出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讯报道,并赞誉“校园里的每一幢建筑都承载着历史,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文化,每一面墙壁都在诉说教育。”“最中国”成为苏州十中的代名词,“最中国”校园成为诗性教育的课程文化场。
  2.构建诗性文化的课程体系和审美课堂
  2008年起,学校结合百年办学历史文化,面对时代的要求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理性反思当前教育现实的弊病,提出“诗性教育”“审美课堂”等教育命题,提炼出“本真、唯美、超然”的诗性教育内涵,并以“诗歌教育”为突破口,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与诗性化实施,形成了一整套诗性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和审美课堂的实施策略:
  (1)课程目标——以人为本,诗意发展.诗性文化的课程体系和审美课堂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课程文化观;强调回归人的生命与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强调课程的均衡化设计与民主化的课程策略。学校坚守百年办学文化,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互相包容、协调统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自由选择;除了重视学生的知识习得外,更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取,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课程开发——凸显文化,诗化课程。学校采用“菜单式自主选择,浸润式主动学习”的校本课程实施策略。每学期为每年级学生特设一至两门校本必修课程,如高一开设《校园碑文选读》《瑞云心语》等,高二开设《文学苏州》,高三开设《音乐选修》等。同时,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提供30多门菜单式校本选修课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1—2门学习。学校还探索实施直抵心灵、诗心化育的德育课程,用“审美、人文、感恩、生命、智慧、创造”这六个主题词来呈现诗意的校园文化特征,围绕这六个主题词,精心设计各种德育活动,形成了“园林校园”“人文校园”“生命校园”“感恩校园”“智慧校园”“创造校园”六个模块的德育课程,编写的《诗意校园》校本教材于201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学校开展了系列经典德育活动课程,如高一曙光行走,高二翻越苏州最高峰,高三青春风采拓展训练等。2006年起每年的高三迎新汇演更是成为在校师生与毕业生欢聚一堂的盛会。2009年,学校被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评为江苏省高中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语文组编辑出版的全国优秀校本教材《文学苏州》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原创的系统性地方文学史。2010年“基于学校百年历史文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校本教材和课程开发”获得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课程实施——自主选择,浸润体验。课堂的诗性文化有九个特征:有疑问、有沉思、有猜想、有想象、有联想、有争议、有惊讶、有笑声、有审美——直抵心灵。师生经历着从静态理念浸润到动态体验感悟,再到卓越的精神追求的教育过程。学校各教研组和老师积极探索审美课堂的实施途径。语文组构建“瘦、漏、透、皱”形神兼备的审美课堂,实现了情和景的交融,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容雅致的生活情趣、和谐发展的生存意识、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等滋养了人类文明几千年的精华和经典挖掘、呈现给学生,把有着鲜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因素的知识在灵活、主动、多样的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数学教学中挖掘数学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展现数学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获得认知体验的同时还能获得审美体验和人文体验。物理组追求回归物理文化、活力与灵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课堂。2011年10月,学校联合江浙沪三地名校开展“诗性课堂、有效教学”同课异构活动。2012年,学校先后在数学、语文等学科领域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如举行了以“诗化数学,诗意课堂,诗润心灵”为主题的江苏省第八届中学数学高级论坛,举行了“回归语文本真,追求诗意人生”“诗性教育背景下的语文审美课堂”研讨会,全国二十多个省份的兄弟学校的同行前来参与。
  3.搭建促进师生生命成长的诗歌课程基地
  几年的实践取得丰硕的成果,如何在高平台上提升办学境界成为苏州十中思考的问题。
  2011年,苏州十中首创并举办的“全国中学生诗会”获得了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50所一流学校的热情参与,被列为《中国教育报》2011年全国教育文化之旅上的十件大事之一。经过4年的努力,全国中学生诗会现已成为全国中学生诗歌创作与交流的高端平台,在全国各省市名校轮流举办。每年出版4本十中学生诗集,出版1本全国中学生诗集。苏州十中及全国中学生诗群已经出现。
