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具有导向、监控、激励、评价教学的功能。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关联,在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学生运用语言技能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加深对语篇的理解,重视对语篇的赏析,建构多元思维,形成价值判断。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基于单元整体设计。教材的编者根据单元话题统整意义,以结构功能项目为主线,基于整体设计、选择相应的板块。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站位高远,开阔视野,立足单元,了解编者的意图、编写体系和主题理念,对本节课的话题、功能、语法等贯彻落实,还应兼顾服务于单元整体意义的连贯性与渐进性,在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维度科学设计,合理落实。
(2)基于主题意义设计。教师应回归语言的原点,重视文本解读,关注主题和内容(what)、挖掘深层含义与作者意图(why)及语篇结构和语言特色(how)。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侧重主题意义的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应用实践活动中聚焦主题意义的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应用;迁移创新类活动应强化主題意义的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
(3)基于能力培养逆向设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上课素材内容属性,研判选取本节课的培养侧重点,以适切性达成的目标为起点,逆向设计进行教学设计和内容重构,如以思维培养为主线,设计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引导学生表层理解关注文本信息,深度阅读开启思维训练;以语篇模式为着眼点,引领学生识别“问题—解决”“假设—真实”“一般—个别”等语篇模式的行文布局与意义建构手段;以文化意识为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差异,汲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等。
目标叙写是将目标设定的理性思考细化为教师的行动指南。教学目标叙写应体现“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总体上教师可以按照以下三大步骤:(1)学生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技能获取什么语言或文化知识,构建和完善主题认知结构;(2)基于步骤1的成果,学生继续开展什么样的语言交际活动,盘活语言知识,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形成文化价值判断;(3)基于前两步骤,学生综合实践解决了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参考SMART原则进行撰写,即具体化(Specific)、可测量(Measurable)、可达成(Attainable)、相关联(Relevant)、时限性(Time-bound)。教师需要立足学科育人,注意目标分点叙写,以学生主体,恰当选用行为动词,明确学生行为条件,清楚表述最终达成状况。每条目标横向要求要素之间协同共生,纵向要求循序渐进,分别涵盖铺垫性、支持性、整合性的课堂活动,纵横兼顾显性和隐性关联,适切引领,落实核心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的目标设定中要体现出化学的实验特点。当然这里所指的实验特点,并不是指一定要做化学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实验,而是所有学生动手操作的一个代称。依据2017年版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有5个,我们在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应在提升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方面的素养。
为此,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部分的化学内容,我们要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叙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体现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如在苏教版化学必修2的专题三的有机板块,我们主要的目标是要通过搭建结构模型来理解有机物的一些性质,为此可以在情境贯穿的基础上,设置以下的教学目标(以乙烯的教学为例):
①通过乙烯结构的搭建,以及乙烯与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等的实验操作与现象分析,了解乙烯的结构特征与相关性质,体会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②通过对乙烯的特征反应“加成反应”的分析,以及其产物的作用,完善物质“结构-性质-用途”相互关系的认知模型,落实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③通过对水果的生长成熟保鲜储运过程中所涉及乙烯及相关产物的作用与合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维方法以及化学的学科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注重环保,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与生活的学科责任感,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不同知识内容的特征,在叙写时要注意将学科的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目标的设定中。
(1)基于单元整体设计。教材的编者根据单元话题统整意义,以结构功能项目为主线,基于整体设计、选择相应的板块。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站位高远,开阔视野,立足单元,了解编者的意图、编写体系和主题理念,对本节课的话题、功能、语法等贯彻落实,还应兼顾服务于单元整体意义的连贯性与渐进性,在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维度科学设计,合理落实。
(2)基于主题意义设计。教师应回归语言的原点,重视文本解读,关注主题和内容(what)、挖掘深层含义与作者意图(why)及语篇结构和语言特色(how)。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侧重主题意义的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应用实践活动中聚焦主题意义的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应用;迁移创新类活动应强化主題意义的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
(3)基于能力培养逆向设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上课素材内容属性,研判选取本节课的培养侧重点,以适切性达成的目标为起点,逆向设计进行教学设计和内容重构,如以思维培养为主线,设计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引导学生表层理解关注文本信息,深度阅读开启思维训练;以语篇模式为着眼点,引领学生识别“问题—解决”“假设—真实”“一般—个别”等语篇模式的行文布局与意义建构手段;以文化意识为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差异,汲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等。
目标叙写是将目标设定的理性思考细化为教师的行动指南。教学目标叙写应体现“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总体上教师可以按照以下三大步骤:(1)学生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技能获取什么语言或文化知识,构建和完善主题认知结构;(2)基于步骤1的成果,学生继续开展什么样的语言交际活动,盘活语言知识,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形成文化价值判断;(3)基于前两步骤,学生综合实践解决了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参考SMART原则进行撰写,即具体化(Specific)、可测量(Measurable)、可达成(Attainable)、相关联(Relevant)、时限性(Time-bound)。教师需要立足学科育人,注意目标分点叙写,以学生主体,恰当选用行为动词,明确学生行为条件,清楚表述最终达成状况。每条目标横向要求要素之间协同共生,纵向要求循序渐进,分别涵盖铺垫性、支持性、整合性的课堂活动,纵横兼顾显性和隐性关联,适切引领,落实核心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的目标设定中要体现出化学的实验特点。当然这里所指的实验特点,并不是指一定要做化学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实验,而是所有学生动手操作的一个代称。依据2017年版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有5个,我们在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应在提升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方面的素养。
为此,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部分的化学内容,我们要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叙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体现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如在苏教版化学必修2的专题三的有机板块,我们主要的目标是要通过搭建结构模型来理解有机物的一些性质,为此可以在情境贯穿的基础上,设置以下的教学目标(以乙烯的教学为例):
①通过乙烯结构的搭建,以及乙烯与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等的实验操作与现象分析,了解乙烯的结构特征与相关性质,体会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②通过对乙烯的特征反应“加成反应”的分析,以及其产物的作用,完善物质“结构-性质-用途”相互关系的认知模型,落实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③通过对水果的生长成熟保鲜储运过程中所涉及乙烯及相关产物的作用与合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维方法以及化学的学科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注重环保,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与生活的学科责任感,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不同知识内容的特征,在叙写时要注意将学科的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目标的设定中。