  2012年,苏州十中获批成为江苏省诗歌教育课程基地,依托“最中国”的校园开发和建设诗歌教育情景教室,使得隐性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百年名校文脉显现在诗歌课程的教学现场,制订《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诗歌教育课程基地课程标准》,以语文学科为主,形成全校性、全科课程。诗歌教育的软硬设施完善,有“诗歌长河”“姑苏诗情”“红楼诗话”等多个诗歌教育情景教室,有诗歌教育系列校本教材,有多个教师自己开发的诗歌教育专题影视片。
  诗歌课程的基本模式和成果:一是“诗诵”,二是“诗会”,三是“诗集”,四是“诗群”。
  2013年12月,苏州十中的“诗歌教育课程基地”接受江苏省教育厅专家组的视导调研评估验收,获得专家的高度好评。诗歌课程体系化,已成为诗性教育最具特色的课程载体。
  苏州十中为学生诗性的放飞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每年举行两次校园诗会、出版三本校园学生刊物、四本学生诗刊、一本全国中学生诗集,还与《星星》诗刊等合作,开辟学生创作发表、诗会交流等平台。在诗意的校园里,各个学生社团的活动,辩论赛、演讲赛、三行诗PK大赛等种种赛事,自发自主组织,还和外校结成社团联盟精心设计开展活动,结合经典德育系列活动课程,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校园生活。
  丰富的诗性文化课程,经典的教育活动,文化浸润和情感体验的审美课堂,一起构筑起宽广的学生生命成长的发展平台,并最终赋予学生——苏州的味道、情感的温度、心灵的自由、诗意的发展。
  苏州十中把教师放在人生的背景去发展,倡导“做一个有生命质感的教师”,保护和发展师生的“原创性”。学校引导教师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从“文化学”“教育哲学”等新视角构建洋溢道德光彩的审美课堂。引导教师进行原创性写作,教师已出版十多部论著、十多本校本教材、几十篇论文。仅2013年就编辑出版了《西花园的风》《西花园的雅》《西花园的颂》《西花园的树》《西花园的雨》《我的老师》《我坐在窗前》等近十本校本教材及校园文化读物,其中不乏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如二十多万字的校本教材《诗海巡览——全球视野中的古今诗歌》。
  如今,苏州十中已经成为诗歌回归中学校园的重要“根据地”,柳袁照的诗选《流连》获首届叶圣陶文学奖,教师群诗作《西花园的风》正式出版,一批西花园教师诗人正在这块土壤中孕育、成长。
  百年前,学校以“名人、名园、名校”著称。今天,又以“最中国”的学校、“诗性教育”“审美课堂”著称,诗性教育与传统文化在学校高度融合。从以名人为本到以每一个普通人为本,是学校教育进步的写照。学校的一些理念如“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师生的本色人生”“教育是一股清泉在流淌”“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存在,要用心聆听,到处都是天籁之音”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下的教育流行语。《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和学术刊物也对“诗性教育”多次作了深度挖掘和充分展示,得到了全国教育媒体和众多教育同行的广泛赞誉。
  苏州十中已成为全国及一些省、市培养培训名校长、名教师的实践基地。柳袁照校长作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兼职教授,近几年,受数十家全国各地省市教育行政机构、课题组和教育同行的邀请进行讲学,广泛传播诗性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示范传播办学成果。
  四、反思与展望
  诗性教育与苏州十中百年的办学历史和苏州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相契合,与中国当代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苏州十中要把理念转化为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行动,让诗性教育、诗性的课堂、诗性的课程文化,转化为一种师生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追求与现实。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学校将坚守初衷,不断探索。
  1.传承与开拓诗歌教育课程。深入开展以下探索:丰富面向四类不同学生的诗歌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方式;开发以诗歌教育为核心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课程;开发建设诗歌教育的教学资源,情景教室与校本课程一体化;强化诗歌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
  2.回归与营造诗性的课程文化。当下许多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时多少有“窄化”“功利化”的倾向,“校本课程缺失、零散”“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两张皮、不融合”等。我们强调回归课程文化的本源。
  3.倡导与践行“有效与审美”的理想课堂。在比较中促使教师不仅仅从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等层面进行实践与反思,更引导教师从“文化学”“教育哲学”等新视角构建“有效与审美”的理想课堂。
  4.保护与提升师生的原创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倡导与保护师生的原创品性(包括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与原创性写作等);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融合;重视师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开发与训练等。
  坚持教育教学的返璞归真。回归诗意的校园、诗意的课堂、诗意的课程、诗意的师生日常生活,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直抵心灵的教育境界。以“本真、唯美与超然”的价值追求、全面的学习体验、和谐的思维发展、完整的生命成长,构筑起诗意的育人目标。
  (柳袁照,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215006)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摘要: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0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手机阅读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时间、期刊种类为研究重点可知,研究热点集中在手机阅读资源开发利用、系统技术和理论研究上。手机阅读与产业结合成为热点内容、博士论文缺乏、国内研究前沿性不够属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现象。  关键词:手机阅读;开发利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已经正式颁布了。较之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课标》更加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更加关注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巩固和深化,更加关注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关注合理设计课程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更加关注根据儿童
一根竹子,它的根系深深植入大地深处,汲取养分,为竹干提供充分的滋养。主干之外,则是肆意发散的的细小分支和竹叶。竹的外形,很好诠释了效率高、成果丰的语文课堂——庞杂的根系使学生从文本中收获营养,滋养着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追求。  一、把好根脉,智慧开掘文本价值  根深则叶茂,把好根脉,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把好课堂的根脉,需要加强两个层次的文本解读,也就是对文本价值的“智慧开掘”。  第一层次,
摘要:跨境高等职业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机遇,包括可资借鉴的国际项目认证体系、允许国外大学建立分校区、建立监管章程推动联合学位课程建设等。跨境高等职业教育指职业院校的人、知识、项目等跨越国家或地域管辖权边境流动。跨境高等职业教育需在一定的框架范围操作。跨境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应探寻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跨境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框架;前景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志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  教学重点 
摘要:通过对高校协同创新体系要素、内涵实质以及创新平台类型等内涵的分析和理解,具体剖析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并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创新实践进行了反思,指出要加强协同创新平台的培育与建设,支持和发展协同创新平台。  关键词:新建本科;应用型;协同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C-0009-03  高校协同创新旨在
小学低年级是孩子记忆力的黄金季节,也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相互衔接转换的最佳时机。可是,低年级说话和写话的教学现状如何呢?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与访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现状:被边缘化的说话写话教学  1.在阅读课、识字课中渗透说话、写话教学  例如一年级下册中的《识字5》,有描写夏天的词串,出现了“西瓜、桃子、梅子”等水果名和“青蛙、知了、蝈蝈”等昆虫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
摘要:以哲学的目光来审视,教育之本体乃是蕴含教育价值的生活,教育之本因乃是人之学习需要,教育之本旨乃是实现人之整体和谐发展;现代教育脱离了本体,割断了本因,迷失了本旨,亟待回归生活,遵循需要,致力“成人”。  关键词:教育,生活,需要,成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07-04  学校的全部意义在于履行社会赋予的教育使命,这毫无疑义;
摘要:“知识增殖”是借鉴生物学中细胞增殖的有关概念提出来的,主要是指由一个知识引发出若干个有价值的新知识。知识增殖的内涵是多元的,它可以是学习理念、学习状态,也可以是学习方法、学习结果。明晰其内涵,对促进知识增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知识增殖;学习理念;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结果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4-0022-04  “知识
摘要:教学团队的打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团队工作措施得力,才能解决团队工作存在的问题。职业学校应努力打造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成绩突出且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团队;教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1-0065-02  一、打造教学团队的主要措施  (一)研发团队综合培训项目,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